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教研丨劳动,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株洲天元小学》
 
劳动
 
——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个人简介:
 
吴艳霞,六年级语文教师。
 
读书格言: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值得老师反复阅读的经典好书,看目录时,发现多条建议标题中提到“劳动”,不由直奔目标,对这些建议品读、咀嚼了一番,现对“劳动”的粗浅之思记录于此。
 
我此处所说的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
 
一、脑力劳动——开动脑筋,劳逸结合
 
脑力劳动又称智力劳动,是劳动者以大脑神经系统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如记忆、思考等。记忆力是智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学习时,不管是学习文化知识还是动手劳动,记忆是必不可少的。苏霍姆林斯基反对单一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深蒂固地把所学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整个的过程包括记忆、理解、思考、分析等等环节。他在“55逐步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建议中说:“儿童只有在养成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的习惯的条件下,脑力劳动才可能成为儿童喜爱的事情。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
 
当然也不能让儿童的头脑经常疲惫不堪。他提到有些教师认为,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使儿童“经常处于智力紧张状态的气氛”,就是自己的成功。这是非常不对的。学生经常智力疲惫不堪,容易激动和发怒,从而对学习产生厌恶。由此我想到“劳逸结合”这个词在此种语境下用,是多么的恰如其分。老师的工作也好,学生的学习也罢,都得讲究“劳逸结合”。
 
二、体力劳动——发展智慧,全面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除了到自然界去旅行和游戏以外,体力劳动能为儿童的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余地。经验证明,体力劳动对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的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着学生的极重要的智慧品质:好奇心、钻研精神、思考的灵活性、鲜明的想象力等。我是十分认同的,读着他的观点,不得不佩服他的思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从来不是分离的,他们是结合在一起的。他的很多条建议都说到与此相关的观点。
 
1.建议第28条“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
 
“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他说,“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
 
经验证明,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能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要精细的、需要动脑的劳动。就像他说的“从事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体力劳动,而不需要任何技巧。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
 
当然,要使手起到发展智慧的作用,还有必要进行经常的阅读: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阅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从我国鼓励、推动阅读的种种做法也可见一斑。
 
2.建议第40条“动手和智慧”
 
他认为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过任何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作业,那这个人的智力是得不到实际发展的。可见,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也确实观察发现,那些双手多做复杂的、精细的、爱动脑筋的作业的学生,如常做手工、做拼装等活动的学生,理解力、思考力更强。
 
3.建议第67条“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和爱好”
 
在建议“66 劳动和智力发展”中,苏霍姆林斯基介绍了苏联很多的小学生劳动集体——课外小组。如:少年植物栽培加小组、机械化小组、无线电工小组、动物饲养小组等等,涵盖农业劳动、技术创造活动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室和工作角,从幼年儿童开始就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工作演练”,而且可以随着喜好的变化而调换,直至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而他们的很多教师都有自己的精通或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专业技艺。这真的是令我叹为观止,解体了二十八九年的苏联当时的课程教育和劳动教育多么的丰富。他们的教师的专业功底又是多么扎实。他们认为,“要让每一颗心里点燃起热爱劳动的火花,要帮助学生动手去做某一件事,并且使双手成为他的智慧的老师。”他认为 ,在少年时期,一个人没有在复杂的图纸或者仪器面前钻研得入了迷,除了这件有趣的活动以外而忘记了世界上的一切,那是很难设想他能受到完满的教育的,在这里少年们变成了思考者和研究者,他们在科学思想和科学家们的丰功伟绩面前,感到由衷的赞叹和敬仰。
 
对于前苏联劳动教育方面的精髓我们可以去学习和借鉴,但绝对不是“生搬硬套”。国情不同,方针策略也应不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我们需要怎样的劳动教育?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劳动者?我们的教育怎样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劳动者?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智能时代、工业4.0时代已经来临,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的孩子应在创造性劳动中成长、发展。
 
就我国现状看,孩子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没有做到十分均衡。脑力劳动,即智力劳动,毋庸置疑,我们是非常重视的,但近些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在这关键时候国家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学生体力劳动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意见》明确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可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太偏重哪方都是不可取的。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实践,我们的孩子,在劳动的实践中,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刘艳飞副校长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十分必要,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是现代教育的主旨之一。吴艳霞老师以敏锐的视角在教育经典中捕捉到了“劳动”这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却又是当今急需重视的一项教育活动;并用流畅、通俗的文字诠释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作用以及实施途径——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年轻的吴老师有如此的认识和思考,难能可贵!
 
通讯员丨王牧云
 
文丨吴艳霞
 
审核丨刘艳飞 刘海蓉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