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寅恪的心得,方法和价值

以下文章选自《阿聪随笔》
 
斗胆,其实陈先生的书也就读过元白和隋唐,但因为陈先生近二十年号称显学,后学晚辈斗胆写几句。
 
 一、阅读陈寅恪何以成为潮流?
 
 我估计绝大多数陈寅恪的“粉丝”并没有完整读过陈先生任何一部著作。这并不是因为看不起社会大众,而是陈氏的著作实在是艰涩。相比起钱穆来说,陈一生贵族公子气质,著书立说未尝有任何“教化大众”,“鼓吹观点”的想法。
 
 陈寅恪(念克,不念确,其实有先生自己署英文发音为准,更何况汉语字典从此音)这几年之所以流行,和《最后二十年》,《陈与傅》,《南渡北归》一些书籍有关。这些书籍往往并不展开描写陈先生的学问,而是以名人传记的方式浓墨重彩去写陈氏在最后几年的遭遇。坦率说,我最早了解陈先生也是通过这个渠道。中产中青年之所以会买一本《柳如是别传》,一般是几个原因:1、反建制的形象;2、有学问的感觉;3、贵族气的潇洒。其实历史人物逼格高本身是个好事,总有人会顺便去看看陈的学问本身,但如果只是为了逼格而买书那真是大可不必——我觉得那样的话读读余秋雨吹个牛就足够了,陈垣的书可以买一本,毕竟他更小众一点。
 
 二、陈先生给读者的感受
 
 首先是狡黠的逻辑感,惊人的记忆力和大胆的判断力结合。陈的著作最鲜明的风格是旁征博引,后来的历史学者也并不将其视为占有独到的素材,且他的黄金时代,考古证据应用尚有限。问题是,他的确能够在无数史籍里头选择最有利于论证自己观点的资料,以西洋式的逻辑感,加上乾嘉考据的细致,阐发一些有独到的观点。
 
 比如面朝后市这样的细节,即汉朝宫城在南,为何到了唐朝宫城转为在长安之北。即为何汉朝南门更重要,而唐朝北门更重要。陈先生会从河西文化源流影响北魏都城营建一一论及,诸多细节中体现的逻辑感确实值得在方法论上学习。
 
 其次是细处着手的耐心和把学问做透的豁达。陈的选题非常小,比如透过元白来谈唐代社会风俗,譬如论证东都宫殿在安史之乱之后的用途。在史学大家里头,陈的选题可能是最小的(当然我作为一个爱好者实在也是没读过什么大家)。他关于府兵制,晚唐牛李党争和经学世家新兴学人之间的冲突,已经算是他特别大的话题。他对于这些话题颇有一种淡定,甚至会九曲十八弯,读者读到都忘记陈大师在写什么了,再回过头来告诉你观点。陈先生毕生不求学位,却被誉为教授的教授,也说明他对“功利成败”的豁达,宁可把题目拆细,在没有结论的时候不给结论。对他来说,论证就成了一种事业。
 
 从方法论上,陈寅恪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占有资料,最大限度分析资料的线索。爬虫技术虽然可以系统性处理资料,却不能够找出不为人注意的线索。互联网时代仍需要学习陈先生的想象力,尤其是他搭建逻辑框架时的决心。
 
 从为人之道来说,确实可以学习陈对于自己事业的自信,毫不怀疑个人能力,甚至不屑于和人辩论的达观。
 
 三、陈先生的遗憾和阅读陈氏的陷阱
 
 首先是功利问题。陈氏著作在语言上佶屈聱牙,且陈先生喜欢跳脱在各种称号之间,一会宇文泰,一会黑獭,2020年前又没有合法的简体横排本问世,标题符号也非常洒脱。简言之他的著作更类似自己游戏学问,传递文化。陈贵族出身,他家里人就以遗民自居(当然是清室),钱柳姻缘,河东君往事的自比,在1960年代也是明摆着。这种心态虽然号称豁达,不役于外物,但也增加了读者了解他思想的难度,有时候又显得过于孤僻自傲,影响读者的心态。
 
 更重要的是,他所论及的问题,绝大多数都缺乏故事上的趣味性,又缺乏史观上的系统性。换言之,陈从来不希望告诉你历史到底能带来什么,也从来不希望论证中国文化到底有多么伟大(钱穆特别喜欢干这个事情)——他所有的研究只是为了重现历史本身。在绝大多数时候,真相是不功利的。换言之,读完陈氏著作,想了半天也可能会问:“所以呢?这倒是要表达什么观点?”当然,陈也有观点,但观点是为了更好认识事实,而不是事实为了更好论证观点。这可以说是他伟大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他无趣的地方。到最后,好的历史到底应该是“资治通鉴”?还应该是“唐实录”?司马温公恐怕不能同意陈先生的判断。
 
  其次是事业完成度问题。陈先生最厉害的是细微处见真知,最大的问题也就在这里。他这种细微的考据有赖于天才的逻辑跳跃,就不得不在年轻时才能做这类功课。由于身体的原因,环境的原因,他的著述实际上并没有把他想要重现的事实展现出来。过于细致的做法当然给我们留下了一种理想化的示范,但距离可以仿效也非常远。而他自己毕生的事业,估计到晚年他也已经无能为力。学界一般不把《柳如是》作为他最好的作品,一般学者会持续积累到晚年更加强大,但陈先生的高峰期的确在壮年——晚年他其实是有环境写书的,除了最后3年外物没有给他那么大的压力(反建制的形象其实也不是那么明显)。只不过孤立而多变的话题,因为事实不成完整系统,再加上晚年身体不好,陈先生没有办法再进一步。
 
推荐有想了解他的人买译林出版社出的横排简体版(虽然不符合他本人遗愿),推荐先读《元白》,毕竟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可以用最低的阅读门槛,来增加一些对当代史学名家的了解。然后,可以读《隋唐》等(但现在史集的其他作品也没有出版)。不到最后,不建议读《柳如是》。读这些书之前,需要对背景资料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读元白,至少知道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大致的生平。

相关读后感推荐:

《纳尼亚传奇:魔法师的外甥》读书感悟_《纳尼亚传奇:魔法师的外甥》读书感悟500字-800字

《恐龙国:遗忘之境的请柬》读书心得_《恐龙国:遗忘之境的请柬》读书心得500字-800字

《365夜故事:春》读书有感_《365夜故事:春》读书有感500字-1000字

《帽子楼旅行》读后感500字_《帽子楼旅行》读后感

《家务》读书体会800字_《家务》读书体会

《酷虫学校:金环胡蜂之死》读书体会_《酷虫学校:金环胡蜂之死》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疯狂学校13:我们的可怕代课老师》读书感想_《疯狂学校13:我们的可怕代课老师》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闪闪奇遇记六:草原土拨鼠小镇》读书感想_《闪闪奇遇记六:草原土拨鼠小镇》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战斗吧霸王龙》读后感500字_《战斗吧霸王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