阅读《微光处处》几点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社工的想象力》
 
初入社会工作专业,经过老师推介,阅读了《微光处处》这本由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汇编而成的书籍。总共分为港澳篇,大陆篇,台湾篇,海外篇四个部分,通过许多不同背景的社工视角,使得我了解了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从业者,受益匪浅。
 
印象颇为深刻的有严若芝女士的《路见不平 助人自助》这篇,主要介绍港澳社会工作,其中在p43讲到作者成长过程中,见到一位二年级的女同学没人跟她玩,她自己一个人在吃一大袋生核桃的,问起才知道是她的妈妈说她蠢所以买来让女孩全都吃完,能变聪明,可是后来,未到学期末这位女孩就没有再上学了。
 
初中时基层家庭同学经常不爱上学不爱回家,作者心想,究竟是为什么使得这些孩子既不爱上学,也不爱回家呢?这句问话,也触动了我,为什么呢?
 
以及看到难民营回来的16岁超龄女孩跟不上进度,而没有更合适的制度帮助到女孩。通过许多的例子批判社会情况,社会文化倾向于使得弱势社群的需要个人化,制造机会让富者以高姿态帮助有需要的人;批判资源不足,辍学青少年父母外出工作,设施不足;批判政府改革听香港专家的水土不服,拨款方式单一整笔或服务合约制,青少年中心服务不好,“拍乌蝇”,“海鲜价”薪酬模式(名词吸引人)资助模式不透明,津贴折扣,民间机构支出限制发展服务多元化和员工的培训(我感觉到好的社工要不断投资学习);以及澳门法律背后受害青少年不受保障,要求监护人作为保护者;以及监管制度执行的不好,长期问题较多。
 
单一出路去工作,短期失业率下降,但根本上辍学贫困没有改善,赌徒问题,教育之后还不如中学赌场人员工资高等许多当时的现实问题。
 
提出运用多元智慧助人自助,社工多学习管理学、心理学、市场学等,机构注重服务与管理以及行政程序,本着服务社群的心,不拘泥于形式,发掘不同的可能性和机会。
 
在大陆模块印象深刻的是王瑷丽女士的《角落,更需要阳光》,作者大学毕业进入汽车制造业,后从事母婴健康咨询服务工作,机缘巧合进入社会工作行业,
 
作者写道的例子有脸色苍白的未婚少女和她怀里虚弱的婴儿;未婚妈妈吸毒贩毒盗窃被捕,导致被拴在家里的三岁小女孩无人看管而死去。
 
种种所见所闻,使得作者创办了太阳村,帮助服刑人员子女。一步步从寻找服刑人员孩子做起,克服种种困难筹建太阳村,而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打击接踵而来,甚至最痛苦的是来自孩子们的打击。困境中,作者学会运用知识的力量,写信求助专家,买书,学习各种培养教育方式,通过责任田培养责任感,教导孩子们约束本我比做小馋猫要强;孩子们还小,不会逻辑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父母的行为,作者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认知,用爱感动教育孩子们,也提到保持认知情绪行为平衡是无助走向自助的关键,不止物质帮助,更帮助发挥潜能,适应社会,带孩子们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爱心小屋,汶川地震公益活动分享。作者是天津市太阳村儿童之家创办人,2006年和2008年都获奖,大爱无疆。社工之心真的非常动人。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陈钟林的一篇《以“拾星者”的身份上路》同样令我感动,作者把社工比作“拾星者”,我们尊重每个生命。作者分享了作为社工的成长与快乐,说觉得论文是服务对象与他一起完成的,没有他们就缺乏了生动的色彩,理论也会苍白无力,感谢他们,那些没有放弃和命运抗争的生命。
 
说到为了助人读了很多书,收获很大,助人先要助自己,同时也是助自己,那种满足感。
 
提到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对技巧的理解和准确应用,对服务对象充满尊重和信任,对工作热情期待。
 
提到一个29岁的 残疾男青年,为难无处可说,仍为他人考虑,其实这样的人很多,而这个青年案主说社工的价值观让人安心。这种肯定令人心暖。这份工作似乎也更有温度。
 
海外篇中辛伟泉先生写的《浮世清 社工梦》中提到的有很多归属感漂泊问题,以及在海外的困境与愤怒,华二代受歧视,仍然没有归属感,或许我国仍有许多不足支出,但我们的努力或许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过得更好,行业能够更好,个人的价值也能更好地体现。
 
一本《微光处处》,希望能点亮处处微光。

相关读后感推荐:

《长不大的父母》读后感500字_《长不大的父母》读后感

《小板栗上学了庆祝倒霉日》读后感_《小板栗上学了庆祝倒霉日》读后感500字-800字

《西西家族成长日记·我会爱自己》读后感500字_《西西家族成长日记·我会爱自己》读后感

陪我晚睡作文500字_陪我晚睡作文9篇

《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200字_《人性的弱点》读书笔记

《背单词用火车皮: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单词学习法》读书心得_《背单词用火车皮:适合中国小学生的单词学习法》读书心得500字-1000字

《销售巨人》读后感_《销售巨人》读后感300字

《永远的七色鱼》读后感500字_《永远的七色鱼》读后感

《恐龙大搜索》读后感_《恐龙大搜索》读后感500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