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最著名的古籍收藏大家做收藏的心得是什么,读书的方法又是什么?

以下文章选自《采铜的创想世界》
 
这本书是作家庆山专访藏书家韦力的交流记录。韦力是现在国内最著名的藏书家之一,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包括大量珍本、善本,近两年出版记录个人藏书相关的作品多部。
 
简单说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韦力原本是一位商人,但对古籍素有兴趣,他花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用在寻觅、购买、保存和研究古籍上,一边收藏、一边研究,甚至还复原了久已失传的古代造纸技术。他的专注、热情和执着的信念令人感怀。我从书里选取了韦力的许多精彩的句子,列成一个清单,让大家第一时间感受到这位当世奇人的风采。
 
1> 民国时代的大藏书家傅增湘,是教育总长,是高官也是很有钱的人。天津的周叔弢,出生于大家族建德周式,代代相承,这样的家族绝对是社会精英。还有上海的陈澄中,包括财富在江南屈指可数的南浔“四象”。而今天,如我这般小人物都能得到这么多的好书,对我而言是幸运,对社会而言却是悲哀。这个社会的收藏体系是有问题的,它本应由能力更大者来完成。
 
2>  任何收藏都不能脱离一个基本点,物以稀为贵;其次是看在历史上的重要性;第三看艺术性,比如古代的版画艺术、装帧艺术。任何一件收藏品的价值都不能违背这“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3> 宋代是中国版刻艺术成熟的起点。 唐宋之际是写本时代向刻本时代过渡的转折期。作为新事物为了被人们接受,书必须刻印得极精美才能销售。这是宋版之美的由来。另一方面是因为史料价值,今天保留下来的宋及之前的图书的最早刻本都是宋版。同一部书经过历代翻刻会产生不同问题,翻刻越早越接近原貌,所以宋版书错讹最少。这其实是追求宋版书的真实原因。书籍一出现就在形式上到达了顶峰,然后逐步衰落至今。
 
4> 宋朝是后世文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很多人以回到宋朝为自己的最高梦想,我也有这样的向往。善本中的宋版书,也最受藏书家宝爱,那是一个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尽量达到完美的时代。不过我不想这种完美成为自己的桎梏。我的理想是希望能够实现七到八分完美。
 
5> 收藏一件东西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包含着你对它的价值判断,是收藏它最重要的原因。而真正收得还得考虑其他因素:第一,有没有机缘;第二,机缘到时有没有眼力;第三,有眼力的时候有没有财力。这都是很现实的因素,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整件事。
 
6> 收藏古书不像其他行业,比钱就行,是真的需要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若想收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必须先对所藏之物有所了解。古人讲究“不破不立”,“破”的前提是要通读。读书的广与博是收藏古书的基点。
 
7> 古书收藏并不算是一种奢侈的贵族爱好。任何收藏品都有高中低档之分,古书也是如此。美是很主观的,你的愉悦和他人的愉悦不同,但愉悦本身没有区别,如果量化看待,则百姓的愉悦应当一丝也不输于皇帝贵族的愉悦。
 
8> 对于古书不可能设定明确目标,这是藏书之难,也是藏书之趣。藏书之趣是对未来的不可知,不经意之间,才有蓦然回首的感觉。
 
9> 十一二年前,几乎每场拍卖我都去现场,交保证金,拿竞价牌,跟众人逐鹿。这样做的益处是能随时调整心理价位,并且有现场感。但多年出入拍场,我成了卖家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卖家会分析买家的关注点,按方抓药地给拍卖行送去相应的拍品,当然,标价也基本上心理价位的上限。多年过后,我成为众矢之的,多花了很多冤枉钱,于是开始躲出拍场。近五六年,基本不去现场竞价了,或是让朋友代举,或是在电话里竞拍。(采铜注:此处写了收藏拍卖中卖家与买家间的心理博弈,颇为有趣)
 
10> 因为古书积满灰尘,很多从事书业的人容易得肺炎,感染各种真菌。拍得之书取回之后,我会首先吸尘,吸尘装置是用吸尘器改造的,能吸掉灰尘,同时不损伤书。为防止虫蛀,我用能调到零下十八度以下的大冰柜,把书装封装袋里搁进去冷冻二十四小时,以冻死所有虫卵。(采铜注: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健康问题,收藏古旧书也是如此,这段话给出了专业的做法)
 
11> 我对吃穿用度都不讲究。我的家人也都普普通通,没有什么花哨奢侈。生活有不同的选择,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只是每个人取舍的标准不同而已。如果能成大事,是因为舍弃了其他的,道理人人懂,但谁都不舍得放弃。大家都是理论上的高手,但一到具体事情,很少能像我这么彻底。
 
12> 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金钱效应,以金钱论英雄,并越发极端,导致人情冷漠。富人给社会做出很大物质贡献,在人文方面也应该发挥带头作用。不尽然是福而好礼,而应当做出示范。比如如何处理金钱,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大而空的口号式教化上。富人如果要做社会的精英,就有义务做出精英的表率,告诉人们,有钱之后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13> 这个社会需要精英,需要让人们明白什么才是值得崇尚和敬仰的。精英意识就是崇尚和敬仰真正的精英。年轻人缺乏这种意识,都觉得自己蛮不错的,都在以自我为中心地否定一切。这其实还是大众意识而非精英意识。
 
14> 我们所受的教育已使我们习惯在做事情时本能地衡量——第一是目的,第二是划不划算。如果有这些观念,什么都干不下去。一个人能打破自己的固有观念才是真正打破了魔障。我为什么做事?就因为要做,没有目的,没有那么高的理想,也没有那么多的算计。
 
15> 人需要有一种“吾道不孤”的感觉,需要别人欣赏,而这往往很难得到,或者得到欣赏的只是他人眼中的自己。
 
16> 各地都在办孔子学院,到处都在讲复兴国学、复兴汉学,教授“三百千”,但都是以简单而功利的方法倡导国学的复兴,其实跟国学是两回事。人文的东西绝非这样简单,它必须经过再思索,而不是填鸭式的传授。(采铜注:强调机械记忆、强行灌输的伪国学教育是对孩子们心智的戕害)
 
17> 我在搜书过程中,逐渐会想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于是会研读,了解不同版本的差异,了解著者的心路历程。比如他为什么要这么改?受到了什么影响、在什么环境下把文本改成这个模样?在这些探求过程中对很多知识产生了兴趣。(采铜注:典型的“做中学”的过程,搜书是求解问题,于是必须学习很多知识,同时比较不同版本的差异,通过对比中可习得大量的深度细节信息)
 
18> 任何学问能够深入,就是因为有怀疑精神。在书中读出兴趣,读出疑问,对任何事情总想进行求证,这才是最重要的。
 
19>《荀子》:“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什么都会,什么都通,就意味着什么都不精,所以做事情要精专,这对我影响很大。哪怕我只会一件事,但这一样要绝妙。君子天生没有奇异之处,只是他善于借助各种力量。
 
20> 每个人就像电脑,自有一套程序,这是自身的修炼。但程序运行需要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是他读的东西。他对人生的判断和行动均来自于他读的书,不可能突破这个框架。(采铜注:人脑中的“程序”是经过千百次训练自动化后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技能,升级自己的程序需要更多样和更大量的信息输入,阅读量的大幅提升能引起质变)
 
这是“一书一清单”的001期,《古书之美》,庆山、韦力著,新星出版社。欢迎购买、阅读原书。欢迎关注“采铜的铜”。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