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阅读·悦读·越读”——附小行政干部读书心得分享
以下文章选自《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Spring comes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附小历来崇尚读书,努力让阅读成为每一位附小人的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这次寒假及抗疫期间,附小全体行政干部在顾巧英校长的带领下,与一本本好书结缘,与一位位优秀作者对话……接下来,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
顾巧英
阅读,习惯成自然。假期及抗疫时间里,也读了几本,深夜阅读,是为常态。与以往不同,这次读的都是教育专业书籍。《教育哲学》《儿童教育哲学》《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发现父亲》《西点军校》《透过结构看世界》《跨界看教育》,前三本让我更多在哲学层面来审视教育,审视自我的学校管理与教育观念,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把握教育的本质。虽非一时可思考透彻,但拓宽拓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后两本以家长成就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过感觉可归属为励志类书籍,比较浅显,读来也不太费神,但亦可唤起一些教育的共鸣。最后两本用跨界的思维关照教育,一本是以前翻过再重温下,全局把握,系统思考,横纵兼顾,深度思考,高阶思维,思维结构化水平是需要教育者自我练习提升的。一本是各行业精英的教育对话与思考,观点碰撞中思辨教育,共同探讨对理想教育的展望。
教育,是一门迷恋人成长的学问。复杂又纯粹,充满挑战又极富诗意。身在教育岗位,阅读理论,亲近专著,持续学习,思考关照,方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坚定对理想教育的信念,更好地实现引领人成长的美好使命。
阅读,成长
张雪萍
假期是阅读之好时光,或为管理工作汲取灵感而阅读,或为课题与论文作专业阅读,或捧起散文集做心灵深呼吸,亦或为孩子的阅读作导航式领读……常其乐无穷!
《新校长·人生大课》一书,直面疫情,思考教育,许多文章彰显了教育者敏锐的思维与面对问题的作为,让人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新校长编辑部撰写的《@教育人:新冠疫情背后,学校教育的新生态正在加剧到来》从“学习型家庭成为教育的‘最基础组织细胞’”,课堂教学大规模实现线上线下交替或同步,学生走向更大程度的自我管理和自组织,学习方式将加速走向任务式与挑战式”等十三个方面,引领全体教育管理者进行前卫思考,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样态,开拓了自己的思路。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爱上语文》和《语文的生命意蕴》,让我感觉到了语文的艺术之美和文化之美。他把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长相思》从读厚,到读薄,最后读活,让课堂荡气回肠。学生在王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他说“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可见,研读文本是非下一番功夫不可的!他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尤其是文言文,包括经典的古诗词和小古文,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和文化之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语文的同时,要传承好中华文化,让他们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每一次成长,总是伴随着阅读,且常常是阅读先行,才有成长!与书香伴,生活总会更多彩!
公共利益,是一个人终极幸福的先决条件
——《全球教育风向标》读后感
张珍
《全球教育风向标》的主编李斌在“序言”中提出要对“基础教育深度转型”,里面谈到要重建学校生态。他认为可以教育学生追求自身利益,但对自身利益的正确实现方式是走向公民责任。要让孩子们理解一个基本的观念——公共利益,是一个人终极幸福的先决条件。当我在2020年1月28日读这些话时,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的教育正在朝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当时我是这么写的:“每一次历史大变革、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由像李先生这样的一群人推动的。但是任何新事物、新发现、新思想都必须与时代以及所处这个时代的大众意识匹配。本书呈现的案例——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是一所大山深处的农村寄宿制小学。43名学生有13名教师,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要求。这些条件是当下很多学校不具备的。”时隔三个月,经历了新冠疫情后,我觉得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公民责任”。防疫大背景下,遵守规定是一个公民素养的体现,是公民的责任担当。站在国家层面,民族复兴需要有公民责任的高科技人才。这次的疫情尤其是复学后的防疫可以是培养学生公民责任的一个好契机。如果每一个家庭是安全的,学校就是安全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自家孩子安全的一份承诺,也是对人家孩子安全的一份信任。保证自己的安全,是大家的公民责任。教育要发展,教师需要前瞻性。李斌老师的话犹如灯塔,给予一线教师目标,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合情推理在小数教学中的思考
纪勤杰
课标2011版指出“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合情推理是小数教学中常用的归纳方法,即学生通过研究发现某种规律,然后举例验证,得出此规律的正确性。曹培英老师在“跨越断层 走出误区”的第八章中,通过问卷了解到“66.7%的老师认为合情推理得出的结果一般是正确的”“22.2%的老师认为合情推理得出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归纳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突破小数教师的固有观念,培养学生去感悟和质疑合情推理的局限性呢?从而更多地从数学证明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反例思辨激发数学质疑:当我们小数老师回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合情推理的错误,实际上我们所能想到的非常有限,如“商不变性质中要加上零除外、互相平行的结论中要加上同一平面、正方形怎么截掉四个角围成的正方体容器中的过犹不及、抛两枚硬币正反面和掷两枚骰子和的可能性”等。只要我们在碰到类似于这种知识的教学时,把合情推理的局限性做大,做足,一定会启发思辨出更多的内容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结论思考发展科学归纳:对小数教材中的数学规律、结论进行梳理,思考能否从科学归纳上去进一步研究。如:“2、3、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材在“你知道吗”中加以了一定的科学归纳。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你知道吗”做大做足,并进行字母式的深度提炼。如:“比例的基本性质、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思考”教材中只能出了结论,没有数学本质的解释,我们要做的就把去思考能否给予科学的归纳,去发现数学规律背后的秘密。
《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与品牌》一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林常青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物质文化是实现其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随着我校松风与白马两个校区改扩建基本完成,这为学校文化建设搭好了外形框架。先行启动的松风校区文化建设与历时二年反复揣摩的白马校区文化文稿,在顶层设计与实践中与假期中翻阅的《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与品牌》的一些观点、操作不谋而合。此书以宁波市为个案,深入考察和探索学校文化变革和特色学校创建理论与实践问题,剖析和总结其经验,再在相关理论视域中分析和反思,立体地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书中列举的这些学校均在学校文化建设及发展学校特色中展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区在学校文化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整体风貌,对我们正在实施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有实践、实际借鉴意义。诚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与时俱进的工作,我校也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仁诲笃实,开拓创新。在学校“修德泽人”的校训统领之下,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和积淀,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相信附小的校园文化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生命的卫士》读后感
刘畏军
新型病毒冠状病毒,一个全新的名字,突然间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将华夏民族最隆重的春节击打得一反常态,每个人都经历了慌乱、紧张、惊疑、甚至沮丧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疫情蔓延至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春节假期,全国确诊的人数节节攀升,过五百,过一千,过一万……因这个病毒而丧生的骨肉同胞人数更是逐日递增,令人痛心惶恐。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国人停上一切娱乐活动,全民宅家抗疫。
而此刻,一位84岁的老人——钟南山,却如同定海神针,给慌乱中的人们以镇定和希望。1月18日,钟院士在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刚回到广州,突然接到通知,立马从广州赶往武汉。当时正值春运,机票买不到,高铁票也买不到。他费尽周折才挤上了G1102次高铁,在餐车厢找了一个座位。尽管疲惫,他仍打开电脑,开始仔细研究关于新冠的每个材料和文件。他不时地看看手表,实在困了,就在低矮的靠背上仰头打个盹。这张照片也成了前些日网上热传的内容。4个多小时后,他在深夜抵达武汉。
19日,钟院士与国家卫健委、武汉卫生部门的专家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又从武汉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飞抵北京又参加会议,子夜一点半散会。20日6点起床,研究汇报材料,参加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忙到深夜。21日,从北京回到广州,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解读最新情况……四个昼夜,这位84岁老人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提醒别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赶往疫情的最前线。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以钟南山等专家为首的全国医务人员的共同奋战下,在14亿国人的自觉协助下,疫情终于被有效控制。今天,我们的心可以踏实一点了,绷紧的弦可以放松一下下了。
17年前,在抗击非典的战疫中,钟南山也是挺身而出,主动请缨,为打赢战疫,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钟南山说”成为全国人民所信服的声音。可以说,钟南山恰似一座有特殊材料塑造而成的英雄山!撑起了全国人民最最依赖的靠山!难怪人们说:钟南山,是一座挺起民族脊梁的大山。
《伊顿公学:为何说“运动第一,学习第二”》读后感
方俊杰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位于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地处白金汉郡泰晤士河河畔,与温莎宫隔岸相望,伊顿公学是一座古老的学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作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排名全英前十。
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成绩大都优异,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
伊顿对体育极度重视,甚至有一句口号:“运动第一,学习第二”。他们相信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我校向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每月开展至少一次小型竞赛,每学期至少一次全校性运动会,每学年开展足球、篮球联赛。成立校田径队、三大球校队。对于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我想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首先,学校是义务阶段的学校,体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体质。保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保证开展好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同时要把内容丰富起来,让孩子们对绝大多数的体育项目有一个直观的体验,从而为自己以后选择一到二项专长打好基础。
其次,学校要选择一二个项目作为本校的特色项目,着重发展,力求在本地区,甚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这些项目,能够形成一系列的课程,从低段到高段,都有相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最后,在后勤保障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书笔记
赵建良
寒假中,有幸拜读了肖川博士主编的《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一书,此书以案例为主,每一篇案例都很生动。全分五个章节进行撰写,经过“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提出“理想的课堂”、“爱的教学”、“人本教育”的要求。本书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读完此书,我思绪万千,难以平静。是啊!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它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尤其在读到《期待素课》一文时,我为之一振,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朱老师的这篇文章,从教学的语言、设计、再到教师的着装,及作业的布置,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期待,处处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是啊,点缀太多,让人眼花缭乱,感觉华而不实,而多一点儿“素”,则让人眼前一亮,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喜欢!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人因思想而伟大。”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呢?要多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在特定环境下产生,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另外,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等。这些成功的教学反思会让我们进步。
总之,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无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还是在我们的行政管理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把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记在心底,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做一个思想和行动统一的成长者!
走向专业,方能实现高效
——读《教学可以很简单:高效能教师轻松教学7法》
陆苗
早两年,我对“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总是傻傻分不清。对于“教师资格证”我能理解,可对于“专业技术资格证”,我没有去细究过,曾经一转念想过“教师,也有专业技术?”山东蓝翔技校才是颁发专业技术的吧!
随着阅读《教学可以很简单:高效能教师轻松教学7法》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高效能教师——真正的专业技术工作者!
文中专业化的教学小贴士比比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在明白学生要去哪里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作者提醒大家,可以通过细分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细分为内容性目标和程序性目标。通过课程标准,寻找在你的课程中内容性目标或者程序性目标隐含着那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把目标细分成更小的“段“以及更易管理的“块”。换句话说:就是详细记录实现掌握目标的轨迹,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检验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仔细分析学习目标,并和学生、家长有效沟通学习目标。
书中,像这样的“专业技术”方法还有很多,从计划的制定到学习目标的确立再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正像此书作者所言“如果能用上这7法,教学可以很简单”,而我们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质高效!
愧在初为人师
毛海燕
教师,是良心职业。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李镇西老师回忆了实习期间借“差生”刘江的作文,趁机羞辱,以报“丑化老师”之仇的事情。从最初的洋洋得意,到后来的寝食难安,再到后来的主动道歉求得原谅,发出了“你以为你胜利了吗?一个堂堂的语文老师,以一种自以为巧妙的方式收拾了一个对你“大不敬”的人。可这个人是谁呢?仅仅是一个写文章“丑化”了你的学生,对他,你用得着这么煞费苦心地调动起所有的挖苦之语来冷嘲热讽吗?”这样的心灵叩问。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这段话,我不禁脸红羞愧,因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对学生“出言不逊”过。李镇西的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教师的面子远没有事情的真相重要,远没有学生的自尊重要,远没有对学生的尊重重要!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教师心怀仁爱,即使在面对学生犯错时,亦会以“父母之心”,以“帮助”的心态去纠错;教师心怀尊重之情,无论在面对哪位学生,都能以“人”的角度去尊重他们。与您共勉!
《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读后感
周云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的主阵地。最近想看说课评课类的书籍,在某东上找到《听程红兵说课评课》一本,评价颇高。本书作者程红兵是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本书本书分两大章:说课和评课。作者是一名语文教师,本书中的说课与评课中的案例多是语文课堂教学。虽然,我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但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致的,优秀课堂教学的标准是相同的。同时,在刚参加工作时,我教了两年语文。这两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有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较为精炼的课堂教学语言,为我以后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打上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对我后来的课题与论文的撰写都有一定的帮助。
程红兵老师从说课和评课两个方面,从具体的观课和评课的具体案例出发,来向我们呈现——好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上真正关注的应该是谁?如何激发课堂中的师生智慧?
作者认为评价课堂,我们不能仅仅看教师的讲解精彩度,更应该看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教得怎么样,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课堂教学的有效度,要从三个角度去评价:第一,教学目标达成怎么样,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效果就高;第二,学生参与度怎么样,学生的情绪是否非常积极,非常投入;第三,学生学习的幸福度如何,学生上这堂课是否非常高兴、愉悦。
书中有一章叫做“公开课不要演戏”,让我的感触很深,很有共鸣。我上过一些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公开课就是这样一种,让很多老师又喜又忧的存在。通过公开课,我们能够迅速成长。究竟该如何上好公开课?作者认为好的公开课,不能演戏。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教师学习掌握规范,让老教师超越规范。
学无止境,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受了作者的教育激情,精湛的识见,厚实的文化,仁爱的情怀,给我带来思考和力量。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蒋军林
寒假有幸拜读了刘波老师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一书。教师的成长是无止境的,成长也应成为教师的终身修炼,做研究则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研究是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中提高工作效率,在研究中促进自身成长。研究并不神秘,要把学习、工作、实践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关键在于有研究的意识,善于借力,学会利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成果;可以从教育媒体征文寻找研究点;可以持续关注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是常规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实践研究,还可以是自己有优势的问题作为研究,发挥自身的优点,研究就会达到一定的深度。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轨迹,我们特别需要去做的是要转变心态,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优秀同事学习;广泛阅读,将理论知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更要养成研究反思的习惯,对自己每天的教学进行充分的反思,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并整理成成熟的文章,使自己真正走上研究路。
“教育是慢的艺术”同样,一个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教科研中不断反思,慢慢进步。“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只要你下定决心,付诸实践,相信你就能从新手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阅读,且思且行
毛雪军
阅读,能保持心灵的澄澈。这段时间,读了一些教育教学类的书籍,较为感兴趣便是“阅读教学”这个话题。其中,闫学的《上一堂高阶阅读课》,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作者通过不同文体的课例的分享,向我们阐释什么是“高阶课堂”,什么是“高阶思维”。正如书中所言:“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高处,像攀爬一节又一节的阶梯;拉着他们的手,一起向前、向上……我们坚信,最美的风景在高处,在远方。”初读,隐隐约约对“高阶课堂”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后来,惊喜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刊发了闫学的《高阶阅读能力落地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与策略》一文。她从梳理文本信息、发掘文本内容两个方面介绍提升高阶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呈现出具体的学习步骤,让我初步理解了“高阶阅读”。然而阅读到底是怎么发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发展?为什么会出现阅读障碍?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我又读了白学军等著的《阅读心理学》。该书从心理学的范畴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的心理规律。我想:了解一些心理学,肯定有益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
在阅读这些书籍、杂志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一些初浅的认知,当然,更多的则是反思——如何去关照学生的学程,如何去关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问题,引领我继续且读且思,且思且行。
与你一同天真
赵耐芳
孩子,天生就是亲近儿童文学的,读朱自强的《小学语文儿童教学法》,我特别书中喜欢提到的“天真的阅读”,这是对文学所创造的想象,世界怀有信赖心态的阅读,用米勒的话说,就是要天真的孩子,把你的头伸到阅读中去,没有怀疑,保留或者咨询。
虽然我是个大人了,可我最喜欢儿童文学,严肃的书总看得我愁眉苦脸的。儿童文学就不一样了。看了很多有趣的好书,很多书都让我对着哈哈大笑,然后喜滋滋地说:“我真是喜欢呀,真是喜欢呀。”
所以我喜欢讲我自己喜欢的故事,给我的孩子们听——我一边讲,一边紧张地注视着他们的反应。我给孩子们讲《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豆蔻镇上飘着浓郁的饼干香,三个可爱、可笑的强盗,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讲孙幼军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讲他的《没有风的扇子》,讲《晴天有时下猪》,孩子们往往坐在椅子上,做出各种吃惊的表情,或者哈哈大笑,然后喃喃重复故事里的句子,这真让人开心。
很多孩子会说,老师,你的故事真好听。我会说:是呀,我也特别喜欢。
我常常想,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哪个孩子能遇到没有风的扇子,能遇到天上掉下来的猪,能遇到彼得潘,能在巴学园上学……他就是我做梦都想成为的顶顶幸福的孩子。即使不能实现这样的梦想,但能和人聊这样的梦想,也能被人接受、认同,那也是顶顶幸福的事。
这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阅读呢。
读《透过结构看世界》
张玮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先生的这句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透过结构看世界》一书就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站在山外看此山,站在“圈外”看“圈内”,把握事物的全貌,剖析具体事物的内部结构,更高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如众所周知的田忌赛马故事一样,改变了赛马的“结构”就改变了最后的结果。确实是这样,“结构思考力”犹如我们观察世界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是我们剖析具体事物的“手术刀”,如果我们都能够“透过结构看世界”,就可以迅速了解事物的全貌、本质、内外部的联系、发展趋势等,也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把事情做正确。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对结构思考力的应用,要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有方案时“透过结构看表达”,把方案想清楚说明白;要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无方案时“透过结构看问题”,找到方案并说明白;最后要“透过结构看共识”,努力做到帮助团队找到方案并给出说明,努力让大家将结构思考力融入到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打造高效的工作环境。我想,这对于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一样的,达到“理解——重构——呈现”这样的三步法,我们的工作也就更加轻松高效了的。
改变人生态度,重塑思考王国——一起《透过结构看世界》吧!
面对疫情,教育大有可为
时茜云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未来学校的形态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学校(school)会转型为新型的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re)。这一理念在疫情背景下越发值得我们深思。朱教授对未来学校的描述有些已经慢慢在变成了现实,有些是在朝这个方向前行。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居家在线学习,与未来学校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相吻合。孩子们居家在线学习采用了网络学习的方式,不正是适应未来的教学方式吗?也许,在家学习会成为未来学习的样态之一。
在线学习期间,平湖市教育局整合最大的教育资源,推出空中课堂,让身处任何地区的孩子们都能听到优质的课程。同时,我们任课老师则通过钉钉、微信等app线上批改答疑,对孩子们开展个性化辅导。正是“互联网+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让我们的“停课不停学”变为可能!除了普遍的线上作业讲评之外,我们也应该尝试着开展主题式、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安排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内容,例如编写思维导图、查找资料、小课题研究等方式,增加孩子们学习的思维深度。
未来学校听着很遥远,其实已经离我们很近了。这次疫情中的线上教学就是一个“试金石”,也许过程很艰难,但是总是会有很多收获!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陆喜
今年在漫长的“假期”中,我难得有时间好好地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读完后,感觉自己需要补充的内容还是非常多。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新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各类改革,充分把体育的德育、智育、美育充分地结合起来,把孩子以体育为中心,培养成为一名全民发展的学生。
“阅读”是修身, “悦读”是养性,而“越读”则是进一步去关怀自身环境以外的世界。我们的阅读始终在路上……
素材:附小全体行政干部
编辑:毛雪军
审核:顾巧英
监制:顾巧英
● 扫码关注我们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Spring comes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附小历来崇尚读书,努力让阅读成为每一位附小人的生活方式,让学习成为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这次寒假及抗疫期间,附小全体行政干部在顾巧英校长的带领下,与一本本好书结缘,与一位位优秀作者对话……接下来,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是迷恋人成长的学问
顾巧英
阅读,习惯成自然。假期及抗疫时间里,也读了几本,深夜阅读,是为常态。与以往不同,这次读的都是教育专业书籍。《教育哲学》《儿童教育哲学》《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发现父亲》《西点军校》《透过结构看世界》《跨界看教育》,前三本让我更多在哲学层面来审视教育,审视自我的学校管理与教育观念,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把握教育的本质。虽非一时可思考透彻,但拓宽拓深了对教育的理解。后两本以家长成就孩子的视角谈教育,读过感觉可归属为励志类书籍,比较浅显,读来也不太费神,但亦可唤起一些教育的共鸣。最后两本用跨界的思维关照教育,一本是以前翻过再重温下,全局把握,系统思考,横纵兼顾,深度思考,高阶思维,思维结构化水平是需要教育者自我练习提升的。一本是各行业精英的教育对话与思考,观点碰撞中思辨教育,共同探讨对理想教育的展望。
教育,是一门迷恋人成长的学问。复杂又纯粹,充满挑战又极富诗意。身在教育岗位,阅读理论,亲近专著,持续学习,思考关照,方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坚定对理想教育的信念,更好地实现引领人成长的美好使命。
阅读,成长
张雪萍
假期是阅读之好时光,或为管理工作汲取灵感而阅读,或为课题与论文作专业阅读,或捧起散文集做心灵深呼吸,亦或为孩子的阅读作导航式领读……常其乐无穷!
《新校长·人生大课》一书,直面疫情,思考教育,许多文章彰显了教育者敏锐的思维与面对问题的作为,让人感受到“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新校长编辑部撰写的《@教育人:新冠疫情背后,学校教育的新生态正在加剧到来》从“学习型家庭成为教育的‘最基础组织细胞’”,课堂教学大规模实现线上线下交替或同步,学生走向更大程度的自我管理和自组织,学习方式将加速走向任务式与挑战式”等十三个方面,引领全体教育管理者进行前卫思考,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样态,开拓了自己的思路。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爱上语文》和《语文的生命意蕴》,让我感觉到了语文的艺术之美和文化之美。他把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长相思》从读厚,到读薄,最后读活,让课堂荡气回肠。学生在王老师的引领下,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他说“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可见,研读文本是非下一番功夫不可的!他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尤其是文言文,包括经典的古诗词和小古文,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根和文化之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语文的同时,要传承好中华文化,让他们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每一次成长,总是伴随着阅读,且常常是阅读先行,才有成长!与书香伴,生活总会更多彩!
公共利益,是一个人终极幸福的先决条件
——《全球教育风向标》读后感
张珍
《全球教育风向标》的主编李斌在“序言”中提出要对“基础教育深度转型”,里面谈到要重建学校生态。他认为可以教育学生追求自身利益,但对自身利益的正确实现方式是走向公民责任。要让孩子们理解一个基本的观念——公共利益,是一个人终极幸福的先决条件。当我在2020年1月28日读这些话时,认为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的教育正在朝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当时我是这么写的:“每一次历史大变革、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由像李先生这样的一群人推动的。但是任何新事物、新发现、新思想都必须与时代以及所处这个时代的大众意识匹配。本书呈现的案例——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是一所大山深处的农村寄宿制小学。43名学生有13名教师,家长和老师都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要求。这些条件是当下很多学校不具备的。”时隔三个月,经历了新冠疫情后,我觉得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公民责任”。防疫大背景下,遵守规定是一个公民素养的体现,是公民的责任担当。站在国家层面,民族复兴需要有公民责任的高科技人才。这次的疫情尤其是复学后的防疫可以是培养学生公民责任的一个好契机。如果每一个家庭是安全的,学校就是安全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自家孩子安全的一份承诺,也是对人家孩子安全的一份信任。保证自己的安全,是大家的公民责任。教育要发展,教师需要前瞻性。李斌老师的话犹如灯塔,给予一线教师目标,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合情推理在小数教学中的思考
纪勤杰
课标2011版指出“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合情推理是小数教学中常用的归纳方法,即学生通过研究发现某种规律,然后举例验证,得出此规律的正确性。曹培英老师在“跨越断层 走出误区”的第八章中,通过问卷了解到“66.7%的老师认为合情推理得出的结果一般是正确的”“22.2%的老师认为合情推理得出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归纳推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突破小数教师的固有观念,培养学生去感悟和质疑合情推理的局限性呢?从而更多地从数学证明的角度去进行思考。
反例思辨激发数学质疑:当我们小数老师回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合情推理的错误,实际上我们所能想到的非常有限,如“商不变性质中要加上零除外、互相平行的结论中要加上同一平面、正方形怎么截掉四个角围成的正方体容器中的过犹不及、抛两枚硬币正反面和掷两枚骰子和的可能性”等。只要我们在碰到类似于这种知识的教学时,把合情推理的局限性做大,做足,一定会启发思辨出更多的内容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结论思考发展科学归纳:对小数教材中的数学规律、结论进行梳理,思考能否从科学归纳上去进一步研究。如:“2、3、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教材在“你知道吗”中加以了一定的科学归纳。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你知道吗”做大做足,并进行字母式的深度提炼。如:“比例的基本性质、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思考”教材中只能出了结论,没有数学本质的解释,我们要做的就把去思考能否给予科学的归纳,去发现数学规律背后的秘密。
《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与品牌》一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林常青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物质文化是实现其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随着我校松风与白马两个校区改扩建基本完成,这为学校文化建设搭好了外形框架。先行启动的松风校区文化建设与历时二年反复揣摩的白马校区文化文稿,在顶层设计与实践中与假期中翻阅的《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与品牌》的一些观点、操作不谋而合。此书以宁波市为个案,深入考察和探索学校文化变革和特色学校创建理论与实践问题,剖析和总结其经验,再在相关理论视域中分析和反思,立体地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书中列举的这些学校均在学校文化建设及发展学校特色中展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区在学校文化及学校特色建设中的整体风貌,对我们正在实施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有实践、实际借鉴意义。诚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与时俱进的工作,我校也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仁诲笃实,开拓创新。在学校“修德泽人”的校训统领之下,校园文化一脉相承,并不断得到创新和积淀,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上善若水,大象无形”,相信附小的校园文化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生命的卫士》读后感
刘畏军
新型病毒冠状病毒,一个全新的名字,突然间闯进了我们的生活,一下子将华夏民族最隆重的春节击打得一反常态,每个人都经历了慌乱、紧张、惊疑、甚至沮丧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疫情蔓延至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春节假期,全国确诊的人数节节攀升,过五百,过一千,过一万……因这个病毒而丧生的骨肉同胞人数更是逐日递增,令人痛心惶恐。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国人停上一切娱乐活动,全民宅家抗疫。
而此刻,一位84岁的老人——钟南山,却如同定海神针,给慌乱中的人们以镇定和希望。1月18日,钟院士在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刚回到广州,突然接到通知,立马从广州赶往武汉。当时正值春运,机票买不到,高铁票也买不到。他费尽周折才挤上了G1102次高铁,在餐车厢找了一个座位。尽管疲惫,他仍打开电脑,开始仔细研究关于新冠的每个材料和文件。他不时地看看手表,实在困了,就在低矮的靠背上仰头打个盹。这张照片也成了前些日网上热传的内容。4个多小时后,他在深夜抵达武汉。
19日,钟院士与国家卫健委、武汉卫生部门的专家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又从武汉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飞抵北京又参加会议,子夜一点半散会。20日6点起床,研究汇报材料,参加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忙到深夜。21日,从北京回到广州,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解读最新情况……四个昼夜,这位84岁老人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他提醒别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赶往疫情的最前线。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以钟南山等专家为首的全国医务人员的共同奋战下,在14亿国人的自觉协助下,疫情终于被有效控制。今天,我们的心可以踏实一点了,绷紧的弦可以放松一下下了。
17年前,在抗击非典的战疫中,钟南山也是挺身而出,主动请缨,为打赢战疫,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今“钟南山说”成为全国人民所信服的声音。可以说,钟南山恰似一座有特殊材料塑造而成的英雄山!撑起了全国人民最最依赖的靠山!难怪人们说:钟南山,是一座挺起民族脊梁的大山。
《伊顿公学:为何说“运动第一,学习第二”》读后感
方俊杰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位于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地处白金汉郡泰晤士河河畔,与温莎宫隔岸相望,伊顿公学是一座古老的学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作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排名全英前十。
伊顿以“精英摇篮”、“绅士文化”闻名世界,也素以军事化的严格管理著称,学生成绩大都优异,被公认是英国最好的中学,是英国王室、政界、经济界精英的培训之地。
伊顿对体育极度重视,甚至有一句口号:“运动第一,学习第二”。他们相信体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我校向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每月开展至少一次小型竞赛,每学期至少一次全校性运动会,每学年开展足球、篮球联赛。成立校田径队、三大球校队。对于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我想谈一下自己不成熟的思考。
首先,学校是义务阶段的学校,体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体质。保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保证开展好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同时要把内容丰富起来,让孩子们对绝大多数的体育项目有一个直观的体验,从而为自己以后选择一到二项专长打好基础。
其次,学校要选择一二个项目作为本校的特色项目,着重发展,力求在本地区,甚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对于这些项目,能够形成一系列的课程,从低段到高段,都有相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最后,在后勤保障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为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书笔记
赵建良
寒假中,有幸拜读了肖川博士主编的《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一书,此书以案例为主,每一篇案例都很生动。全分五个章节进行撰写,经过“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学”、从而提出“理想的课堂”、“爱的教学”、“人本教育”的要求。本书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读完此书,我思绪万千,难以平静。是啊!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它为我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尤其在读到《期待素课》一文时,我为之一振,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朱老师的这篇文章,从教学的语言、设计、再到教师的着装,及作业的布置,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期待,处处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是啊,点缀太多,让人眼花缭乱,感觉华而不实,而多一点儿“素”,则让人眼前一亮,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喜欢!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人因思想而伟大。”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呢?要多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而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深入,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在特定环境下产生,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另外,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多媒体应用,等等。这些成功的教学反思会让我们进步。
总之,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无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还是在我们的行政管理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把冯骥才先生的这句话记在心底,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实践者,做一个思想和行动统一的成长者!
走向专业,方能实现高效
——读《教学可以很简单:高效能教师轻松教学7法》
陆苗
早两年,我对“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总是傻傻分不清。对于“教师资格证”我能理解,可对于“专业技术资格证”,我没有去细究过,曾经一转念想过“教师,也有专业技术?”山东蓝翔技校才是颁发专业技术的吧!
随着阅读《教学可以很简单:高效能教师轻松教学7法》让我深刻地意识到:高效能教师——真正的专业技术工作者!
文中专业化的教学小贴士比比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在明白学生要去哪里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作者提醒大家,可以通过细分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细分为内容性目标和程序性目标。通过课程标准,寻找在你的课程中内容性目标或者程序性目标隐含着那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把目标细分成更小的“段“以及更易管理的“块”。换句话说:就是详细记录实现掌握目标的轨迹,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检验点。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该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仔细分析学习目标,并和学生、家长有效沟通学习目标。
书中,像这样的“专业技术”方法还有很多,从计划的制定到学习目标的确立再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正像此书作者所言“如果能用上这7法,教学可以很简单”,而我们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质高效!
愧在初为人师
毛海燕
教师,是良心职业。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李镇西老师回忆了实习期间借“差生”刘江的作文,趁机羞辱,以报“丑化老师”之仇的事情。从最初的洋洋得意,到后来的寝食难安,再到后来的主动道歉求得原谅,发出了“你以为你胜利了吗?一个堂堂的语文老师,以一种自以为巧妙的方式收拾了一个对你“大不敬”的人。可这个人是谁呢?仅仅是一个写文章“丑化”了你的学生,对他,你用得着这么煞费苦心地调动起所有的挖苦之语来冷嘲热讽吗?”这样的心灵叩问。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这段话,我不禁脸红羞愧,因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对学生“出言不逊”过。李镇西的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教师的面子远没有事情的真相重要,远没有学生的自尊重要,远没有对学生的尊重重要!
教育,当以慈悲为怀。教师心怀仁爱,即使在面对学生犯错时,亦会以“父母之心”,以“帮助”的心态去纠错;教师心怀尊重之情,无论在面对哪位学生,都能以“人”的角度去尊重他们。与您共勉!
《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读后感
周云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教师的主阵地。最近想看说课评课类的书籍,在某东上找到《听程红兵说课评课》一本,评价颇高。本书作者程红兵是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本书本书分两大章:说课和评课。作者是一名语文教师,本书中的说课与评课中的案例多是语文课堂教学。虽然,我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但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致的,优秀课堂教学的标准是相同的。同时,在刚参加工作时,我教了两年语文。这两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有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较为精炼的课堂教学语言,为我以后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打上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对我后来的课题与论文的撰写都有一定的帮助。
程红兵老师从说课和评课两个方面,从具体的观课和评课的具体案例出发,来向我们呈现——好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上真正关注的应该是谁?如何激发课堂中的师生智慧?
作者认为评价课堂,我们不能仅仅看教师的讲解精彩度,更应该看学生的参与度。教师教得怎么样,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课堂教学的有效度,要从三个角度去评价:第一,教学目标达成怎么样,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效果就高;第二,学生参与度怎么样,学生的情绪是否非常积极,非常投入;第三,学生学习的幸福度如何,学生上这堂课是否非常高兴、愉悦。
书中有一章叫做“公开课不要演戏”,让我的感触很深,很有共鸣。我上过一些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公开课就是这样一种,让很多老师又喜又忧的存在。通过公开课,我们能够迅速成长。究竟该如何上好公开课?作者认为好的公开课,不能演戏。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让青年教师学习掌握规范,让老教师超越规范。
学无止境,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受了作者的教育激情,精湛的识见,厚实的文化,仁爱的情怀,给我带来思考和力量。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蒋军林
寒假有幸拜读了刘波老师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一书。教师的成长是无止境的,成长也应成为教师的终身修炼,做研究则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研究是教师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中提高工作效率,在研究中促进自身成长。研究并不神秘,要把学习、工作、实践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关键在于有研究的意识,善于借力,学会利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可以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成果;可以从教育媒体征文寻找研究点;可以持续关注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也可以是常规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实践研究,还可以是自己有优势的问题作为研究,发挥自身的优点,研究就会达到一定的深度。
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是青年教师成长的轨迹,我们特别需要去做的是要转变心态,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优秀同事学习;广泛阅读,将理论知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更要养成研究反思的习惯,对自己每天的教学进行充分的反思,记录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并整理成成熟的文章,使自己真正走上研究路。
“教育是慢的艺术”同样,一个教师的成长也是一个慢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在教科研中不断反思,慢慢进步。“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只要你下定决心,付诸实践,相信你就能从新手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阅读,且思且行
毛雪军
阅读,能保持心灵的澄澈。这段时间,读了一些教育教学类的书籍,较为感兴趣便是“阅读教学”这个话题。其中,闫学的《上一堂高阶阅读课》,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作者通过不同文体的课例的分享,向我们阐释什么是“高阶课堂”,什么是“高阶思维”。正如书中所言:“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高处,像攀爬一节又一节的阶梯;拉着他们的手,一起向前、向上……我们坚信,最美的风景在高处,在远方。”初读,隐隐约约对“高阶课堂”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后来,惊喜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刊发了闫学的《高阶阅读能力落地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与策略》一文。她从梳理文本信息、发掘文本内容两个方面介绍提升高阶阅读能力的教学策略,呈现出具体的学习步骤,让我初步理解了“高阶阅读”。然而阅读到底是怎么发生的?阅读能力如何发展?为什么会出现阅读障碍?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我又读了白学军等著的《阅读心理学》。该书从心理学的范畴为我们介绍了一些阅读的心理规律。我想:了解一些心理学,肯定有益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解决。
在阅读这些书籍、杂志的过程中,我渐渐有了一些初浅的认知,当然,更多的则是反思——如何去关照学生的学程,如何去关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问题,引领我继续且读且思,且思且行。
与你一同天真
赵耐芳
孩子,天生就是亲近儿童文学的,读朱自强的《小学语文儿童教学法》,我特别书中喜欢提到的“天真的阅读”,这是对文学所创造的想象,世界怀有信赖心态的阅读,用米勒的话说,就是要天真的孩子,把你的头伸到阅读中去,没有怀疑,保留或者咨询。
虽然我是个大人了,可我最喜欢儿童文学,严肃的书总看得我愁眉苦脸的。儿童文学就不一样了。看了很多有趣的好书,很多书都让我对着哈哈大笑,然后喜滋滋地说:“我真是喜欢呀,真是喜欢呀。”
所以我喜欢讲我自己喜欢的故事,给我的孩子们听——我一边讲,一边紧张地注视着他们的反应。我给孩子们讲《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豆蔻镇上飘着浓郁的饼干香,三个可爱、可笑的强盗,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讲孙幼军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讲他的《没有风的扇子》,讲《晴天有时下猪》,孩子们往往坐在椅子上,做出各种吃惊的表情,或者哈哈大笑,然后喃喃重复故事里的句子,这真让人开心。
很多孩子会说,老师,你的故事真好听。我会说:是呀,我也特别喜欢。
我常常想,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哪个孩子能遇到没有风的扇子,能遇到天上掉下来的猪,能遇到彼得潘,能在巴学园上学……他就是我做梦都想成为的顶顶幸福的孩子。即使不能实现这样的梦想,但能和人聊这样的梦想,也能被人接受、认同,那也是顶顶幸福的事。
这何尝不是一种天真的阅读呢。
读《透过结构看世界》
张玮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先生的这句诗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透过结构看世界》一书就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站在山外看此山,站在“圈外”看“圈内”,把握事物的全貌,剖析具体事物的内部结构,更高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如众所周知的田忌赛马故事一样,改变了赛马的“结构”就改变了最后的结果。确实是这样,“结构思考力”犹如我们观察世界的“望远镜”与“显微镜”,是我们剖析具体事物的“手术刀”,如果我们都能够“透过结构看世界”,就可以迅速了解事物的全貌、本质、内外部的联系、发展趋势等,也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把事情做正确。所以,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对结构思考力的应用,要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有方案时“透过结构看表达”,把方案想清楚说明白;要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无方案时“透过结构看问题”,找到方案并说明白;最后要“透过结构看共识”,努力做到帮助团队找到方案并给出说明,努力让大家将结构思考力融入到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打造高效的工作环境。我想,这对于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一样的,达到“理解——重构——呈现”这样的三步法,我们的工作也就更加轻松高效了的。
改变人生态度,重塑思考王国——一起《透过结构看世界》吧!
面对疫情,教育大有可为
时茜云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提出,未来学校的形态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学校(school)会转型为新型的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re)。这一理念在疫情背景下越发值得我们深思。朱教授对未来学校的描述有些已经慢慢在变成了现实,有些是在朝这个方向前行。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居家在线学习,与未来学校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相吻合。孩子们居家在线学习采用了网络学习的方式,不正是适应未来的教学方式吗?也许,在家学习会成为未来学习的样态之一。
在线学习期间,平湖市教育局整合最大的教育资源,推出空中课堂,让身处任何地区的孩子们都能听到优质的课程。同时,我们任课老师则通过钉钉、微信等app线上批改答疑,对孩子们开展个性化辅导。正是“互联网+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让我们的“停课不停学”变为可能!除了普遍的线上作业讲评之外,我们也应该尝试着开展主题式、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安排一些探究性的活动内容,例如编写思维导图、查找资料、小课题研究等方式,增加孩子们学习的思维深度。
未来学校听着很遥远,其实已经离我们很近了。这次疫情中的线上教学就是一个“试金石”,也许过程很艰难,但是总是会有很多收获!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
陆喜
今年在漫长的“假期”中,我难得有时间好好地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读完后,感觉自己需要补充的内容还是非常多。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个性鲜明。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新的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以主动、积极的态势迎接各类改革,充分把体育的德育、智育、美育充分地结合起来,把孩子以体育为中心,培养成为一名全民发展的学生。
“阅读”是修身, “悦读”是养性,而“越读”则是进一步去关怀自身环境以外的世界。我们的阅读始终在路上……
素材:附小全体行政干部
编辑:毛雪军
审核:顾巧英
监制:顾巧英
● 扫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