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中文(CUHK)读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以下文章选自《吉他加蛋挞》
 
虽然录取通知书上的录取日期是8月1日,但塔塔老师至今还在家里蹲,从九月初到现在也已经上了三个星期的网课了。
 
接下来就这两个月跟学校和老师们(网友)的接触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语言问题
 
我这学期的三门课,恰好涵盖了粤普英三种语言。除了有一个老师是美国人之外,另外两个是香港人。我导的课,因为不少同门是大陆人,所以他用普通话上课(虽然有口音但听课无障碍);有一门希腊语的课,是崇基神学院的一位老师开的,由于课上大部分是讲粤语的学生,所以他用粤语上课(能想象我上一门课学两门语言?爽歪歪)。这位希腊语老师的Research Assistant是我,他之前跟我联系我的时候还是用的普通话。
 
美国老师的课上,同学做Pre的时候真是考验口语和听力的时刻,困难主要是你要听懂一些口语比较差的同学在说什么(包括我),发音不准很容易让人出戏。所以前段时间网上看了杨振宁在清华上的第一课就是强调英语发音,不是没有道理的。
 
除了上课之外,平时有事发电邮英文或者中文都可。校方回复的邮件有时是英文有时是中英双语,也有纯中文的邮件;老师们回复的邮件也可能是中文或者英文。
 
总体上讲,即使英文没那么好的同学,在沟通方面也还能凑合。目前学校或者香港这种情况,实际上是香港在90年代提出的很有远见的一个语言目标,即”bilateral,trilingual”(两种文字——中文和英文,三门语言——粤语,普通话和英语),这样的设置很好地体现了香港所在的历史-文化处境,也方便了为数不少的大陆学生。
 
杨振宁清华物理学课-2004
 
二、部门协同
 
由于疫情的影响,学校宿管部门、研究生院和我所在的系(CRS)之间有挺多协同方面的问题,包括入学宿舍申请(我最后一轮抽中了宿舍,然而还是没能入住。)、隔离、签注过期、奖学金发放等各种问题,能够看到各个部门总体上还是对学生负责的,很多时候也及时电邮通知和回复。尤其是宿管,在这期间宿管安排了很多轮的隔离宿舍,并且及时解答来自学生们的疑问。
 
当然个人认为如果学校专门派人在微信群之类的平台上进行答疑,比一对一的邮件回复,效率无疑会更高。
 
与之对比的是,我在读研的时候(中山大学),实际上宿管部门、研究生院跟学生的沟通是很少的,只有系里会有比较多的沟通,而且总体上信息的流通没有cuhk多。
 
三、工作机会
 
我必须好好夸一下港中文的职业发展规划部门(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entre),八九月以来我几乎每天都收到他们的邮件,及时告知何时有线上宣讲会(campus talk),而且这些公司都是有所耳闻的大公司,这样无疑给了学生很多实习就业的机会。
 
我想起我在读研时参加校招,基本上都是自己投的简历,虽然学校有公众号推送招聘信息,但总体上没有港中文这么及时和大量。
 
我的邮箱截图
 
四、网课
 
我们网课主要在Zoom进行,教学资料会上传在一个叫Blackboard的平台。除了由于网络原因Blackboard下载东西比较慢之外(身在大陆你懂的),网课的总体质量还是能够保证的。不少网课有录像,便于回放。
 
五、总结
 
我对学校那边最大的感触就是——敬业。这种敬业不仅体现在老师们对教学的负责上,也体现在各个学校相关部门的服务和对学生的反馈上。这种敬业精神,也许就是港中文这样的港校能够在成立时间不算长的情况下,获得很高的国际排名背后的原因之一吧。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