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阅读心得 魏国妮: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以下文章选自《进校附小润玉名师研修共同体》
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读《师之道: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进校附小
魏国妮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一开始就默默无闻,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别人的花怒放了,自己的花还没有动静就着急了,放弃了。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是七八年前刷爆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话,我也曾在家长会上引用过它来引导家长不要放弃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更要包容孩子的个体差异。其实,这段话对教师的教学也同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我在读了《师之道: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这本书后,不由自主的又想起了这段话。《师之道: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这本书是邸海艳著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记录了她的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师生学习与成长等内容。全书分为六辑共101篇,第一辑“爱心花圃”为24篇;第二辑“草根教育”为22篇;第三辑“等待花开”为18篇;第四辑“守望麦田”为12篇;第五辑“烛光摇曳”为17篇;第六辑“我思我在”为8篇。这本书中有许多事例让我感动,也有许多感悟让我深思,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作为一名教师要“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做的也就是默默付出,不炫耀自己是一名教师、不宣扬自己为教育事业默默付出了多少心血、不歧视任何一名学生。《师之道: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这本书中有一篇题为《他们都是好孩子》的文章中有一段话说出了多数老师共同的体会:那些曾经让老师引以为傲的优秀学生,在多年之后偶遇老师要么是头也不抬,要么就是把头抬得高高的从我们身边走过,而那些曾经让我们头疼,曾经被我们批评而又恨铁不成钢的差生,后来见到我们却是最有礼貌的。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我刚开始教书时的事情,那时我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孩子特别调皮,总爱在课堂上用手拉前面女孩的头发,为此我经常批评他,甚至还多次让他站在教室的后面,我本以为这会让这个孩子对我怀恨在心。谁知多年以后他长大成人了,却多方打听辗转找到了我,就为对我说声谢谢。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也是挺大的,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对这类学生得教育。每每在批评这类孩子时,我总会先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然后才跟他们交流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我对他们的教育。
谈到这儿,我又想起了近几年在附小教书时的一件事,那年我带六年级,我们班有一名学生数学成绩特别差,平时一测试数学就是二十多分,我也曾批评过他,但更多的是我对他在学习上的帮助。一到下课,我就利用我休息的时间来给他讲几道数学题,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全班同学复习小数除法时,他却怎么也不会。于是我就叫来了他的妈妈,给他妈妈说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让他妈妈在家里给他教,我在学校教,我们合作共同教育他的孩子。以后的课堂上,我总是尽量的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一有机会就表扬他,一有简单的题目就让他做。在毕业会考时,他数学竟然得了五十九分,我心里还挺满意的。就在他上初一的那个教师节,我意外的收到了他托人捎给我的一个笔记本,我打开一看里面写着一段话:老师,感谢您对我的教育,您的话语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起来。突然间我好像更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引导、规劝、帮助,然后静待花开!教育它不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教育首先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育还得关注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功能在于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唤醒,最佳的教育,莫过于来自心灵的教育。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去伤害学生,因为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明白究竟谁才是那个对他真正好的人,最关爱他的人。
现在,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默默付出,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在课堂上我总是用生动的事例来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学习的,而不是为了他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学习来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种东西,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气质和修养。我也总是给学生讲成熟的颗粒饱满的稗子,他的头是总是弯下去的,而那些瘪皮的稗子却总是将头挺得笔直笔直的,这就像越是有文化的人越平易近人,其实,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每每说到这里,他们就好像听懂了似的,不住地点头。我也因此开心我是一名教师。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诗意的描述啊!的确,教育是项“慢”的事业,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都不可能取得我们期望的结果。教育需要我们默默耕耘,静待花开。也许我们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可能是一棵参天大树。
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读《师之道: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进校附小
魏国妮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一开始就默默无闻,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别人的花怒放了,自己的花还没有动静就着急了,放弃了。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是七八年前刷爆微信朋友圈的一段话,我也曾在家长会上引用过它来引导家长不要放弃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更要包容孩子的个体差异。其实,这段话对教师的教学也同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我在读了《师之道: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这本书后,不由自主的又想起了这段话。《师之道: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这本书是邸海艳著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记录了她的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师生学习与成长等内容。全书分为六辑共101篇,第一辑“爱心花圃”为24篇;第二辑“草根教育”为22篇;第三辑“等待花开”为18篇;第四辑“守望麦田”为12篇;第五辑“烛光摇曳”为17篇;第六辑“我思我在”为8篇。这本书中有许多事例让我感动,也有许多感悟让我深思,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作为一名教师要“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能做的也就是默默付出,不炫耀自己是一名教师、不宣扬自己为教育事业默默付出了多少心血、不歧视任何一名学生。《师之道:教育,一个都不能少》这本书中有一篇题为《他们都是好孩子》的文章中有一段话说出了多数老师共同的体会:那些曾经让老师引以为傲的优秀学生,在多年之后偶遇老师要么是头也不抬,要么就是把头抬得高高的从我们身边走过,而那些曾经让我们头疼,曾经被我们批评而又恨铁不成钢的差生,后来见到我们却是最有礼貌的。这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我刚开始教书时的事情,那时我带的班级里有一个孩子特别调皮,总爱在课堂上用手拉前面女孩的头发,为此我经常批评他,甚至还多次让他站在教室的后面,我本以为这会让这个孩子对我怀恨在心。谁知多年以后他长大成人了,却多方打听辗转找到了我,就为对我说声谢谢。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也是挺大的,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对这类学生得教育。每每在批评这类孩子时,我总会先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然后才跟他们交流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我对他们的教育。
谈到这儿,我又想起了近几年在附小教书时的一件事,那年我带六年级,我们班有一名学生数学成绩特别差,平时一测试数学就是二十多分,我也曾批评过他,但更多的是我对他在学习上的帮助。一到下课,我就利用我休息的时间来给他讲几道数学题,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全班同学复习小数除法时,他却怎么也不会。于是我就叫来了他的妈妈,给他妈妈说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让他妈妈在家里给他教,我在学校教,我们合作共同教育他的孩子。以后的课堂上,我总是尽量的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一有机会就表扬他,一有简单的题目就让他做。在毕业会考时,他数学竟然得了五十九分,我心里还挺满意的。就在他上初一的那个教师节,我意外的收到了他托人捎给我的一个笔记本,我打开一看里面写着一段话:老师,感谢您对我的教育,您的话语就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起来。突然间我好像更明白了教育的真正意义,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我们教师要做的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引导、规劝、帮助,然后静待花开!教育它不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教育首先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育还得关注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功能在于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唤醒,最佳的教育,莫过于来自心灵的教育。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去伤害学生,因为他们总有一天会长大,总有一天会明白究竟谁才是那个对他真正好的人,最关爱他的人。
现在,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默默付出,默默耕耘,静待花开。在课堂上我总是用生动的事例来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是为自己学习的,而不是为了他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学习来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一种东西,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气质和修养。我也总是给学生讲成熟的颗粒饱满的稗子,他的头是总是弯下去的,而那些瘪皮的稗子却总是将头挺得笔直笔直的,这就像越是有文化的人越平易近人,其实,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的原因。每每说到这里,他们就好像听懂了似的,不住地点头。我也因此开心我是一名教师。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诗意的描述啊!的确,教育是项“慢”的事业,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都不可能取得我们期望的结果。教育需要我们默默耕耘,静待花开。也许我们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可能是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