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明】瞭望名师,建构自己成长的“三专”—《读书成就名师》阅读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青吟读书会》
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
马虎明
之前读过《读书成就名师》的初版,书中写到的名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爱阅读、爱写作、与工作实际相联系,能够从阅读中找到通往名师的路径,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得益于太行山下读书会新书试读活动,我幸运地得到了《读书成就名师》修订本,读罢新书,我感觉又与名师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收获颇丰。虽然书中的名师来自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风格也迥异,但从他们成长的历程中呈现出的共同的特质,我想到了新教育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每一道读书的风景线,都靓丽迷人。全书收录史建筑、程红兵、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等15位当今中小学领域里实至名归的名师,《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张贵勇分“现场访谈”、“且读且悟”、“读书解惑”、“推荐好书”四个栏目展开,有故事、有方法、有建议,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名师的生活、学习、成长经历,并且通过讲述名师们精彩的读书故事,品析他们的读书智慧,告诉读者: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好书如佳肴,愈反复咀嚼,味道就愈浓,每每读来都有不同的收获。
在专业阅读中博杂、吸纳
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我感受最多的是厚重,是每个名师书富五车,以及他们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都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事情,专业阅读,是他们实现专业成长中呈现出的共同的特质。
名师都是书生,名师都是从阅读中成长起来的,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作为教师,要有自觉读书的意识,要有言传身教的行动,要经常反思并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阅读路径。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师的精神高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的深度。因此作为教师,要有要通过不断的阅读,通过吸纳,增加自己精神的厚度,基于对教育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弥补短板,使课堂变得明亮、多彩。在阅读中,教师应把完善知识结构作为阅读的主要目标,将有限的时间用在经典阅读上,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
与此同时,教师阅读还需要博杂。王崧舟老师说:“在阅读上我是个典型的杂家。”从文学作品到教育理论,从哲学名著到宗教著作,再到心理学,都有所涉猎,真正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因此才成就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宗师。作为一线教师,读书应做到博览群书,通过广泛的阅读,增加自己阅读的广度,从各种阅读中,吸纳广博的知识,觅取适合自己的真经。
读书还应与一线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用阅读来提升专业,用专业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阅读,关键在悟,关键在行。所谓悟,就是要多读书,多思考,所谓行,就是沉到课堂里,沉到班级里,沉到学生中去。教师要善于凭借阅读的力量,把自己丰厚的底蕴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漫于课堂,使孩子在知识和美德的浸润下幸福成长。
在专业写作中思考总结
吴正宪老师说:“教师要勤于笔耕,要善于思考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教师在专业阅读的同时,还应通过专业写作来反思总结,读以致用,将阅读的智慧、思想、方法,通过写作,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这也是15位名师的共同之处。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等等。窦桂梅等老师每位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通过专业写作,促进了反思、总结,将读书与工作实际有机地联结到了一起。
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写作过程是一种反思的过程,而教师通过写作才能更好地进入反思过程。我们的阅读生活、教育生活都是由无数碎片组成的,还无法组合成一个整体。专业写作,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加以理解,从而形成我们的经验融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有洞察力。
王崧舟老师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可以简化为“读书—底蕴——教学”三个环境,而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专业写作无疑是最佳的路径。因此,我们要像书中的十五位名师那样,坚持写作,学会转化,将知识转化为经验能力,把技巧应用于课堂中,在写作中学习、实践、总结,把书中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内化吸收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气质。
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交流攀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这也是书中十五位名师身上的共同特质。专业发展共同是一种境遇,每位教师在阅读、反思、实践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惑、遇到问题,有可能解决不了或者解决得不够好,这个时候就需要集体围绕这个问题,通过与专业发展共同体成员对话或者协作来解决,通过分享和交流,实现自己专业能力的攀升。
夏昆老师说:“教育不是什么麦田,而是一间屋子,里面关着学生,也关着老师和家长。我要做的就是把想来挡住窗户的人一脚踢开,告诉里面的每一个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我觉得用这句话来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样恰到好处。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窗外美好的景色,让我们站在团队的肩膀上攀升前行。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应不断地寻求优秀的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交流和分享,增加自己地个人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们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专业写作促进反思,专业发展共同体拓宽境遇。张贵勇老师的《读书成就名师》,是对新教育教师发展三专的实例印证。教师发展三专,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能让光阴不虚度的,唯有读书。读了张贵勇老师的《读书成就名师》,我更感受到,每位名师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练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行动、在于韧性、在于坚持,阅读可以改变人,而坚持阅读,不断反思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
“一本书,仿佛就是一个世界,打开它,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瞭望名师,让我们跟随名师的成长足迹,建构自己的成长“三专”,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改变自己,拔节生长。
邢台市金华实验小学
马虎明
之前读过《读书成就名师》的初版,书中写到的名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爱阅读、爱写作、与工作实际相联系,能够从阅读中找到通往名师的路径,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得益于太行山下读书会新书试读活动,我幸运地得到了《读书成就名师》修订本,读罢新书,我感觉又与名师进行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收获颇丰。虽然书中的名师来自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风格也迥异,但从他们成长的历程中呈现出的共同的特质,我想到了新教育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每一道读书的风景线,都靓丽迷人。全书收录史建筑、程红兵、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等15位当今中小学领域里实至名归的名师,《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张贵勇分“现场访谈”、“且读且悟”、“读书解惑”、“推荐好书”四个栏目展开,有故事、有方法、有建议,让读者全方位了解名师的生活、学习、成长经历,并且通过讲述名师们精彩的读书故事,品析他们的读书智慧,告诉读者: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好书如佳肴,愈反复咀嚼,味道就愈浓,每每读来都有不同的收获。
在专业阅读中博杂、吸纳
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我感受最多的是厚重,是每个名师书富五车,以及他们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都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内容,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事情,专业阅读,是他们实现专业成长中呈现出的共同的特质。
名师都是书生,名师都是从阅读中成长起来的,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作为教师,要有自觉读书的意识,要有言传身教的行动,要经常反思并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阅读路径。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教师的精神高度决定着学科教学的深度。因此作为教师,要有要通过不断的阅读,通过吸纳,增加自己精神的厚度,基于对教育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弥补短板,使课堂变得明亮、多彩。在阅读中,教师应把完善知识结构作为阅读的主要目标,将有限的时间用在经典阅读上,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
与此同时,教师阅读还需要博杂。王崧舟老师说:“在阅读上我是个典型的杂家。”从文学作品到教育理论,从哲学名著到宗教著作,再到心理学,都有所涉猎,真正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因此才成就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宗师。作为一线教师,读书应做到博览群书,通过广泛的阅读,增加自己阅读的广度,从各种阅读中,吸纳广博的知识,觅取适合自己的真经。
读书还应与一线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与生涯规划相结合,用阅读来提升专业,用专业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阅读,关键在悟,关键在行。所谓悟,就是要多读书,多思考,所谓行,就是沉到课堂里,沉到班级里,沉到学生中去。教师要善于凭借阅读的力量,把自己丰厚的底蕴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漫于课堂,使孩子在知识和美德的浸润下幸福成长。
在专业写作中思考总结
吴正宪老师说:“教师要勤于笔耕,要善于思考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教师在专业阅读的同时,还应通过专业写作来反思总结,读以致用,将阅读的智慧、思想、方法,通过写作,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这也是15位名师的共同之处。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等等。窦桂梅等老师每位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通过专业写作,促进了反思、总结,将读书与工作实际有机地联结到了一起。
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写作过程是一种反思的过程,而教师通过写作才能更好地进入反思过程。我们的阅读生活、教育生活都是由无数碎片组成的,还无法组合成一个整体。专业写作,能够有效地对经验进行反思,从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东西加以理解,从而形成我们的经验融于我们的教育生活,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更有洞察力。
王崧舟老师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可以简化为“读书—底蕴——教学”三个环境,而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专业写作无疑是最佳的路径。因此,我们要像书中的十五位名师那样,坚持写作,学会转化,将知识转化为经验能力,把技巧应用于课堂中,在写作中学习、实践、总结,把书中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内化吸收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形成自己的教育气质。
在专业发展共同体中交流攀升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借助专业发展共同体,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这也是书中十五位名师身上的共同特质。专业发展共同是一种境遇,每位教师在阅读、反思、实践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惑、遇到问题,有可能解决不了或者解决得不够好,这个时候就需要集体围绕这个问题,通过与专业发展共同体成员对话或者协作来解决,通过分享和交流,实现自己专业能力的攀升。
夏昆老师说:“教育不是什么麦田,而是一间屋子,里面关着学生,也关着老师和家长。我要做的就是把想来挡住窗户的人一脚踢开,告诉里面的每一个人,窗外有很多很美好的景色。”我觉得用这句话来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样恰到好处。专业发展共同体,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窗外美好的景色,让我们站在团队的肩膀上攀升前行。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应不断地寻求优秀的专业发展共同体,通过交流和分享,增加自己地个人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也是我们实现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专业阅读是一种吸纳,专业写作促进反思,专业发展共同体拓宽境遇。张贵勇老师的《读书成就名师》,是对新教育教师发展三专的实例印证。教师发展三专,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能让光阴不虚度的,唯有读书。读了张贵勇老师的《读书成就名师》,我更感受到,每位名师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课堂实践的磨练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名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在于行动、在于韧性、在于坚持,阅读可以改变人,而坚持阅读,不断反思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
“一本书,仿佛就是一个世界,打开它,仿佛就洞开了许多世界的大门。瞭望名师,让我们跟随名师的成长足迹,建构自己的成长“三专”,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改变自己,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