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学生党”的假期读书分享
以下文章选自《朝文社》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问答
音频
征文
视频
辟谣
编者按
喜欢阅读我们公众号的朋友们,有不少是“学生党”。
学生时代,也是“读书”非常多,“读书”的感受非常频繁的时代。“学生党”时代的读书感受,往往也充满着青春的憧憬与少年的澎湃志气。那些曾经有过的思考,哪怕多年后再次回首,都会为当年的意气风发感动。
于是在这个“中秋国庆”双节到来时,我们也特意安排了一个“小活动”——来自“学生党”的读书分享。邀请我们读者朋友里的“学生党”们,写一些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感受。记录思想,分享体会。
今天我们为大家送上的,就是两位中小学小朋友的读书心得。也许对他们的观点,读者朋友们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写文的“倔劲”,深入的思考,相信值得我们为这两位“大小伙子”,认真喝一声彩。
立志“扫天下”的陈藩最终做到了吗?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六四班 陈恒宇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一首诗《读陈蕃传》: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陈藩,字仲举。东汉汉桓帝时期的名臣,为官清廉正直,官至太尉,与外戚窦武一起谋划扫除宦官,不料却失败遇害。
当然,绝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陈藩,永远停留在他的十五岁,因为少年意气的他曾经说出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
而这个“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故事,因为入选过小学四年级的课本,变得家喻户晓。事情大概的原委是,一位叫薛勤的人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父亲不在,薛勤便走进了陈蕃书房,结果发现房子里面那是脏乱差一塌糊涂,便好心劝陈藩打扫干净。结果陈藩满不在乎地说出那句话,把薛勤顶了回去。课本上的结果有点尴尬,因为薛勤半批评半讥讽地回了陈藩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接着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但在《后汉书·陈王列传》中,关于这件事最重要的史料记录,竟然和课本所讲述的出入很大,因为薛勤并没有说那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是“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意思就是知道他有澄清天下的志气,非常赞赏他。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人在陈藩少年时,点醒他年少虽有大志,但更要从小事做起,学习做事的能力,否则小事不愿意做,怎么能办成大事。
因此也就有了杨万里的感慨:“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为什么说陈藩到了头发白了,却掉入狼狈不堪的境地呢?
这事要从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说起,当时外戚、宦官和清流派士大夫三个营垒分明的政治集团已经形成,窦武是外戚集团的掌舵人,而当时已经七十多的陈藩德高望重,是士大夫和朝臣的领袖。
汉桓帝死后,外戚与清流派马上结成同盟,决心铲除宦官。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是窦太后,她是窦武的女儿,在13岁的汉灵帝刚刚即位后,她实际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建宁元年(公元168)五月的一天,因为日食天象,朝野上下惊恐不安。古代人一般认为日食,就是上天对天子的警告,窦武、陈蕃当然要借此机会,炮轰宦官干政招致天怒人怨,此后他们又多次向窦太后上奏,要求诛杀宦官,但窦太后始终没有同意,一个重要原因是窦太后认为诛杀那些宦官首领的证据不足。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窦武陈藩联手后势力完全占据上风,因为京畿地区的兵权几乎尽在掌握,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快准狠”的解决问题。
但他们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快“,或许原因在窦太后的妇人之仁,但窦武陈藩们就真的就按程序办,一步步寻找所谓“罪证”,时间越拖越长,给了宦官集团谋划反扑的机会。“不准”,关键时刻,窦武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好不容易找齐宦官们的证据,写了一封建议搜捕宦官的奏折,竟然还从正常程序上报窦太后,结果窦武临时有事从宫中返回自己的府邸,于是这封杀气腾腾的奏折最终落入宦官们手中,而且这封奏折打击面太广,一些平素并不干政的宦官也被激怒,因为他们同样被列入诛杀的名单。这下子无形中给自己树敌更多。“不狠”,要比行动力,宦官们真是“狠”多了,首先他们软禁了窦太后,然后以天子和太后的名义发布平乱诏令,顿时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即使到了此时,其实窦武和陈藩也还有翻盘的能力,但接下来他们的应对实在可以用愚笨来形容。
按理说,窦武此时掌握北军,是京畿地区最强的一支部队,足以逆转全局,但是两军对峙时,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为叛逆时,宦官们自然要拿出皇帝和太后的诏书,但窦武却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词。最终史书的记载是,根本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窦武的士兵纷纷倒戈,最终他竟落到“兵降略尽”的地步,最终自杀而死。
此时陈藩在哪儿呢,倘若窦武和宦官们两军对峙时,作为朝臣的领袖陈藩倘若助力窦武,能不能给毫无士气和底气的北军打上一针强心剂呢?
显然指望不上,因为陈藩已被关入黄门北寺狱的大牢中,而且他是自己送上门的。
原来,当时70多岁的太傅陈蕃,惊闻宫廷政变,便召集自己的门生故吏亲信大概八十多人,各持兵刃攻入皇宫承明门。面对这样的重大变故,陈藩没有退却,反而带着一种正义感冲入皇宫,这确实是最为悲壮的一幕,勇气可嘉但毫无策略可言。
要知道此时窦武还在北军之中,陈藩最该做的是和他会和,而不是逞匹夫之勇。毕竟他已是70多岁老人,却依旧没有洞察全局的眼光和手段,还像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一样,意气用事,寥寥八十余人,能够诛锄阉党吗,只不过送死而已。
陈蕃被捕后受到了凌辱,当时负责看守他,是一个黄门从官,他竟踩着白发苍苍的陈蕃说:“死老魅!复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禀假不?”意思就是说“死老鬼,看你还能不能诛杀我们,断我们的财路了!”当天就杀了他。这也让杨万里时隔千年后,依旧生出“白头狼狈只堪哀”的悲哀。
而他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其实就是感慨陈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纵然品德高尚,纵然志向远大,但是他确实不具备打扫天下的能力,倘若当年薛勤真的说了此言,不知能否对他有所触动和改变。当然说到底,东汉当时早已大厦将倾,寄希望于一个人来力挽狂澜也是痴人说梦。
那颗永远璀璨的星
济南燕山中学 周嘉桐
东坡之后,再无东坡。
——题记
“众说纷纭皆无惧,好自为之独自清。”苏东坡的一生即是如此。他,吟诵着千古绝唱乘风而去。然,东坡之后,再无东坡。
他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不羁,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多情感伤,还有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的乐观豁达……纵观东坡一生,坎坷波澜焉可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豪情万丈,快乐随性,无所畏惧。他的一生,皆本性、皆初心,不因外界所扰而改变。即使在人生最低谷时,也能抬头仰望星空。他因才高被排挤、被贬谪,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失意落寞。对他而言,荣辱得失何足挂齿,既已如此,哀叹何伦。也许正是拥有这乐观的性格,东坡的一生才如此绚丽多彩。他豁达乐观、坚韧不屈。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又是一个多情伤感的人。妻子王弗死后,他写下《江城子》一词,以寄情思。曾几何时,见那“小轩窗,正梳妆”,但一切已成过往,十年生死两相隔。他梦中思妻,情深意切,他是有情有义的一代才子。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燃不起。”东坡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在杭州做刺史时,治理了西湖,替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为了表示感谢,大家纷纷抬猪肉担酒给他拜年。他便探索、创造了最有名的美食——东坡肉。他把肉切块烧好,然后分给家家户户。这肉肥而不腻,香气扑鼻,美味无比,传世至今。他心系百姓,光芒万丈。
东坡之后再无东坡,他永远是历史文坛上那颗最璀璨的星。
汉周严选
一直以来,《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历史内容作为己任。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们的茶品牌:汉周严选。
点击我们公众号菜单栏的“买茶去”,添加微信就可选购各类优质茶。
或者长按以下图片二维码:
也可点击如下小程序:
历史迷聚集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问答
音频
征文
视频
辟谣
编者按
喜欢阅读我们公众号的朋友们,有不少是“学生党”。
学生时代,也是“读书”非常多,“读书”的感受非常频繁的时代。“学生党”时代的读书感受,往往也充满着青春的憧憬与少年的澎湃志气。那些曾经有过的思考,哪怕多年后再次回首,都会为当年的意气风发感动。
于是在这个“中秋国庆”双节到来时,我们也特意安排了一个“小活动”——来自“学生党”的读书分享。邀请我们读者朋友里的“学生党”们,写一些关于读书的心得体会感受。记录思想,分享体会。
今天我们为大家送上的,就是两位中小学小朋友的读书心得。也许对他们的观点,读者朋友们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写文的“倔劲”,深入的思考,相信值得我们为这两位“大小伙子”,认真喝一声彩。
立志“扫天下”的陈藩最终做到了吗?
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六四班 陈恒宇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一首诗《读陈蕃传》: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陈藩,字仲举。东汉汉桓帝时期的名臣,为官清廉正直,官至太尉,与外戚窦武一起谋划扫除宦官,不料却失败遇害。
当然,绝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陈藩,永远停留在他的十五岁,因为少年意气的他曾经说出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
而这个“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故事,因为入选过小学四年级的课本,变得家喻户晓。事情大概的原委是,一位叫薛勤的人拜访陈蕃的父亲,正巧父亲不在,薛勤便走进了陈蕃书房,结果发现房子里面那是脏乱差一塌糊涂,便好心劝陈藩打扫干净。结果陈藩满不在乎地说出那句话,把薛勤顶了回去。课本上的结果有点尴尬,因为薛勤半批评半讥讽地回了陈藩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接着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但在《后汉书·陈王列传》中,关于这件事最重要的史料记录,竟然和课本所讲述的出入很大,因为薛勤并没有说那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而是“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意思就是知道他有澄清天下的志气,非常赞赏他。也就是说,根本没有人在陈藩少年时,点醒他年少虽有大志,但更要从小事做起,学习做事的能力,否则小事不愿意做,怎么能办成大事。
因此也就有了杨万里的感慨:“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为什么说陈藩到了头发白了,却掉入狼狈不堪的境地呢?
这事要从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说起,当时外戚、宦官和清流派士大夫三个营垒分明的政治集团已经形成,窦武是外戚集团的掌舵人,而当时已经七十多的陈藩德高望重,是士大夫和朝臣的领袖。
汉桓帝死后,外戚与清流派马上结成同盟,决心铲除宦官。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是窦太后,她是窦武的女儿,在13岁的汉灵帝刚刚即位后,她实际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建宁元年(公元168)五月的一天,因为日食天象,朝野上下惊恐不安。古代人一般认为日食,就是上天对天子的警告,窦武、陈蕃当然要借此机会,炮轰宦官干政招致天怒人怨,此后他们又多次向窦太后上奏,要求诛杀宦官,但窦太后始终没有同意,一个重要原因是窦太后认为诛杀那些宦官首领的证据不足。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窦武陈藩联手后势力完全占据上风,因为京畿地区的兵权几乎尽在掌握,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快准狠”的解决问题。
但他们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快“,或许原因在窦太后的妇人之仁,但窦武陈藩们就真的就按程序办,一步步寻找所谓“罪证”,时间越拖越长,给了宦官集团谋划反扑的机会。“不准”,关键时刻,窦武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好不容易找齐宦官们的证据,写了一封建议搜捕宦官的奏折,竟然还从正常程序上报窦太后,结果窦武临时有事从宫中返回自己的府邸,于是这封杀气腾腾的奏折最终落入宦官们手中,而且这封奏折打击面太广,一些平素并不干政的宦官也被激怒,因为他们同样被列入诛杀的名单。这下子无形中给自己树敌更多。“不狠”,要比行动力,宦官们真是“狠”多了,首先他们软禁了窦太后,然后以天子和太后的名义发布平乱诏令,顿时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即使到了此时,其实窦武和陈藩也还有翻盘的能力,但接下来他们的应对实在可以用愚笨来形容。
按理说,窦武此时掌握北军,是京畿地区最强的一支部队,足以逆转全局,但是两军对峙时,双方互相指责对方为叛逆时,宦官们自然要拿出皇帝和太后的诏书,但窦武却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说词。最终史书的记载是,根本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窦武的士兵纷纷倒戈,最终他竟落到“兵降略尽”的地步,最终自杀而死。
此时陈藩在哪儿呢,倘若窦武和宦官们两军对峙时,作为朝臣的领袖陈藩倘若助力窦武,能不能给毫无士气和底气的北军打上一针强心剂呢?
显然指望不上,因为陈藩已被关入黄门北寺狱的大牢中,而且他是自己送上门的。
原来,当时70多岁的太傅陈蕃,惊闻宫廷政变,便召集自己的门生故吏亲信大概八十多人,各持兵刃攻入皇宫承明门。面对这样的重大变故,陈藩没有退却,反而带着一种正义感冲入皇宫,这确实是最为悲壮的一幕,勇气可嘉但毫无策略可言。
要知道此时窦武还在北军之中,陈藩最该做的是和他会和,而不是逞匹夫之勇。毕竟他已是70多岁老人,却依旧没有洞察全局的眼光和手段,还像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一样,意气用事,寥寥八十余人,能够诛锄阉党吗,只不过送死而已。
陈蕃被捕后受到了凌辱,当时负责看守他,是一个黄门从官,他竟踩着白发苍苍的陈蕃说:“死老魅!复能损我曹员数,夺我曹禀假不?”意思就是说“死老鬼,看你还能不能诛杀我们,断我们的财路了!”当天就杀了他。这也让杨万里时隔千年后,依旧生出“白头狼狈只堪哀”的悲哀。
而他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其实就是感慨陈藩“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纵然品德高尚,纵然志向远大,但是他确实不具备打扫天下的能力,倘若当年薛勤真的说了此言,不知能否对他有所触动和改变。当然说到底,东汉当时早已大厦将倾,寄希望于一个人来力挽狂澜也是痴人说梦。
那颗永远璀璨的星
济南燕山中学 周嘉桐
东坡之后,再无东坡。
——题记
“众说纷纭皆无惧,好自为之独自清。”苏东坡的一生即是如此。他,吟诵着千古绝唱乘风而去。然,东坡之后,再无东坡。
他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不羁,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多情感伤,还有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的乐观豁达……纵观东坡一生,坎坷波澜焉可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豪情万丈,快乐随性,无所畏惧。他的一生,皆本性、皆初心,不因外界所扰而改变。即使在人生最低谷时,也能抬头仰望星空。他因才高被排挤、被贬谪,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失意落寞。对他而言,荣辱得失何足挂齿,既已如此,哀叹何伦。也许正是拥有这乐观的性格,东坡的一生才如此绚丽多彩。他豁达乐观、坚韧不屈。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又是一个多情伤感的人。妻子王弗死后,他写下《江城子》一词,以寄情思。曾几何时,见那“小轩窗,正梳妆”,但一切已成过往,十年生死两相隔。他梦中思妻,情深意切,他是有情有义的一代才子。
“慢着火,少着水,柴头灶烟燃不起。”东坡还是一位美食家。他在杭州做刺史时,治理了西湖,替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为了表示感谢,大家纷纷抬猪肉担酒给他拜年。他便探索、创造了最有名的美食——东坡肉。他把肉切块烧好,然后分给家家户户。这肉肥而不腻,香气扑鼻,美味无比,传世至今。他心系百姓,光芒万丈。
东坡之后再无东坡,他永远是历史文坛上那颗最璀璨的星。
汉周严选
一直以来,《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历史内容作为己任。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们的茶品牌:汉周严选。
点击我们公众号菜单栏的“买茶去”,添加微信就可选购各类优质茶。
或者长按以下图片二维码:
也可点击如下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