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会的收获与体会(五)|| 大象阅读

以下文章选自《大象心理世界》
 
生命之美 | 第 31 期
 
2020年春节,因为疫情,延长了假期。为缓解家长们的焦虑情绪,大象心理社群与驻群咨询师叶宝艳老师一起推出了为期18天的《非暴力沟通》网络公益读书会。下面是学员的分享。
 
文/蓝桥春雪
 
课前讨论
 
孩子处于康复期的时候,小创伤会被不经意地唤醒。咨询师一周只跟孩子碰一个小时,往往需要挖很久才能找到孩子的创伤点,因为边界,只能帮孩子拔高、处理情绪,不可能介入得太深。但是家长24小时和孩子在一起 ,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懂得一定的方法,会帮助到孩子。
 
孩子复学一定会有波动,在有情绪时,孩子会把你推倒。波动就是提醒家长孩子遇到问题了,需要去深挖孩子的问题是什么?你自己的问题是什么?要认识到每一次波动都是机会。
 
除单亲或关系破裂等特殊家庭外,男孩是应该由爸爸带的,女孩应该由妈妈带。爸爸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不管对与错,妈妈应该给予爸爸支持,这是给老公的信任。有时并不是完全靠语言给对方自信,动作、眼神都可以的。
 
今天学习第7章,用全身心倾听。
 
前言部分主要内容: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主要有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纠正。
 
家长感受:在与女儿沟通时听她讲述经历,一开始还能注意倾听,后来就变成安慰。经常会踩到这个雷点。
 
课文解读: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Will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在结尾的时候他与心理老师交谈,老师说:“这不是你的错。”他不以为然。直到说了第3次,他才愣住了,才仿佛听到这句话。“这不是你的错!”当心理老师刚开始说,男孩的理性一直在做分析,直到心能听到,才会注意到这句话。
 
当我们一上来就跟孩子说上不上学不重要,考不考出好成绩不重要,只要你走出去就行——那他从小就接受和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要优秀,他用10多年来印证学习好得到了优待,你现在说可以学习不好,孩子能接受吗?我们家长自己也想追求优秀追求美貌,这也同理。而家长这样的安慰,首先在理智上就否定了孩子。
 
家长也要认识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爸爸妈妈一路扶着孩子往前走。看起来非常阳光的孩子,有可能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受不了。那么孩子生病往往是自救,他需要重新生长,对生活有重新的认识,家长要接受和接纳这个过程。
 
自我的成长就是求道的一种,就是带有自我否定的成分,不是真正的勇士,是做不到的。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和耐心,愿意潜入内心的无序,剔除无意义的噪音,放下知识的包袱,寻找和重建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秩序和自由。
 
家长讨论:倾听和感受对方不太能做得到,微信交流还可以,与孩子面对面更不容易做到。
 
老师答复:如果与对方交流,实在不知道该做什么很纠结的时候,在混乱里就回答:“哦,好的。”因为有时候回答是错,不回答也是错。
 
如果你正在做事,孩子来说:“妈,我给你说个事儿”,你会怎么做?你要把手头的事情放下来听,你要用眼睛看着他的眼睛,要让他感到,你在放下你的评判和思考专注地听他说。如果你只是思考怎么回应,也许会说错,所以答复:嗯,啊,哦,就可以。
 
倾听的时候要给对方一种感受,你在全身心的听他说,那么回答语气助词就不是敷衍,而是认真地回应。
 
书中有一段话,马丁·布伯所说的:“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这段话写得特别好,尽管昨天我们还在为某个事情争吵,今天我们就是新的生活,我们是活在此时此刻。
 
有的家长说会放不下昨天或以往发生的事情,总在心里纠结。老师说:我们只是活在当下,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测未来,我们时刻活在变化中,我们全身心地倾听和感受他人。如果你每天在情绪的坑里,你是很难倾听他人的。
 
当你不能倾听别人的时候,那你一定要找一个倾听者,让他倾听你。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倾听者。
 
课堂练习  书中举例“我快要崩溃了,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怎样回应?
 
如果我们回应“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就像医生的诊断。那这个医生就不会共情,会让说话的人感觉不被接受。这里就指出了倾听和非倾听的区别,倾听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这个过程没有自己,全身心只用来听对方讲话,他可能会从表情、声音、一个动作就能体会到你的感觉。
 
第一小节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里面有一个案例,就是马歇尔教授引导一位女士如何体会到丈夫的感受和需要。
 
老师讲解:马歇尔帮助这位太太怎么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从看到对方的样子觉察自己的感受,然后跟对方确认“你不高兴是因为你需要……”来引导太太感受先生的需要,这时太太很迷茫,对方到底需要什么呢?接着引导太太从对方的话语里找线索,太太这时关心的是对方的想法,最后呢,引导太太找到了对方的需要。
 
家长1、读到这个案例想起前面学过的,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那太太的反应最开始说“你生我的气吗?”就是第一种责备自己。后来才能过渡到太太慢慢地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家长2、与对方沟通时可以只感受对方的需求,就没有对与错,感受到客观真实存在的需求,避免了想法的不同。
 
家长3、情绪不好的时候就是有需要在表达,有时我们对对方有评判,所以感受不到对方的需要。
 
第二小节 给他人反馈:非暴力沟通建议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可以从他人的观察、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他人的请求三个方面来进行。
 
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
 
一是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需要对方的确认。二是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
 
给他人反馈需要注意什么?
 
一是给他人反馈时,我们的语气十分重要;二是有时意图可能会被误解,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继续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避免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三是如果对方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动机。
 
课文解读:在生活中有文化背景的中国男人,有时不一定能直接接受你说出他的感受,假如你跟孩子表达了对方的感受,对方能不能接受呢,很难说。假如对方不愿意被你看到,不愿意被你揭开他的脆弱,他会有羞耻感,假如你不去猜测他的感受,直接去了解需要,可能会好一点。另外这里面有关系在里面。还要看对方是在什么情况下。如果能放下对方对自己的攻击,放下自己的恐惧和评判,体会对方的需要,那么效果就会好很多。
 
未完待续。。。
 
往期读书体会:
 
蓝桥春雪|作者
 
水之源|初审
 
面朝大海|责编
 
微信:hpdc2233675
 
【进入大象社群通道请点击】:
 
动图设计| KesanN   图片来源:喵喵编辑器/网络
 
叶片插图、二维码设计| 天津美术学院 董优之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