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业界人士2015年60本的读书体会,从无用到有用(系列1)
以下文章选自《智能制造》
分享导读
本文整理自“工业4.0读书会”一位工业界朋友何盛华的分享,我很惊讶他能坚持一年,每本都写读书笔记,不管是好书还是坏书都有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这是一种训练。 但我个人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意志力,更是建立次序和习惯的过程,而这常常能以最少的能量激活心智来探索世界。
本文来源:何盛华,某几百亿上市企业生产主管
写在2015年初:2014年总计读完了35本书,尽管远少于所买200本左右的书,但完成了年初的读书计划,专业相关的书籍占了大约一半,对工作帮助巨大,今年打算继续保持这样虚实结合的节奏,一半兴趣阅读,一半专业阅读,根据自己的状态,同步进行,读书总量大于40本。
写在2015年底:超额完成年初目标,实际阅读60本,其中专业类27本,进一步强化了专业能力,对工作促进显著,同时,纯兴趣爱好的“无用之书”在当前越来越“有用”,视野与格局对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著的。而且,这两年坚持写读后感的作用也浮现出来,不仅是个记录,也是一种训练。2015年读书不算少,但依然不到买书的30%,书债还在增长。2016年,继续。
1
《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罗杰·克劳利。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依然那么精彩,作者和译者的功底都是绝佳的,把我拽回了那个风云激战的年代。说起来挺有意思,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的100多年里,地中海上发生了决定欧洲命运的数次战争,北非、罗得岛、马耳他、塞浦路斯、勒班陀,一次比一次惨烈,最终的勒班陀大海战双方总计死亡4万人,由此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拯救了基督教世界,意义不可不谓重大,然而,在人类大历史的背景里,同期发生的文艺复兴、新大陆发现和新教改革,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让地中海大决战变成了澡盆子里的游戏,无足轻重,这样的结果是骑士拉·瓦莱特、海盗巴巴罗萨、国王查理五世、苏丹苏莱曼、教皇庇护五世们预料不到的,不知道他们是会感到轻松一些呢,还是略有遗憾呢? 2015.1.7
2
《垂暮之战》,约翰·斯卡尔齐。今年读完的第一本科幻小说,买来倒是已经好几年了,一直没拿起来。小说的前几十页相当枯燥无味,差点放弃,从新身体这段开始渐入佳境,到教官出现时简直精彩绝伦了,一长段吐槽,吐尽了各色地球人,之后的星际战争,颇有《星船伞兵》和《三体》的混合版的感觉,书中的宇宙遵循的也是黑暗森林的原则,只不过这些文明都太原始,还停留在面对面步兵PK的阶段,空间跃迁仅仅是运兵的手段,没有水滴、智子,更没有维度打击这种高大上的逆天武器。总体来说,这还是一部超出预期的好看的科幻小说,作者的几部后续小说应该也是值得一看。 2015.1.11
3
《故宫经典:明清宫廷家具》,胡德生。《故宫经典》丛书中的一册,非常好的一本明清家具图册,350页的大开本翻了几星期才看完,等下次京东活动要把这套丛书里玉器、陶瓷、首饰等其他感兴趣的几册也一起买来。故宫里的好东西太多,看不过来的感觉,每一件拉到拍卖场都是价值连城的节奏,所以已经无法用价格来衡量了,欣赏欣赏就好。这些皇家用的紫檀、黄花黎、漆器家具,单件看起来都是精美无比,但陈设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皇帝、皇后、太后的房间,完全无法让人心生羡慕,或许,家具真正的生命力是人,当人和时间都已经逝去的时候,留下的只是家具之形,而家具的魂已经没有了。 2015.1.18
4
《丰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杰弗瑞·莱克。精益生产的经典书籍,曾经我有一本台湾繁体版,但没有细读,这次才真正读完,果然好书。作者主要围绕丰田4P金字塔模型的14条基本原则展开,有术,也有道。方法工具的部分,归纳为连续流、拉动、均衡化、内建质检、标准化、目视化和可靠技术,基本囊括了精益生产的核心理论,逻辑非常清晰,可以直接拿来作为现实改善的指导。但作者的重点并不是这些,而是这些方法工具背后的精益文化:长期理念、培养领导者、培养员工、培养供应商、现地现场、决策方式、持续改善。方法和工具可以创造短期的效益,却无法把企业变成真正的精益组织,更无法维持长久的精益企业。在书的末尾,作者总结了帮助公司转型为精益企业的13个诀窍,非常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慢慢品味。 2015.1.18
5
《阿米巴模式》,三矢裕,谷武幸,加护野忠男。神户大学三位教授研究京瓷阿米巴经营的书籍,满满都是干货,紧紧围绕阿米巴经营如何运行和实施展开,基本上把阿米巴经营说得比较明白,跟稻盛和夫自己写的《阿米巴经营》相比,哲学内容很少涉及,具体操作说得更细,对打算引进或者借鉴阿米巴经营的企业来说,必读之作。作者在后记中感谢的京瓷旗下管理咨询公司KCCS的咨询本部长藤井敏辉董事,几个月前我有幸接受了他关于阿米巴经营的培训,并进行了数小时的会谈,受益匪浅,他指明了许多实施阿米巴经营的关键点,并解答了我对阿米巴经营的一些疑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阿米巴这个东西,越学越觉得有意思,这种管理会计的简单理念,许多内容和精益生产甚至TOC有内在的联系,值得慢慢体会。 2015.1.25
6
《木鉴:中国古典家具用材鉴赏》,周默。去年看了不少明清家具方面的书籍,对明清家具的样式和发展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不懂木材的判断的话,依然难以入门,所以买了这本书来学习明清家具所用木材的知识,希望以后能够大致分辨出一件家具所用的木材。总体来说,还是蛮不错的工具书,大部分篇幅讲述了紫檀、黄花黎、红木、楠木、花梨木和鸡翅木这几个重要的木材,图文并茂,看完对明清家具的用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便于未来的进一步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理论的学习,以后还是要多摸摸实物才能真的长见识。 2015.1.25
7
《佛教史》,杜继文主编。社科院编写的世界佛教通史,厚厚近600页的大书,按时间发展脉络,兼及地区国别宗派,基本上把佛教2000多年的历史叙述得比较清楚了。因为主编是一位无神论的学者,各部分的作者也基本都是历史学家,所以全书秉持严谨的研究态度,不带什么感情色彩,也很少做事实之外的价值判断,因此也略显枯燥。我是元旦去无锡的灵山景区旅游归来,对其表现的佛教文化颇感兴趣,所以才捧起此书,断断续续读了3个星期才读完。总体来说,佛教给我的感觉还是比较好的,从释迦牟尼创始时开始,佛教就开始关注人的内心,有着非常强的思辨性,强到很多时候我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仔细了解各个宗派思想的差异,可以说,在现代西方哲学诞生以前,佛教的思维复杂性一直站在世界的顶峰,之后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方面完全无法与其相比。也正是因为佛教如此关注人的内心,所以才能够在中国风靡上千年,弥补了儒家学说几乎只关心人的外在表现的缺陷,到后期“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然而,也正是因为佛教这个内向的特点,使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很low,即使在佛教在政治上权势最大的时候,佛教和政治的关系依然是互相利用,而非真正融合,除了藏传佛教这个特例。正是因为如此,佛教不断经历繁荣和衰弱的循环,几乎每次繁荣期之后都会紧接一次衰败期,例如中国的“三武灭佛”,也因为如此,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面前,佛教节节败退,被碾压蚕食得几乎没有生存之地。当然,对于我这样一个特别坚硬的无神论者来说,理解宗教总是缺那么一点东西,永远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中。 2015.1.25
8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道格拉·亚当斯。“42”——生命、宇宙以及一切问题的答案。没有哪本科幻书创造出过更深入人心的典故,这已经成了科幻迷们之间的切口暗语:这个数字一出,两人会心一笑,瞬间引为同道。只是,没有人知道终极问题是什么,老鼠也不知道,因为地球在1千万年的计算结果出来前5分钟,被强拆了,都没来得及自焚,可怜的地球人,或者说,愚蠢的人类!作者用跳跃的英式讽刺写了一个无所谓逻辑的故事,写的人开心,看的人也开心,开心到都没有人去深究过宇宙的终极问题到底会是什么,更别说42究竟是什么意思了。确切地说,我是重读,十几年前读过电子版,那时书名还是《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次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五部曲全套,非常漂亮的书皮,偶尔抽一本放在床头,睡前读几段,很有利于做梦的质量。 2015.2.1
9
《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余伟辉。全书分为理念篇,工具篇,管理篇和运用篇,基本上把实施精益生产所涉及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都覆盖到了,可以当做一本精益生产实施手册来用,尤其是在精益对员工的关注和提升上,着墨甚多,非常具有实践的参考意义,有利于打造企业真正的精益文化。不过限于篇幅,对于精益生产的各项工具并未深入论述,如果要具体应用某个方法,还是需要去寻找阅读更详细的资料。另外,高达10%以上的月度员工流失率,这是珠三角地区的特色,在国内的其他区域,例如长三角,员工的流失率并没有那么高,所以,对应的关注点也是略有不同之处。 2015.2.3
10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森林鹿。两年前买的畅销书,还没看就借给表妹了,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这次趁冰冰版的大波波武则天斯娃大火之际,跟其续篇《唐朝定居指南》一起又买了套,应个俗。书名挺俗,内容倒真的不俗,基本上算是文字轻松诙谐的严肃学术著作,就知识传播效果而言,不亚于陈寅恪等大家的名作,读起来没有手不释卷的感觉,但至少也没有令人头疼读不下去,总体来说,高于预期,也算是个小小的惊喜了,值得把续篇也读完。唐朝做为一个混血的王朝,北朝的成分多于南朝,政治上继承的是从北周到隋的法统,汉人种田,胡人打仗,文化上又融入了许多南朝的柔软精致的元素,再加上身为亚洲中心大帝国的地位,兼容并包了许多外来文化,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穿越起来,自然特别有趣。 2015.2.24
11
《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的常识》,今井正明。精益生产的经典著作,归纳一下的话,作者以“改善”精神为核心,主要围绕“现场”和“TFM全面流动管理”这两点来写,占书本后三分之一篇幅的十几个企业案例,也都是这些内容的体现。“改善”在作者的眼里,是圣经般的存在,包治百病,对QCDSM的提升均卓有成效,5S、消除浪费和标准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内涵,而目视化管理和TWI人员培训则是实现这些改善的主要手段。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能做到这些内容的持续改善,已经足够产生巨大的效果了。而TFM全面流动管理则是在现场改善的基础上一种升华,是作者对TPS和精益思想的另一种形式的总结,深得精髓。基本上,一个公司能同时做到“持续改善”和“全面流动”,那就可以算是和丰田并肩的精益企业了。 2015.2.24
12
《兵以诈立:我读《孙子》》,李零。非常精彩,了解《孙子》的必读之书。李零做为北大教授,古文献学的专家,在学术的严谨性上无可挑剔,同时又兼具行文的通俗性,再结合一些他自己的品评和拓展阅读内容,让这本书变得很是立体,颇具可读性,至于李零的自身观念偏保守,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前两章是综述,李零谈了《孙子》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价值,既肯定又破除迷信,其中谈及军法和兵法的内容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没有系统化的组织,单靠那些计谋如何进行战争?后面十三章中,作者以今本与各家注为主体,用银雀山出土简本为修正,对《孙子》十三篇进行了逐一解析,不仅将文义说得清清楚楚,而且不断跟两千多年后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内容以及***的战法做比较,相互印证,更显出《孙子》的价值。 2015.3.4
13
《中国艺术史》,迈克尔·苏立文。读过不少西方汉学家的著作,胜在局外人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在内容架构和写作形式方面,总觉得读着不那么流畅,且和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总保持着一点距离,史学方面尤其如此,李约瑟、费正清的学术深度远不如陈寅恪、钱穆等人。毕竟,中国自《尚书》、《春秋》起的史学传统绵延数千年,太多的智力精力投入其中。但在艺术史方面,正好颠倒过来了,中国一直有艺术,但很少有艺术研究,书画之外的艺术品基本出自工匠之手,地位向来不高,文人喜爱的书画也只是被当做业余的一种修身养性的爱好,主业依然是做官,甚至做和尚。因此,除了北宋、晚明、康雍乾等少数几个艺术收藏热门的时期,几乎没有艺术研究,即使有,也只是文人们的雅趣之作。于是,这块空白就由老外们填补起来了,苏立文的这本中国艺术史,基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朝代划分来叙述,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历史文物都涵盖到了,同时配了大量恰到好处的图片,阅读起来,轻松又有快感,有教科书的实质,又没有教科书的枯燥,非常适合入门。 2015.3.8
14
《经营与会计》,稻盛和夫。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初知稻盛和夫,是从听说阿米巴开始,稍微了解了一下,就觉得阿米巴经营挺有意思,但对稻盛和夫这个人却颇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出了一大堆谈“哲学”的书,又热衷于搞各种思想传播大会,总有点教主的范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然而,随着逐渐扩展的阅读,我对这个日本老头越发钦佩起来,他对会计的理解,对经营的认知,对人性的洞察,无不精辟入里,非常值得学习,他的思想也远不止阿米巴那么简单。在《经营与会计》这本书中,稻盛和夫详述了他的会计七原则,值得复述一遍:现金流经营原则;钱、物、票一一对应原则;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完美主义的原则;双重确认的原则;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稻盛和夫做为一名非财务出身的经营者,轻轻拨去了笼罩在会计之上的那层迷雾,露出了会计的本质:简单,有效,利于经营。稻盛和夫用一种近乎山寨的小店主思维,牢牢把握着几个关键点:企业有要足够多的现金,尽可能少的贷款;财务信息流要和实物流动一致;能省所有可以省的钱,只买马上就必须要用的东西;制度设计上尽可能透明,预防腐败;利润来自合理的定价和持续降低的成本。在对待库存的态度上,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同大野耐一是完全一致的,认为那是最大的浪费,而在对待利润来源和费用控制上,稻盛和夫又和高德拉特所见略同,认为唯有降低费用,才能提高利润。另外,稻盛和夫还是一个邓小平式的实用主义者,他一方面推行敬天爱人的京瓷哲学,宣导“作为人,何为正确”,一方面又在企业管理制度上严格推行两人以上确认,如果用王岐山的话来形容就是:前者让人不愿贪,后者让人不能贪。 2015.3.10
15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葛兆光。总体来说,略低于预期,但还是很好的论著。书名源自1963年在山西宝出土的何尊铭文,本义是指周王命何姓诸侯在地理居中的洛阳修宫殿,这是“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此后词义不断演变,最终成为这个古老国家的名称。作者全书围绕“什么是中国”“中国这个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日韩如何看中国”“中国和边疆究竟是何种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学术性较强,又比较松散,没有非常明确的中心观点,因此阅读体验一般,有知识的收获和观点的碰撞,但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闪光点。蛮有趣的一个地方是:在一些研究东亚史的学者眼里,宁波是整个东亚中日韩三国交流的中心,尤其是中国向日本的文化传播,半数通过宁波输出,“遣唐使”,“天台宗”,“天目”,这些研究日本文化绕不开的词汇,都汇聚在宁波这个点上。 2015.3.21
16
《经营十二条》,稻盛和夫。去年请教做阿米巴咨询的姚总:读稻盛和夫的著作应该按照哪个顺序?他先是把我的六本书排了个序,从哲学到实学,说这是他推荐的读法,之后又说,反过来从实学到哲学也是种读法。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按照按照后一种顺序来读。读完《经营十二条》,我觉得自己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本书正好介于哲学和实学之间,偏向哲学一些,如果说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和会计七原则让我拍案叫绝的话,经营十二条给我的感觉是:很对,稻盛和夫很厉害,具备这些素质的企业家的确是优秀又高尚,这些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值得称道,但这些原则是否就是京瓷成功的原因?是否其他企业家学了这经营十二条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我不清楚。书尾所附的两篇盛和塾塾生的演讲,巴西农场主的那篇很不错,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而日本建筑公司老板那篇实在有点带功报告的感觉,过了。 2015.3.22
17
《现场观察》,詹姆斯·沃麦克。大师新作,不可不读。大野耐一、高德拉特去世后,沃麦克就是精益界排名第一的大师,90年出《改变世界的机器》,96年出《精益思想》,如果说前者是精益概念的开端,那么后者就是精益圈的红宝书,是精益思想的最概括总结。在此之后,沃麦克一直在全世界访问和指导各种企业实施精益,期间不断思考,以月信的方式发表文章谈精益,而这本书就是2000年~2010年沃麦克的文章合集,内容很庞杂,信息量很大,需要慢慢领悟。其中,对于价值流的强调,对于精益规划的重视,贯穿全书,沃麦克以极大的热情推广和实践精益管理,并充满了乐观精神,即使期间有令他痛心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衰落和08年开启的延绵至今的经济危机,他依然保持着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身体力行,这也不啻为一种精益思想的体现。 2015.4.15
18
《宇宙尽头的餐馆》,道格拉斯·亚当斯。神作《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续篇,但地位与前作不可比拟。作者的语言依然幽默,有些段落和桥段依然非常有趣,但远没有前作那么经典,那么浑然一体。故事讲得非常松散,主题不明,人物也更加无厘头,非铁杆科幻迷可以不看。 2015.4.22
19
《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罗杰·克劳利。地中海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依然精彩异常,和前两部《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和《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有一定的交叉,但时间跨度更大,从公元1200年到1600年,横跨半个中世纪。欧亚大陆由于地理的分隔,本质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大文明圈,一个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东亚南亚文明圈,一个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中东-欧洲文明圈,对于后者,地中海就是大洋,是各个文明和宗教交流贸易、碰撞交锋的舞台,而威尼斯就是这个舞台几百年的主角。今天的威尼斯只是意大利的一个旅游胜地,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一个用old money堆积出来的经典。很难想象它曾经是地中海的霸主,不仅是贸易的,也是军事。它的商船垄断着地中海东部最繁荣的贸易航线,北至黑海沿岸,南至埃及亚历山大港,东至黎凡特地区,以君士坦丁堡为枢纽,以克里特岛、莫东、内格罗蓬特等星罗棋布的殖民地为纽带,把整个文明圈的商品和金钱输送到威尼斯,使它成为了真正的财富之城。一时间,威尼斯兵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桨帆船,如同今天美国的航母一般,纵横地中海,无人可敌,教皇和十字军依赖它,拜占庭帝国被它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全军覆没。然而,盛衰终有时,一个贸易型的海洋帝国有着天然的缺陷:对人口和土地缺少欲望。它需要的只是贸易中转站,而不是更大的领土和更多的被统治者,在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内斗不休的时候,它自然可以左右逢源,坐享财富。但当陆地上的霸主出现的时候——一个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进入顶峰的状态,威尼斯的力量显得那么弱小,节节败退已成定局。尽管作者把威尼斯的衰败主要归因于全球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地中海在真正的大洋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失去了贸易的中心地位。但在我看来,大航海时代反倒是拯救了威尼斯,如果没有新航线、新大陆的发现,就不会有工业革命和基督教世界的现代化,一个分裂的中世纪欧洲根本无力对抗奥斯曼帝国的蚕食,威尼斯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只是时间的问题,衰落但能够回忆昔日荣光的威尼斯,总好过一个断了根的威尼斯坦。 2015.4.22
20
《浪潮之巅》(上),吴军。这几年非常火的书,号称IT界人士必读,我这个工业界人士也来凑个热闹。的确,内容非常不错,上册讲述了美国11个牛逼IT大公司的发展历史,中间夹杂着作者冷静的评述,可读性非常强,简单说就是好看。兴衰成败转瞬间,城头变幻大王旗,从作者出第二版的速度就可以看到这个行业变化到底有多快,离第一版才两年,估计再过两年,第三版也必须要改了,风口的风太大了,猪们刚上天,一不留神,又重重地摔了下来。书名非常贴切,浪潮之巅,既象征了这波已经汹涌了30年,至少还会再汹涌半个世纪的IT大潮,又形象地表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场景。能生在这个时代,看潮起潮落,幸甚。 2015.5.5
21
《准时化生产体系与实践》,魏大鹏,李晓宇。朴实无华的一本书,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内容,作者平实地讲述准时化生产模式的重要意义与实施方式,可以当做工具书来用,精益实践必备读本,比丰田自己出的几本书还要细节丰富,尤其是看板运行方式的介绍,抓住精髓,照葫芦画瓢就大致可用了。对于离散型加工而言,准时化生产方式(Just in time)是最优选择,即使不在汽车行业内,即使客户并没有小批量多批次供货的要求,这种模式对于缩短生产周期、简化现场管理、提升质量水平也是极其有效的。难怪JIT不仅是丰田生产模式的两大支柱之一,甚至一度成了其代名词,直到TPS和精益(Lean)这两个更全面、更精准的词出现。 2015.5.5
22
《小顾聊绘画·贰》,顾爷。和第一部一样好,看作者网络更新的速度,估计每年一部能来个系列丛书,非常好的西方绘画史入门读物,尤其适合我这种没有任何基础的纯门外汉。原来,在我的心目中,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就是从像到不像,从现实到抽象的过程,各个流派,众多画家,除了少数经典名画和少数有故事的人,都是面目模糊的一团乱麻。通过顾爷有趣的梳理,这些人物和历史开始慢慢地清晰起来,在轻松中弥补知识的空白,很好的阅读体验。 2015.5.14
23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李零。《道德经》读过好几遍,但说实话,一直没读懂,真正认真地读老子,还是这次读李零的这本书,当然,离读明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至少可以算是入门了,而且,人的心态也在变,过去一直是端着,只是为了了解些知识,内心深处是看不上老子的那点东西的,不以之为然,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倒是慢慢能够理解到其中的一点奥妙了,时不时也能悟到点什么。李零的这本书,解析得非常透彻,但不算很好读,因为内容是以马王堆帛书本为主体,参考郭店楚简本,再对照几个今本,编辑而成的,作者从学术的严谨性出发,有很多词句的考据,所以稍显难读。不过作者也融入了许多个人的理解和总结,所以释文的部分是非常好的,不逐句翻译,而是深得精髓地进行大义解读,非常赞。老子贵身,尚柔,贵下,尚无为,即使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也是与世不同的,孔子讲克己复礼,是要回到西周初年的那种宗法礼制中去,而老子则是一步回到五帝之前,连圣人们都不要了,要的就是小国寡民不为天下先的那种自然状态,对我而言,力不能及,而心向往之。 2015.5.17
24
《先秦文化史讲义》,李山。近期读书速度下降一半,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1个多月才读完,总体来说,相当不错的著作,作者李山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个人见解的学者,和最近在读的李零颇有相似之处,跟葛兆光那种勤奋的实证考据派风格差异很大。作者从新石器文化谈起,历经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把先秦文化的脉络理得相当清楚。相比于后半本书的详细论述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我更欣赏前半本书对夏商周文化代兴的解释,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本质分析,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化的差异描述,有许多作者个人的分析与思考在里面,颇有新意。后半本书的内容尽管略显繁复,但作者把老子、孔子、墨家、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形象描绘得颇为生动,也是非常不错。另外,作者在论先秦史时,总是掺杂着自己对现时政治的看法,时不时批判一下秦式专制制度,尽管与我心有戚戚,但总归在学术上不太合适。 2015.6.5
25
《中国青铜器综论》上卷,朱凤瀚。了解中国青铜器的百科全书式的权威著作,几年前我专门向许宏老师微博私信询问学青铜器看什么书,他推荐了这套。这两年里,时不时从书柜中抽出来翻上几页,累积到现在,总算把上卷粗略读完了,毕竟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有些太专业的地方就草草浏览过去,有个大概的印象,不求甚解。上卷主要的内容包括中国青铜器的发展脉络、研究历史、分类定名、纹饰铭文、铸造工艺和辨伪,总计800多页,涵盖到了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作为入门来说,这已经算是很高的起点了。可以说,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其文化的独特性除了玉器和文字,主要就是表现在青铜器上。尽管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中国并非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源地,而是通过北方草原从中亚传入,但发挥到极致的范铸法,独特的青铜礼器文化,精美的纹饰与极富历史价值的铭文,使得青铜器成为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二里头的长流爵、商代的鸟尊兽尊、西周的方簋、春秋战国的编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何以中国?此即中国。 2015.6.14
26
《金矿》,费雷迪·伯乐,迈克·伯乐。又一本精益生产经典著作,和《目标》一样,用的是小说笔法,主人公如何拯救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的故事,不知道这两本著作哪本出版在前,谁是这种写作手法的开创者。从历史地位来说,《金矿》和《目标》还是没法比的,毕竟高德拉特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工厂改善实践理论体系,而伯乐父子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把TPS和精益生产的理念、方法、程序、效果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后者反而更加实用,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更加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对于80%以上的工厂,尤其是离散型加工的制造企业,照葫芦画瓢也八九不离十了,在流动资金占用减少方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进而也能带来其他诸如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改善。作者通俗易懂的写法,也适合作为精益生产入门之用,可以向所有生产管理者推荐。 2015.6.14
27
《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上,丹尼尔·J·布尔斯廷。历史与科普的完美结合,写得行云流水,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译文出版社把原版的四卷本整合成了上下两册,上册实际包含前两卷,分别是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人类了解时间,首先是从月亮和太阳的周期变化开始,逐渐扩展到所有天体,从而建立了日、月、年这些自然时间,而再细分的小时、分钟和秒钟,则是人为的划定,日冕、水钟、沙漏、香火,一个个工具的引入使得人们开始习惯与计时,进而发明了钟表并不断改进,这个过程非常具有逻辑的层进感。如果说时间的探索是技术的积累,而空间的探索则更反映出好奇心和勇气,从不同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形状的想象开始,人类就不断思索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并使用地图来表现。从古希腊托勒密等人的超前测算开始,欧洲人经历了基督教盛行时期的地理观倒退,与穆斯林、蒙古人的碰撞带来的新需求,和随之而来的伟大的大航海时代,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一波又一波的探险者“发现”了整个世界,从而确立了今天的西方中心主义,在短短两三百年的历史尺度上,把曾经一度占优的穆斯林世界、印度、中国甩在了身后,就像玩《文明》游戏一样,谁探索世界更快,谁就能掌控整个世界。 2015.6.19
28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罗宾·威廉姆斯。据说是设计界的经典著作,但我对设计界不熟,所以也不清楚这书到底地位如何。这书主要讲的是文字设计,包括报告、新闻、海报、明信片、网页等,用不同的字体、结构、大小和颜色实现希望达到的信息传达效果,更接近于排版技巧。其中,设计的四大原则非常简单实用:亲密性——内容相近的文字距离要更近,对齐——时刻要注意文字图片排版的对齐,重复——相同设计元素要不断出现,对比——大胆地让对比更加鲜明。对我来说,看完这本书,能记住这四大原则,在实践中能够有所注意,收获就已经很大了。另外,这书的第二部分是字体设计,但讲的都是英文字体的具体使用方法,对中文的使用者来说,意义不大。 2015.7.4
29
《图解精益生产》,刘胜军,毛同霞。蛮不错的精益生产书籍,很适合入门,毕竟是图册,读起来比较轻松,除了看板拉动的章节略显繁琐。就这书本身的内容来说,也没啥独到之处,基本是TPS的介绍,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可以作为一般的精益生产实施的指导手册。另外,这本书有个非常大的优点:配图画得非常生动,既有助于初学者对概念的理解,又很适合直接拿来用做精益宣传之用。 2015.7.8
30
《万寿寺》,王小波。小波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都是我的启蒙读物,在我刚读大学那几年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除了最喜欢的这两本杂文集和一本小说之外,小波的其他著作如《红拂夜奔》、《白银时代》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这部《万寿寺》我过去没看过,但看过后也没感觉到特别好,小说的写法有点意识流,将现实世界和虚拟历史混杂在一起,在万寿寺和薛嵩之间穿插反复,其中万寿寺的部分颇为无趣,或者说被小波刻意写得无聊至极,薛嵩和红线的故事倒是有点意思,故事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展开,改写得面目全非,荒诞,扭曲,又有点黑色幽默,其中把两个女性刻画得非常生动:红线和老妓女。两个故事最后都不了了之了,就像真实的历史和真正的现实,只留下一个面目模糊的片段,至于真相和结局,无人知晓,甚至,也无人关心。 2015.7.11
分享导读
本文整理自“工业4.0读书会”一位工业界朋友何盛华的分享,我很惊讶他能坚持一年,每本都写读书笔记,不管是好书还是坏书都有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这是一种训练。 但我个人认为这不仅是一种意志力,更是建立次序和习惯的过程,而这常常能以最少的能量激活心智来探索世界。
本文来源:何盛华,某几百亿上市企业生产主管
写在2015年初:2014年总计读完了35本书,尽管远少于所买200本左右的书,但完成了年初的读书计划,专业相关的书籍占了大约一半,对工作帮助巨大,今年打算继续保持这样虚实结合的节奏,一半兴趣阅读,一半专业阅读,根据自己的状态,同步进行,读书总量大于40本。
写在2015年底:超额完成年初目标,实际阅读60本,其中专业类27本,进一步强化了专业能力,对工作促进显著,同时,纯兴趣爱好的“无用之书”在当前越来越“有用”,视野与格局对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著的。而且,这两年坚持写读后感的作用也浮现出来,不仅是个记录,也是一种训练。2015年读书不算少,但依然不到买书的30%,书债还在增长。2016年,继续。
1
《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罗杰·克劳利。地中海史诗三部曲的第二部,依然那么精彩,作者和译者的功底都是绝佳的,把我拽回了那个风云激战的年代。说起来挺有意思,君士坦丁堡陷落后的100多年里,地中海上发生了决定欧洲命运的数次战争,北非、罗得岛、马耳他、塞浦路斯、勒班陀,一次比一次惨烈,最终的勒班陀大海战双方总计死亡4万人,由此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拯救了基督教世界,意义不可不谓重大,然而,在人类大历史的背景里,同期发生的文艺复兴、新大陆发现和新教改革,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让地中海大决战变成了澡盆子里的游戏,无足轻重,这样的结果是骑士拉·瓦莱特、海盗巴巴罗萨、国王查理五世、苏丹苏莱曼、教皇庇护五世们预料不到的,不知道他们是会感到轻松一些呢,还是略有遗憾呢? 2015.1.7
2
《垂暮之战》,约翰·斯卡尔齐。今年读完的第一本科幻小说,买来倒是已经好几年了,一直没拿起来。小说的前几十页相当枯燥无味,差点放弃,从新身体这段开始渐入佳境,到教官出现时简直精彩绝伦了,一长段吐槽,吐尽了各色地球人,之后的星际战争,颇有《星船伞兵》和《三体》的混合版的感觉,书中的宇宙遵循的也是黑暗森林的原则,只不过这些文明都太原始,还停留在面对面步兵PK的阶段,空间跃迁仅仅是运兵的手段,没有水滴、智子,更没有维度打击这种高大上的逆天武器。总体来说,这还是一部超出预期的好看的科幻小说,作者的几部后续小说应该也是值得一看。 2015.1.11
3
《故宫经典:明清宫廷家具》,胡德生。《故宫经典》丛书中的一册,非常好的一本明清家具图册,350页的大开本翻了几星期才看完,等下次京东活动要把这套丛书里玉器、陶瓷、首饰等其他感兴趣的几册也一起买来。故宫里的好东西太多,看不过来的感觉,每一件拉到拍卖场都是价值连城的节奏,所以已经无法用价格来衡量了,欣赏欣赏就好。这些皇家用的紫檀、黄花黎、漆器家具,单件看起来都是精美无比,但陈设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皇帝、皇后、太后的房间,完全无法让人心生羡慕,或许,家具真正的生命力是人,当人和时间都已经逝去的时候,留下的只是家具之形,而家具的魂已经没有了。 2015.1.18
4
《丰田模式: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杰弗瑞·莱克。精益生产的经典书籍,曾经我有一本台湾繁体版,但没有细读,这次才真正读完,果然好书。作者主要围绕丰田4P金字塔模型的14条基本原则展开,有术,也有道。方法工具的部分,归纳为连续流、拉动、均衡化、内建质检、标准化、目视化和可靠技术,基本囊括了精益生产的核心理论,逻辑非常清晰,可以直接拿来作为现实改善的指导。但作者的重点并不是这些,而是这些方法工具背后的精益文化:长期理念、培养领导者、培养员工、培养供应商、现地现场、决策方式、持续改善。方法和工具可以创造短期的效益,却无法把企业变成真正的精益组织,更无法维持长久的精益企业。在书的末尾,作者总结了帮助公司转型为精益企业的13个诀窍,非常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慢慢品味。 2015.1.18
5
《阿米巴模式》,三矢裕,谷武幸,加护野忠男。神户大学三位教授研究京瓷阿米巴经营的书籍,满满都是干货,紧紧围绕阿米巴经营如何运行和实施展开,基本上把阿米巴经营说得比较明白,跟稻盛和夫自己写的《阿米巴经营》相比,哲学内容很少涉及,具体操作说得更细,对打算引进或者借鉴阿米巴经营的企业来说,必读之作。作者在后记中感谢的京瓷旗下管理咨询公司KCCS的咨询本部长藤井敏辉董事,几个月前我有幸接受了他关于阿米巴经营的培训,并进行了数小时的会谈,受益匪浅,他指明了许多实施阿米巴经营的关键点,并解答了我对阿米巴经营的一些疑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阿米巴这个东西,越学越觉得有意思,这种管理会计的简单理念,许多内容和精益生产甚至TOC有内在的联系,值得慢慢体会。 2015.1.25
6
《木鉴:中国古典家具用材鉴赏》,周默。去年看了不少明清家具方面的书籍,对明清家具的样式和发展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但不懂木材的判断的话,依然难以入门,所以买了这本书来学习明清家具所用木材的知识,希望以后能够大致分辨出一件家具所用的木材。总体来说,还是蛮不错的工具书,大部分篇幅讲述了紫檀、黄花黎、红木、楠木、花梨木和鸡翅木这几个重要的木材,图文并茂,看完对明清家具的用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便于未来的进一步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理论的学习,以后还是要多摸摸实物才能真的长见识。 2015.1.25
7
《佛教史》,杜继文主编。社科院编写的世界佛教通史,厚厚近600页的大书,按时间发展脉络,兼及地区国别宗派,基本上把佛教2000多年的历史叙述得比较清楚了。因为主编是一位无神论的学者,各部分的作者也基本都是历史学家,所以全书秉持严谨的研究态度,不带什么感情色彩,也很少做事实之外的价值判断,因此也略显枯燥。我是元旦去无锡的灵山景区旅游归来,对其表现的佛教文化颇感兴趣,所以才捧起此书,断断续续读了3个星期才读完。总体来说,佛教给我的感觉还是比较好的,从释迦牟尼创始时开始,佛教就开始关注人的内心,有着非常强的思辨性,强到很多时候我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仔细了解各个宗派思想的差异,可以说,在现代西方哲学诞生以前,佛教的思维复杂性一直站在世界的顶峰,之后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方面完全无法与其相比。也正是因为佛教如此关注人的内心,所以才能够在中国风靡上千年,弥补了儒家学说几乎只关心人的外在表现的缺陷,到后期“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然而,也正是因为佛教这个内向的特点,使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很low,即使在佛教在政治上权势最大的时候,佛教和政治的关系依然是互相利用,而非真正融合,除了藏传佛教这个特例。正是因为如此,佛教不断经历繁荣和衰弱的循环,几乎每次繁荣期之后都会紧接一次衰败期,例如中国的“三武灭佛”,也因为如此,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面前,佛教节节败退,被碾压蚕食得几乎没有生存之地。当然,对于我这样一个特别坚硬的无神论者来说,理解宗教总是缺那么一点东西,永远处于隔岸观火的状态中。 2015.1.25
8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道格拉·亚当斯。“42”——生命、宇宙以及一切问题的答案。没有哪本科幻书创造出过更深入人心的典故,这已经成了科幻迷们之间的切口暗语:这个数字一出,两人会心一笑,瞬间引为同道。只是,没有人知道终极问题是什么,老鼠也不知道,因为地球在1千万年的计算结果出来前5分钟,被强拆了,都没来得及自焚,可怜的地球人,或者说,愚蠢的人类!作者用跳跃的英式讽刺写了一个无所谓逻辑的故事,写的人开心,看的人也开心,开心到都没有人去深究过宇宙的终极问题到底会是什么,更别说42究竟是什么意思了。确切地说,我是重读,十几年前读过电子版,那时书名还是《银河系漫游指南》,这次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五部曲全套,非常漂亮的书皮,偶尔抽一本放在床头,睡前读几段,很有利于做梦的质量。 2015.2.1
9
《高员工流失率下的精益生产》,余伟辉。全书分为理念篇,工具篇,管理篇和运用篇,基本上把实施精益生产所涉及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都覆盖到了,可以当做一本精益生产实施手册来用,尤其是在精益对员工的关注和提升上,着墨甚多,非常具有实践的参考意义,有利于打造企业真正的精益文化。不过限于篇幅,对于精益生产的各项工具并未深入论述,如果要具体应用某个方法,还是需要去寻找阅读更详细的资料。另外,高达10%以上的月度员工流失率,这是珠三角地区的特色,在国内的其他区域,例如长三角,员工的流失率并没有那么高,所以,对应的关注点也是略有不同之处。 2015.2.3
10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森林鹿。两年前买的畅销书,还没看就借给表妹了,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这次趁冰冰版的大波波武则天斯娃大火之际,跟其续篇《唐朝定居指南》一起又买了套,应个俗。书名挺俗,内容倒真的不俗,基本上算是文字轻松诙谐的严肃学术著作,就知识传播效果而言,不亚于陈寅恪等大家的名作,读起来没有手不释卷的感觉,但至少也没有令人头疼读不下去,总体来说,高于预期,也算是个小小的惊喜了,值得把续篇也读完。唐朝做为一个混血的王朝,北朝的成分多于南朝,政治上继承的是从北周到隋的法统,汉人种田,胡人打仗,文化上又融入了许多南朝的柔软精致的元素,再加上身为亚洲中心大帝国的地位,兼容并包了许多外来文化,碰撞出了璀璨的火花,穿越起来,自然特别有趣。 2015.2.24
11
《现场改善:低成本管理方法的常识》,今井正明。精益生产的经典著作,归纳一下的话,作者以“改善”精神为核心,主要围绕“现场”和“TFM全面流动管理”这两点来写,占书本后三分之一篇幅的十几个企业案例,也都是这些内容的体现。“改善”在作者的眼里,是圣经般的存在,包治百病,对QCDSM的提升均卓有成效,5S、消除浪费和标准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内涵,而目视化管理和TWI人员培训则是实现这些改善的主要手段。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能做到这些内容的持续改善,已经足够产生巨大的效果了。而TFM全面流动管理则是在现场改善的基础上一种升华,是作者对TPS和精益思想的另一种形式的总结,深得精髓。基本上,一个公司能同时做到“持续改善”和“全面流动”,那就可以算是和丰田并肩的精益企业了。 2015.2.24
12
《兵以诈立:我读《孙子》》,李零。非常精彩,了解《孙子》的必读之书。李零做为北大教授,古文献学的专家,在学术的严谨性上无可挑剔,同时又兼具行文的通俗性,再结合一些他自己的品评和拓展阅读内容,让这本书变得很是立体,颇具可读性,至于李零的自身观念偏保守,反倒不那么重要了。前两章是综述,李零谈了《孙子》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价值,既肯定又破除迷信,其中谈及军法和兵法的内容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没有系统化的组织,单靠那些计谋如何进行战争?后面十三章中,作者以今本与各家注为主体,用银雀山出土简本为修正,对《孙子》十三篇进行了逐一解析,不仅将文义说得清清楚楚,而且不断跟两千多年后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内容以及***的战法做比较,相互印证,更显出《孙子》的价值。 2015.3.4
13
《中国艺术史》,迈克尔·苏立文。读过不少西方汉学家的著作,胜在局外人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在内容架构和写作形式方面,总觉得读着不那么流畅,且和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总保持着一点距离,史学方面尤其如此,李约瑟、费正清的学术深度远不如陈寅恪、钱穆等人。毕竟,中国自《尚书》、《春秋》起的史学传统绵延数千年,太多的智力精力投入其中。但在艺术史方面,正好颠倒过来了,中国一直有艺术,但很少有艺术研究,书画之外的艺术品基本出自工匠之手,地位向来不高,文人喜爱的书画也只是被当做业余的一种修身养性的爱好,主业依然是做官,甚至做和尚。因此,除了北宋、晚明、康雍乾等少数几个艺术收藏热门的时期,几乎没有艺术研究,即使有,也只是文人们的雅趣之作。于是,这块空白就由老外们填补起来了,苏立文的这本中国艺术史,基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朝代划分来叙述,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历史文物都涵盖到了,同时配了大量恰到好处的图片,阅读起来,轻松又有快感,有教科书的实质,又没有教科书的枯燥,非常适合入门。 2015.3.8
14
《经营与会计》,稻盛和夫。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一本书。初知稻盛和夫,是从听说阿米巴开始,稍微了解了一下,就觉得阿米巴经营挺有意思,但对稻盛和夫这个人却颇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出了一大堆谈“哲学”的书,又热衷于搞各种思想传播大会,总有点教主的范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然而,随着逐渐扩展的阅读,我对这个日本老头越发钦佩起来,他对会计的理解,对经营的认知,对人性的洞察,无不精辟入里,非常值得学习,他的思想也远不止阿米巴那么简单。在《经营与会计》这本书中,稻盛和夫详述了他的会计七原则,值得复述一遍:现金流经营原则;钱、物、票一一对应原则;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完美主义的原则;双重确认的原则;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稻盛和夫做为一名非财务出身的经营者,轻轻拨去了笼罩在会计之上的那层迷雾,露出了会计的本质:简单,有效,利于经营。稻盛和夫用一种近乎山寨的小店主思维,牢牢把握着几个关键点:企业有要足够多的现金,尽可能少的贷款;财务信息流要和实物流动一致;能省所有可以省的钱,只买马上就必须要用的东西;制度设计上尽可能透明,预防腐败;利润来自合理的定价和持续降低的成本。在对待库存的态度上,稻盛和夫的管理理念同大野耐一是完全一致的,认为那是最大的浪费,而在对待利润来源和费用控制上,稻盛和夫又和高德拉特所见略同,认为唯有降低费用,才能提高利润。另外,稻盛和夫还是一个邓小平式的实用主义者,他一方面推行敬天爱人的京瓷哲学,宣导“作为人,何为正确”,一方面又在企业管理制度上严格推行两人以上确认,如果用王岐山的话来形容就是:前者让人不愿贪,后者让人不能贪。 2015.3.10
15
《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葛兆光。总体来说,略低于预期,但还是很好的论著。书名源自1963年在山西宝出土的何尊铭文,本义是指周王命何姓诸侯在地理居中的洛阳修宫殿,这是“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此后词义不断演变,最终成为这个古老国家的名称。作者全书围绕“什么是中国”“中国这个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日韩如何看中国”“中国和边疆究竟是何种关系”等问题展开论述,学术性较强,又比较松散,没有非常明确的中心观点,因此阅读体验一般,有知识的收获和观点的碰撞,但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闪光点。蛮有趣的一个地方是:在一些研究东亚史的学者眼里,宁波是整个东亚中日韩三国交流的中心,尤其是中国向日本的文化传播,半数通过宁波输出,“遣唐使”,“天台宗”,“天目”,这些研究日本文化绕不开的词汇,都汇聚在宁波这个点上。 2015.3.21
16
《经营十二条》,稻盛和夫。去年请教做阿米巴咨询的姚总:读稻盛和夫的著作应该按照哪个顺序?他先是把我的六本书排了个序,从哲学到实学,说这是他推荐的读法,之后又说,反过来从实学到哲学也是种读法。我想了想,还是决定按照按照后一种顺序来读。读完《经营十二条》,我觉得自己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这本书正好介于哲学和实学之间,偏向哲学一些,如果说稻盛和夫的阿米巴模式和会计七原则让我拍案叫绝的话,经营十二条给我的感觉是:很对,稻盛和夫很厉害,具备这些素质的企业家的确是优秀又高尚,这些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事的原则,值得称道,但这些原则是否就是京瓷成功的原因?是否其他企业家学了这经营十二条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我不清楚。书尾所附的两篇盛和塾塾生的演讲,巴西农场主的那篇很不错,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健康向上的力量,而日本建筑公司老板那篇实在有点带功报告的感觉,过了。 2015.3.22
17
《现场观察》,詹姆斯·沃麦克。大师新作,不可不读。大野耐一、高德拉特去世后,沃麦克就是精益界排名第一的大师,90年出《改变世界的机器》,96年出《精益思想》,如果说前者是精益概念的开端,那么后者就是精益圈的红宝书,是精益思想的最概括总结。在此之后,沃麦克一直在全世界访问和指导各种企业实施精益,期间不断思考,以月信的方式发表文章谈精益,而这本书就是2000年~2010年沃麦克的文章合集,内容很庞杂,信息量很大,需要慢慢领悟。其中,对于价值流的强调,对于精益规划的重视,贯穿全书,沃麦克以极大的热情推广和实践精益管理,并充满了乐观精神,即使期间有令他痛心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衰落和08年开启的延绵至今的经济危机,他依然保持着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身体力行,这也不啻为一种精益思想的体现。 2015.4.15
18
《宇宙尽头的餐馆》,道格拉斯·亚当斯。神作《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续篇,但地位与前作不可比拟。作者的语言依然幽默,有些段落和桥段依然非常有趣,但远没有前作那么经典,那么浑然一体。故事讲得非常松散,主题不明,人物也更加无厘头,非铁杆科幻迷可以不看。 2015.4.22
19
《财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权》,罗杰·克劳利。地中海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依然精彩异常,和前两部《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和《海洋帝国:地中海大决战》有一定的交叉,但时间跨度更大,从公元1200年到1600年,横跨半个中世纪。欧亚大陆由于地理的分隔,本质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大文明圈,一个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的东亚南亚文明圈,一个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中东-欧洲文明圈,对于后者,地中海就是大洋,是各个文明和宗教交流贸易、碰撞交锋的舞台,而威尼斯就是这个舞台几百年的主角。今天的威尼斯只是意大利的一个旅游胜地,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一个用old money堆积出来的经典。很难想象它曾经是地中海的霸主,不仅是贸易的,也是军事。它的商船垄断着地中海东部最繁荣的贸易航线,北至黑海沿岸,南至埃及亚历山大港,东至黎凡特地区,以君士坦丁堡为枢纽,以克里特岛、莫东、内格罗蓬特等星罗棋布的殖民地为纽带,把整个文明圈的商品和金钱输送到威尼斯,使它成为了真正的财富之城。一时间,威尼斯兵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桨帆船,如同今天美国的航母一般,纵横地中海,无人可敌,教皇和十字军依赖它,拜占庭帝国被它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全军覆没。然而,盛衰终有时,一个贸易型的海洋帝国有着天然的缺陷:对人口和土地缺少欲望。它需要的只是贸易中转站,而不是更大的领土和更多的被统治者,在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四分五裂内斗不休的时候,它自然可以左右逢源,坐享财富。但当陆地上的霸主出现的时候——一个庞大的奥斯曼帝国进入顶峰的状态,威尼斯的力量显得那么弱小,节节败退已成定局。尽管作者把威尼斯的衰败主要归因于全球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地中海在真正的大洋面前,变得微不足道,失去了贸易的中心地位。但在我看来,大航海时代反倒是拯救了威尼斯,如果没有新航线、新大陆的发现,就不会有工业革命和基督教世界的现代化,一个分裂的中世纪欧洲根本无力对抗奥斯曼帝国的蚕食,威尼斯落入土耳其人之手只是时间的问题,衰落但能够回忆昔日荣光的威尼斯,总好过一个断了根的威尼斯坦。 2015.4.22
20
《浪潮之巅》(上),吴军。这几年非常火的书,号称IT界人士必读,我这个工业界人士也来凑个热闹。的确,内容非常不错,上册讲述了美国11个牛逼IT大公司的发展历史,中间夹杂着作者冷静的评述,可读性非常强,简单说就是好看。兴衰成败转瞬间,城头变幻大王旗,从作者出第二版的速度就可以看到这个行业变化到底有多快,离第一版才两年,估计再过两年,第三版也必须要改了,风口的风太大了,猪们刚上天,一不留神,又重重地摔了下来。书名非常贴切,浪潮之巅,既象征了这波已经汹涌了30年,至少还会再汹涌半个世纪的IT大潮,又形象地表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场景。能生在这个时代,看潮起潮落,幸甚。 2015.5.5
21
《准时化生产体系与实践》,魏大鹏,李晓宇。朴实无华的一本书,没有任何故弄玄虚的内容,作者平实地讲述准时化生产模式的重要意义与实施方式,可以当做工具书来用,精益实践必备读本,比丰田自己出的几本书还要细节丰富,尤其是看板运行方式的介绍,抓住精髓,照葫芦画瓢就大致可用了。对于离散型加工而言,准时化生产方式(Just in time)是最优选择,即使不在汽车行业内,即使客户并没有小批量多批次供货的要求,这种模式对于缩短生产周期、简化现场管理、提升质量水平也是极其有效的。难怪JIT不仅是丰田生产模式的两大支柱之一,甚至一度成了其代名词,直到TPS和精益(Lean)这两个更全面、更精准的词出现。 2015.5.5
22
《小顾聊绘画·贰》,顾爷。和第一部一样好,看作者网络更新的速度,估计每年一部能来个系列丛书,非常好的西方绘画史入门读物,尤其适合我这种没有任何基础的纯门外汉。原来,在我的心目中,整个西方绘画的发展历史就是从像到不像,从现实到抽象的过程,各个流派,众多画家,除了少数经典名画和少数有故事的人,都是面目模糊的一团乱麻。通过顾爷有趣的梳理,这些人物和历史开始慢慢地清晰起来,在轻松中弥补知识的空白,很好的阅读体验。 2015.5.14
23
《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李零。《道德经》读过好几遍,但说实话,一直没读懂,真正认真地读老子,还是这次读李零的这本书,当然,离读明白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至少可以算是入门了,而且,人的心态也在变,过去一直是端着,只是为了了解些知识,内心深处是看不上老子的那点东西的,不以之为然,现在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倒是慢慢能够理解到其中的一点奥妙了,时不时也能悟到点什么。李零的这本书,解析得非常透彻,但不算很好读,因为内容是以马王堆帛书本为主体,参考郭店楚简本,再对照几个今本,编辑而成的,作者从学术的严谨性出发,有很多词句的考据,所以稍显难读。不过作者也融入了许多个人的理解和总结,所以释文的部分是非常好的,不逐句翻译,而是深得精髓地进行大义解读,非常赞。老子贵身,尚柔,贵下,尚无为,即使在春秋战国那个年代,也是与世不同的,孔子讲克己复礼,是要回到西周初年的那种宗法礼制中去,而老子则是一步回到五帝之前,连圣人们都不要了,要的就是小国寡民不为天下先的那种自然状态,对我而言,力不能及,而心向往之。 2015.5.17
24
《先秦文化史讲义》,李山。近期读书速度下降一半,这本书断断续续读了1个多月才读完,总体来说,相当不错的著作,作者李山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个人见解的学者,和最近在读的李零颇有相似之处,跟葛兆光那种勤奋的实证考据派风格差异很大。作者从新石器文化谈起,历经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把先秦文化的脉络理得相当清楚。相比于后半本书的详细论述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我更欣赏前半本书对夏商周文化代兴的解释,对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本质分析,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化的差异描述,有许多作者个人的分析与思考在里面,颇有新意。后半本书的内容尽管略显繁复,但作者把老子、孔子、墨家、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形象描绘得颇为生动,也是非常不错。另外,作者在论先秦史时,总是掺杂着自己对现时政治的看法,时不时批判一下秦式专制制度,尽管与我心有戚戚,但总归在学术上不太合适。 2015.6.5
25
《中国青铜器综论》上卷,朱凤瀚。了解中国青铜器的百科全书式的权威著作,几年前我专门向许宏老师微博私信询问学青铜器看什么书,他推荐了这套。这两年里,时不时从书柜中抽出来翻上几页,累积到现在,总算把上卷粗略读完了,毕竟只是个业余爱好者,有些太专业的地方就草草浏览过去,有个大概的印象,不求甚解。上卷主要的内容包括中国青铜器的发展脉络、研究历史、分类定名、纹饰铭文、铸造工艺和辨伪,总计800多页,涵盖到了方方面面的相关知识,作为入门来说,这已经算是很高的起点了。可以说,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其文化的独特性除了玉器和文字,主要就是表现在青铜器上。尽管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观点,中国并非青铜冶炼技术的发源地,而是通过北方草原从中亚传入,但发挥到极致的范铸法,独特的青铜礼器文化,精美的纹饰与极富历史价值的铭文,使得青铜器成为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二里头的长流爵、商代的鸟尊兽尊、西周的方簋、春秋战国的编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何以中国?此即中国。 2015.6.14
26
《金矿》,费雷迪·伯乐,迈克·伯乐。又一本精益生产经典著作,和《目标》一样,用的是小说笔法,主人公如何拯救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的故事,不知道这两本著作哪本出版在前,谁是这种写作手法的开创者。从历史地位来说,《金矿》和《目标》还是没法比的,毕竟高德拉特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工厂改善实践理论体系,而伯乐父子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把TPS和精益生产的理念、方法、程序、效果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但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后者反而更加实用,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更加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对于80%以上的工厂,尤其是离散型加工的制造企业,照葫芦画瓢也八九不离十了,在流动资金占用减少方面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进而也能带来其他诸如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改善。作者通俗易懂的写法,也适合作为精益生产入门之用,可以向所有生产管理者推荐。 2015.6.14
27
《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上,丹尼尔·J·布尔斯廷。历史与科普的完美结合,写得行云流水,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译文出版社把原版的四卷本整合成了上下两册,上册实际包含前两卷,分别是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探索。人类了解时间,首先是从月亮和太阳的周期变化开始,逐渐扩展到所有天体,从而建立了日、月、年这些自然时间,而再细分的小时、分钟和秒钟,则是人为的划定,日冕、水钟、沙漏、香火,一个个工具的引入使得人们开始习惯与计时,进而发明了钟表并不断改进,这个过程非常具有逻辑的层进感。如果说时间的探索是技术的积累,而空间的探索则更反映出好奇心和勇气,从不同民族对这个世界的形状的想象开始,人类就不断思索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并使用地图来表现。从古希腊托勒密等人的超前测算开始,欧洲人经历了基督教盛行时期的地理观倒退,与穆斯林、蒙古人的碰撞带来的新需求,和随之而来的伟大的大航海时代,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一波又一波的探险者“发现”了整个世界,从而确立了今天的西方中心主义,在短短两三百年的历史尺度上,把曾经一度占优的穆斯林世界、印度、中国甩在了身后,就像玩《文明》游戏一样,谁探索世界更快,谁就能掌控整个世界。 2015.6.19
28
《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罗宾·威廉姆斯。据说是设计界的经典著作,但我对设计界不熟,所以也不清楚这书到底地位如何。这书主要讲的是文字设计,包括报告、新闻、海报、明信片、网页等,用不同的字体、结构、大小和颜色实现希望达到的信息传达效果,更接近于排版技巧。其中,设计的四大原则非常简单实用:亲密性——内容相近的文字距离要更近,对齐——时刻要注意文字图片排版的对齐,重复——相同设计元素要不断出现,对比——大胆地让对比更加鲜明。对我来说,看完这本书,能记住这四大原则,在实践中能够有所注意,收获就已经很大了。另外,这书的第二部分是字体设计,但讲的都是英文字体的具体使用方法,对中文的使用者来说,意义不大。 2015.7.4
29
《图解精益生产》,刘胜军,毛同霞。蛮不错的精益生产书籍,很适合入门,毕竟是图册,读起来比较轻松,除了看板拉动的章节略显繁琐。就这书本身的内容来说,也没啥独到之处,基本是TPS的介绍,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可以作为一般的精益生产实施的指导手册。另外,这本书有个非常大的优点:配图画得非常生动,既有助于初学者对概念的理解,又很适合直接拿来用做精益宣传之用。 2015.7.8
30
《万寿寺》,王小波。小波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都是我的启蒙读物,在我刚读大学那几年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除了最喜欢的这两本杂文集和一本小说之外,小波的其他著作如《红拂夜奔》、《白银时代》也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这部《万寿寺》我过去没看过,但看过后也没感觉到特别好,小说的写法有点意识流,将现实世界和虚拟历史混杂在一起,在万寿寺和薛嵩之间穿插反复,其中万寿寺的部分颇为无趣,或者说被小波刻意写得无聊至极,薛嵩和红线的故事倒是有点意思,故事一遍又一遍地重新展开,改写得面目全非,荒诞,扭曲,又有点黑色幽默,其中把两个女性刻画得非常生动:红线和老妓女。两个故事最后都不了了之了,就像真实的历史和真正的现实,只留下一个面目模糊的片段,至于真相和结局,无人知晓,甚至,也无人关心。 2015.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