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谢客日 ,正是读书时 - 近几日读书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西府布衣王孟之》
 
2020年的春节注定会是非同寻常的一个春节。
 
不想讲很多关于疫情的话题,因为每天的朋友圈几乎全是这方面的新闻。或者确切的说,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判断。
 
但我想说的是,大家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是“不逾矩”。不要发很多自己的个人见解,哪怕是你认为已经很客观的话语。因为这种事件的变化实在是太快太快,你今天说的话,在明天看来,甚至上午说的,下午来看就会不准确了,甚至是谣传了。我们每个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比起国家、专家们差的太远太远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闭嘴,然后听从权威的建议。易中天所呼喊的“领导面对专家,万万不可自作主张”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坚信终究我们会击败病毒。在这段时间,大家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
 
躲在家减少外出,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于我而言,这段时间闭门谢客,没有公务打扰,能够安安心心的读书,实在是一件美事。
 
一盏青灯一把椅,
 
一卷墨香一支笔。
 
疫来闭门谢客日,
 
当是读书兼省己。
 
这个春节过去的5天,正好读了5本书,每天一本,效率颇高。每天除了吃睡,剩下的就是读书,怎能效率不高?
 
按所读的顺序将读书的心得简要记录一下。
 
读的第一本叫《知宋》,前段时间一位友人赠与我的,是一位作家写给自己女儿关于宋朝的一本书。
 
宋朝在我们常见的读物中是相对较少涉及的,我们对其认识也大多是模糊的。至少于我是如此。除了宋词、王安石变法、党争这些话题之外,其他还真想不到什么了。梁山水浒、杨家将等等故事我觉得已经超越朝代,抽象成在所有朝代都适用的样板故事了。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对宋,尤其是北宋的知识。
 
宋太祖为大宋定下了立国的基调,不杀言官是最重要的一条。当然关于这一点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到底于大宋的江山是福是祸,还不能下定论。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国家政权组织时候遇到的一个最基本矛盾:到底应该集权还是放权。北宋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肯定是放权的结果;但国家涣散,整体动员能力弱,以及后来没完没了的党政也都是由于放权造成的。
 
“澶渊之盟”给大宋带了和辽国和平相处的一百年,但也正是因为这和平相处的一百年,使北宋失去了外来威胁的鞭策,军事弛弱,对后来败给女真有很大的关系。
 
宋仁宗近乎“窝囊”的四十二年当政期间,却是中国历史上牛人最扎堆出现的时间。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苏辙,司马光等等等等,这也正说明了君强臣就弱,君弱臣便强的道理。
 
相比于汉朝的李陵,北宋王继忠“二臣的故事"很有启发性。同样的,由于过继而登基的皇帝对于自己生父的称呼问题与明朝的嘉靖皇帝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的历史很有意思,后面有时间我再慢慢写。
 
当然,可以看出作者是宋史的迷粉,以至于在很多问题的评论上有点主观,比如将宋朝的权利分割机制比作是西方,乃至美国的政权架构,这是不太准确的。就像黄仁宇的所说的,我们历史上所缺乏的那种“数目字管理”方式,仅仅是一种模模糊糊的理念上的探索,距离近代文明中十分明确的权利架构还是有质的差别的。
 
第二本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因为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叔本华的哲学,又读了《哲学的故事》专门写叔本华的那一章。
 
坦白讲,《人生的智慧》没带给我多大的冲击。叔本华在这本书里的观点基本上就是加强版的卡耐基,升级版的心灵鸡汤。
 
但当我读了《哲学的故事》里面介绍他哲学思想的内容之后,才真正理解了他所讲的东西。
 
当然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十分庞大,我只能试着总结一下我所理解的部分。
 
每个人深藏在理性之下的是一种想表达欲望的意志,而这种意志是最最根本的东西,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本质。世界是意志的表象。我觉得他用意志代替了笛卡尔口中的第一动因 - 上帝。
 
而生殖意志又是所有意志中最根本的,决定着人类所有的行为,这和后来弗洛伊德的理论不谋而合。
 
不存在自由的个人意志,但存在自由的整体意志。
 
由于意志有极其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推动着每个人不断向前。因为有欲望,所以就想要满足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则陷入痛苦;但是欲望满足了,则又会陷入无聊。人就像一个摆钟,不断地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这一点有点像印度的佛家理论。
 
想要突破这种怪圈,只有通过不断的增长智慧,来进行理性的思考。智慧虽然也是由意志而来,但却可以制服意志。
 
在读的时候,对他哲学体系的理解是很多很多的,但当我转述的时候,是不能表达十之一二的,尤其是艰深的哲学话题。这也说明还需要时间慢慢去体会和了解他的哲学理论。
 
但是,话又说回来,他的哲学体系不吸引我。也许是由于他的人生经历的缘故,他的理论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悲观意识,是我所不认同的。他的理论带给我的冲击感远远小于斯宾诺莎和康德,尽管我只能理解这两位大师思想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读书就是这样,读得越多,你就越会知道哪些理论是契合自己,吸引自己的。
 
第三本书阿城的小说集《棋王》。
 
我是在前段时间看了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以后,因为名字都和象棋有关,才看了阿城的书,其实这本书完全没有关系。一点都没有。
 
阿城的文字有股魔力。简短,精炼,古典,引人入胜。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对所谓的“伤痕文学”不感冒,像王蒙之类的总是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段经历说事,好像所有人都欠他们什么似的。我同情他们的遭遇。但是讲多了就像祥林嫂一样了,哪一代人没有他们的困扰?
 
但是《棋王》完全没有掀开伤疤给众人炫耀的意思,而是冷峻的像个旁观者一样,给你讲着他们在贵州某个小山村里插队的经历。
 
我个人认为阿城仅仅是把他的故事嵌在了那个背景下,但所讲的内容其实是和那个背景没有什么关系的,核心主题其实是关于人的痴迷-《棋王》,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树王》,人与人之间的爱-《孩子王》,等等。
 
把异常复杂的人性用寥寥数笔就可以勾画出来,阿城是个不可多得的大师。
 
尤其是《孩子王》中乡村小孩写他父亲的作文,“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给撞了一下,久久不能平复。
 
《乡土中国》是这几本书中带给我冲击最大的一本。
 
还记得若干年前在西安读书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里翻过这本书,但当时完全是囫囵吞枣,什么都没记住。
 
用字字珠玑来形容这本书再确切不过了。我觉得当下的中国再难出费孝通那样的学者了。
 
用“差序格局”来解释中国人的文化行为太准确了。西方社会就像我们在田间捆的柴,一垛一垛的,彼此之间是关系分明的;而我们的社会就像是水中投入石头所漾开的一圈圈波纹,每个人彼此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画出一层一层可大可小的圈,彼此交叉,进而发生关系。这个比喻太牛了!将本来非常复杂的事情简单形象的说清楚了。
 
由于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所以“克己复礼”才会成为我们先哲所创人生哲学的核心。克己就意味着自己约束自己,而这种自内而外的约束必然依赖个人的道德感。这和西方的社会公德约束个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家庭不仅仅具有生育的功能,其实更是一种事业组织。所以才会出现相互协作的大家族。
 
“男女有别”这一章写的尤为精彩。在我们传统的熟人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近代的浮士德式的冲突的。传统社会是要极力消灭冲突的,怎么可能鼓励大家进行浮士德那样的探索和进取呢?这或许也可以解释近代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传统的乡土社会是血缘性质的,稳定的架构不可能出现地缘性质的关系,而地缘性质的关系则是商业文明的基础。所以我们传统社会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商业文明。大写的牛!
 
我觉得每一章都可以单独展开成一本书。我也会反复的品读这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段文字。
 
《人间失格》是第五本书。
 
日本每个作家的文字都透露着深深的日本文化,那种或浓或淡的日本式忧郁。
 
坦白讲,不是我的菜。
 
我不想享受忧伤,因为忧伤本身没有任何价值。
 
但日本作家不这样想,或许吧。
 
我读过日本作家的不算多,川端康成的《雪国》,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甚至东野圭吾的文字中,都透露着相似的忧郁。而这种忧郁到太宰治这里,达到了一个高峰。
 
我在读《人间失格》的时候,总期盼着会像《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样,作者来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把我的情绪往上带。可是没有,一个压抑紧接着另一个压抑,一个绝望紧接着另一个绝望,到结尾处,出现“一切都会过去”的时候,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就这样结束了?好吧,那就这样结束吧。
 
于我而言,这种文字不是享受,因为它不能带给我美感。

相关读后感推荐:

【双优化·新德育】《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习感悟分享(一)

【顾问式优增】读书笔记1:准增员究竟在想什么

《杜甫传》读书心得800字_《杜甫传》读书心得

《对一朵花微笑》读后感500字_《对一朵花微笑》读后感

《奇幻章鱼国:身体保卫战》读书有感_《奇幻章鱼国:身体保卫战》读书有感500字-800字

《大英儿童漫画百科47-人工智能》读后感_《大英儿童漫画百科47-人工智能》读后感500字-800字

《布莱顿少年冒险团4:再见了,冒险海》读书有感_《布莱顿少年冒险团4:再见了,冒险海》读书有感500字-1000字

【就读体验】语言学校从入学到跳班:永远的下午之王

《学习力:12招巧妙唤醒孩子的潜能》读后感500字_《学习力:12招巧妙唤醒孩子的潜能》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