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学子寒假读书情报新鲜出炉!精选读书心得与你分享!
以下文章选自《中南云麓谷》
迎着初春暖阳 向着崭新希望
中南学子积极响应“书香中南”的号召
在减少外出的特殊假期里
沉心静气 享受阅读
《三体》《红楼梦》《活着》
《解忧杂货铺》《穆斯林的葬礼》
《平凡的世界》《傲慢与偏见》……
各类深刻的作品
以及同学们的真诚感受
为这个残酷凛冽的寒冬
灌输温柔的精神力量
下面一起来看看
中南人宅家阅读心得的精选片段吧!
心得体会精选片段
1
诗红楼
——读《红楼梦》有感
@应化1805班 李嘉欣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道是金玉良缘,
都只为风月情浓,
都想着天长地久,
却也都难耐绵绵此恨无绝期。
原想着霁月光风耀玉堂,
再配得才貌仙郎,
却终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真是尘寰中此消彼长,
断不可为此枉自悲伤。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终难逃遭泥陷,让人叹无缘,
生前心已碎,唯盼死后性空灵。
应再提:宿孽总因情!
呀!一声欢喜忽悲辛,上有苍穹,
看破的,皆道分离聚合前定;
看不破,似一出食尽鸟投林。
痴迷地枉送性命。
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痴红楼,笔红楼,梦红楼,红楼一梦,愿与尔同行。
(滑动查看全文)
2
有力量地过完一生
——读《活着》有感
@软件工程1904班 王兴浩
全书让我最难受的是关于有庆的部分,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为了节省鞋子,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他喜欢小羊,爱护它们,每天割草喂羊,最后小羊被生产队杀了吃肉;县长夫人急需输血,他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被活生生的吸死在医院。福贵瞒着妻子把有庆埋在了村口,有庆是可怜的,而福贵更令人感到悲怆。
合上书的时候,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福贵一次一次遭受苦难,本来看到了曙光,结果好景不长,他一次一次被推进痛苦的深渊,一次一次接受命运的安排。
生活实属不易,那个时代着实令人心碎,而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承受与坚强。我们要活着,用顽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武装自己,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
目光回到现实,当下疫情正愈演愈烈,但即使疫情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攻击,现实一次又一次摧残我们,我们亦不必慌张、胆怯。因为我们还活着,活着就有着无限的希望,就有着无限的可能。
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但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滑动查看全文)
3
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法学类1908班 李海霞
也许在阿米尔踏上喀布尔的那一刻,他内心的负疚已经释然了。为寻找哈桑唯一的骨血,为偿还童年时的未挺身而出,他勇敢地对抗塔利班,最终带走了索拉博。我认为真正的救赎并不是阿米尔只身前往喀布尔,而是他尽力想要温暖索拉博,想尽办法与索拉博亲近,带给他欢乐。故事的结束,阿米尔混在一群孩子之间为索拉博追风筝,并且回头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人性的温暖在此处大放异彩,这条救赎之路也以希望而结束。
为你,千千万万遍,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如此澄澈而真挚的友谊,希望我们的童年处处充满欢声笑语。
(滑动查看全文)
4
试看英雄碧血
——读《狼烟北平》有感
@电气1803班 孙涵昱
小说里,不论是中共地下党员还是国民党军统特务,都甘愿捐躯赴国难,他们为战争付出了一切,只为守护那万家灯火,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挺直腰板,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最后,方景林、徐金戈两人也历尽磨难,却又在景山中峰的一轮血红的秋日里,两首纳兰词调中“相逢一笑泯恩仇”。
“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玉帐空分垒,金笳己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他们都是英雄,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奉献终生。日寇侵略,民族危亡,他们挺身而出,为了信仰,敢于牺牲,铸就无悔青春。我们珍惜当下和平,因为它本身难得可贵。这世界并不太平,只是身处和平的国家,更不应忘记那早已消散了的狼烟。更应该有理想,有抱负,在新时代,成长为一名无愧于社会,肩负得起重托,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为新时代续写新的华章。
(滑动查看全文)
5
读《解忧杂货铺》有感
@临五1801班 许若凡
抉择,可以说是人类的顽疾,不可避免,同时叫苦不迭,然而,也是抉择,让我们在岁月的沉浮中开始思考所走之路,在披荆斩棘之下开始回首往事,在得到之后开始回味失去,人生在世,不可能用法理来解决所有的抉择,更多情理上的选择让人纠结。
......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大的道理,我们从小已经听得习惯,我们渴求不敢言的其实是那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很多时候,我们困惑之余已经找到了答案,很多选择,我们已经独自面对过很多次了,但我们仍然渴求一个赞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只是在这个出现信任危机,缺少呐喊机会,氛围逐渐麻木的社会,感到了,一丝孤独,感到,眼睛很酸苦,但是不敢流泪,所以,所以,我们只是想要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啊。
(滑动查看全文)
6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读《局外人》有感
@电气1807班 王博
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默尔索。
"人生没有希望但并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守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
以荒谬来反击荒谬,以局外人的姿态冷眼旁观,却始终保持自我。
这也正是每个人内心中残留的一丝愿望,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滑动查看全文)
7
人性的善与恶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冶金材料1905班 曾庆洋
其实,人性的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取参照物。正如我国教育家荀子所言“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所以说,《巴黎圣母院》并不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也并不只有爱、恨两种情感。其实,善与恶并存,美与丑同在。
......
内心的富足与美好能够征服一切,这就是最真实的美。这也正是《巴黎圣母院》成为经典的原因。其实,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说明什么,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外表成为评定的标准之一,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仅仅是从长相来判断,这就未免有点肤浅,华而不实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永远保持内心的真诚与善良,积极地面对生活,必定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滑动查看全文)
8
读《目送》有感
@土木安全1901班 王治浩
我还有一种不知道应不应该有的共鸣,是这次回西安第一次才有可能有的。父母再也不会粗暴地干涉我做的决定,姥姥姥爷都不能再自如地行走。他们对我说的话都变少了,我们都有自己的事。我们的关系并没有变得疏远,只是我多了一种害怕失去他们的担忧和恐惧。
被病毒禁足在家太久,总想找点事干。我教姥姥看微信,姥姥教我做菜。大年初三远在东北的六姨姥因直肠癌病逝,姥姥看着微信上妹妹去世的消息,没有哭。过了几天,我在姥姥指导下炒了一盘西芹百合,芹菜熟了,百合还是生的。姥姥告诉我:要先把百合炒好再下芹菜。我迎合一句:这还有讲究哦。她走了几步背对着我小声说:可是教我做这道菜的人,已经不在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就没有说。
等读到《目送》结尾句“看着它静静爬过,背上真的有一条火焰的蓝色。”哪里想得到这竟就是结局。想往后翻却没有后文了,夜深了,忽然觉得生命就像是一本书,某一句平凡无比的句子,竟是终章,没有续文。
我会在寂静的夜晚想我该承担什么,我能承担什么,我会承担什么,但一觉醒来我还是一个只有18岁的学生,还是会被真挚的文字打动,被威权恫吓,还是想要去探索未知,思索未来。
(滑动查看全文)
9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电气1801班 刘真
爱情和霍乱一样。迅速扩散,持久蔓延;不能治愈,只能自愈。
实际上,霍乱并不管你是什么肤色和何种出身,突然蔓延开来,又突然停止,从来没有弄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死于非命,这倒不是无法统计,而是因为我们最常见的美德之一,就是对自己的不行逆来顺受。
这正是霍乱和爱情的相似之处:无可幸免,无可救药。你从来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正如你从来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放弃爱上这个人。
......
《霍乱时期的爱情》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使明确了“纯粹”的概念。私以为,感情中的“纯粹”是瞬间存在的,这一“瞬间”,可能是几秒,亦能是几十年。书中穷尽了爱情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忠贞的、隐秘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它们都能够是纯粹的。虽某些可能易被批判,但每个人的爱情,乃至每个人,都无需在意他人的任何评价。生而为人——引用LanaDelRey的一句话——Bewildandhavefun.
(滑动查看全文)
10
读《皮囊》有感
@电气1801班马博宇
可能在我们看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新建的房子在不久之后就被政府征用拆除,向神灵祈祷也不过是滑稽的。但是这些却是母亲赖以生存的信仰,母亲的“神仙朋友”们后来也变成了作者的朋友。我想对我们来说,需要的不应该是神祗,而是一种坚强的信仰。信仰的力量能够支持我们面对生活的“重锤”,而不是像一头受了锤的牛一样,渐渐消沉下去。
......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段话是作者的祖母说的,我希望我们也能读懂这句话,践行这句话。做一个始终在路上前进的人。
(滑动查看全文)
11
英雄老去:致韩子奇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临床医学类1907班 许彦琳
韩子奇在面对炮火的侵袭时,他选择了带上玉远赴英国。于我而言,这本无可厚非。作为中国的子民,他应该留下,即使不能在前线冲锋陷阵,也可以为国家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作为妻子的丈夫,他应该留下,即使抵挡不了炮火的侵袭,也能在妻子张皇无措时给予一个坚实的拥抱;但作为个人,他可以离开,他有更爱的事物,他还有未实现的追求。韩子奇正是选择了后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操,在小我中独善其身也是常态。但韩子奇一边想要寻求无拘无束的爱情,又频频留恋于家的温暖;一边想要追求自我价值,一边又在世俗的眼光前屡屡止步。既然做不到自在洒脱,又为什么不肯尽应有的责任?我总以为,爱情、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要依附于责任而存在的。可韩子奇似乎就像生活在柏拉图世界的一个天真的孩童,一味地追求两颗心的碰撞,却给不了人以依靠。
韩子奇的大半生都活在悲剧中。他想向前走,又不肯放手,亲手把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或许他本就不是什么英雄吧,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对这世间有太多的留恋与牵绊,他想要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怀,却割舍不下功成名就的安稳岁月。他终其一生所维护的,不过是别人眼里的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满足别人的期待,自己却只能在遗憾中孤独地死去。
我们都向往自由,追求爱与梦想,但仍扎根于责任、陪伴和平常日子里的细枝末节。
我们生而自由,但无不是在枷锁中。
在枷锁下舞蹈,这才是我们的生活。
(滑动查看全文)
12
读《硅谷钢铁侠:
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有感
@电气1804班 郭子恒
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在自己想象中根本承受不来的事情还真的有人能做到,Zip2、Paypal、特斯拉、太阳城、SpaceX,单拿出一样来都觉得很难驾驭了,何况在每个里面都有那么多的问题。但就是有人,完美的实现了在这些事情上的成功,真是不得不令人佩服。马斯克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创新创业的时候要敢想敢做,不怕困难,不畏困难,敢于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我们也要像马斯克一样,面对别人的质疑也好、排挤也罢,不放弃努力,只要是自己相信并且想去做的,就一定会去做。
(滑动查看全文)
13
拾荒的流浪者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电气1804班 罗淼渝
“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正如三毛所言,我一直深有体会。小时候拾得一根木头,将其削过,磨过,成了一把“剑”。举起“剑”的我,好不得意,宛若仗剑走天涯的侠客。偶捡到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就给它开个大口,用根线穿连,就成了我装零件的袋子了。在那个没有什么现成的玩具的童年,我因拾荒而有了更多乐趣。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远方流浪前,我当然得先读万卷书,常到图书馆看书。读《论语》,观先师长达十四年的流浪生活,向大成至圣孔子学习。读《诗经》,欣赏祖国的秀丽山川,“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亚圣尝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意是穷困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施给人们恩泽。不管将来去哪里流浪,我都不做一个掉义离道的人。学习国学,感受古人的智慧与通达。学习吟诵,歌以咏志。若有朝一日流浪到国外,我还能用自己的学识向世界人民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呢。
(滑动查看全文)
14
爱的史诗
—读昌耀诗歌有感
@医学四年类1913班 张雨纤
读诗是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让两个素未谋面的人互相寻找共鸣的过程。辽阔的西部风光、苍凉孤寂的情感基调、对生命的坚定信念、毫不保留的爱的流露,让我真实走入了这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身处和平年代的读者依然可以在读完诗后发出叹嘘,就是这位诗人的值得敬佩的地方。
......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这样的句子像是在黄河的这头对着那头的呼喊,又像是在历史的这端回望那端时发出的叹息。我感叹这样的文字为何会有如此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将我拉到奔腾的黄河边,眼前是“黄河落日圆”的夕阳与彤云,耳畔是“载驰载驱”的马蹄哒哒。
......
“一人无语独坐”。读这首诗忽然就想起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样的长短句,一样的景中人,一样的孤寂,一样的怅然。风雨中的密西西比河畔,诗人攀援而走,在无人的寂静的天地间发出叹嘘,孤独不止在眼前,诗人是在与地球较量,还有什么比在静极的地球一壁一人、无语、独坐更寂寞呢?
三行诗,一场风雨,一个人,一壁地球,一片孤独。昌耀先生善于用一个极端渲染另一个极端,然后再以他望穿时空的能力,将一切的浪漫变得合理,把自己的情感融进浪漫的景象里,最后不忘把读者放进他所勾勒的景象里,牵动着读者的共鸣。
......
昌耀先生的笔触像是乐曲的渐强又渐弱,一面是铁血的呐喊,一面是孩子的啼哭,一面是哭,一面是笑。我着实被昌耀先生细腻的情感触摸了,被前溯纪元,后觅子孙,上寻彗星,下踏海浪,时空穿梭的宏大眼界震撼了。“但我们生命个体都尚有阳寿短促,难得两次见到哈雷彗星。何妨?终会有橄榄枝的土地。
(滑动查看全文)
BOOKS
书籍拥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力量
我们在《红楼梦》中感叹
命运无常 悲欢离合
转过头又被《小王子》的
勇气与乐观激励前行
我们曾游历在金庸先生
行侠仗义的武侠世界中无法自拔
也在《平凡的世界》里感动不已
名望与功利
从来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获得骨子里的那份成长才是
胸无点墨心常怯 腹有诗书气自华
今天的你 读好书了吗?
想必很多CSUer已经受到鼓舞,想要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写几篇感言。麓麓在这里期待着更多朋友们的分享!
投稿邮箱:xgb_jyk@163.com(P.S:投稿记得备注好姓名班级哦~)
期待属于你的精彩体会!
丨相关阅读丨
来源 | 中南大学学子投稿
文案 | 陈子婕 李权桂
编辑 | 凌子珂
审稿 | 闵迪
责编 | 向美玲
迎着初春暖阳 向着崭新希望
中南学子积极响应“书香中南”的号召
在减少外出的特殊假期里
沉心静气 享受阅读
《三体》《红楼梦》《活着》
《解忧杂货铺》《穆斯林的葬礼》
《平凡的世界》《傲慢与偏见》……
各类深刻的作品
以及同学们的真诚感受
为这个残酷凛冽的寒冬
灌输温柔的精神力量
下面一起来看看
中南人宅家阅读心得的精选片段吧!
心得体会精选片段
1
诗红楼
——读《红楼梦》有感
@应化1805班 李嘉欣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道是金玉良缘,
都只为风月情浓,
都想着天长地久,
却也都难耐绵绵此恨无绝期。
原想着霁月光风耀玉堂,
再配得才貌仙郎,
却终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真是尘寰中此消彼长,
断不可为此枉自悲伤。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终难逃遭泥陷,让人叹无缘,
生前心已碎,唯盼死后性空灵。
应再提:宿孽总因情!
呀!一声欢喜忽悲辛,上有苍穹,
看破的,皆道分离聚合前定;
看不破,似一出食尽鸟投林。
痴迷地枉送性命。
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读红楼,痴红楼,笔红楼,梦红楼,红楼一梦,愿与尔同行。
(滑动查看全文)
2
有力量地过完一生
——读《活着》有感
@软件工程1904班 王兴浩
全书让我最难受的是关于有庆的部分,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为了节省鞋子,冬天光着脚就去上学;他喜欢小羊,爱护它们,每天割草喂羊,最后小羊被生产队杀了吃肉;县长夫人急需输血,他第一个跑到了医院,但没想到却被活生生的吸死在医院。福贵瞒着妻子把有庆埋在了村口,有庆是可怜的,而福贵更令人感到悲怆。
合上书的时候,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福贵一次一次遭受苦难,本来看到了曙光,结果好景不长,他一次一次被推进痛苦的深渊,一次一次接受命运的安排。
生活实属不易,那个时代着实令人心碎,而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承受与坚强。我们要活着,用顽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武装自己,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
目光回到现实,当下疫情正愈演愈烈,但即使疫情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攻击,现实一次又一次摧残我们,我们亦不必慌张、胆怯。因为我们还活着,活着就有着无限的希望,就有着无限的可能。
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但也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
(滑动查看全文)
3
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法学类1908班 李海霞
也许在阿米尔踏上喀布尔的那一刻,他内心的负疚已经释然了。为寻找哈桑唯一的骨血,为偿还童年时的未挺身而出,他勇敢地对抗塔利班,最终带走了索拉博。我认为真正的救赎并不是阿米尔只身前往喀布尔,而是他尽力想要温暖索拉博,想尽办法与索拉博亲近,带给他欢乐。故事的结束,阿米尔混在一群孩子之间为索拉博追风筝,并且回头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人性的温暖在此处大放异彩,这条救赎之路也以希望而结束。
为你,千千万万遍,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如此澄澈而真挚的友谊,希望我们的童年处处充满欢声笑语。
(滑动查看全文)
4
试看英雄碧血
——读《狼烟北平》有感
@电气1803班 孙涵昱
小说里,不论是中共地下党员还是国民党军统特务,都甘愿捐躯赴国难,他们为战争付出了一切,只为守护那万家灯火,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挺直腰板,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最后,方景林、徐金戈两人也历尽磨难,却又在景山中峰的一轮血红的秋日里,两首纳兰词调中“相逢一笑泯恩仇”。
“雁帖寒云次第飞,向南犹自怨归迟。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宵照别离”。
“古戍饥乌集,荒城野雉飞。何年劫火剩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龙堆。玉帐空分垒,金笳己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他们都是英雄,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奉献终生。日寇侵略,民族危亡,他们挺身而出,为了信仰,敢于牺牲,铸就无悔青春。我们珍惜当下和平,因为它本身难得可贵。这世界并不太平,只是身处和平的国家,更不应忘记那早已消散了的狼烟。更应该有理想,有抱负,在新时代,成长为一名无愧于社会,肩负得起重托,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为新时代续写新的华章。
(滑动查看全文)
5
读《解忧杂货铺》有感
@临五1801班 许若凡
抉择,可以说是人类的顽疾,不可避免,同时叫苦不迭,然而,也是抉择,让我们在岁月的沉浮中开始思考所走之路,在披荆斩棘之下开始回首往事,在得到之后开始回味失去,人生在世,不可能用法理来解决所有的抉择,更多情理上的选择让人纠结。
......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大的道理,我们从小已经听得习惯,我们渴求不敢言的其实是那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很多时候,我们困惑之余已经找到了答案,很多选择,我们已经独自面对过很多次了,但我们仍然渴求一个赞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只是在这个出现信任危机,缺少呐喊机会,氛围逐渐麻木的社会,感到了,一丝孤独,感到,眼睛很酸苦,但是不敢流泪,所以,所以,我们只是想要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啊。
(滑动查看全文)
6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读《局外人》有感
@电气1807班 王博
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默尔索。
"人生没有希望但并不包含绝望。所以,要活得真实而不虚伪,就必须坚守下去,并不是不愿迂回,而是没有退路可走。"
以荒谬来反击荒谬,以局外人的姿态冷眼旁观,却始终保持自我。
这也正是每个人内心中残留的一丝愿望,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滑动查看全文)
7
人性的善与恶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冶金材料1905班 曾庆洋
其实,人性的善与恶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取参照物。正如我国教育家荀子所言“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所以说,《巴黎圣母院》并不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也并不只有爱、恨两种情感。其实,善与恶并存,美与丑同在。
......
内心的富足与美好能够征服一切,这就是最真实的美。这也正是《巴黎圣母院》成为经典的原因。其实,一个人的外表并不能说明什么,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外表成为评定的标准之一,这本无可非议。但是,仅仅是从长相来判断,这就未免有点肤浅,华而不实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永远保持内心的真诚与善良,积极地面对生活,必定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滑动查看全文)
8
读《目送》有感
@土木安全1901班 王治浩
我还有一种不知道应不应该有的共鸣,是这次回西安第一次才有可能有的。父母再也不会粗暴地干涉我做的决定,姥姥姥爷都不能再自如地行走。他们对我说的话都变少了,我们都有自己的事。我们的关系并没有变得疏远,只是我多了一种害怕失去他们的担忧和恐惧。
被病毒禁足在家太久,总想找点事干。我教姥姥看微信,姥姥教我做菜。大年初三远在东北的六姨姥因直肠癌病逝,姥姥看着微信上妹妹去世的消息,没有哭。过了几天,我在姥姥指导下炒了一盘西芹百合,芹菜熟了,百合还是生的。姥姥告诉我:要先把百合炒好再下芹菜。我迎合一句:这还有讲究哦。她走了几步背对着我小声说:可是教我做这道菜的人,已经不在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就没有说。
等读到《目送》结尾句“看着它静静爬过,背上真的有一条火焰的蓝色。”哪里想得到这竟就是结局。想往后翻却没有后文了,夜深了,忽然觉得生命就像是一本书,某一句平凡无比的句子,竟是终章,没有续文。
我会在寂静的夜晚想我该承担什么,我能承担什么,我会承担什么,但一觉醒来我还是一个只有18岁的学生,还是会被真挚的文字打动,被威权恫吓,还是想要去探索未知,思索未来。
(滑动查看全文)
9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电气1801班 刘真
爱情和霍乱一样。迅速扩散,持久蔓延;不能治愈,只能自愈。
实际上,霍乱并不管你是什么肤色和何种出身,突然蔓延开来,又突然停止,从来没有弄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死于非命,这倒不是无法统计,而是因为我们最常见的美德之一,就是对自己的不行逆来顺受。
这正是霍乱和爱情的相似之处:无可幸免,无可救药。你从来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正如你从来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放弃爱上这个人。
......
《霍乱时期的爱情》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使明确了“纯粹”的概念。私以为,感情中的“纯粹”是瞬间存在的,这一“瞬间”,可能是几秒,亦能是几十年。书中穷尽了爱情这个题材的一切可能:忠贞的、隐秘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它们都能够是纯粹的。虽某些可能易被批判,但每个人的爱情,乃至每个人,都无需在意他人的任何评价。生而为人——引用LanaDelRey的一句话——Bewildandhavefun.
(滑动查看全文)
10
读《皮囊》有感
@电气1801班马博宇
可能在我们看来,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新建的房子在不久之后就被政府征用拆除,向神灵祈祷也不过是滑稽的。但是这些却是母亲赖以生存的信仰,母亲的“神仙朋友”们后来也变成了作者的朋友。我想对我们来说,需要的不应该是神祗,而是一种坚强的信仰。信仰的力量能够支持我们面对生活的“重锤”,而不是像一头受了锤的牛一样,渐渐消沉下去。
......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段话是作者的祖母说的,我希望我们也能读懂这句话,践行这句话。做一个始终在路上前进的人。
(滑动查看全文)
11
英雄老去:致韩子奇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临床医学类1907班 许彦琳
韩子奇在面对炮火的侵袭时,他选择了带上玉远赴英国。于我而言,这本无可厚非。作为中国的子民,他应该留下,即使不能在前线冲锋陷阵,也可以为国家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作为妻子的丈夫,他应该留下,即使抵挡不了炮火的侵袭,也能在妻子张皇无措时给予一个坚实的拥抱;但作为个人,他可以离开,他有更爱的事物,他还有未实现的追求。韩子奇正是选择了后者。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操,在小我中独善其身也是常态。但韩子奇一边想要寻求无拘无束的爱情,又频频留恋于家的温暖;一边想要追求自我价值,一边又在世俗的眼光前屡屡止步。既然做不到自在洒脱,又为什么不肯尽应有的责任?我总以为,爱情、自由、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是要依附于责任而存在的。可韩子奇似乎就像生活在柏拉图世界的一个天真的孩童,一味地追求两颗心的碰撞,却给不了人以依靠。
韩子奇的大半生都活在悲剧中。他想向前走,又不肯放手,亲手把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或许他本就不是什么英雄吧,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他对这世间有太多的留恋与牵绊,他想要花前月下的浪漫情怀,却割舍不下功成名就的安稳岁月。他终其一生所维护的,不过是别人眼里的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满足别人的期待,自己却只能在遗憾中孤独地死去。
我们都向往自由,追求爱与梦想,但仍扎根于责任、陪伴和平常日子里的细枝末节。
我们生而自由,但无不是在枷锁中。
在枷锁下舞蹈,这才是我们的生活。
(滑动查看全文)
12
读《硅谷钢铁侠:
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有感
@电气1804班 郭子恒
看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在自己想象中根本承受不来的事情还真的有人能做到,Zip2、Paypal、特斯拉、太阳城、SpaceX,单拿出一样来都觉得很难驾驭了,何况在每个里面都有那么多的问题。但就是有人,完美的实现了在这些事情上的成功,真是不得不令人佩服。马斯克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创新创业的时候要敢想敢做,不怕困难,不畏困难,敢于拼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我们也要像马斯克一样,面对别人的质疑也好、排挤也罢,不放弃努力,只要是自己相信并且想去做的,就一定会去做。
(滑动查看全文)
13
拾荒的流浪者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电气1804班 罗淼渝
“拾破烂的人最愉快的时刻就是将这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正如三毛所言,我一直深有体会。小时候拾得一根木头,将其削过,磨过,成了一把“剑”。举起“剑”的我,好不得意,宛若仗剑走天涯的侠客。偶捡到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就给它开个大口,用根线穿连,就成了我装零件的袋子了。在那个没有什么现成的玩具的童年,我因拾荒而有了更多乐趣。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远方流浪前,我当然得先读万卷书,常到图书馆看书。读《论语》,观先师长达十四年的流浪生活,向大成至圣孔子学习。读《诗经》,欣赏祖国的秀丽山川,“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泰山岩岩,鲁邦所瞻”。亚圣尝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大意是穷困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施给人们恩泽。不管将来去哪里流浪,我都不做一个掉义离道的人。学习国学,感受古人的智慧与通达。学习吟诵,歌以咏志。若有朝一日流浪到国外,我还能用自己的学识向世界人民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呢。
(滑动查看全文)
14
爱的史诗
—读昌耀诗歌有感
@医学四年类1913班 张雨纤
读诗是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让两个素未谋面的人互相寻找共鸣的过程。辽阔的西部风光、苍凉孤寂的情感基调、对生命的坚定信念、毫不保留的爱的流露,让我真实走入了这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诗人的内心世界。让身处和平年代的读者依然可以在读完诗后发出叹嘘,就是这位诗人的值得敬佩的地方。
......
“我老远就听到了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这样的句子像是在黄河的这头对着那头的呼喊,又像是在历史的这端回望那端时发出的叹息。我感叹这样的文字为何会有如此的立体感与空间感,将我拉到奔腾的黄河边,眼前是“黄河落日圆”的夕阳与彤云,耳畔是“载驰载驱”的马蹄哒哒。
......
“一人无语独坐”。读这首诗忽然就想起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样的长短句,一样的景中人,一样的孤寂,一样的怅然。风雨中的密西西比河畔,诗人攀援而走,在无人的寂静的天地间发出叹嘘,孤独不止在眼前,诗人是在与地球较量,还有什么比在静极的地球一壁一人、无语、独坐更寂寞呢?
三行诗,一场风雨,一个人,一壁地球,一片孤独。昌耀先生善于用一个极端渲染另一个极端,然后再以他望穿时空的能力,将一切的浪漫变得合理,把自己的情感融进浪漫的景象里,最后不忘把读者放进他所勾勒的景象里,牵动着读者的共鸣。
......
昌耀先生的笔触像是乐曲的渐强又渐弱,一面是铁血的呐喊,一面是孩子的啼哭,一面是哭,一面是笑。我着实被昌耀先生细腻的情感触摸了,被前溯纪元,后觅子孙,上寻彗星,下踏海浪,时空穿梭的宏大眼界震撼了。“但我们生命个体都尚有阳寿短促,难得两次见到哈雷彗星。何妨?终会有橄榄枝的土地。
(滑动查看全文)
BOOKS
书籍拥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力量
我们在《红楼梦》中感叹
命运无常 悲欢离合
转过头又被《小王子》的
勇气与乐观激励前行
我们曾游历在金庸先生
行侠仗义的武侠世界中无法自拔
也在《平凡的世界》里感动不已
名望与功利
从来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获得骨子里的那份成长才是
胸无点墨心常怯 腹有诗书气自华
今天的你 读好书了吗?
想必很多CSUer已经受到鼓舞,想要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好书、写几篇感言。麓麓在这里期待着更多朋友们的分享!
投稿邮箱:xgb_jyk@163.com(P.S:投稿记得备注好姓名班级哦~)
期待属于你的精彩体会!
丨相关阅读丨
来源 | 中南大学学子投稿
文案 | 陈子婕 李权桂
编辑 | 凌子珂
审稿 | 闵迪
责编 | 向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