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民航职工主题阅读活动读书心得分享(第五期)

以下文章选自《民航工会》
 
我们的主题阅读活动,
 
已经进入第五周,
 
大家的投稿依然非常踊跃,
 
文章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今天我们从第五期140余篇投稿中,
 
选出来自张余、李冰、李响、席宁、姜鹏
 
五位书友的读书心得,
 
希望大家继续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得,
 
不断成长进步。
 
01 
 
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阅读书目:《西游记》
 
本文作者:张余
 
作者单位:民航辽宁监管局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常读常新。最近重读《西游记》,发现其中的“初心”很耐人寻味。
 
“初心”一词早在《华严经》中已有体现。《华严经》有云:“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世间的万物,无不守护着其初心。据《西游记》来看,《华严经》也是唐僧师徒在西天取到的三藏真经中的一部。那《西游记》中又有着怎样的“初心”呢?
 
“初心”是怎样的?
 
“初心”,有大小之分、高下之别。《西游记》中妖怪们的所谓“初心”普遍表现为想要长生不老。即便是孙悟空,他当年和菩提祖师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学艺,问的最多的话也是“可得长生”?不能长生不老的本领孙悟空就不愿学。类似这种“初心”都是着眼于自身的、利己的,是一种小我的表现。那么,还有其他的“初心”吗?玄奘(也就是唐僧)在光禄寺讲小乘佛法,观音菩萨点化他,让他去西天取大乘佛法的三藏真经。那么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前者更多为自我解脱,后者则为普度众生。因此,唐僧取经的“初心”是着眼于众人的、利他的,可以说是一种大我的表现。
 
唐僧作为取经团队的灵魂人物,将这种愿景、大我的“初心”传递给团队的每个成员,带领着团队成员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目标融入组织目标,最后达成取经任务,为众人带回了大乘佛法,也实现了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忘却“初心”会怎样?
 
有时走着走着就忘记了为什么要出发、要到哪里去,很容易走散了、走丢了。忘却了“初心”,后果很严重,轻则掉队、重则走上邪路。
 
《西游记》中猪八戒是一个“初心”摇摆的人,是一个常态化的逃跑主义者。我们常看到的情节就是,唐僧一旦被抓,猪八戒首先跳出来要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找高翠兰;虽然他名字叫“八戒”,但多次有违反生活纪律的倾向,尤其是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猪八戒没过得了“美人关”,连“丈母娘”也想娶,最后被观音菩萨变化的“丈母娘”用珍珠汗衫吊在树上狠狠惩罚了一顿。当然,最终猪八戒还是在不断修正错误中,跟着取经团队完成了任务。
 
一路上降妖伏魔的孙悟空,也有想不通、“初心”蒙尘的时候。而能力越强的人一旦走上邪路,他的破坏力也就越大,这在“真假美猴王”的情节里体现得尤为明显。真假悟空可以说是一模一样,外貌一样、本领一样,连对紧箍咒的反应也一样,不过假悟空骂唐僧、打唐僧、抢取经包袱,要另整一套假取经队伍去西天,明显心存恶念。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会突然出现假悟空?原因是真悟空乱杀人(强盗)被唐僧念紧箍咒赶出取经团队,思想出了问题,从而产生“心魔”,或者说生了“二心”,而假悟空可以说就是真悟空“心魔”“二心”的外化表现,类似今天所说的“人格分裂”“多重人格”。心病还得心药医,最终靠如来的佛法点化,消除了孙悟空的“心魔”“二心”,假悟空也被真悟空打死了,孙悟空终于归队,从此一心护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如何守护“初心”?
 
“初心”,要勤拂拭,不要让它沾惹尘埃,关键要做到知行合一。守护“初心”,先要修心。《西游记》中有个偈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说,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只有修心还不够,还要修行,这个“行”指的是具体的行为和行动。唐僧师徒经九九八十一难,历时十四年、五千零四十八天,走了十万八千里,取得《大藏真经》,共计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整部《西游记》可以说就是在用脚丈量“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最终唐僧师徒都修成了正果。唐僧和孙悟空分别修成了旃檀功德佛和斗战胜佛,猪八戒修成了净坛使者,沙僧修成了金身罗汉,白龙马修成了八部天龙马。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西游记》也是见仁见智、常读常新的。
 
02 
 
成功的基石:“勤、信、义”
 
阅读书目:《胡雪岩全传》
 
本文作者:李冰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机场管理集团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安全检查站
 
人生如戏,在这场戏中任何人都要经过几个阶段。只是有人的这部戏平平淡淡、稳定安然,有人却大起大落、跌宕坎坷。中国晚清时期的传奇人物、当时富可敌国的红顶巨商胡雪岩的人生戏可谓跌宕起伏、发人深思,像一本教育我们商道、谋略、立事、处世、做人的教科书,直到如今,还是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和汲取教训的地方。
 
正如《胡雪岩全传》一书中所说,“胡雪岩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就业阶段,二是创业阶段,三是败业阶段”。
 
就业阶段就是胡雪岩在年轻时给人当学徒、给人打工的这一段经历,而正是这一段看似不起眼的经历被曾教授认为是胡雪岩一生中最成功的阶段,这一点我十分赞同。
 
胡雪岩出身贫寒,幼年丧父。母亲一人独自将其抚养长大,实属不易,但胡雪岩的母亲有一点十分可敬可佩,就是她在胡雪岩的人格教育上没有一点缺失。她教会了雪岩勤奋、节俭、诚信、亲和、上进、热心、好学等等助其成功的基本要素。而这些为胡雪岩学徒阶段与人打交道和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作为学徒的雪岩真正做到了一个学徒应该做的事。他认真听老板的话,勤奋努力地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同时又时时站在老板的立场上为其着想,并提出建议,帮助老板完善经营,拓展事业,不仅得到了老板的认可,逐渐进步,更是经受住了老板的全方位考验,为自己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整个过程中,胡雪岩勤奋学习,不断的努力,也不断的进步,逐渐积累了日后成功所必备的工作经验、人际处世之理及道德心理素质,也正是在这阶段,胡雪岩交到了一生的知心好友、患难之交王有龄。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中,胡雪岩几乎是时时在进步,日复一日地成长着。他小心谨慎,始终一本初衷,从未得意忘形,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宝贵经验。
 
纵观胡雪岩的成功史,“勤、信、义”成为支撑起巨大成功的基本骨架。
 
正所谓“天道酬勤”,老天对于胡雪岩的勤奋没有给予忽略,胡雪岩在学徒时、在继承了于老板的产业后、在与王有龄互帮互助壮大了基业后,在得左宗棠厚爱发展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之际,都一直是勤勤恳恳,积极思考,壮大经营,一步步地提高自身的实力。这一个“勤”就是值得我们一生去追随坚持的!
 
“人无信,何以立?业无信,难于兴。”中国自古讲求一个“信”字。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交往还是商家、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必须以诚信为核心问题。只有长久地坚持以诚信为本,才能为自己赚得良好的口碑,才能在变化莫测的社会中长久地立足。胡雪岩正是坚持信誉是做生意和做人最重要的,才使得其在百姓中有很好的口碑,在合作伙伴中值得信赖,而这些正是胡雪岩事业长青不衰的最主要保证。“信”甚至在关键时刻救过胡雪岩的命。左宗棠收复杭州后,胡雪岩建议左宗棠招抚太平军余部,有人趁机污蔑胡雪岩与太平军素有瓜葛,纵容洪匪,但左宗棠想起其为完成好友王有龄遗愿尽心尽力以及素日为人诚信礼义,故只是置之一笑,完全信任胡雪岩。可见一个人平日里诚信待人是多么的重要。
 
“利”可能给你带来一时的享受,但“义”却可以支持你走完一生。胡雪岩一生中始终坚持先义后利,义字在中间,利字在两边。无论对朋友,还是国家永远是坚持道义先考虑对方,再顾及自己的利益。胡雪岩对待朋友非常真诚,常常不求回报帮助朋友。也正是因为他的的这种义,使他结识了很多真心的朋友,对他在事业上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帮助。而在对待国家上,胡雪岩也是坚持“只有国家安定,商人才能有生意可做”,所以他积极帮助左宗棠平定太平军起义,借款支持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为商人们树立了一个爱国的表率。
 
生逢乱世,出身贫寒,勤奋摸索,借助贵势,营造家财,官生高位,兼顾百姓,助国安定。胡雪岩的一生可谓精彩之至,辉煌之至,他将一个商人可以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看来“为政要看《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
 
03 
 
慢时光里的艺术家
 
阅读书目:《谈美》
 
本文作者:李响
 
作者单位:天津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
 
在欣赏画作、音乐和文学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什么是“美”。作为一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如何分辨一件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实在是经常遇见的问题。艺术到底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判断怎样是美的?这些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在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都被一一谈到。正如我们熟知的《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谈到,《谈美》这本小书就是为了在新文化运动后,为青年朋友们理清凌乱的美学知识,给广大艺术爱好者“精粹的理解”和“结结实实的鼓励”。
 
作者朱光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有很多如《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等平易近人的美学普及读物。《谈美》作于1932年,作为一本美学入门书,谈到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作者从净化心灵、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人生,这不论在那时还是当下,都极具现实意义。
 
很多人可能第一个问题会问,美到底是什么?朱光潜先生用对古松这一形象的三种不同观点来阐释美学的本质:木商的实用观点、植物学家的科学观点和艺术家的美学观点。进而,他提出: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就“用”的这个前提下,许多艺术家都是不太切实用的人,美感的活动都是“无所为而为”。然而,“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谈,美对于平凡的人生中,是最有价值的一面。
 
美感活动是超脱世俗和人情化的。作者提醒我们,要找到事物本身的美,就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他们本身的形象,这就是所谓发现美的“距离感”。而美感的经验来源又与欣赏的人密切相关,是人的情趣和物之间姿态的往复回流。任何对美感的体验,都离不开欣赏者不同的情趣和对物的模仿。例如,在绘画和摄影中,要表现的事物总是带着作者的情绪流动,只有当眼前或脑海中的景象感动到作者,或者是对生活中事物的总结和想象出现的时候,才会有真实的创作欲望并产生对美的表现力。
 
作者还对常见美学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讨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批判了享乐主义哲学,强调不可把美感和快感混为一谈,提出“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在讨论“美感与联想”的关系时,作者主张美感更多与展现的形式有关,而无关其他联想。作为文艺理论家,朱先生否定了过度的考证、批评与欣赏,提倡要有踏实做学问的态度。在对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进行分析后,提出了“艺术的美丑和自然的美丑是两件事”、“艺术的美不是从模仿自然美得来的”。可以看出,朱先生对众多美学观点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理论分析的同时,用简单的例子,把复杂的道理浅显的表达出来,让零基础的读者也能很好的理解。
 
在这本薄薄的小书最后,朱先生不忘提醒读者,要做生活中的艺术家,让人生充满趣味。欣赏于生活,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劝告游人:“慢慢走,欣赏啊!”在漫漫人生的长途中,让我们做一个慢时光里的生活艺术家,不论终点在哪,拥有一颗好奇和发现美的眼睛,过一个有趣而丰富的人生吧。
 
04
 
词话见境界 立守得人生
 
阅读书目:《人间词话》
 
本文作者:席宁
 
作者单位:民航青海监管局
 
《人间词话》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中国传统词作的谈论评说集。此书跳脱原词作者所抒发的伤春怨别,莼鲈之思等原意,以境界一词大胆评论,可谓别具匠心。书中充满批判精神的词话与作者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王国维生于1877年,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经历了清末到民国这段特殊历史时期,那时的国家内忧外患,满目疮痍,民族饱受侵略和欺凌。1898年戊戌变法之时,时年22岁的王国维在《时务报》做校对工作,为寻求新学,他进入东文学社研习西方近代文化,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在《人间词话》中赋予古典文学新的见解和观点,这些见地不仅适合剖析词作,也适合解读人生。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作者开篇直抒胸臆表达观点,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提出词有了境界便是佳句的论断。同时又讲:“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指明境界不独指景物,人心中的真情实感也是一种境界。由此可见,王国维在词话中并不局限于评论诗词的意境,更是从词里看人生,将词的境界升华为人生境界,道出人生有了境界,品格自然就高了的道理。书中第二十六则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便是对人生境界的最好概括。此三境界作为书中精髓,在我们为人处世、干事创业等方方面面都有极好的指导意义,我将其理解为人生中的立、守、得三个相互交织过程。
 
立就是举旗定向,确立目标。我们都知道,旗帜凝聚力量、引领方向,是立场、原则的体现,旗帜举得越高、越鲜明,方向就会越明确、目标就会越清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了奋斗目标,找准了前进方向。人的一生也是如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立准自己的目标方向,正确谋划安排部署,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在干事创业的人生路上就不迷路、不虚度、不做无用功。常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小到个人进步、事业发展、日常生活,只要有了百川到海的方向,有了志存高远的目标,就会有延绵不绝的压力,更会有坚定持久的动力,自然是能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守就是持之以恒,扎实行动。谋定而后动,当我们找准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剩下的就是行动。在奔向目标的奋斗路上,我们要躬行践履,敢于行动、勇于实践,不管风吹雨打,始终坚定不移。要时刻牢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的道理;要时刻牢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告诫。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行动只是迈向目标的第一步,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行动后只要没有坚持到底实现既定目标都是不成功,哪怕只有一步之遥,也叫半途而废。无论前进的路径多么曲折、艰难,我们都要保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执着,始终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咬定青山不放松,经得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终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得就是精诚所至,拨云见日。精诚所至就是要有“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的意志和情怀。拨云见日就是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全面、客观而又正确的认识和体悟。在今天这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里,思想冲击无处不在,言行考验无处不在,我们要辨清是非曲直,识得庐山真面目,实现人生有所得,就要有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逊;就要有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的诚恳;就要有百尺竿头立不难,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勤奋;就要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淡泊;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当一个人具有了这些“财富”,无论其身在何处,过怎样的生活,干何样的工作,都能知止有得,在平凡中迎来人生的精彩与辉煌。
 
人生路漫漫,从来无坦途。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穿越荆棘,冲破迷雾,跨过沟壑,要不断提升自我境界,把握好人生中的立、守、得,在谋事与谋利、为公与为私、奉献与索取的抉择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在奋进路上始终闲庭信步,似玫瑰一般久久自芬芳。
 
05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与务实主义
 
阅读书目:《菊与刀》
 
本文作者:姜鹏
 
作者单位:山航工程技术公司
 
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与我们中华民族恩怨纠葛千年的文明古国,它曾是儒家文化最铁杆的粉丝,它也是全盘西化最彻底的东亚国家,它是“食草族”和老龄化社会的样本,它也是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我常常感到迷惑,是什么样的国民性,让日本这个国家在思维和行为方式上能进行如此差异巨大的转变?要了解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就要研究它的历史。目前研究日本史的书目很多,但是对其国民性作出最准确、最细致分析的,首推美国女作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菊与刀》。
 
如何总结日本国民性呢?正如《菊与刀》所指出的:日本人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又崇尚美;既骄傲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屈能伸;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样矛盾的国民性格,使日本历史上一次次对邻国挥舞屠刀,也造就了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脱亚入欧,更使日本在战后能后来居上,在世界上取长补短,自成一体,成为世界的弄潮儿。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菊”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顽强上进的精神。比如日本人特别守规矩,他们会故意削弱个人主义和加强集体主义。这跟日本人的教育方式有关。日本人确信,束缚是精神训练的最佳方式。日本的父母甚至会用嘲弄加刺激的激将法来让孩子成长。因此从小到大,日本人都会努力获得所在团体的认可。很多日本人会在一家公司干一辈子,就是因为团体的认同在他们心目中非常重要。这种团结与服从,在宏观的社会层面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力量,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并且一再奇迹般的崛起。二战后的日本一片废墟,然而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号召全民投入经济建设之中。1960至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二战结束后仅仅过了二十三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然而日本成年人在工作、生活各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约束和压力,也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总是高度紧张害怕失败,以至于自愿放弃了各种最基础的自由,甚至还使日本长期保持了世界最高的自杀率。
 
“刀”是血腥、刚烈、尖锐、冷酷、残忍的象征。刀象征武士道,也就是日本武士精神,它即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日本武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武士道的核心内容是:名,忠,勇,义,礼,诚,克,仁。这八个字是有顺序的,重要性从前向后递减。武士道本来是一套道德体系,崇尚克己,奉公,勇敢,隐忍,谦让的道德伦理观。统治者却断章取义,过分突出“勇”和“忠”。特别是“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是背负责任和完成责任,死亡不过是尽责任的一种手段而已”,当这种对于淡然面对死亡的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变为了无视他人的生命同时也漠视自己生命的疯狂信念,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理解了武士道精神,就能明白日本人为何会犯下如此众多的战争罪行。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人表现出惊人的冷酷与残忍,无论杀死多少无辜的人都不会让他们感到罪恶, 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忠于天皇就可以了,这是他们的“大义”,而普通人的生命毫无价值。同样的,日本的高自杀率,也与这种对生命的理解有很大关系。
 
综合分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可以看出,其核心是一种务实主义。日本人的善恶是相对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区分“君子”“小人”是不同的。务实主义带来的好处是,在时局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日本往往可以更快的调整自身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在某种程度上,务实主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极端的务实主义使这个国家很难在政治上真正崛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本这样的经济大国却始终处于二流角色,不能不说跟它的民族性有很大关系。
 
《菊与刀》这本书出版于1946年,然而时至今日,它仍然被认为史上描写日本文化的第一书。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日经贸合作有着更广阔的前景。但与此同时,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中日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共同抗击疫情过程中,中日两国人民守望相助,疫情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关系。“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诗句让中国人民重新开始审视这位彬彬有礼的邻居。但长久以来中日双方的恩怨与误解,让人们很难准确的从复杂的感情中理出头绪。有鉴于此,我想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探究,不妨就从《菊与刀》开始吧。
 
读书心得奖品来了!
 
以上投稿者将获得民航工会荣誉证书一份、定制特色手包一个(颜色随机),也请大家继续投稿哦!因投稿数量较多,请使用WORD附件投稿,稿件请发送至:mhgh821@163.com,并在WORD中填写真实姓名、有效通讯地址和手机号码,以方便我们与您联系。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