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体验分享|在北大附中上学是怎样一番体验?很自由,更像大学
以下文章选自《北京小升初升学》
今天是国庆节第二天,北京小升初升学在这里祝贺大家节日快乐!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为大家深入解读北京热度很高的重点初中。从就读学生的角度详细分析,2021小升初家长快来看看目标学校适不适合自己家娃吧。
今天来聊聊同被家长们称为海淀六小强的北大附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于1960年,前身为1951年开办的"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7年,"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改制为"北京市104中学";1960年,"北京市104中学"改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没有体验就没有发言权,来看看北大附中学子对母校的评价吧~
作者:長歌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
其实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如果当时不在北大附中,而是在别的学校的话,我可能会考得上更好的大学。
那个高中不会有学长团,不会有舞蹈节、戏剧节,不会有黑匣子,不会有创媒,不会有让全体学生公然和领导层辩论的晨会,不会允许谈恋爱和不穿校服。那个高中大概会有很多早读和晚自习,会有大量硬性的作业和考试,会从高一就开始提溜着学生朝着高考努力。
附中更适合天赋异禀的人,或者自律而努力的人。这两样我都不是。我是很传统的带着劣根性的中国式学生,一定要把我放在一个封闭式的高压环境里,我才会认命地乖乖做正事,有可能还做不好。
但是。我是在我的高中,参加了戏剧节当编剧,听中戏的老师如何给我们改本子,用ps做了无数张海报还去网上开工作室。我在这里看过一圈手电筒在You raise me up的音乐声中打成心形,看过一群高中生的作品可以在技术上达到怎样一种超越成年人的极致。我们的戏剧有最专业的舞美,我们的宣传片能用到最专业的仪器,我们的学生能自己为学校制作出精良度不输任何成形产品的周边,这样的事例还有太多太多,实在难以一一细数。
我在这里,感受过同辈里佼佼者们的视野与胸怀。有人高二就写出很成熟的代码被公司青睐,有人剪的片子已经可以拿到大学生电影节去参赛,他们的目光却都仍然眺望着更远的未来。这样的一群人让我早早地见证了优秀的边界,以及人生的一万种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我是在这里,遇见了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爱人。这也是如果我将来有小朋友,我会让Ta加油考一个好的初高中的原因。因为我会告诉Ta,妈妈是在我的初中,遇见了你爸爸,遇见了你干妈。
同样是在我的中学,我发现了我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远比我发现了自己可以考多少分拥有更多的意义。
其实我的中学时代也有灰暗的部分。我也遭受过冷暴力,遭受过不平等,像每一个高中里性格不讨喜的小孩一样,我也会遇到我的困顿。我还挂过科,吊过车尾,被请过家长。中学时代的我从头到脚都不是令附中骄傲的学生,大学时代的我......暂时也不是。但我在努力。
附中没有给我一个完美的中学时代。但是,对我来说,再来一遍,我还是只愿我的中学时代,发生在这里。
愿你与日月江河永远同在。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8.4
15届毕业生,仅提供高中部及预科部体验。
目前就读北京非TOP。
就我个人而言的体验就是,很美好,很难忘,永远愿意再来一遍。
先说外部条件:
作为TOP2的附属高中,北大附中无疑有很好的教育资源。许多主科老师从全国理科实验班时代(2000年左右)过来,能力资源都不必多说。
教改之后学校和体育大学、戏剧学院、音乐学院合作,把校园四大赛事(戏剧节、足球赛、音乐节、篮球赛)办得更规范而充实。
有免费Wi-Fi覆盖,我高一高二是宿舍楼是没有Wi-Fi线路的,旧体育馆也没有(已拆)其他地方确实是Wi-Fi覆盖,而后来民调决定宿舍楼也增铺Wi-Fi线路了。
地理位置好,虽说和斜对角校园面积没法比,不过我们离新中关更近嘛qwq(好啦,就是中午出去吃个饭很方便啦)
我们还有个很贵很贵的专业黑匣子剧场,最近在建很贵很贵的体育馆,确实获得了不少投资。
然后学校各种原因减招,学生变少,教室变多,能实现小班授课(必修20-30,选修有可能更少)还有单元活动室(现在叫书院活动室)能休息玩乐,北大附中的学生确实很逍遥。
至于个人体验,这其实是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学校的放养政策着实让不少人在高考上吃了亏,但我认为长远看大多数人还是收益多余吃亏的。
关于学生管理
传说中的单元(现在叫书院)制啦。统招生通过自由意愿选择1-6单元进入(现在没差别了,不多说),大约每个单元得到60-70名新生,然后就会有经过选拔的学长学姐(叫做 学长团)带着新生军训破冰、熟悉和了解学校环境。此后的生活中,新生和高二学长们共享同一个单元活动室(一个很大的休息区,由学生布置),一起参加校园四大赛事。为了促进新生融入单元,一般自治会(每单元,类似学生会)会有一些作为,比如我们在纸片上写下自己的简单信息,交给新生抽签,然后学长学姐就可以带着新生玩耍啦。通常这种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比如我和我小伙伴抽到的学弟关系也很好。所以抽到一个学长有时候也意味着抽到了他的朋友们:)
关于课程设置
我入学时是选修课自选,必修课学校排,全走课,我高三时已经必修选修全自选了。老师有权给学生免修(不用上课,成绩记作A,GPA 4.0/4.33)和自修(交三次作业,参加期末考试,也不用上课),每学段(半个学期)开学初高中部都贴一份免修自修名单,大约能有80人次吧(不算国际部全校大约800人)。而且这也不是学霸的专利,答主是个GPA 3.35的学渣,和老师商量商量照样能自修擅长的科目。
学校在校内网资源上做得非常好,老师的课件什么的都能下载,也有网络答疑区,老师们也更倾向布置一些网络作业或者PPT展示,纸质作业大约只有一半。而且作业说是一周交一次实际是我们基本三周交一次…呃,实在是太忙了啦,忙着各种课外活动嘛。
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校会、议事会课程,几经改革,我高二时是,周三早上开全校学生大会,通知重要事宜,也会对学校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进行讨论.
关于四大赛事
答主以各种身份四大赛事都参加过,也拿到过个人奖。感受就是做的很专业,以戏剧节为例,预热期学校会邀请专业的话剧团队来黑匣子演戏,供大家品赏,然后会开设专业的编剧,表演,灯光选修课,戏剧节本身也是一门选修课。大家彼此交流沟通,一同完成一部话剧并进行公演,这是件很有参与感的事情。
我们所强调的传承也通常会在比赛中见到。我高二做戏剧节,不记得因为什么很委屈,可作为学姐又要撑自己单元的场面,后来见到高三下来看我们的学长,之前一年的负责人,直接就哭了。
我高三时也看了学弟学妹最后一场排练,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真是感慨万分。
其他课余活动
体育方面有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赛,我们也有完全是高中才学的冷门运动能组队去外地比赛,同学办乐团,办歌唱比赛(大泥湾好嗓门),甚至是饭量大赛,都风生水起。
学校有场地愿意借给学生举办活动,实在是件很好的事情。
(北大附中没有校级学生组织,官僚气息也没那么重,租借场地器材等都很便利)
关于个人成长与学习
高一的时候我就很迷失,很长时间没怎么学习,第一学段GPA 2.8,后来认真了一下变成3.6,就彻底不想学习了。后来是玩着玩着游戏突然觉得很惶恐,作为一个学生,我居然一年没认真学习了。然后就开始发自内心地努力起来了。(并没有逆袭,不过那时另一个故事了)
现在在大学也能在纷纷扰扰中找到自我,坚定地去图书馆自习,大约就是因为有那样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吧。
(不过也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自我觉醒,剩下的可能高考结果还不如去一个录取分数不如北大附中的常规学校常规学习)
个人能力着实是成长了不少,在北大附中我们可以自由地提意见,我们给学校领导发邮件,每每得到回复,一年冬天雾霾严重,学生纷纷向体育老师发邮件,或建议或质疑,最后我们取消了长跑测试。(本案例仅用于说明:学生的意见会被老师、学校听到)。因作业之故电脑技巧也修炼得得心应手,与人交往的技能则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升。
关于高三
北大附中一些学生只在高三认真学习,一些学生连高三都不学习。
答主的高三因为相比高一高二实在太无聊作了把死,没太认真学习。但客观来讲老师很好,资源很好,无愧于名校之名。不过高三仍然是放养,上午60人一班的大课,下午晚上20人一班的自习答疑,作业变多,砍除课余活动,但比一些学校的高一高二甚至还更轻松一些。
呃。关于高考成绩,近年来在下降是事实,无可厚非,我个人的排名中考高考也差之甚远,但我仍然觉得我的高中生活没什么可后悔的,都是选择罢了。
嗯,暂时写到这里。
若有人感兴趣再进行有关补充。
关于恋爱方面,答主仅仅是遇到了一个很喜欢的男孩子,然后和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既没在一起,又终于分开,实在是普通。
毕业之后的补充~
高一到高三都很坚定地认为没有那里的高中生活能比得过北大附中了,上大学之后认识了更多同学,有时候也看到他们秀高中,倒也觉得真是不错。
全国各地学习压力不那么大,生源够优秀的高中,那些传统名校,应当都差不多,如同北大附中最最注重传承,高一高二混班上课,学长团,BBS活动,共用活动室,都关乎校园文化的传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任何一所有着校园文化的高中读书,都是精彩的,北大附中的确独一无二,但也是全国知名高中里的一个而已。
大三了非要来说一句~</p><p>和一位高中同学在一起了_(:3 」∠)_似乎对母校的爱又多了一点呢~
作者:韩易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
我看到很多答案都说高中的时候骂校长,到了大学就觉得还是高中好。
呃。。。我现在就处于骂校长骂学校的阶段,我写这个答案也是要骂一骂学校的。
2018届,现在正在高三(对我就是上高三还刷知乎),高中部的“改革成果”,除了自治会学长团等组织外我也体验了个大概。
到现在感想还是有一些的。
走到现在,最大的感受其实是“矛盾”。既感谢又厌恶,总的说来还是厌恶比较多。
感谢的是在北大附高中部的两年生活使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和精神上的独立。这点也是前面一些答案中提到的。如果我在一个更加保守的高中,可能会不止止步于省一,将来的高考成绩也可能会更好。但是两者让我选择,我很可能并不会选后者,因为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中能获得更多看不见的成长。就像种群的进化一样,在不利环境中的种群中很多个体都会被定向的选择淘汰,但最终活下来并适应的个体都在多代的选择中慢慢获得了更多的抗逆性。
但我所厌恶的现象也在这里。就是那些被淘汰的人被淘汰的过程。这些人当然存在,而且不少。甚至我在高一的状态就非常有这样的趋势。在王挣引以为豪的各个书院的活动室里,天天都有一群一群打游戏的人,打王者打音游打Minecraft打守望先锋现在估计还有吃鸡的,拿手机打拿iPad打拿电脑打肯定还有带PSP的。有些人中途幡然醒悟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没有。我就问你凭什么别人好好学两年你玩两年你还能比别人更有收获?很多利益相关同学可能不乐意了,我们有活动啊我们体验了别人难以体验的经历啊!我参加过两次戏剧节,一次是主演之一一次是友情出演的群演,这么讲吧,那些在书院赛事中获益、看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他们绝大多数本身就有这样的潜质,到哪里都会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时候发现自己的兴趣/天赋/爱好,北大附的赛事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大多数的人就是瞎热闹一场,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因此而被浪费了。
王挣还有一个自己引以为豪的学长团,那个东西。。。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不觉得那个有什么用,学长团成员怎么想、他们怎么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看起来很屌但是实际没有那么大用处的组织/活动呢?废话,没有这些活动改革就不存在经费就申请不来学校就穷啊,要不然欣建体育馆怎么建起来的?算了这方面我其实算是受益者就先不说了。。。
我来谈谈自己到现在的经历
初三被选到衔接班的时候,我对于高中部的宣传毫无保留地接受,觉得那特么就是一天堂好不好。等到了开始上课我发现真是天堂嘿,上课都能拿iPad看东西。等到高一入学,第一个学段绩点贼低,我就觉得这个不太好,得刷高一点。然后之后绩点就上去了。。。这个太好刷了,北大附中所谓的绩点会蒙蔽很多人,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挺厉害的,包括那时候的我。那时候我写写课内的作业,学学化学竞赛,每天中午和放学和W同学和H同学打那么几个小时deemo,觉得生活无比惬意。。。再参加几个书院赛事,忙活一通通几个宵觉得成就感充实感满满的。
到了高二我才发现事情不太对,首先绩点这个东西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工资能拿到手,都会尽量让你满意(没错老师得让学生满意,这就是民主自由?),你学得好不好自己都不清楚。这导致我那些高考科目的基础极为不牢,学一科丢一科,竞赛也是如此,基本功不扎实,高一一年就学了个大概。其次打游戏和书院赛事在很大程度上来讲除了耗时间没什么意义。于是我高二中期开始闭关,W同学和H同学也在不同时期认识/被迫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闭关学各自的竞赛。
我和H最后都是各自科目的省一,W就比较吊了他进省队了。。。所以你看要在北大附出成绩你自己必须有主观能动性,不能随着学校给你指的路随波逐流。我们其实都算幸运的因为最后好歹有了个还能接受的成绩,还有些我身边的同学就是被学校耽误了的。。想想都浑身难受。
最近又是成立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又是办什么未来学校教育大会,看着真是难受,愤怒。。。
未来是光明的,前途是曲折的。我在这里呆了将近六年,内心是很希望北大附的复兴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不希望是这一条。
以上只是我的经历、我看到的东西、我的想法。或许有点偏激,或许是错解了教育者们的良苦用心,希望看到这里不同意我观点的人能理性地提出来,不要喷我。
知乎首答,不太会组织语言,结构有点散,望谅解。
突然又想到一件事,北大附的初中(起码在我毕业的时候)还是很厉害的,不仅是学习。还有一个类似研学的非常盛大的一年两度的活动叫“文化魔方”,对我来说,这个活动比高中部费尽心机搞出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带给我了更多的收获和感悟。不知道现在搞得怎么样了。
作者:were.wulf
来源:知乎
时间:2019.10
二零一八年,六年附中,毕业,搬到纽约。
说说高中吧。前两天做毕业生问卷,有一道题是,如果再选择一次高中,你是不是还会选择北大附中,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点了“非常同意”。回想一下,如果高中没有选择北大附中,去了实验或者人大附一类的学校,去到的大学或许会比现在的更好,万一就从曼哈顿下城到了上城呢(bushi。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因为我确信有很多体验很多经历,不是我能够在一个更好的大学,或者未来的几十年能再体会到的了,这种意气风发年少轻狂,只有在这十六七岁的时候了。
我在衔接班的时候,有天晚上参观各个书院活动室,那时就一眼相中了正心。那里有占据几乎一整面墙的赤壁赋书法,有沙发有桌子,把一块长方形的空间分割得真的很好,所以我当时不敢相信偌大的书活完全是学长学姐从设计开始再到刷墙最后再到组装家具布置好的。三年之后发现,在北大附中,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是这个学校里千千万万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最渺小的一部分,所有人聚在一起,组成了八个书院和北大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在北大附中的特殊回忆,可能有四大赛事、戏剧社、水煮蛋、咖啡屋、老篮球场。或者就是简简单单的老南门老操场老体育馆老篮球场,飘黄的银杏,不用穿校服……
书院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学长学姐对书院的热爱使我爱上了这个书院,爱上这个书院使我不断为之努力,而努力的结果又让我更加热爱书院。在我的北大附中和我的正心书院,有过和学长一起在单活通宵剪片子,溜进宿舍和宿管斗智斗勇;也有过操作舞台灯光,忙的时候天天从早到晚闷在黑匣子;还有过和学弟一起演笨贼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有竞选过书院主席(太惨了!!);有在我们未来电影人社团度过的每一个美好的周五下午;还有在足球赛最后一年破而后立连场打进关键球;也有在高三的最后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年纪许下山盟海誓的人……
所以在高中,我拿到了两年的戏剧节最佳纪录片,让很多人记住了文清园,做了属于自己的光盘并大卖,甚至有小学的小朋友在开放日特意来北大附中想要见见我们三个人。操作灯光最后也在一场演出赚了三百块钱哈哈哈哈。在主席竞选之后成长了许多,认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享受了足球,有罚丢关键点球,也有三年一冠一亚;当然,还有我确信的爱情,在异国的过程中尽力在成为一个好男朋友,希望隔着半个地球也不要放弃……这些种种,都是只有在北大附中的我才有可能经历的。不管辛酸苦辣,到最后都是美好的回忆。
在北大附中,我的的确确丰富了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了起来。我尝试了我愿意尝试的一切,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和机会。我在大学选择了一条理工男的路,但我也在大学旁听或者选修了艺术门类的课程,我愿意把我高中所做的事情当做一辈子的爱好,甚至在当下把拍一部电影作为我现在的梦想。
我在毕业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留恋北大附中,甚至在临行出发去纽约之前,还经常和心爱的人去学校那些之前经常呆过的地方看看,给她讲讲在这里那里发生的故事。讲的时候也会想很多,走在操场上,眼前就能浮现出来六年前下课就飞奔到楼下在塑胶场上踢球,和在冰冷的老体育馆里占场打乒乓球的我。高中时的入学教育就好像还在昨天,甚至连谁穿了什么衣服,和谁在哪天说了什么话都能回想起来。到了美国,还天天带着正心的手环,经常骄傲地给别人讲正心和北大附中的故事。这两天正在打篮球赛,我们几个在美国的正心人,就在比赛日的半夜一边打游戏一边看文字直播聊球,就好像还在篮球馆里,和队员们站在一起。遗憾今年校友日不能回到北大附中,但还有那么多正心的好哥们儿一起视频了四五个小时谈天谈地。我们在离开之前总是喷校长喷教导处喷希悦,但后来进了大学才由衷的发现chalk有多么好用,北大附中又给予了我们多大的发挥空间。
我们进入北大附中都是一张白纸,如何挥洒笔墨是各自随意发挥。我对这所学校除了爱和感激别无他词。日子过去便回不来,成为校友,还是会经常回去看看,怀念一下以前充实美好的生活。总之,希望附中越来越好,正心永存。
作者:邹宇川
来源:知乎
时间:2018.4
异类,Audacity,一所唐吉诃德式的学校。一所培养理想主义者的学校。如果你的孩子注定一生衣食无忧,如果你希望他拥有独立的性格和无畏的精神,这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培养的是英豪,隔壁则是枭雄。
作者:吉法师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0
本人是18届附中高中毕业生,在附中度过六年,现就读于兆京大学。
初中部分就不提了,过了三年多可能很不一样了。主要就谈争议最多的高中部那些事吧。
不得不说就学习氛围这一点上附中的确是做得没那么好的,高一高二监管较少的情况下确实很多人容易怠惰而忽视基础的学习任务,本人也是如此,高一高二由于自身的惰性原因(虽然我也参加了不少活动但是我觉得这个锅不能推给活动)基础也学得千疮百孔,高三一年努力了一些才勉强有了较好结局。这个是人性使然,也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尽量自己约束自己——无论学校怎样改革总是不至于连个自习的地方都没有的。
学校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其实也是我不太同意的。王校也曾当过物理教师,应该非常清楚在高中课程教学中一线教师的经验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不应因为什么行政上的力量而被干涉甚至被强迫修改教学方式。附中作为学生层面上最不行政和官僚化的中学之一,在对待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上竟然会用这种方法,如强制推广o365以及信息化教学,也是很难理解了,副作用就是最近附中的教师流失也成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这样一个监管较少,教学方式又颇为青黄不接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就是在附中想要学好必须足够自律。而其实不仅是学好,想要学会做活动学习的多面手也是需要这种素质的。我在高二加入了熙敬书院成为第一代成员并当选了第一代副主席,也参与了书院杯足球赛的饮水机管理工作,以领队身份代表学校参加过pkunmun模联会议,虽然最后也没搞出啥名堂但是终究是掌握了一点这种素质,因此也建议各位在试错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适量参加一些活动——有人说如果你只有搞好一样东西的能力那就埋头只搞学习吧,其实我是不赞同的,同时干好多种事情的能力需要锻炼——你迟早要学会同时干两三件甚至更多事情还必须都得干好的。
附中还有一个特点是你可以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优秀的人。这其实本身很难说是好处还是坏处,遇上见贤思齐的人可能就是好处,对只是仰慕却不行动的人就不好不坏,遇上嫉妒心很强的人还可能是坏处。参加活动的你可以认识许多技术大咖或是领域中的大佬,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就是本人的直系学弟了,他是19届一志愿报名熙敬书院的不多的人之一,高一下学期以70%以上选票当选为自治会主席,而且高一高二绩点还年级第一,书院杯等等的活动上也都有他的身影,听说高三暑假检测又考了个第一(各位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吧。。。),由于附中的走班制和丰富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因此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愿意并且会付出实际行动向优秀的人看齐的话,这里还是会有很大机会的。(祝D主席高三顺利呀!)
似乎有点偏题,问的是体验我一直在回答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那就说最后一点最鲜明的体验吧:自由。虽说许多人都吐槽我们的教导主任Z老师,但平心而论附中真的是相当自由的一所学校了:没有强制参加的文艺活动,没有行政权力的过多插手,可以办个讲座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可以任意发表批评学校等等的观点……附中可能从来都不民主,但还是一直相当自由的。负责任的讲,北大算是大陆大学中相当自由的,但可能由于受到更多高层关注以及规模较大等原因,许多同志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北大的自由程度是比不上它的附属中学的;当年书院联席会议还存在的时候,我们的自治权甚至允许我们可以直接去和Z主任当面抗议他对于学生自治的规定的忽视行为,放到别的地方这都是挺难想象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得一位学长说的(不一定是原话但大意如此):“王校还是比较伟大的,在学生们观念形成的年龄就让他们体验了什么是货真价实的自由。”现在想来学校维持这样一片自由的土地需要顶住各个方向的巨大压力,也请学弟学妹们珍惜这份自由吧——上大学可能真的很难遇到了。
那么总结下来大概如何呢?家长有时会跟我提起当年拒掉了十一2+4计划的往事,我可能的确会因为选择大泥湾而在高考上吃一些亏,但我扩展了视野,增强了多面手的属性,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并立志在走出附中之后为了改变一些事情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作为一个相当热爱自由的人,我在附中认识到了自由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现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了。
我大概会用整个余生去怀念在附中的这六年吧。
#都说王铮的改革改的太快了不适应中国高考,为啥不能反过来说中国高考改的太慢了呢?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7.6
初中在人大附,高中去了北大附
我们那一届是改革的第二届,学物理的学期不开化学课,开化学课的时候不开物理课
于是
到北大附的第一年 天天骂校长
到北大附的第二年 还是天天骂校长
到北大附的第三年 继续天天骂校长
然而…到了大学之后,无比怀念在北大附的生活
在这里,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在这里的三年,我做了所有人眼中“不务正业”的事情;
做北附日报,找不到人的时候,从写稿到排版到摄影全一个人完成;
办戏剧节,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得到中戏老师的表扬;
唱歌,参加了10校联合的歌手大赛,第一次发现自己居然能唱的这么好;
在北大附的这几年,真的是每天傻嗨,但是每天也很充实。
虽然天天骂校长,但我还是很喜欢铮哥的,总是隐隐的觉得他可以改变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
一开始觉得北大附这样的教育模式,简直意味着我和北清无缘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因为教育模式的改变离开了北大附中。当时觉得考不上北清,人生简直失去了意义。
虽然到最后我还是没考上hhhh
在这里的三年,让我知道,除了去名校,人生还有很多意义,也很庆幸我的高中生活这么精彩。
作者:nope
来源:知乎
时间:2020.6
学弟学妹们!别来北大附中了!
三年了,我终于还是在最后即将离别之际想着写点什么,我大概已经放下了愤怒和不悦,我会尽可能理性真实的叙述三年来我眼中的北大附中。
从什么时候说起呢,三年前,在填报中考志愿阶段,记得那是个下雨天,我与母亲撑伞来到北大附中听招新讲座,印象最深的是,有几个书院的学长学姐,在台上侃侃而谈,谈书院,谈学校,谈到当时的我真切的觉得北大附中就是最对的选择。
入学前的rookie试炼,虽然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不安感使我多次流泪,不过这个小插曲确确实实是个小插曲,它只不过是个开始。入学了,自主选课,每个人200个意愿币,奋斗研究了好多天,终于没有掉课,但周围掉课,甚至是必修课的人是大多数。
选课麻烦就算了, 不过是为了学生自己权衡轻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过谁会想到一所超前的高中竟然真的要“无纸化教学”,第一天课上的学习内容,竟然是“Office365”。yammer outlook 等平台的使用,成为了北大附中学子的必修课,我们在上面下载学习资源,在上面交流互动,在上面提出疑问。第一学段10周时间,好像大部分时间学生们都在抱怨学校奇怪的学习策略,度日如年,要知道3年后就是高考,而语文英语课程与高考完全不相关,其他课程的资料,说是“无纸化”不过是换成了我们自主打印。
说到选课制度,不得不说,很直接的体现了北大附中的特点,“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从最初的可以选择时间老师和同学,到后来的只能选择老师,目的只是为了避免“掉课”,初心是好的,但是有几个人会愿意被安排,又有几个人会愿意每节课都没有认识的伙伴。分明全校学生都在对选课制度的改变提出不满,但学校就像是没有看到一样,继续着自己“得意”的选课制度。
说到学校的“选择性忽视”行为,就不得不说yammer 社区的讨论,“民主”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给出的关键词,学生们确确实实能在yammer社区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学校也曾为了解决学校问题举办过解决学习问题的项目组,那时候我真是觉得学校太牛了,好像学校真的是属于我们学生的,是可以塑造的,是真正的家。以南门开放问题为例,学校只在上午开放南门,而西门是上中下都开放,南门旁边就是学生们中午的第二食堂“711”,不过因为南门中午不开放的原因,学生们只能从西门出入,绕大约三分之一的学校外圈,走到711买饭,再从711走三分之一的外围路程返回学校。因为中午前去711的学生很多,所以南门的开放一直都是大部分学生的诉求,学校曾建立过解决南门问题的项目,但在大家广泛言论的期盼下,仍旧以“安全”问题回绝了。实际上,南门外是一条机动车道,不过西门外不远处也同样是一条更宽的的大路,是否是因为南门外街道距离学校太近而学校害怕出事而导致不开放南门,我不过多揣测。终于,该问题在我在学校的第三年解决了。我们终于拥有短暂的进出南门的权利。
为什么说是短暂的,再次就不得不提到垃圾分类政策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学校本身是允许学生食用外卖的,在垃圾分类即将实施之际,学校花重金打造了位于食堂地下的“地下食堂”,专门为学生提供外卖使用区域,并设立了不同垃圾的垃圾桶,有助于外卖垃圾的分类和回收。作为住宿生,对于这个政策,其实我是略有不满的,原本在宿舍内食用外卖并将其扔掉是可以的事,但因为该政策,住宿生便不得不前往地下食堂。设立“地下食堂”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这我们可以理解,但该政策提出不久,便又提出了新政策,学校设置了一个点外卖的平台,上面与大约10个商家进行了合作,只允许北大附中学生点单这些商家的食物,且商家会在固定时间送到地下食堂,形式与在学校就餐并无实质差异,这突如其来的外卖禁止令,确实给身在高三的住宿的我带来了绝望。高三的生活里,食物是幸福啊,却被禁止了。不过该政策也并未持续很久,不久之后,学校全面禁止外卖,地下食堂,就此消失,与此同时,学校的垃圾桶也合众为一,只在西侧教学楼附近有一块垃圾区,在东侧教学楼设立了一个智能垃圾桶,没了。一个容纳上千名师生的学校,竟然只有几个垃圾桶。这一切的一切的改变,学校一句“垃圾分类”就把所有的异议否决了,但垃圾分类,只需要多设立一些不同的垃圾桶便能做到,学校为了便捷管理,而没收了广大学生的权利。食堂的菜虽然不算特别好吃,但价格设立却不便宜,而且十分奇怪,不得不说,没有外卖的日子,我抑郁了。
或许别的中学的学生会觉得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全面禁止外卖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制度。但我想说,这件事,不只是政策本身,而在于学校为我们构建的虚假的民主环境,外卖一事,无数学生叫骂,盼望着争取权利,可学校呢,可曾改变?对外宣传学校树立美好形象也就罢了,北大附中的学生可是自己人,连我们,都一直陷在学校构建的表面的美好里。
不过是顶着民主的噱头搞专政罢了,虚假得很。那些本身就严格的学校,他们真实的样子至少不会让人作呕。
高三是个特殊的阶段,高一高二看似自由其实全都是被与学习无关的事占据,高三好像是突然进了监狱,你有的只是学习。比其他学校少了两年的拼搏,我们确实很难,很无助。
今天,北大附中延续11届的学长团解散了,其实听到这个消息,我并没有过分震惊,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我对学校的愤怒早已淡化,那种想要改变的力量总是打在一坨棉花上,从愤怒到无奈再到无所谓,对学校的爱意,早已被一件又一件事打败。上上周末,其他走读学生都回家过周末了,住宿生被告知周末不可离校,我硬生生在学校呆了两天,反抗了,找了宿管,找了老师和导师,打了领导电话,没接。这么大个学校,究竟是谁在管事,你想反映,想改变,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没有请假途径”“别问学校为什么了”就这样,想要回家的我,在毫无缘由的情况下被“软禁”了,在宿舍那叫一个绝望,也就是那次,让我对学校保有对最后一丝希望彻底消散。
曾作为北大附中学长团的一员,看着学校的“通知”,说什么“学长团给出的诉求文件,到现场发言,显然,和所谓校方的期待与要求,更重要的是和以后需要推进的事情,相去甚远”,还说“学长团沉浸于“团”而非“学长”,不能理解作为学书院学长,书院最核心的事务需要一肩承担时,降格学长团,直推学长制,也就是所谓学校不得不的唯一解。”确实,学长团是一个帮助关爱学弟学妹的团体,它的存在确实将所谓的学长学姐划分而开,分为学长学姐和学长团的学长学姐,不过,一个通知,就定义了“学长团”,定义了我们的团体,而忽略了我们背后的情感和我们的付出。确实,学校就是这样,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多元,却不敢负责,不敢承担,站在高高的位置上,把学生当作蝼蚁,照着它的意愿,搞着它所谓的梦想,呵
不过这三年,北大附中也确实让我明白,努力大部分时候是不管用的,无奈还是占多数。
自律且不谙世事的天才可以来,像我这种普通的高考生,就算了吧。
2020.6.16 在学校的最后一周。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5.12
不知道有多少次跟别人聊天的时候都在说“当年我在北大附的时候”。
不管重新选择多少次,我都愿意选择北大附。
作者:福星
来源:知乎
时间:2020.3
新建了欣健体育馆
现在毕业了我来更新一下。
北大附中给学生的选择其实很简单:混(hùn)还是不混。
外人认为很多学生混日子应该赖学校,实则不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高中三年不管在衡水还是在北大附中都改不了学生混或不混的本性。人啊,混的,一辈子都混,不混的,一辈子都不混。
一般来说呢,都是大学时候混的和不混的分流,北大附中只不过把这个时间提早了而已。也因此让大家觉得它"毁学生"。其实是:学生该毁的早毁了,不差你北大附中这三年。
作者:铸剑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
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其实盖了棺才好定论,我现在仍是在读生,回答这个问题,难免带上太多个人感情色彩的偏颇。
附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说附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我初上高中时尚无体会,在这样的体制里玩得也颇觉开心,虽亦曾有少少改动,仍不觉得“永远在变”这个话题有多么悲哀或者严重。元培乃至更早的时候存在于学长的谈话中,于我并无切身体会。直到高二再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回望高一,竟觉当时已是桃花源一样美好,尽管那一年已被老师学长们哀叹惋惜恨恼。
并未经历过题中一些学长学姐们的年代,也不知道那是何种样生活,我只觉得我的高一前两学段已经足够好,给了我很多很新鲜愉快的回忆,让当时的我甚至信仰起了理想主义,让一向现实市侩的我心中甚至有了情怀这种东西的存在。到了高一下,这种信念的逐渐崩塌当然也是痛苦的。
高二翻天覆地的变化么,这东西你让我吐槽我根本吐槽不完。我只能说,这让我对这所学校感到彻底的失望乃至于绝望。我感受到了对一线教师和学生彻彻底底的轻视乃至于无视。种种举措使我觉得现实如此魔幻。为什么能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什么有些人狂热如邪教徒还能站在台上光明正大地传教。我在那段时间感到的压抑、痛苦、愤怒是非常巨大的,大约是面对“风云接地阴”的感觉吧。WZ成天带人来看他的成果,隔三岔五总有一篇推送来赞学校的改革。看到的时候也只得心中苦笑:金玉其外。
当然人的忍耐力是惊人的,虽然我从未像现在这么迷茫过。
最后要深深地感谢这所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实在是给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影响了我太多太多。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7.6
我觉得,学校整体怎么样大家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我比较想说的是不管这所学校的外在怎么样,最令我感动的是学校里的这些人。他们让我感觉到有一种归属感,并且让我为我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能与这样一些优秀的人一起度过高中三年(严格来说是3.5年),真的是我的荣幸。
先说老师吧:
1. 我初三时候的数学老师
我初三的时候,她教我数学。我记得当时我属于那种数学成绩平平的,但她并没有否定我之类的。之后等我上高二了,她早就不教我了,也很久没联系了。有一天我发了条朋友圈说自己非常难过,然后她就发微信问我怎么了,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之类的。我就觉得非常感动。两年前教过我的一个老师,还仍然会关心我的近况。
2. 张思明校长
跟张校不是很熟,但是我认识的一个阿姨曾经是北大附中的学生,而张校是她的老师。这个阿姨基本上每年校友日都会来附中,而每次来附中都会跟张校聊天。毕业几十年了,还能够保持这样的师生关系,我想这大概是很强的吧。
3. 贾鸿飞老师
在我上高一的时候还有元培计划,贾老师就开了一门''哲学经典研读''课程。到了高二,元培计划的课程很多就不开了。但贾老师依然在开这门课,而且没有算在学校的系统里。也就是说老师上完这门课之后,学校是不给发工资的。但贾老师因为觉得跟同学们一起读书非常有乐趣,所以就一直还在开这门课。
⒋ 梁好老师
梁好老师真的是我偶像。在学术方面,她上课的时候讲课特别细致、易懂,而且下课还会非常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各种问题。而且她的课程资料非常丰富,为愿意深入学习的同学们提供了很多资源(这也无疑让她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让我非常佩服她的一点是她无论当天工作有多累,对待每一个同学都会非常耐心,而且非常平易近人,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
然后再说说同学:
⒈ 我很敬佩那些搞竞赛的同学,也就是所谓的“大佬”。他们真的是对某一门学科充满了热爱,然后将无数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了其中。即使最终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他们也并没有留下遗憾。
⒉ 学校里有很多人都非常敬佩理科大佬们,但其实学习文科的同学们当中也是藏龙卧虎。他们有人对于历史非常热爱,组织了历史研讨会。有人擅长诗词歌赋,在漱玉诗社中展现自己的文采。他们提出的思考往往都很有深度,而且论据支撑富有逻辑性。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⒊ 学校里有一个组织叫做“元培讲坛”。我很佩服这里的每一位讲者。他们能够把自己对于一个领域的研究和思考做成演讲,传播给更多的人。一方面这体现了他们在某特定领域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们回馈他人的热忱和责任感。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时间:2017.10
附中算是北京乃至全国的一所清流了。
本人从斜对角过来,可以说是两种教育体系都有所体验。
附中总体来看比较自由,比较开放,和国际接轨。
在八大书院的倒数第二书院参加自治会,做了一些小事情,感觉给自己和大家发挥的空间挺多的,老师也都会提一些建议而不是直接插手。
小做了一些事情得了一个荣誉文凭,学校的仪式还挺隆重。
学校的食堂算是附中的一大亮点了,3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美食,除了有一些贵以外其他没什么不好的。
新建的体育馆叫“欣健体育馆”,听说花了3个亿,里面的设施挺齐全,6个NBA的标准篮球场,跆拳道柔道健美操什么的场馆一应俱全。
新修的东楼绝对是现代化教学,但是现在学校也没有决定要给谁用【摊手
附中有三个奖学金--瑞穗/叔蘋/启明,好像现在又多了一个?
没有班主任是我们的绝对特色,但是学校门卫好像还不太清楚我们没有班主任的事实。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
我只能说别来国际部。
现在我心里庆幸:道尔顿要凉,还好我马上毕业了。你是死是活和我无关。
一年10万块钱不知道花哪了,高层浑浑噩噩,问问题回答的模棱两可,估计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吧。
书是复印版,部分外教不备课瞎jb讲,甚至课程大纲都没有。
好的老师一个个走,校长和校长老婆开了夫妻店(哦记得校长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以前在加拿大是个消防员,听同学说他老婆原来是空姐 )。
自由与专制并存,学生的质疑得来校长的威胁。
counselor和本部共用,国际部选修课本部也可以选,每天上课爬六楼。
既然这样,想出国,本部可不比国际部性价比高多了吗。
作者:iloveu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2
作为改革时期的毕业生我称不上优秀,所以只能从高考生的角度,相对客观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6届格物,初中是个一般的正常学校,中考逆袭到了bdf,当初选bdf的原因也是因为开放日去过,觉得书院制很nb。
到了之后发现这里跟其他正常学校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一切改革归根结底应该都能追溯到bdf特立独行的培养目标上。那段形容词我觉得很虚所以在这里不粘贴,最关键的是那个名词“公民”,也就是说bdf不局限于让你成为成绩好的好学生,而是要让你成为一个“公民”。从形式上bdf要在学校内形成一个自由民主氛围浓厚的小社会,你有追求自我的权力,学校也有给你各种资源的义务。
北大附中成也在此,败也在此。
好的方面,资源多,选择多,强调学生地位和自由选择权力。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个形成自己世界观的年纪接触到足够多的东西来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学校有足够资源去帮助你开发深造。课表是空白课表,自由安排所有课程包括必修,没有行政班和班主任就很像美国高中那种制度,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课程设置碎片化,没有寒暑假作业,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小组合作。
这就导致了北大附中必会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大部分学生在这个年纪不具备世界观和自制力,在一个不成年的时期接触到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成年人做的选择,尤其是很多人(包括我)是正常学校来的,一脸懵逼。很多人都可能在“自由”的氛围里靠游戏或各种活动来消磨时间,最终到了高三会发现基础不牢,干不过正常学校学了三年的人。我在高一高二参加了无数活动,没怎么学习,高三努力了一阵子,最后还算有个还不错的结果。有些人能在这个年纪认识自己发觉自己的兴趣,便在这个学校如鱼得水,但我们要承认有的人在这个年纪确实达不到这个主观能动性的要求,那自然会导致学校这几年高考成绩没其他nb学校要好。甚至,如鱼得水的人也有可能过于投入自己的特长,而导致上了高三发现偏科严重。
第二个问题是bdf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这个“公民”的培养方案对于中国正常高中教育理念来说太超前了。正常高中对学生的核心评价标准就是成绩,因为高考看的就是成绩,bdf既然不像他们那样重视前两年的成绩,那到了最后就要面对高考成绩没有那么好的事实。正常逻辑应该是:你一个高中不搞好学习成绩,怎么能算个好高中。这也就是bdfz高中部毁誉参半的究极原因。
但我是不后悔的,毕竟年轻人必然要犯错,我在一个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犯了足够的错,也就在毕业后有了一定的思想维度和深度。举个例子,我高三下学期那半年,每天在宿舍偷摸打英雄联盟四个小时,一直没有被发现,好在最后没有影响高考成绩。结果高三把网瘾全都满足了,到了大学发现游戏索然无味,就玩的比较有节制并且会思考自己到底想做的是什么。在高中参加道尔顿track team有了个良好的身体底子,后来在大学参加田径队的时候老师有次说之前有个学长身体素质爆表,可惜上大学之后没节制天天熬夜打游戏最后身体毁了,然后问我你咋不打游戏啊,我就说我高三玩过了现在没什么可玩的了哈哈哈哈。
要说上bdfz的话,我是个bdfz失败案例,因为我达不到培养目标里“公民”的要求,但这让我在上大学之后有了如果我没上过bdf可能很难会有的思考,包括学校的培养目标,包括我的个人选择。我上bdf的时候听过一句话,说bdfz的学生上大学之后,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那个,但一定是最能坚持自己专业的那个。这话可能记的不对,毕竟毕业有年头了。但这话说明的是bdfz可以让学生在真正开始自我认识自我选择的年龄之前就得到自我认识自我选择的机会,哪怕,哪怕是犯错误,到了大学也会有超前性的自我选择的意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上大学的财富,这也是受用终生的财富。
我不求自己能成为bdfz的骄傲,因为我在bdfz见过各种强人,但是我还是会在我的领域努力奋斗,并以曾为bdfz学生而自豪。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孤单
来源:知乎
时间:2020.5
我是14届蓝校服的普通一员。
如果在六年前问我,选择附中你后悔吗?我会犹豫得难以回答,毕竟,谁不想在高中三年争分夺秒,努力学习,考个不是最好也是更好的大学,然后一步一步,按照计划中的样子,过上顺利且稳当的生活。
六年后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回答,对于可能原本会度过平凡无奇一生的人来说,我感谢附中在我生命中的出现,感谢它带给我的或明显或潜移默化的改变,不管另外一条道路上的我是什么样子,我现在都是无悔选择附中的。
可能你会说,是不是我对好大学的向往,随时间渐渐褪去了,嗯,也许,但是,任何发生在生命中的事情,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道理,上天会眷顾每一个善良的人,会给予每人等长的高光时刻和荣耀瞬间,只是出现或早或晚的差别,当然,也会有挫折和磨难,同样只是或早或晚的差别。
所以,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是对得起自己、就是岁月无憾的了。在附中的三年,我的经历和成长、周围的同学、身边的老师,都让我相信,一切是无憾的。
回答完上述这个“奇怪”的问题(虽然我的回答好像不能让学弟学妹们瞬间收获什么,但这个回答是我思考了六年后,现在最真实的想法),接下来我想说说,附中生活教会了我什么,我学到了什么。
1、学习是个快乐的打怪过程
在高三,最常听到老师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把高考当成个游戏”,游戏人生、打怪闯关,现在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大智慧。把什么事情看得太重要或者太不重要, 都不是最好的状态,我们一方面要有专注时刻,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让自己放松。虽然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烂编剧写出的一地鸡毛,但是游戏人生的精髓就是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也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附中三年的高中课程,难度大的其实很多,我也经历过不及格和奇低奇低的分数,但是我当时乃至现在,依然热爱学习,喜欢迎接新的难题。学习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关键是学会学习。这是附中教给我的生存技能。
2、不擅长不等于做不好
大部分人都会以自己不擅长、没这方面天赋,来为自己不能做某事开脱,但是仔细想想,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一定是智商超群的天才吗?所以,任何事情,任何人,用心就能做好(或者更严谨地说,就能做得不差),如果你天赋异禀,不用心,不专注,我相信大概率你是做不好的。所以,人生真的是通过努力和汗水奋斗出来的,并且是要持之以恒地奋斗。
王铮校长在一次大会上跟我们说,大家可以认为某某规则不公平(如高考仅以一次定胜负的方式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是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会去学习、掌握、并运用规则,一路打怪闯关,取得想要的结果。所以你是在通过考试这种手段来证明你的能力。
我认为世界上的难题只有两类,一类是能力问题,一类是态度问题,幸运的是,绝大部分问题都是态度问题,也就是说,以大部分人的能力都能做好。考上附中的孩子,虽然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但是要更加注意端正自己的态度,肯用心,肯去下功夫。
3、办法总比困难多
抱歉,我脑袋里直接蹦出的就是这句大土话,或者包装一下,用几年前特别流行的一句口号来说就是“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多优秀”或者“未来的你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所以,我们的生活是时不时需要鸡汤和鸡血的hhh~
前些日子看旧电脑里当年附中的作业,发现很多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都颇具难度,特别是附中的考试周,就像前十几周都在洗脚,最后一周把洗脚水喝下去的感觉,因为在高中就经历了这样的锻炼,所以大学四年,真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当然也会是应对自如啦。
不过,相信自己最后总有办法也导致了拖延的坏习惯,不到最后一刻就不开始行动这个缺点真的需要好好改改,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我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在未来,不管遇到什么天大的困难,或者感觉过不去的坎,一定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这句话,一定要再坚持,坚持,坚持,绝不能在方法到来前就轻易放弃了!
4、个人有多强其实不重要,是你的环境决定了你的高度
如果在你面前有多个选择,我强烈建议你先考虑大平台(除非其他选择有特别特别特别的原因),因为大平台带给你以及给未来你的帮助,特别是人脉资源,是完全不可限量的。附中就是这样的大平台,除了出色的硬件条件、师资队伍,身边优秀同学绝对是促使你进步的重要因素。
我现在愈发觉得,我对自己并不是要求一定达到怎样怎样的成就,但我希望我的付出努力能让我接触到更多高水平的伙伴,特别是希望能让未来我的孩子也在高水平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我希望ta能够拥有我在高中时经历的丰富生活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快乐、阳光、诗意地度过每一天,有喜欢的人和事在前方等着ta。
5、重新审视学生培养手册上的话
“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虽然高中三年不觉得这句话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和同学们无不是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母校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
每个附中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但这种个性不是棱角和尖刺,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独立人格;每个附中人都是充满自信的,即使暂时做不到第一或者行业翘楚,但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和成果都是负责用心且无比热爱的;每个附中人不会带有色眼镜看待别人,他们会尊重世上不同且独特的个体生命;他们具有广博的前沿视野,也善于和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交流共处;他们热心真诚,不惧挑战,勇于创新,等等这些品质,都是我现在无比珍视的,具有这些品质的人,也才会让我觉得是和我一样的同道中人。
如果你现在觉得这些很抽象,但是只要浸泡在附中的环境里,你便会潜移默化地习得这些品质,这些美好的属性是刻意不来的,也无法强求得到。
6、对自己的选择,热爱并且坚持
我认可知乎上的一个回答 “bdfz的学生上大学之后,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那个,但一定是最能坚持自己专业的那个”。
我在16-18岁的懵懂年纪里,尝试过很多,选择过很多,明白了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认清了自己喜欢什么、向往什么,也练就了一颗面对纷乱选择时的坚定内心。很多人和事,可能早年经历会付出一些成本和代价,但它们无疑是远小于成年后再尝试、试错的。
7、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写到这里,很多很多美好珍贵的附中瞬间涌上心头,附中的生活是美好的,所以青春的三年时间,值得。
8、最后
当初为什么选择附中,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不喜欢班主任这个权威中心的角色设置,此外,附中的走班制度也非常非常吸引我。我不是说其他学校、其他教育方式不好,我只是想说,经历的任何事情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帮助着你,甚至成就着你。选择无所谓好坏,关键是自己选择后怎么看待和适应,我在当时、特别是高三时,做的不好,但这段灰色的经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明白了很多。
一波三折后,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通过努力获得的生活,很喜欢。没有考上顶尖大学只是短暂的失望,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虽然对于18岁的我来说,这是件天大的事),大学其实是个起点,未来你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如果你想要一直进步,就不要为自己设置什么终点,你要做的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边喊累,一边咬着牙地往前走。
回答完这个问题,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毕业后,我记得的都是附中的好,忘记了那些不好和不开心。附中学子比我优秀的有太多太多,我只是个能力一般的普通人,经常会懒惰懈怠、彷徨纠结,但是我感谢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在今年母校60岁生日之际,也是我高中毕业6年后,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想,用来反思和督促自己,我相信,再过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将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看法和答案。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7.7
来说一下吧,开学就初三了。
1、自由
2、免费Wi-Fi哈哈哈
3、食堂改革了 饭特别好吃
4、活动多 丰富多彩
5、高中部男神比较多 初中部就嘿嘿
6、老师很好
7、不咋穿校服
8、图书馆很棒诶
9、总之是我喜欢的
10、学习更自主了
作者:林依
来源:知乎
时间:2020.2
我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的毕业生,现就读于京外某211大学。
毕业半年多,回想起在附中的时光,仿佛是一场为期三年的梦。如今梦醒,生活还要继续。清醒时分,便想写点什么来记录、怀念这个美好的“梦”。
这几年,附中在制度上的创新总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的确,选课制、书院制、四大赛事等等都让我的高中生活添彩不少,甚至与现在的大学生活相比都能略胜一筹。但附中留给我最珍贵的东西是附中的精神,体现在制度上、更体现在附中人的身上。说起附中的精神,按我自己的理解,便是公民精神和包容精神。
从前总觉得教学目标说的都是大话,直到我离开附中,才感知到身边的附中人包括自己都在不断向目标靠近。“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附中人不会只关心自己的事,而是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看待学校、社会。学校的制度、人事出了问题,虽然大家也会发发牢骚,但是也会尽全力去提建议、帮助解决问题。大家深刻地明白那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附中人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绝不人云亦云。大家总是在用自己的力量使学校、社会的某一部分变得更好,我想这就是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吧。
再谈到“包容”,附中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包容各种声音。无论是赞许还是诋毁,附中都接受了,并一直在改变。我在附中时,yammer平台就是一个专门发声的平台,大家会在里面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如有必要,专门的负责人还会在底下回复学生的评论。这所谓“言论自由”的背后就是这难能可贵的包容精神吧。人会被环境塑造,而在附中三年,在周围的影响下,我觉得自己也愈发闪耀,把精神带出了附中,带向了更远的地方,带给了更多的人。
在北大附中,我哭过、笑过、失望过,但最终每每回想起附中,我是幸福的、满足的。这里承载了我高中三年的回忆,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知道我的母校并不完美,但我就是爱她。因为她改变了我,而我享受这种改变。愿母校越来越好!
作者:Brandon
来源:知乎
时间:2020.9
刚刚在另一个问题下面骂了半天学校,在这里我说几点北大附中的优点,尤其是那些我认为国内高中甚至大学都十分缺少的东西。(以15-18年为主)
书院/走班制这种都被其他回答说烂了,而且对于我来说这都不是北大附中最宝贵的制度。这些顶多是用来对外花里胡哨展示用的。而真正给我毕业以后尤其是大学学习生活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以下几点。(可以说我现在的学习/生活的风格和我能在大学拿到一个好成绩少不了这些,而这些才应该是北大附中真正应该重视和发扬的,是可以给人带来深远影响的)
1.坚持使用邮箱交流
由于我在国外上大学,大学里的最主要的通知和交流方式就是发邮件,和北大附中一模一样。从@http://stu.pkuschool.edu.cn 到 @uni.sydney.edu.au,一样的outlook邮箱、一样的登录界面、一样的使用方式、一样的频繁查看,这是我高中到大学平滑过渡的第一步。
有人说邮箱交流太麻烦也不及时,但这正是我们用邮箱的意义所在。邮箱第一是为了发通知,这不需要我们回复。第二就是和个别老师、同学或者admin相关的内容。邮箱尤其切断了老师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你学生不要给我大晚上发问题还指望我立即回答。我当年高一的时候都是这样,高二开始每门课都建微信群了,还好同学不是老问问题,但这样也会很打扰老师的。不过最起码很多人都知道了我们可以用邮箱发问题进行交流。同时我们也知道了邮箱相关的技巧。
2.教师答疑时间
刚才说到不要天天用微信搞这搞那,那学生想问问题除了邮箱还有别的方式吗?北大附中每门课都有专门的答疑时间,老师会在那里等你。这和大学的consultation是一模一样的,只可惜我当时几乎没有去过,但是那些经常去的同学一定受益匪浅,因为我大学里没少去过consultation. 同时如果贵校能引入线上提问平台,类似我大学的Edstem,学生可以提问老师或同学回答,公开且可以统一发布通知,很好用。不过不知道高中那点东西有没有很多需要问的(我都忘了我当时学的时候的感觉了)
3.鼓励使用电子产品(辅助学习)
北大附中在学校从不禁止任何电子产品,大部分课堂也可以用以辅助,因此我可以与我的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硬件及软件进行磨合。我们当年苹果还没有出apple pencil,所以我高中主要用的是手机和电脑。
尤其是近几年(16、17年至今),各种硬件软件陆续出现,阻挡人们用它们的最大原因就是,如何让我们用着舒服。任何人不使用一样东西的原因(除了购买它以外)就是因为我用了这个东西但并没给我带来好处。北大附中这三年就让我和我的手机电脑磨合了三年。通过磨合,我找到了如何使用这些产品能更好地辅助我学习并且让我用得顺手。
比如给手机电脑导入/写入日历、如何在电脑里分类/查找我的文件、iCloud与我学习的协同关系(备份与云同步)、我到底是听歌学习效率高,还是种树学习效率高等等等等。以及一些软件:yammer、石墨、one note...
4.不对穿着打扮进行过度要求
5.博雅课
6.图书馆&学习氛围
今天是国庆节第二天,北京小升初升学在这里祝贺大家节日快乐!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为大家深入解读北京热度很高的重点初中。从就读学生的角度详细分析,2021小升初家长快来看看目标学校适不适合自己家娃吧。
今天来聊聊同被家长们称为海淀六小强的北大附中。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成立于1960年,前身为1951年开办的"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7年,"清华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改制为"北京市104中学";1960年,"北京市104中学"改为"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没有体验就没有发言权,来看看北大附中学子对母校的评价吧~
作者:長歌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
其实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如果当时不在北大附中,而是在别的学校的话,我可能会考得上更好的大学。
那个高中不会有学长团,不会有舞蹈节、戏剧节,不会有黑匣子,不会有创媒,不会有让全体学生公然和领导层辩论的晨会,不会允许谈恋爱和不穿校服。那个高中大概会有很多早读和晚自习,会有大量硬性的作业和考试,会从高一就开始提溜着学生朝着高考努力。
附中更适合天赋异禀的人,或者自律而努力的人。这两样我都不是。我是很传统的带着劣根性的中国式学生,一定要把我放在一个封闭式的高压环境里,我才会认命地乖乖做正事,有可能还做不好。
但是。我是在我的高中,参加了戏剧节当编剧,听中戏的老师如何给我们改本子,用ps做了无数张海报还去网上开工作室。我在这里看过一圈手电筒在You raise me up的音乐声中打成心形,看过一群高中生的作品可以在技术上达到怎样一种超越成年人的极致。我们的戏剧有最专业的舞美,我们的宣传片能用到最专业的仪器,我们的学生能自己为学校制作出精良度不输任何成形产品的周边,这样的事例还有太多太多,实在难以一一细数。
我在这里,感受过同辈里佼佼者们的视野与胸怀。有人高二就写出很成熟的代码被公司青睐,有人剪的片子已经可以拿到大学生电影节去参赛,他们的目光却都仍然眺望着更远的未来。这样的一群人让我早早地见证了优秀的边界,以及人生的一万种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我是在这里,遇见了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爱人。这也是如果我将来有小朋友,我会让Ta加油考一个好的初高中的原因。因为我会告诉Ta,妈妈是在我的初中,遇见了你爸爸,遇见了你干妈。
同样是在我的中学,我发现了我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远比我发现了自己可以考多少分拥有更多的意义。
其实我的中学时代也有灰暗的部分。我也遭受过冷暴力,遭受过不平等,像每一个高中里性格不讨喜的小孩一样,我也会遇到我的困顿。我还挂过科,吊过车尾,被请过家长。中学时代的我从头到脚都不是令附中骄傲的学生,大学时代的我......暂时也不是。但我在努力。
附中没有给我一个完美的中学时代。但是,对我来说,再来一遍,我还是只愿我的中学时代,发生在这里。
愿你与日月江河永远同在。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8.4
15届毕业生,仅提供高中部及预科部体验。
目前就读北京非TOP。
就我个人而言的体验就是,很美好,很难忘,永远愿意再来一遍。
先说外部条件:
作为TOP2的附属高中,北大附中无疑有很好的教育资源。许多主科老师从全国理科实验班时代(2000年左右)过来,能力资源都不必多说。
教改之后学校和体育大学、戏剧学院、音乐学院合作,把校园四大赛事(戏剧节、足球赛、音乐节、篮球赛)办得更规范而充实。
有免费Wi-Fi覆盖,我高一高二是宿舍楼是没有Wi-Fi线路的,旧体育馆也没有(已拆)其他地方确实是Wi-Fi覆盖,而后来民调决定宿舍楼也增铺Wi-Fi线路了。
地理位置好,虽说和斜对角校园面积没法比,不过我们离新中关更近嘛qwq(好啦,就是中午出去吃个饭很方便啦)
我们还有个很贵很贵的专业黑匣子剧场,最近在建很贵很贵的体育馆,确实获得了不少投资。
然后学校各种原因减招,学生变少,教室变多,能实现小班授课(必修20-30,选修有可能更少)还有单元活动室(现在叫书院活动室)能休息玩乐,北大附中的学生确实很逍遥。
至于个人体验,这其实是件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学校的放养政策着实让不少人在高考上吃了亏,但我认为长远看大多数人还是收益多余吃亏的。
关于学生管理
传说中的单元(现在叫书院)制啦。统招生通过自由意愿选择1-6单元进入(现在没差别了,不多说),大约每个单元得到60-70名新生,然后就会有经过选拔的学长学姐(叫做 学长团)带着新生军训破冰、熟悉和了解学校环境。此后的生活中,新生和高二学长们共享同一个单元活动室(一个很大的休息区,由学生布置),一起参加校园四大赛事。为了促进新生融入单元,一般自治会(每单元,类似学生会)会有一些作为,比如我们在纸片上写下自己的简单信息,交给新生抽签,然后学长学姐就可以带着新生玩耍啦。通常这种关系也不是一对一的,比如我和我小伙伴抽到的学弟关系也很好。所以抽到一个学长有时候也意味着抽到了他的朋友们:)
关于课程设置
我入学时是选修课自选,必修课学校排,全走课,我高三时已经必修选修全自选了。老师有权给学生免修(不用上课,成绩记作A,GPA 4.0/4.33)和自修(交三次作业,参加期末考试,也不用上课),每学段(半个学期)开学初高中部都贴一份免修自修名单,大约能有80人次吧(不算国际部全校大约800人)。而且这也不是学霸的专利,答主是个GPA 3.35的学渣,和老师商量商量照样能自修擅长的科目。
学校在校内网资源上做得非常好,老师的课件什么的都能下载,也有网络答疑区,老师们也更倾向布置一些网络作业或者PPT展示,纸质作业大约只有一半。而且作业说是一周交一次实际是我们基本三周交一次…呃,实在是太忙了啦,忙着各种课外活动嘛。
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校会、议事会课程,几经改革,我高二时是,周三早上开全校学生大会,通知重要事宜,也会对学校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进行讨论.
关于四大赛事
答主以各种身份四大赛事都参加过,也拿到过个人奖。感受就是做的很专业,以戏剧节为例,预热期学校会邀请专业的话剧团队来黑匣子演戏,供大家品赏,然后会开设专业的编剧,表演,灯光选修课,戏剧节本身也是一门选修课。大家彼此交流沟通,一同完成一部话剧并进行公演,这是件很有参与感的事情。
我们所强调的传承也通常会在比赛中见到。我高二做戏剧节,不记得因为什么很委屈,可作为学姐又要撑自己单元的场面,后来见到高三下来看我们的学长,之前一年的负责人,直接就哭了。
我高三时也看了学弟学妹最后一场排练,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真是感慨万分。
其他课余活动
体育方面有羽毛球、乒乓球、排球赛,我们也有完全是高中才学的冷门运动能组队去外地比赛,同学办乐团,办歌唱比赛(大泥湾好嗓门),甚至是饭量大赛,都风生水起。
学校有场地愿意借给学生举办活动,实在是件很好的事情。
(北大附中没有校级学生组织,官僚气息也没那么重,租借场地器材等都很便利)
关于个人成长与学习
高一的时候我就很迷失,很长时间没怎么学习,第一学段GPA 2.8,后来认真了一下变成3.6,就彻底不想学习了。后来是玩着玩着游戏突然觉得很惶恐,作为一个学生,我居然一年没认真学习了。然后就开始发自内心地努力起来了。(并没有逆袭,不过那时另一个故事了)
现在在大学也能在纷纷扰扰中找到自我,坚定地去图书馆自习,大约就是因为有那样一个“自我觉醒”的过程吧。
(不过也不一定每个人都会自我觉醒,剩下的可能高考结果还不如去一个录取分数不如北大附中的常规学校常规学习)
个人能力着实是成长了不少,在北大附中我们可以自由地提意见,我们给学校领导发邮件,每每得到回复,一年冬天雾霾严重,学生纷纷向体育老师发邮件,或建议或质疑,最后我们取消了长跑测试。(本案例仅用于说明:学生的意见会被老师、学校听到)。因作业之故电脑技巧也修炼得得心应手,与人交往的技能则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升。
关于高三
北大附中一些学生只在高三认真学习,一些学生连高三都不学习。
答主的高三因为相比高一高二实在太无聊作了把死,没太认真学习。但客观来讲老师很好,资源很好,无愧于名校之名。不过高三仍然是放养,上午60人一班的大课,下午晚上20人一班的自习答疑,作业变多,砍除课余活动,但比一些学校的高一高二甚至还更轻松一些。
呃。关于高考成绩,近年来在下降是事实,无可厚非,我个人的排名中考高考也差之甚远,但我仍然觉得我的高中生活没什么可后悔的,都是选择罢了。
嗯,暂时写到这里。
若有人感兴趣再进行有关补充。
关于恋爱方面,答主仅仅是遇到了一个很喜欢的男孩子,然后和他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既没在一起,又终于分开,实在是普通。
毕业之后的补充~
高一到高三都很坚定地认为没有那里的高中生活能比得过北大附中了,上大学之后认识了更多同学,有时候也看到他们秀高中,倒也觉得真是不错。
全国各地学习压力不那么大,生源够优秀的高中,那些传统名校,应当都差不多,如同北大附中最最注重传承,高一高二混班上课,学长团,BBS活动,共用活动室,都关乎校园文化的传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在任何一所有着校园文化的高中读书,都是精彩的,北大附中的确独一无二,但也是全国知名高中里的一个而已。
大三了非要来说一句~</p><p>和一位高中同学在一起了_(:3 」∠)_似乎对母校的爱又多了一点呢~
作者:韩易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
我看到很多答案都说高中的时候骂校长,到了大学就觉得还是高中好。
呃。。。我现在就处于骂校长骂学校的阶段,我写这个答案也是要骂一骂学校的。
2018届,现在正在高三(对我就是上高三还刷知乎),高中部的“改革成果”,除了自治会学长团等组织外我也体验了个大概。
到现在感想还是有一些的。
走到现在,最大的感受其实是“矛盾”。既感谢又厌恶,总的说来还是厌恶比较多。
感谢的是在北大附高中部的两年生活使我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思想和精神上的独立。这点也是前面一些答案中提到的。如果我在一个更加保守的高中,可能会不止止步于省一,将来的高考成绩也可能会更好。但是两者让我选择,我很可能并不会选后者,因为在这种混乱的环境中能获得更多看不见的成长。就像种群的进化一样,在不利环境中的种群中很多个体都会被定向的选择淘汰,但最终活下来并适应的个体都在多代的选择中慢慢获得了更多的抗逆性。
但我所厌恶的现象也在这里。就是那些被淘汰的人被淘汰的过程。这些人当然存在,而且不少。甚至我在高一的状态就非常有这样的趋势。在王挣引以为豪的各个书院的活动室里,天天都有一群一群打游戏的人,打王者打音游打Minecraft打守望先锋现在估计还有吃鸡的,拿手机打拿iPad打拿电脑打肯定还有带PSP的。有些人中途幡然醒悟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没有。我就问你凭什么别人好好学两年你玩两年你还能比别人更有收获?很多利益相关同学可能不乐意了,我们有活动啊我们体验了别人难以体验的经历啊!我参加过两次戏剧节,一次是主演之一一次是友情出演的群演,这么讲吧,那些在书院赛事中获益、看到自己人生理想的人他们绝大多数本身就有这样的潜质,到哪里都会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时候发现自己的兴趣/天赋/爱好,北大附的赛事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契机,大多数的人就是瞎热闹一场,但大把大把的时间都因此而被浪费了。
王挣还有一个自己引以为豪的学长团,那个东西。。。我作为一个旁观者不觉得那个有什么用,学长团成员怎么想、他们怎么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看起来很屌但是实际没有那么大用处的组织/活动呢?废话,没有这些活动改革就不存在经费就申请不来学校就穷啊,要不然欣建体育馆怎么建起来的?算了这方面我其实算是受益者就先不说了。。。
我来谈谈自己到现在的经历
初三被选到衔接班的时候,我对于高中部的宣传毫无保留地接受,觉得那特么就是一天堂好不好。等到了开始上课我发现真是天堂嘿,上课都能拿iPad看东西。等到高一入学,第一个学段绩点贼低,我就觉得这个不太好,得刷高一点。然后之后绩点就上去了。。。这个太好刷了,北大附中所谓的绩点会蒙蔽很多人,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挺厉害的,包括那时候的我。那时候我写写课内的作业,学学化学竞赛,每天中午和放学和W同学和H同学打那么几个小时deemo,觉得生活无比惬意。。。再参加几个书院赛事,忙活一通通几个宵觉得成就感充实感满满的。
到了高二我才发现事情不太对,首先绩点这个东西老师们为了自己的工资能拿到手,都会尽量让你满意(没错老师得让学生满意,这就是民主自由?),你学得好不好自己都不清楚。这导致我那些高考科目的基础极为不牢,学一科丢一科,竞赛也是如此,基本功不扎实,高一一年就学了个大概。其次打游戏和书院赛事在很大程度上来讲除了耗时间没什么意义。于是我高二中期开始闭关,W同学和H同学也在不同时期认识/被迫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闭关学各自的竞赛。
我和H最后都是各自科目的省一,W就比较吊了他进省队了。。。所以你看要在北大附出成绩你自己必须有主观能动性,不能随着学校给你指的路随波逐流。我们其实都算幸运的因为最后好歹有了个还能接受的成绩,还有些我身边的同学就是被学校耽误了的。。想想都浑身难受。
最近又是成立北大附中教育集团又是办什么未来学校教育大会,看着真是难受,愤怒。。。
未来是光明的,前途是曲折的。我在这里呆了将近六年,内心是很希望北大附的复兴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不希望是这一条。
以上只是我的经历、我看到的东西、我的想法。或许有点偏激,或许是错解了教育者们的良苦用心,希望看到这里不同意我观点的人能理性地提出来,不要喷我。
知乎首答,不太会组织语言,结构有点散,望谅解。
突然又想到一件事,北大附的初中(起码在我毕业的时候)还是很厉害的,不仅是学习。还有一个类似研学的非常盛大的一年两度的活动叫“文化魔方”,对我来说,这个活动比高中部费尽心机搞出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带给我了更多的收获和感悟。不知道现在搞得怎么样了。
作者:were.wulf
来源:知乎
时间:2019.10
二零一八年,六年附中,毕业,搬到纽约。
说说高中吧。前两天做毕业生问卷,有一道题是,如果再选择一次高中,你是不是还会选择北大附中,于是我毫不犹豫地点了“非常同意”。回想一下,如果高中没有选择北大附中,去了实验或者人大附一类的学校,去到的大学或许会比现在的更好,万一就从曼哈顿下城到了上城呢(bushi。但是我从来没有后悔,因为我确信有很多体验很多经历,不是我能够在一个更好的大学,或者未来的几十年能再体会到的了,这种意气风发年少轻狂,只有在这十六七岁的时候了。
我在衔接班的时候,有天晚上参观各个书院活动室,那时就一眼相中了正心。那里有占据几乎一整面墙的赤壁赋书法,有沙发有桌子,把一块长方形的空间分割得真的很好,所以我当时不敢相信偌大的书活完全是学长学姐从设计开始再到刷墙最后再到组装家具布置好的。三年之后发现,在北大附中,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是这个学校里千千万万在校生和毕业生中最渺小的一部分,所有人聚在一起,组成了八个书院和北大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在北大附中的特殊回忆,可能有四大赛事、戏剧社、水煮蛋、咖啡屋、老篮球场。或者就是简简单单的老南门老操场老体育馆老篮球场,飘黄的银杏,不用穿校服……
书院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学长学姐对书院的热爱使我爱上了这个书院,爱上这个书院使我不断为之努力,而努力的结果又让我更加热爱书院。在我的北大附中和我的正心书院,有过和学长一起在单活通宵剪片子,溜进宿舍和宿管斗智斗勇;也有过操作舞台灯光,忙的时候天天从早到晚闷在黑匣子;还有过和学弟一起演笨贼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有竞选过书院主席(太惨了!!);有在我们未来电影人社团度过的每一个美好的周五下午;还有在足球赛最后一年破而后立连场打进关键球;也有在高三的最后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年纪许下山盟海誓的人……
所以在高中,我拿到了两年的戏剧节最佳纪录片,让很多人记住了文清园,做了属于自己的光盘并大卖,甚至有小学的小朋友在开放日特意来北大附中想要见见我们三个人。操作灯光最后也在一场演出赚了三百块钱哈哈哈哈。在主席竞选之后成长了许多,认清了自己,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享受了足球,有罚丢关键点球,也有三年一冠一亚;当然,还有我确信的爱情,在异国的过程中尽力在成为一个好男朋友,希望隔着半个地球也不要放弃……这些种种,都是只有在北大附中的我才有可能经历的。不管辛酸苦辣,到最后都是美好的回忆。
在北大附中,我的的确确丰富了自己,让自己与众不同了起来。我尝试了我愿意尝试的一切,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和机会。我在大学选择了一条理工男的路,但我也在大学旁听或者选修了艺术门类的课程,我愿意把我高中所做的事情当做一辈子的爱好,甚至在当下把拍一部电影作为我现在的梦想。
我在毕业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留恋北大附中,甚至在临行出发去纽约之前,还经常和心爱的人去学校那些之前经常呆过的地方看看,给她讲讲在这里那里发生的故事。讲的时候也会想很多,走在操场上,眼前就能浮现出来六年前下课就飞奔到楼下在塑胶场上踢球,和在冰冷的老体育馆里占场打乒乓球的我。高中时的入学教育就好像还在昨天,甚至连谁穿了什么衣服,和谁在哪天说了什么话都能回想起来。到了美国,还天天带着正心的手环,经常骄傲地给别人讲正心和北大附中的故事。这两天正在打篮球赛,我们几个在美国的正心人,就在比赛日的半夜一边打游戏一边看文字直播聊球,就好像还在篮球馆里,和队员们站在一起。遗憾今年校友日不能回到北大附中,但还有那么多正心的好哥们儿一起视频了四五个小时谈天谈地。我们在离开之前总是喷校长喷教导处喷希悦,但后来进了大学才由衷的发现chalk有多么好用,北大附中又给予了我们多大的发挥空间。
我们进入北大附中都是一张白纸,如何挥洒笔墨是各自随意发挥。我对这所学校除了爱和感激别无他词。日子过去便回不来,成为校友,还是会经常回去看看,怀念一下以前充实美好的生活。总之,希望附中越来越好,正心永存。
作者:邹宇川
来源:知乎
时间:2018.4
异类,Audacity,一所唐吉诃德式的学校。一所培养理想主义者的学校。如果你的孩子注定一生衣食无忧,如果你希望他拥有独立的性格和无畏的精神,这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这里培养的是英豪,隔壁则是枭雄。
作者:吉法师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0
本人是18届附中高中毕业生,在附中度过六年,现就读于兆京大学。
初中部分就不提了,过了三年多可能很不一样了。主要就谈争议最多的高中部那些事吧。
不得不说就学习氛围这一点上附中的确是做得没那么好的,高一高二监管较少的情况下确实很多人容易怠惰而忽视基础的学习任务,本人也是如此,高一高二由于自身的惰性原因(虽然我也参加了不少活动但是我觉得这个锅不能推给活动)基础也学得千疮百孔,高三一年努力了一些才勉强有了较好结局。这个是人性使然,也建议学弟学妹们一定要尽量自己约束自己——无论学校怎样改革总是不至于连个自习的地方都没有的。
学校对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其实也是我不太同意的。王校也曾当过物理教师,应该非常清楚在高中课程教学中一线教师的经验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不应因为什么行政上的力量而被干涉甚至被强迫修改教学方式。附中作为学生层面上最不行政和官僚化的中学之一,在对待老师们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上竟然会用这种方法,如强制推广o365以及信息化教学,也是很难理解了,副作用就是最近附中的教师流失也成了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这样一个监管较少,教学方式又颇为青黄不接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就是在附中想要学好必须足够自律。而其实不仅是学好,想要学会做活动学习的多面手也是需要这种素质的。我在高二加入了熙敬书院成为第一代成员并当选了第一代副主席,也参与了书院杯足球赛的饮水机管理工作,以领队身份代表学校参加过pkunmun模联会议,虽然最后也没搞出啥名堂但是终究是掌握了一点这种素质,因此也建议各位在试错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适量参加一些活动——有人说如果你只有搞好一样东西的能力那就埋头只搞学习吧,其实我是不赞同的,同时干好多种事情的能力需要锻炼——你迟早要学会同时干两三件甚至更多事情还必须都得干好的。
附中还有一个特点是你可以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优秀的人。这其实本身很难说是好处还是坏处,遇上见贤思齐的人可能就是好处,对只是仰慕却不行动的人就不好不坏,遇上嫉妒心很强的人还可能是坏处。参加活动的你可以认识许多技术大咖或是领域中的大佬,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就是本人的直系学弟了,他是19届一志愿报名熙敬书院的不多的人之一,高一下学期以70%以上选票当选为自治会主席,而且高一高二绩点还年级第一,书院杯等等的活动上也都有他的身影,听说高三暑假检测又考了个第一(各位知道我说的是谁了吧。。。),由于附中的走班制和丰富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因此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愿意并且会付出实际行动向优秀的人看齐的话,这里还是会有很大机会的。(祝D主席高三顺利呀!)
似乎有点偏题,问的是体验我一直在回答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那就说最后一点最鲜明的体验吧:自由。虽说许多人都吐槽我们的教导主任Z老师,但平心而论附中真的是相当自由的一所学校了:没有强制参加的文艺活动,没有行政权力的过多插手,可以办个讲座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可以任意发表批评学校等等的观点……附中可能从来都不民主,但还是一直相当自由的。负责任的讲,北大算是大陆大学中相当自由的,但可能由于受到更多高层关注以及规模较大等原因,许多同志都有这种感觉就是北大的自由程度是比不上它的附属中学的;当年书院联席会议还存在的时候,我们的自治权甚至允许我们可以直接去和Z主任当面抗议他对于学生自治的规定的忽视行为,放到别的地方这都是挺难想象的一件事。我至今记得一位学长说的(不一定是原话但大意如此):“王校还是比较伟大的,在学生们观念形成的年龄就让他们体验了什么是货真价实的自由。”现在想来学校维持这样一片自由的土地需要顶住各个方向的巨大压力,也请学弟学妹们珍惜这份自由吧——上大学可能真的很难遇到了。
那么总结下来大概如何呢?家长有时会跟我提起当年拒掉了十一2+4计划的往事,我可能的确会因为选择大泥湾而在高考上吃一些亏,但我扩展了视野,增强了多面手的属性,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并立志在走出附中之后为了改变一些事情而做出自己的努力——作为一个相当热爱自由的人,我在附中认识到了自由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现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了。
我大概会用整个余生去怀念在附中的这六年吧。
#都说王铮的改革改的太快了不适应中国高考,为啥不能反过来说中国高考改的太慢了呢?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7.6
初中在人大附,高中去了北大附
我们那一届是改革的第二届,学物理的学期不开化学课,开化学课的时候不开物理课
于是
到北大附的第一年 天天骂校长
到北大附的第二年 还是天天骂校长
到北大附的第三年 继续天天骂校长
然而…到了大学之后,无比怀念在北大附的生活
在这里,无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
在这里的三年,我做了所有人眼中“不务正业”的事情;
做北附日报,找不到人的时候,从写稿到排版到摄影全一个人完成;
办戏剧节,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到最后得到中戏老师的表扬;
唱歌,参加了10校联合的歌手大赛,第一次发现自己居然能唱的这么好;
在北大附的这几年,真的是每天傻嗨,但是每天也很充实。
虽然天天骂校长,但我还是很喜欢铮哥的,总是隐隐的觉得他可以改变整个中国的教育现状。
一开始觉得北大附这样的教育模式,简直意味着我和北清无缘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因为教育模式的改变离开了北大附中。当时觉得考不上北清,人生简直失去了意义。
虽然到最后我还是没考上hhhh
在这里的三年,让我知道,除了去名校,人生还有很多意义,也很庆幸我的高中生活这么精彩。
作者:nope
来源:知乎
时间:2020.6
学弟学妹们!别来北大附中了!
三年了,我终于还是在最后即将离别之际想着写点什么,我大概已经放下了愤怒和不悦,我会尽可能理性真实的叙述三年来我眼中的北大附中。
从什么时候说起呢,三年前,在填报中考志愿阶段,记得那是个下雨天,我与母亲撑伞来到北大附中听招新讲座,印象最深的是,有几个书院的学长学姐,在台上侃侃而谈,谈书院,谈学校,谈到当时的我真切的觉得北大附中就是最对的选择。
入学前的rookie试炼,虽然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不安感使我多次流泪,不过这个小插曲确确实实是个小插曲,它只不过是个开始。入学了,自主选课,每个人200个意愿币,奋斗研究了好多天,终于没有掉课,但周围掉课,甚至是必修课的人是大多数。
选课麻烦就算了, 不过是为了学生自己权衡轻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过谁会想到一所超前的高中竟然真的要“无纸化教学”,第一天课上的学习内容,竟然是“Office365”。yammer outlook 等平台的使用,成为了北大附中学子的必修课,我们在上面下载学习资源,在上面交流互动,在上面提出疑问。第一学段10周时间,好像大部分时间学生们都在抱怨学校奇怪的学习策略,度日如年,要知道3年后就是高考,而语文英语课程与高考完全不相关,其他课程的资料,说是“无纸化”不过是换成了我们自主打印。
说到选课制度,不得不说,很直接的体现了北大附中的特点,“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从最初的可以选择时间老师和同学,到后来的只能选择老师,目的只是为了避免“掉课”,初心是好的,但是有几个人会愿意被安排,又有几个人会愿意每节课都没有认识的伙伴。分明全校学生都在对选课制度的改变提出不满,但学校就像是没有看到一样,继续着自己“得意”的选课制度。
说到学校的“选择性忽视”行为,就不得不说yammer 社区的讨论,“民主”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给出的关键词,学生们确确实实能在yammer社区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学校也曾为了解决学校问题举办过解决学习问题的项目组,那时候我真是觉得学校太牛了,好像学校真的是属于我们学生的,是可以塑造的,是真正的家。以南门开放问题为例,学校只在上午开放南门,而西门是上中下都开放,南门旁边就是学生们中午的第二食堂“711”,不过因为南门中午不开放的原因,学生们只能从西门出入,绕大约三分之一的学校外圈,走到711买饭,再从711走三分之一的外围路程返回学校。因为中午前去711的学生很多,所以南门的开放一直都是大部分学生的诉求,学校曾建立过解决南门问题的项目,但在大家广泛言论的期盼下,仍旧以“安全”问题回绝了。实际上,南门外是一条机动车道,不过西门外不远处也同样是一条更宽的的大路,是否是因为南门外街道距离学校太近而学校害怕出事而导致不开放南门,我不过多揣测。终于,该问题在我在学校的第三年解决了。我们终于拥有短暂的进出南门的权利。
为什么说是短暂的,再次就不得不提到垃圾分类政策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学校本身是允许学生食用外卖的,在垃圾分类即将实施之际,学校花重金打造了位于食堂地下的“地下食堂”,专门为学生提供外卖使用区域,并设立了不同垃圾的垃圾桶,有助于外卖垃圾的分类和回收。作为住宿生,对于这个政策,其实我是略有不满的,原本在宿舍内食用外卖并将其扔掉是可以的事,但因为该政策,住宿生便不得不前往地下食堂。设立“地下食堂”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垃圾分类,这我们可以理解,但该政策提出不久,便又提出了新政策,学校设置了一个点外卖的平台,上面与大约10个商家进行了合作,只允许北大附中学生点单这些商家的食物,且商家会在固定时间送到地下食堂,形式与在学校就餐并无实质差异,这突如其来的外卖禁止令,确实给身在高三的住宿的我带来了绝望。高三的生活里,食物是幸福啊,却被禁止了。不过该政策也并未持续很久,不久之后,学校全面禁止外卖,地下食堂,就此消失,与此同时,学校的垃圾桶也合众为一,只在西侧教学楼附近有一块垃圾区,在东侧教学楼设立了一个智能垃圾桶,没了。一个容纳上千名师生的学校,竟然只有几个垃圾桶。这一切的一切的改变,学校一句“垃圾分类”就把所有的异议否决了,但垃圾分类,只需要多设立一些不同的垃圾桶便能做到,学校为了便捷管理,而没收了广大学生的权利。食堂的菜虽然不算特别好吃,但价格设立却不便宜,而且十分奇怪,不得不说,没有外卖的日子,我抑郁了。
或许别的中学的学生会觉得我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全面禁止外卖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制度。但我想说,这件事,不只是政策本身,而在于学校为我们构建的虚假的民主环境,外卖一事,无数学生叫骂,盼望着争取权利,可学校呢,可曾改变?对外宣传学校树立美好形象也就罢了,北大附中的学生可是自己人,连我们,都一直陷在学校构建的表面的美好里。
不过是顶着民主的噱头搞专政罢了,虚假得很。那些本身就严格的学校,他们真实的样子至少不会让人作呕。
高三是个特殊的阶段,高一高二看似自由其实全都是被与学习无关的事占据,高三好像是突然进了监狱,你有的只是学习。比其他学校少了两年的拼搏,我们确实很难,很无助。
今天,北大附中延续11届的学长团解散了,其实听到这个消息,我并没有过分震惊,已经习以为常了。因为我对学校的愤怒早已淡化,那种想要改变的力量总是打在一坨棉花上,从愤怒到无奈再到无所谓,对学校的爱意,早已被一件又一件事打败。上上周末,其他走读学生都回家过周末了,住宿生被告知周末不可离校,我硬生生在学校呆了两天,反抗了,找了宿管,找了老师和导师,打了领导电话,没接。这么大个学校,究竟是谁在管事,你想反映,想改变,都不知道该如何做。“没有请假途径”“别问学校为什么了”就这样,想要回家的我,在毫无缘由的情况下被“软禁”了,在宿舍那叫一个绝望,也就是那次,让我对学校保有对最后一丝希望彻底消散。
曾作为北大附中学长团的一员,看着学校的“通知”,说什么“学长团给出的诉求文件,到现场发言,显然,和所谓校方的期待与要求,更重要的是和以后需要推进的事情,相去甚远”,还说“学长团沉浸于“团”而非“学长”,不能理解作为学书院学长,书院最核心的事务需要一肩承担时,降格学长团,直推学长制,也就是所谓学校不得不的唯一解。”确实,学长团是一个帮助关爱学弟学妹的团体,它的存在确实将所谓的学长学姐划分而开,分为学长学姐和学长团的学长学姐,不过,一个通知,就定义了“学长团”,定义了我们的团体,而忽略了我们背后的情感和我们的付出。确实,学校就是这样,追求所谓的民主,自由,多元,却不敢负责,不敢承担,站在高高的位置上,把学生当作蝼蚁,照着它的意愿,搞着它所谓的梦想,呵
不过这三年,北大附中也确实让我明白,努力大部分时候是不管用的,无奈还是占多数。
自律且不谙世事的天才可以来,像我这种普通的高考生,就算了吧。
2020.6.16 在学校的最后一周。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5.12
不知道有多少次跟别人聊天的时候都在说“当年我在北大附的时候”。
不管重新选择多少次,我都愿意选择北大附。
作者:福星
来源:知乎
时间:2020.3
新建了欣健体育馆
现在毕业了我来更新一下。
北大附中给学生的选择其实很简单:混(hùn)还是不混。
外人认为很多学生混日子应该赖学校,实则不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高中三年不管在衡水还是在北大附中都改不了学生混或不混的本性。人啊,混的,一辈子都混,不混的,一辈子都不混。
一般来说呢,都是大学时候混的和不混的分流,北大附中只不过把这个时间提早了而已。也因此让大家觉得它"毁学生"。其实是:学生该毁的早毁了,不差你北大附中这三年。
作者:铸剑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
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其实盖了棺才好定论,我现在仍是在读生,回答这个问题,难免带上太多个人感情色彩的偏颇。
附中流传这样一句话,说附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永远在变,我初上高中时尚无体会,在这样的体制里玩得也颇觉开心,虽亦曾有少少改动,仍不觉得“永远在变”这个话题有多么悲哀或者严重。元培乃至更早的时候存在于学长的谈话中,于我并无切身体会。直到高二再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回望高一,竟觉当时已是桃花源一样美好,尽管那一年已被老师学长们哀叹惋惜恨恼。
并未经历过题中一些学长学姐们的年代,也不知道那是何种样生活,我只觉得我的高一前两学段已经足够好,给了我很多很新鲜愉快的回忆,让当时的我甚至信仰起了理想主义,让一向现实市侩的我心中甚至有了情怀这种东西的存在。到了高一下,这种信念的逐渐崩塌当然也是痛苦的。
高二翻天覆地的变化么,这东西你让我吐槽我根本吐槽不完。我只能说,这让我对这所学校感到彻底的失望乃至于绝望。我感受到了对一线教师和学生彻彻底底的轻视乃至于无视。种种举措使我觉得现实如此魔幻。为什么能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为什么有些人狂热如邪教徒还能站在台上光明正大地传教。我在那段时间感到的压抑、痛苦、愤怒是非常巨大的,大约是面对“风云接地阴”的感觉吧。WZ成天带人来看他的成果,隔三岔五总有一篇推送来赞学校的改革。看到的时候也只得心中苦笑:金玉其外。
当然人的忍耐力是惊人的,虽然我从未像现在这么迷茫过。
最后要深深地感谢这所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们,实在是给了我太多太多的东西,影响了我太多太多。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7.6
我觉得,学校整体怎么样大家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我比较想说的是不管这所学校的外在怎么样,最令我感动的是学校里的这些人。他们让我感觉到有一种归属感,并且让我为我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能与这样一些优秀的人一起度过高中三年(严格来说是3.5年),真的是我的荣幸。
先说老师吧:
1. 我初三时候的数学老师
我初三的时候,她教我数学。我记得当时我属于那种数学成绩平平的,但她并没有否定我之类的。之后等我上高二了,她早就不教我了,也很久没联系了。有一天我发了条朋友圈说自己非常难过,然后她就发微信问我怎么了,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之类的。我就觉得非常感动。两年前教过我的一个老师,还仍然会关心我的近况。
2. 张思明校长
跟张校不是很熟,但是我认识的一个阿姨曾经是北大附中的学生,而张校是她的老师。这个阿姨基本上每年校友日都会来附中,而每次来附中都会跟张校聊天。毕业几十年了,还能够保持这样的师生关系,我想这大概是很强的吧。
3. 贾鸿飞老师
在我上高一的时候还有元培计划,贾老师就开了一门''哲学经典研读''课程。到了高二,元培计划的课程很多就不开了。但贾老师依然在开这门课,而且没有算在学校的系统里。也就是说老师上完这门课之后,学校是不给发工资的。但贾老师因为觉得跟同学们一起读书非常有乐趣,所以就一直还在开这门课。
⒋ 梁好老师
梁好老师真的是我偶像。在学术方面,她上课的时候讲课特别细致、易懂,而且下课还会非常耐心地为同学们解答各种问题。而且她的课程资料非常丰富,为愿意深入学习的同学们提供了很多资源(这也无疑让她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让我非常佩服她的一点是她无论当天工作有多累,对待每一个同学都会非常耐心,而且非常平易近人,能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
然后再说说同学:
⒈ 我很敬佩那些搞竞赛的同学,也就是所谓的“大佬”。他们真的是对某一门学科充满了热爱,然后将无数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在了其中。即使最终的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他们也并没有留下遗憾。
⒉ 学校里有很多人都非常敬佩理科大佬们,但其实学习文科的同学们当中也是藏龙卧虎。他们有人对于历史非常热爱,组织了历史研讨会。有人擅长诗词歌赋,在漱玉诗社中展现自己的文采。他们提出的思考往往都很有深度,而且论据支撑富有逻辑性。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⒊ 学校里有一个组织叫做“元培讲坛”。我很佩服这里的每一位讲者。他们能够把自己对于一个领域的研究和思考做成演讲,传播给更多的人。一方面这体现了他们在某特定领域有足够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们回馈他人的热忱和责任感。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时间:2017.10
附中算是北京乃至全国的一所清流了。
本人从斜对角过来,可以说是两种教育体系都有所体验。
附中总体来看比较自由,比较开放,和国际接轨。
在八大书院的倒数第二书院参加自治会,做了一些小事情,感觉给自己和大家发挥的空间挺多的,老师也都会提一些建议而不是直接插手。
小做了一些事情得了一个荣誉文凭,学校的仪式还挺隆重。
学校的食堂算是附中的一大亮点了,3层每层都有不同的美食,除了有一些贵以外其他没什么不好的。
新建的体育馆叫“欣健体育馆”,听说花了3个亿,里面的设施挺齐全,6个NBA的标准篮球场,跆拳道柔道健美操什么的场馆一应俱全。
新修的东楼绝对是现代化教学,但是现在学校也没有决定要给谁用【摊手
附中有三个奖学金--瑞穗/叔蘋/启明,好像现在又多了一个?
没有班主任是我们的绝对特色,但是学校门卫好像还不太清楚我们没有班主任的事实。
作者:匿名用户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
我只能说别来国际部。
现在我心里庆幸:道尔顿要凉,还好我马上毕业了。你是死是活和我无关。
一年10万块钱不知道花哪了,高层浑浑噩噩,问问题回答的模棱两可,估计自己也不知道答案吧。
书是复印版,部分外教不备课瞎jb讲,甚至课程大纲都没有。
好的老师一个个走,校长和校长老婆开了夫妻店(哦记得校长自我介绍的时候说自己以前在加拿大是个消防员,听同学说他老婆原来是空姐 )。
自由与专制并存,学生的质疑得来校长的威胁。
counselor和本部共用,国际部选修课本部也可以选,每天上课爬六楼。
既然这样,想出国,本部可不比国际部性价比高多了吗。
作者:iloveu
来源:知乎
时间:2018.12
作为改革时期的毕业生我称不上优秀,所以只能从高考生的角度,相对客观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16届格物,初中是个一般的正常学校,中考逆袭到了bdf,当初选bdf的原因也是因为开放日去过,觉得书院制很nb。
到了之后发现这里跟其他正常学校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一切改革归根结底应该都能追溯到bdf特立独行的培养目标上。那段形容词我觉得很虚所以在这里不粘贴,最关键的是那个名词“公民”,也就是说bdf不局限于让你成为成绩好的好学生,而是要让你成为一个“公民”。从形式上bdf要在学校内形成一个自由民主氛围浓厚的小社会,你有追求自我的权力,学校也有给你各种资源的义务。
北大附中成也在此,败也在此。
好的方面,资源多,选择多,强调学生地位和自由选择权力。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个形成自己世界观的年纪接触到足够多的东西来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兴趣,学校有足够资源去帮助你开发深造。课表是空白课表,自由安排所有课程包括必修,没有行政班和班主任就很像美国高中那种制度,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课程设置碎片化,没有寒暑假作业,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小组合作。
这就导致了北大附中必会遇到两个问题。
第一,大部分学生在这个年纪不具备世界观和自制力,在一个不成年的时期接触到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成年人做的选择,尤其是很多人(包括我)是正常学校来的,一脸懵逼。很多人都可能在“自由”的氛围里靠游戏或各种活动来消磨时间,最终到了高三会发现基础不牢,干不过正常学校学了三年的人。我在高一高二参加了无数活动,没怎么学习,高三努力了一阵子,最后还算有个还不错的结果。有些人能在这个年纪认识自己发觉自己的兴趣,便在这个学校如鱼得水,但我们要承认有的人在这个年纪确实达不到这个主观能动性的要求,那自然会导致学校这几年高考成绩没其他nb学校要好。甚至,如鱼得水的人也有可能过于投入自己的特长,而导致上了高三发现偏科严重。
第二个问题是bdf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这个“公民”的培养方案对于中国正常高中教育理念来说太超前了。正常高中对学生的核心评价标准就是成绩,因为高考看的就是成绩,bdf既然不像他们那样重视前两年的成绩,那到了最后就要面对高考成绩没有那么好的事实。正常逻辑应该是:你一个高中不搞好学习成绩,怎么能算个好高中。这也就是bdfz高中部毁誉参半的究极原因。
但我是不后悔的,毕竟年轻人必然要犯错,我在一个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犯了足够的错,也就在毕业后有了一定的思想维度和深度。举个例子,我高三下学期那半年,每天在宿舍偷摸打英雄联盟四个小时,一直没有被发现,好在最后没有影响高考成绩。结果高三把网瘾全都满足了,到了大学发现游戏索然无味,就玩的比较有节制并且会思考自己到底想做的是什么。在高中参加道尔顿track team有了个良好的身体底子,后来在大学参加田径队的时候老师有次说之前有个学长身体素质爆表,可惜上大学之后没节制天天熬夜打游戏最后身体毁了,然后问我你咋不打游戏啊,我就说我高三玩过了现在没什么可玩的了哈哈哈哈。
要说上bdfz的话,我是个bdfz失败案例,因为我达不到培养目标里“公民”的要求,但这让我在上大学之后有了如果我没上过bdf可能很难会有的思考,包括学校的培养目标,包括我的个人选择。我上bdf的时候听过一句话,说bdfz的学生上大学之后,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那个,但一定是最能坚持自己专业的那个。这话可能记的不对,毕竟毕业有年头了。但这话说明的是bdfz可以让学生在真正开始自我认识自我选择的年龄之前就得到自我认识自我选择的机会,哪怕,哪怕是犯错误,到了大学也会有超前性的自我选择的意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上大学的财富,这也是受用终生的财富。
我不求自己能成为bdfz的骄傲,因为我在bdfz见过各种强人,但是我还是会在我的领域努力奋斗,并以曾为bdfz学生而自豪。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作者:孤单
来源:知乎
时间:2020.5
我是14届蓝校服的普通一员。
如果在六年前问我,选择附中你后悔吗?我会犹豫得难以回答,毕竟,谁不想在高中三年争分夺秒,努力学习,考个不是最好也是更好的大学,然后一步一步,按照计划中的样子,过上顺利且稳当的生活。
六年后再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回答,对于可能原本会度过平凡无奇一生的人来说,我感谢附中在我生命中的出现,感谢它带给我的或明显或潜移默化的改变,不管另外一条道路上的我是什么样子,我现在都是无悔选择附中的。
可能你会说,是不是我对好大学的向往,随时间渐渐褪去了,嗯,也许,但是,任何发生在生命中的事情,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道理,上天会眷顾每一个善良的人,会给予每人等长的高光时刻和荣耀瞬间,只是出现或早或晚的差别,当然,也会有挫折和磨难,同样只是或早或晚的差别。
所以,在人生中的各个阶段,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是对得起自己、就是岁月无憾的了。在附中的三年,我的经历和成长、周围的同学、身边的老师,都让我相信,一切是无憾的。
回答完上述这个“奇怪”的问题(虽然我的回答好像不能让学弟学妹们瞬间收获什么,但这个回答是我思考了六年后,现在最真实的想法),接下来我想说说,附中生活教会了我什么,我学到了什么。
1、学习是个快乐的打怪过程
在高三,最常听到老师们说的一句话就是“把高考当成个游戏”,游戏人生、打怪闯关,现在怎么看怎么觉得是个大智慧。把什么事情看得太重要或者太不重要, 都不是最好的状态,我们一方面要有专注时刻,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让自己放松。虽然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烂编剧写出的一地鸡毛,但是游戏人生的精髓就是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也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附中三年的高中课程,难度大的其实很多,我也经历过不及格和奇低奇低的分数,但是我当时乃至现在,依然热爱学习,喜欢迎接新的难题。学习是永远不会结束的,关键是学会学习。这是附中教给我的生存技能。
2、不擅长不等于做不好
大部分人都会以自己不擅长、没这方面天赋,来为自己不能做某事开脱,但是仔细想想,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一定是智商超群的天才吗?所以,任何事情,任何人,用心就能做好(或者更严谨地说,就能做得不差),如果你天赋异禀,不用心,不专注,我相信大概率你是做不好的。所以,人生真的是通过努力和汗水奋斗出来的,并且是要持之以恒地奋斗。
王铮校长在一次大会上跟我们说,大家可以认为某某规则不公平(如高考仅以一次定胜负的方式不能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水平),但是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会去学习、掌握、并运用规则,一路打怪闯关,取得想要的结果。所以你是在通过考试这种手段来证明你的能力。
我认为世界上的难题只有两类,一类是能力问题,一类是态度问题,幸运的是,绝大部分问题都是态度问题,也就是说,以大部分人的能力都能做好。考上附中的孩子,虽然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但是要更加注意端正自己的态度,肯用心,肯去下功夫。
3、办法总比困难多
抱歉,我脑袋里直接蹦出的就是这句大土话,或者包装一下,用几年前特别流行的一句口号来说就是“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多优秀”或者“未来的你会感激现在努力的自己”。所以,我们的生活是时不时需要鸡汤和鸡血的hhh~
前些日子看旧电脑里当年附中的作业,发现很多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都颇具难度,特别是附中的考试周,就像前十几周都在洗脚,最后一周把洗脚水喝下去的感觉,因为在高中就经历了这样的锻炼,所以大学四年,真的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当然也会是应对自如啦。
不过,相信自己最后总有办法也导致了拖延的坏习惯,不到最后一刻就不开始行动这个缺点真的需要好好改改,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我希望看到这里的你,在未来,不管遇到什么天大的困难,或者感觉过不去的坎,一定要在心里对自己说这句话,一定要再坚持,坚持,坚持,绝不能在方法到来前就轻易放弃了!
4、个人有多强其实不重要,是你的环境决定了你的高度
如果在你面前有多个选择,我强烈建议你先考虑大平台(除非其他选择有特别特别特别的原因),因为大平台带给你以及给未来你的帮助,特别是人脉资源,是完全不可限量的。附中就是这样的大平台,除了出色的硬件条件、师资队伍,身边优秀同学绝对是促使你进步的重要因素。
我现在愈发觉得,我对自己并不是要求一定达到怎样怎样的成就,但我希望我的付出努力能让我接触到更多高水平的伙伴,特别是希望能让未来我的孩子也在高水平的环境里生活学习,我希望ta能够拥有我在高中时经历的丰富生活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快乐、阳光、诗意地度过每一天,有喜欢的人和事在前方等着ta。
5、重新审视学生培养手册上的话
“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
虽然高中三年不觉得这句话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和同学们无不是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母校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
每个附中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但这种个性不是棱角和尖刺,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独立人格;每个附中人都是充满自信的,即使暂时做不到第一或者行业翘楚,但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和成果都是负责用心且无比热爱的;每个附中人不会带有色眼镜看待别人,他们会尊重世上不同且独特的个体生命;他们具有广博的前沿视野,也善于和三教九流各行各业交流共处;他们热心真诚,不惧挑战,勇于创新,等等这些品质,都是我现在无比珍视的,具有这些品质的人,也才会让我觉得是和我一样的同道中人。
如果你现在觉得这些很抽象,但是只要浸泡在附中的环境里,你便会潜移默化地习得这些品质,这些美好的属性是刻意不来的,也无法强求得到。
6、对自己的选择,热爱并且坚持
我认可知乎上的一个回答 “bdfz的学生上大学之后,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那个,但一定是最能坚持自己专业的那个”。
我在16-18岁的懵懂年纪里,尝试过很多,选择过很多,明白了自己有所能有所不能,认清了自己喜欢什么、向往什么,也练就了一颗面对纷乱选择时的坚定内心。很多人和事,可能早年经历会付出一些成本和代价,但它们无疑是远小于成年后再尝试、试错的。
7、愿意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写到这里,很多很多美好珍贵的附中瞬间涌上心头,附中的生活是美好的,所以青春的三年时间,值得。
8、最后
当初为什么选择附中,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不喜欢班主任这个权威中心的角色设置,此外,附中的走班制度也非常非常吸引我。我不是说其他学校、其他教育方式不好,我只是想说,经历的任何事情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帮助着你,甚至成就着你。选择无所谓好坏,关键是自己选择后怎么看待和适应,我在当时、特别是高三时,做的不好,但这段灰色的经历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明白了很多。
一波三折后,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通过努力获得的生活,很喜欢。没有考上顶尖大学只是短暂的失望,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虽然对于18岁的我来说,这是件天大的事),大学其实是个起点,未来你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新的起点,如果你想要一直进步,就不要为自己设置什么终点,你要做的只是一直往前走,一边喊累,一边咬着牙地往前走。
回答完这个问题,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毕业后,我记得的都是附中的好,忘记了那些不好和不开心。附中学子比我优秀的有太多太多,我只是个能力一般的普通人,经常会懒惰懈怠、彷徨纠结,但是我感谢一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在今年母校60岁生日之际,也是我高中毕业6年后,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想,用来反思和督促自己,我相信,再过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将会有更多不一样的看法和答案。
作者:匿名
来源:知乎
时间:2017.7
来说一下吧,开学就初三了。
1、自由
2、免费Wi-Fi哈哈哈
3、食堂改革了 饭特别好吃
4、活动多 丰富多彩
5、高中部男神比较多 初中部就嘿嘿
6、老师很好
7、不咋穿校服
8、图书馆很棒诶
9、总之是我喜欢的
10、学习更自主了
作者:林依
来源:知乎
时间:2020.2
我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的毕业生,现就读于京外某211大学。
毕业半年多,回想起在附中的时光,仿佛是一场为期三年的梦。如今梦醒,生活还要继续。清醒时分,便想写点什么来记录、怀念这个美好的“梦”。
这几年,附中在制度上的创新总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的确,选课制、书院制、四大赛事等等都让我的高中生活添彩不少,甚至与现在的大学生活相比都能略胜一筹。但附中留给我最珍贵的东西是附中的精神,体现在制度上、更体现在附中人的身上。说起附中的精神,按我自己的理解,便是公民精神和包容精神。
从前总觉得教学目标说的都是大话,直到我离开附中,才感知到身边的附中人包括自己都在不断向目标靠近。“北大附中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领导力的杰出公民。他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热忱服务社会,并在其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他人的关爱”。附中人不会只关心自己的事,而是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看待学校、社会。学校的制度、人事出了问题,虽然大家也会发发牢骚,但是也会尽全力去提建议、帮助解决问题。大家深刻地明白那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附中人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绝不人云亦云。大家总是在用自己的力量使学校、社会的某一部分变得更好,我想这就是公民精神的重要体现吧。
再谈到“包容”,附中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包容各种声音。无论是赞许还是诋毁,附中都接受了,并一直在改变。我在附中时,yammer平台就是一个专门发声的平台,大家会在里面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如有必要,专门的负责人还会在底下回复学生的评论。这所谓“言论自由”的背后就是这难能可贵的包容精神吧。人会被环境塑造,而在附中三年,在周围的影响下,我觉得自己也愈发闪耀,把精神带出了附中,带向了更远的地方,带给了更多的人。
在北大附中,我哭过、笑过、失望过,但最终每每回想起附中,我是幸福的、满足的。这里承载了我高中三年的回忆,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知道我的母校并不完美,但我就是爱她。因为她改变了我,而我享受这种改变。愿母校越来越好!
作者:Brandon
来源:知乎
时间:2020.9
刚刚在另一个问题下面骂了半天学校,在这里我说几点北大附中的优点,尤其是那些我认为国内高中甚至大学都十分缺少的东西。(以15-18年为主)
书院/走班制这种都被其他回答说烂了,而且对于我来说这都不是北大附中最宝贵的制度。这些顶多是用来对外花里胡哨展示用的。而真正给我毕业以后尤其是大学学习生活带来最大影响的是以下几点。(可以说我现在的学习/生活的风格和我能在大学拿到一个好成绩少不了这些,而这些才应该是北大附中真正应该重视和发扬的,是可以给人带来深远影响的)
1.坚持使用邮箱交流
由于我在国外上大学,大学里的最主要的通知和交流方式就是发邮件,和北大附中一模一样。从@http://stu.pkuschool.edu.cn 到 @uni.sydney.edu.au,一样的outlook邮箱、一样的登录界面、一样的使用方式、一样的频繁查看,这是我高中到大学平滑过渡的第一步。
有人说邮箱交流太麻烦也不及时,但这正是我们用邮箱的意义所在。邮箱第一是为了发通知,这不需要我们回复。第二就是和个别老师、同学或者admin相关的内容。邮箱尤其切断了老师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你学生不要给我大晚上发问题还指望我立即回答。我当年高一的时候都是这样,高二开始每门课都建微信群了,还好同学不是老问问题,但这样也会很打扰老师的。不过最起码很多人都知道了我们可以用邮箱发问题进行交流。同时我们也知道了邮箱相关的技巧。
2.教师答疑时间
刚才说到不要天天用微信搞这搞那,那学生想问问题除了邮箱还有别的方式吗?北大附中每门课都有专门的答疑时间,老师会在那里等你。这和大学的consultation是一模一样的,只可惜我当时几乎没有去过,但是那些经常去的同学一定受益匪浅,因为我大学里没少去过consultation. 同时如果贵校能引入线上提问平台,类似我大学的Edstem,学生可以提问老师或同学回答,公开且可以统一发布通知,很好用。不过不知道高中那点东西有没有很多需要问的(我都忘了我当时学的时候的感觉了)
3.鼓励使用电子产品(辅助学习)
北大附中在学校从不禁止任何电子产品,大部分课堂也可以用以辅助,因此我可以与我的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硬件及软件进行磨合。我们当年苹果还没有出apple pencil,所以我高中主要用的是手机和电脑。
尤其是近几年(16、17年至今),各种硬件软件陆续出现,阻挡人们用它们的最大原因就是,如何让我们用着舒服。任何人不使用一样东西的原因(除了购买它以外)就是因为我用了这个东西但并没给我带来好处。北大附中这三年就让我和我的手机电脑磨合了三年。通过磨合,我找到了如何使用这些产品能更好地辅助我学习并且让我用得顺手。
比如给手机电脑导入/写入日历、如何在电脑里分类/查找我的文件、iCloud与我学习的协同关系(备份与云同步)、我到底是听歌学习效率高,还是种树学习效率高等等等等。以及一些软件:yammer、石墨、one note...
4.不对穿着打扮进行过度要求
5.博雅课
6.图书馆&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