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 《经营学入门》推荐序:品味日本学者对经营管理的洞察力

以下文章选自《南开管理评论》
 
品味日本学者对经营管理的洞察力
 
文 ✎ 杨斌
 
作者简介:
 
杨斌,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教授、副主任,日本一桥大学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公司治理、比较经营学等。
 
能够向大家推荐当年在日本留学时给予我重要启蒙的经营学教科书,我深感荣幸。
 
▵ 南开大学商学院 杨斌教授
 
伊丹敬之先生与加护野忠男先生可谓日本经营学界大师级学者。两人均对经营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坚实而宽广,系统而深入的理解,是将日本型经营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化的集大成者。两位先生均是在日本开始其学术生涯,后在美国著名高校留学并任教,最终在日本一流大学传道授业解惑的“和魂洋才”型学者。两人虽以战略管理研究而驰名,但实际上对经营学几乎所有领域的认识与洞察远超常人,尤其在战略管理、公司治理、企业理论、创新管理、劳务管理及产业分析等领域,贡献了许多独到的思想和创见。
 
伊丹先生长期在一桥大学任教,加护野先生则一直耕耘于神户大学。一桥在日本的关东地区,神户在关西,素有东一桥西神户之说,被称为日本经营学教育与研究的双璧。两位先生意气相投,珠联璧合,互补相乘几十年,合作著书不下20余部。在文人相轻的学术界不失为一段佳话传奇,也是一桥与神户两所学校在经营学领域同气连枝,血脉相通的映照。我当年的博士导师谷本宽治先生就是毕业于神户大学,而最终来一桥大学任教的。像他这种情况在两校之间有很多。
 
两位先生在开篇就说要为读者撰写一本“生动的经营学教科书”。估计他们写这本书的初衷,源于对大部分管理类教科书过于注重概念定义和说教论证,或体系完整但缺乏机理阐释;或面面俱到但缺乏系统深入的不满。基于多年来理论上的深厚积淀和对管理实践的直接感悟,他们试图从现实感受中阐释概念内涵;基于直觉构念进行演绎推理;在复杂辩证中寻求创见涌现;在抽象严谨与生动会意之间寻找平衡;将基本原理与生动现实有机结合……。最终呈现给我们的这本书,就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晶。
 
书中处处可见两位先生对经营管理的真知灼见,试列举如下:
 

 
“序章”中,将阐释企业的“环境管理”、“组织管理”、“矛盾与发展的管理”的“三位一体”关系,作为统率全书的基本分析框架。这一安排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体现出他们对企业经营管理本质高屋建瓴般的洞察力。
 
01
 
环境管理
 
第一篇“环境管理”部分。第一章“何为战略”中,对作为经营资源核心的“看不见的资产”的强调,揭示了企业间差异性的本质。第二章“差异化竞争”中,对“商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三者在时空结构中组合效果的分析,对现实中的企业竞争有直接指导价值。第三章“竞争优势与商务系统”中,对商务系统优劣的判断标准,提出了“有效性”、“效率性”和“模仿的困难指数”三个维度,并提出“小事即大事”的新颖观点。第四章“多元化经营与业务组合”中,以“互补与加乘”的角度分析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既新颖又深刻。第五章“企业结构重组”中,对企业结构重组的两难处境,即“必要性与能力不对等”、“业务的吸引力与竞争激烈程度的联动”和“组织惯性的拖累”有趣而深刻的分析,使我们理解了大部分重组并购失败的内在原因。第六章“国际化战略”中,对“信息类资源”、“产品附加值”和“文化”的移动困难及可能造成的问题,使我们似乎感受到“文明的冲突”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微观体现。第七章“资本结构管理”中,对“出资人构成及制衡”的论述,使我们感知到资本对于企业经营“放脚与铐手”的二重性。第八章“雇佣结构管理”中,关于构建企业管理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关系时需做出的三个基本选择,即“核心员工的雇佣习惯”、“不同雇佣习惯的员工比例”和“劳资关系的基本方针”的判断,突破了传统劳动经济学单纯注重市场原理的局限,将雇佣关系的经济合理性与社会受容性有机结合起来,更接近了企业与劳动者关系的现实。特别是在企业经营中“人与钱分别提供不同的东西”部分的论述,阐释了人力资源独特的本质,引申出对日本特有的“企业内社会”的关注。
 
 
 
02
 
组织管理
 
第二篇“组织管理”部分。第九章“组织与个人、经营管理的利器”中,作者指出:“人们在组织中的活动和行为主要包括工作、学习、决策和内在动力四种。这四者的总和就是人们活动的总和。企业经营管理就是为了统御这一总和”,而“目标、信息、思维模式和情绪是影响个人决策和内在动力的因素”。这就等于将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指出统御组织的三种经营管理利器是“战略、经营系统、理念与人”,为组织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影响员工行为提供了指引。第十章“组织结构”中,对设计组织结构时的基本考量因素:“信息整合、矛盾冲突的显现与解决、人才的匹配度和人际关系效应”的发掘,可视为对经典权变理论的重要拓展。第十一章“激励机制”中,在“确定激励的基准:如何衡量对组织的贡献度”部分,作者指出:“一般而言,企业会将个人对企业经济收益的直接贡献度——业绩作为主要指标。但由于许多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度无法用直接业绩测量,还需关注其它两方面的内容”,即“第一,个人对积累组织资产存量方面的贡献,如对技术积累的贡献度,对提高企业信用、提升企业形象的贡献度等”,“第二,个人对营造和谐职场氛围的贡献度”。这一论断解开了当前对员工绩效评价的迷惑。而且,作者对“有效的激励组合”具备的特征,“第一是对物质激励的依赖度不高”,“第二是分散化,不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特定的人身上,而且要使不同类型的人获得不同形式的激励”,“第三是要限定团队所获激励的大小”。以上观点对中国企业摆脱目前的激励困境无疑有重要启发。另外,作者指出在设计激励系统时要考虑四组基本因素的平衡:“鲜活的人与‘腐烂’的人;竞争与合作;风险与努力;过去与未来”,既符合管理逻辑,又鲜活形象。第十二章“计划和控制:过程与系统”中,指出计划控制系统在制度理性基础上,还为组织成员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相互影响的机会”、“横向评价的机会”。这一见解令人耳目一新。第十三章“经营理念和组织文化”中,借用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认为从抽象层面看,“组织文化是由组织价值观与组织范式所组成,两者互相支撑,相辅相成”。这一表述体现出作者对组织文化本质的洞察力。第十四章“领导力”中,在对关于领导风格的普遍主义论和权变主义论进行反思基础上,提出领导哲学的必要性,即“卓越的领导者能够从对原理、哲学的执着中思考出能创造性地解决原理、原则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而且不同于一般的领导理论,他们特别提到了副手的重要作用,即“从异质组合角度弥补领导者的不足、做好辅助、敢于谏言和发挥杠杆职能”。拓展了对领导力的理解。第十五章“人员的配置、培养、选拔”中,指出关于人事选择面对几种深刻的矛盾,如“效率、培养、非正式群体的困境”、“核心员工管理的困境”、“零和博弈的困境”、“选拔精英的困境”,使我们感受到人事安排不仅仅是效率合理那样简单,而是要在多重矛盾中寻求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平衡。
 
03
 
矛盾与发展的管理
 
第三篇“矛盾与发展的管理”。这一部分整体上都是以往管理学教科书很少涉及的领域,尤显其独创性。第十六章“矛盾、学习、内在动力的动态平衡”中,作者指出组织往往都套着惯性的枷锁,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惯性枷锁大致可分为系统枷锁和人员枷锁。前者指的是企业工作和组织架构等系统结构上套着的枷锁;后者指的是组织成员的思维方式和感情上套着的枷锁。而动态的组织学习是突破这些枷锁的有效途径。第十七章“范式转换的管理”中,强调了中层突出团队在范式转换中的重要价值,并指出“隔离公司内的杂音”和“在组织内纳入足够多的异质性成分”是推动范式转换的前提条件。第十八章“企业成长的双刃剑”中,视角独特地指出了“失败的效用”和“边缘的创造性”的价值,既使我们脑洞大开,又的确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第十九章“场的管理”中,借用物理学“场”的概念,分析了组织在多重“场”的作用下,其秩序与能量产生的机制,既不失科学的严谨,又让我们体会到日本独特的“暗默知”的神韵。
 
 
 
04
 
企业与经营者
 
第四篇“企业与经营者”。第二十章“企业与经营者的职责”中,从“企业是一个生命体”的角度,论述了经营者需担负的四种角色,即“纠纷调解人”、“统领人”、“战略家”和“传道师”,并指出经营者为此应具备宏观的思维框架和哲学逻辑,在其世界观维度上,能够冷静地看待自己企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意义;在组织观维度上,能对团队的机理与力学有深刻的理解。第二十一章“公司治理”中,作者提出的“企业主权人与公司管治的参与”以及“主权获得认可的三大理论”,即“经济合理性”、“制度有效性”、“社会亲和力”等,无不闪烁着独到而智慧的光芒。
 
根据以上对这本书的理解,我可以肯定地说,管理类教科书何其多矣,但这一本一定是对我们启发最大的一本。
 
最后,书中序言的致谢中提到了我当年在一桥大学商学研究科的同窗天野伦文,令我感慨万千。天野博士高我一届,是伊丹先生的学生,曾在伯克利进修一年,专攻国际经营。其博士学位论文得到极高评价,为商学研究科多年所少见。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东洋大学、法政大学,成果丰富,业绩突出,最后就任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副教授,成为其教授会中最年轻的成员。但不幸2012年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病逝,年仅38岁。天野并非我的朋友,我二人性情不同,研究方式迥异,彼此交流不多,甚至可以说有些冷淡。但我会敬重他、怀念他、感谢他,因为他是我的好对手。每当我看到他多次去索尼、松下、日立、夏普、三洋访谈,渐渐积累起两抽屉的磁带录音,深夜带着耳机,逐字逐句核对录入的时候;每当我看到他飞快地敲击键盘,形成一张张庞大的数据图表的时候,我就会感到一种无形压力,让我无法懈怠。所以我三年能够攻下博士学位,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我有一个好对手。回顾天野短暂的一生,恐怕与他执着于追求学术卓越而过度透支有很大关系。就如同日本人所崇尚的樱花,花期极短,但盛开绚烂。
 
谈起天野,我自然想起另一位英年早逝的日本学者桥本寿朗先生(1946-2002)。我曾参加过他逝世后的追思会。我在翻译他的论文“市场的无知、企业家活动与能动的适应”最后,加了一段感言:“桥本寿朗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史、经营史学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致力于学问的钻研,笔耕不缀,著述颇丰。长期对学问的不懈追求和超越自我的巨大压力,使他积劳成疾。听说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在与一位中国学者的交流中渡过的。在返回研究室的途中,突发脑溢血而猝逝。作为一位学者达到如此境界,无法不令人感动叹息。这篇论文据我所知是桥本先生最后一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从我的感觉来说,它与桥本以往的论著相比,语句可能显得有些散乱,有些论述似欠条理,结尾也不够清晰有力,可能是他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时候已无精力细致推敲的缘故。但愿我们能从字里行间,依稀看到他在灯下倾注生命终端的气力书成一字一句的情景”。
 
天野与桥本无疑都是执着愚直之人,因为他们为了学术甚至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我绝对无意让大家去模仿他们。但我想中国管理学要真正发展,终是要有一部分人多一点执着,少一点游移;多一分愚直,少一分机巧的。相对于日本的研究氛围和学术高度,感觉中国的管理学界虽然大师林立,名流丛生;课题繁多,成果倍增,但许多恐怕是“皇帝的新装”。很多研究追逐新奇的理论而远离厚重的经典;苛求工具和技法的机巧而不愿深究概念的是非。问题未明却轻率结论;堆砌信息却未能创造知识。荀子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国的管理学,尚在路上……。
 
我曾在2010年给学生们的新年寄语中写到:“如同产品背后是人品,写出一篇有探索精神的论文既不是为了老师,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我一直认为好论文最高的境界是要感动自己,而人的一生也许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只有你在电脑前连续30个小时敲入一个个单词,看到它们变成厚厚一叠文稿后再步行下山时,你才会感到就连北海道的空气都有甜丝丝的味道,而眼前一轮红日正从对面的港湾喷薄而出。只有你在新一年第一天的凌晨四点编好最后一个页码,穿越零下20多度的严寒,步入一家昼夜小餐馆时,你才会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温暖和解脱。而你们总是有些人身处一个非常好的环境中,却从来未能看到过真正美丽的景色……”。
 
但愿伊丹先生和加护野先生这本书,能成为我们步入经营学领域,欣赏到其中美丽景色的一个入口。
 
编辑:严莉
 
审核:刘晓

相关读后感推荐: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200字_《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神秘的快递家族7:壁画深处的龙影》读书心得_《神秘的快递家族7:壁画深处的龙影》读书心得500字-800字

读书心得 | 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可能到手

《雷伊传1:消失的拜伦号》读书心得_《雷伊传1:消失的拜伦号》读书心得500字-800字

出了名难懂的《小王子》孩子能读懂?4个读后感的杀手锏+家长聊书清单,拿去!

《妻子的旅行2》读后感2000字_《妻子的旅行2》读后感

【强国复兴有我】学习寻访体验,感受美丽蝶变

《警犬汉克历险记成长特辑8:月光疯狂症》读书感想_《警犬汉克历险记成长特辑8:月光疯狂症》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海龟老师2:十字路口的汽车》读书感想_《海龟老师2:十字路口的汽车》读书感想500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