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跨专业考取华东师大研究生第一名/读书历程与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图书馆》
阅读就是一场探险,而不是长途跋涉
读书的转向
针对“跨专业在阅读这些专业性、学术性的著作时,你的阅读的整个精神历程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在说精神历程之前要先说说我读的书类型的变迁。
刚开始,我肯定是读不懂哲学领域内的巨著的,诸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则根本不敢触碰。因为本科是网络与新媒体,我开学借的第一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乌合之众》。我觉得很枯燥,又陆续借了余光中、席慕蓉、莫言的书看。看多了近现代文学,又想看看古代文学,于是找了纳兰性德的词。看厌了中国文学,就找外国文学,如《蒙田随笔》、古罗马波爱修斯的《哲学的慰藉》。然而读文学只能获得美的感受,不能让我获得真理,无法让我的求知欲获得满足。因此我开始读社会学、生物、天文、物理、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书,大致了解了不同学科的基本领域,也就更想用整体性的视角看世界。
哲学才能达到对天地宇宙和人生的最高理解
当我阅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天体物理学等书后,我对宇宙的向往和对真理的热爱日益增加。大一立交桥考试失败后,我确定了考研的专业:哲学,因为我坚信只有哲学才能达到对天地宇宙和人生的最高理解。接着我从国内写的西方哲学史入手,深深地为从古至今最伟大的心灵而着迷。西方的思想史可以用光怪陆离来形容,让人无法自拔。
比如,柏拉图分割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认为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事物真正理念的影子。英国的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我们并没有先天知识。我惊讶于,他们所说的观点早已被我思考过。阅读专业性著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费力,只要具备一定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都能领会。然而,领会字面意思和真正含义是有区别的。就算我专心地读书以获得字面意思,我也难以领会作者写这些文本的原意。例如,德国古典哲学中讲道,“一旦探讨自由,就成了必然。”文本是易懂的,但思想要转个弯儿。读书并不是简单从头读到尾就好了,思维要在文本的迷宫里走来走去。所以阅读就是一场探险,而不是长途跋涉。
专业书籍阅读的困难
专业性书籍的困难在于,它是有一定话语背景的。一个零基础的人,读到《存在与时间》的“此在的生存论特征就是烦”肯定一头雾水,因为不知道“此在”、“生存论”是什么意思。所以在读它们之前必须了解学科术语,循序渐进,从导论、概论、哲学史读起。这也是为什么文学类作品借阅量大,而学术研究的书籍鲜有人问津的原因。
并且,文学作品描绘了现实或想象中的世界,是走平地的过程。因为美是没有门槛的,还能让人获得享受。而专业类书追求真理,一定不会局限于表面,是向上攀登的过程。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的,除非由强烈的求知欲推动,一般人不会去读专业类书籍。然而,这是一个死循环:只有读了一些专业书的人才会对专业书产生兴趣,而只有对其产生兴趣才会去读。我认为,不吃点苦,没法尝到蜂蜜的甜美。
四年的读书历程
四年对各种类型书籍的阅读,让我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一时,我怀着好奇尝鲜的态度找书,喜欢通俗有趣的文学、心理学,思维很感性,喜欢把世界情感化。我叫它感性脑。
大二时,我读天文、地理、数学、政治、法律,深深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自然和社会在我面前展开画卷,于我就如巨大的宝藏。我变得开始喜欢用多角度看一个问题,能识别出一个事件的多方面意义,这就体现了阅读使人豁达的功能。不论发生多令人恼怒的事,我觉得都可以理解。我叫它综合脑。
大三时备战考研,专门读哲学史,努力掌握古希腊至现代伟人的思想。对我来说,这些只是短短几千字的概要;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生思想的凝结。众人皆知“我思故我在”,却不知道这是笛卡尔如何经过艰苦的怀疑得出的结论。这种时间的缩放感培养了我宏观和微观思考的能力。
科学是随着问题的解决推进的,哲学则为同一个问题争论两千年。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我意识到,人一直有一种追求终极真理的欲望,因为怀疑让人不得安宁。但正因为处在宇宙之中,我们就是我们理解对象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其全貌。(可能这种说法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嫌疑,但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我不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对任何事物都不妄下断论。我叫它理性脑。
所以,三年来就产生了从感性脑到综合脑,再到理性脑的升华。我不再沉耽于感官的享乐,而更愿花大力气读懂艰深的文本。这给我带来的成就感远胜于暂时的美感。
读书的方法
关于阅读方法,大二时我因为获得“图书馆优秀志愿者”,得到了图书馆赠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完全引不起我的兴趣,但它着实帮了我大忙,因为我知道了该如何最高效地阅读。阅读方法能促进理解力的提升,理解力让人改善阅读方法。
图书馆带给了我很多回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7年的马拉松阅读。在参加马拉松的前一天,我因为部门外出短租,只睡了一个小时。早上八点马不停蹄地赶来图书馆,读一本哲理小说《织梦人》,中间也没吃饭,就这样晕头晕脑地八个小时读了半本书。思想的重量和身体的虚弱差点把我压垮。后来我吸取了教训,“肉体是精神的圣殿”,身体强健才能精神充沛。在大三、大四期间,我每天进出图书馆六次,因为下午要抽时间去打羽毛球。
我在阅读专业书时经常遇到困难,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有些概念、理论不知所云。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比如找相关书籍,因为不同人讲同一个东西我总会看懂(然而《逻辑哲学论》和《存在与时间》这两本书例外,我觉得至今世界上没人能懂)。其他方法诸如询问老师、网络搜索、找网络公开课和论文等,也很有效。
其次,无法把知识点变成系统的知识,无法输出。比如,我知道亚里士多德的所有思想,但当你问我:亚里士多德有什么思想?我答不上来。我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了,可是我没法向别人说。这反映在应试上,就是写不出来。大部分文科生的应对措施简单粗暴:背。可我记忆力差,又不想背。我的解决方法是这样的:我先将知识点做成思维导图,再自己总结了个答题模板:含义、特点、意义之类。接着将概念分成六种:相似、相同、相反、上级、同级、下级。这帮助我迅速联系各个概念。
再次,是身体方面。我虽然很爱看书,但其实一翻开就发困。一日兴起,我统计了看书时自己五分钟内打的哈欠数量,是四十个(这个数字如此夸张有可能是因为我睡眠不佳,脑缺氧)。别人以为我在哭,其实我是因看书导致的打哈欠、流眼泪、流鼻涕。由于专业书理论性太强,我不得不借一本恐怖或重口味的小说,一困就翻开恐怖小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用来提神。此外,上述说的运动也是我对抗困意的方式之一。并且,做笔记也是不错的提神方法。我会在笔记本上摘抄喜欢的句子,概括书中要点,写下自己片刻的灵感和疑问。手动了,脑子就不太容易会走神。
最后,是外在诱惑。当手机在桌上时,我就没法静下心看书。书籍作为冷媒介,是无法与作为热媒介的手机相争的。二者就像皇后和妃嫔,水火不容,而且常常是妃嫔取胜。有一次,当我看书时,旁边的女生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把手机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就这样过了两小时还没看完一页。所以我下载了各种专注软件,比如一拿起手机就会响起警报的“不玩手机”app,一玩手机就会死一棵电子小树的“Forest”,25分钟休息一次的“番茄”app,效果都并不是很好。考研期间我只能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手机放在寝室里。
我与图书馆
作为图书馆的长期蛀虫,我觉得图书馆是这个学校里最让我感到安心的地方。我初试取得第一,大部分要归功于图书馆的五楼考研自习室。因为我从不在寝室学习,所以两次都抽到考研专座,实在是幸运之至。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就像在茫茫知识海洋上有一座可栖身的小岛。在一定程度上,高考剥夺了我们的自由阅读权利,泯灭了我们阅读的兴趣。来宁波理工之前,由于应试教育,我对读书怀着深深的厌恶。幸好我愿意迈出第一步,从此打开新世界,四年借阅了239本书。将用于无效社交和社团组织的时间花在读书上,是我这四年做的最正确的事。我对宁波理工图书馆的感激,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我甚至大胆推测,如果有人从入学就一直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准备考研,三年后他将可以考取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并极有可能是第一名。
我的青春十书
下面是考研过程中对我考试最重要的十本书,我的研究生专业是外国哲学。
1.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
2.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3. 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邓晓芒、赵林
4.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上下册,刘放桐,人民出版社
5.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9.11
6.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邓晓芒,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长沙,2017.10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
8.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赵复三译,三联书店,北京
9. 利维坦,霍布斯
10. 理想国,柏拉图
网新163叶菲楠
2020.5.22
本文缘起
5月21日,我们欣喜地接到叶菲楠同学以初试和复试第一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当代西方哲学专业录取的消息,叶同学还特别表达了对图书馆考研专座与文献建设服务工作的感谢,令全体馆员老师深受鼓励。
叶同学大学期间酷爱读书,四年间共借阅200多本书,针对大学期间的阅读历程、跨专业考研如何阅读专业学术类书籍等问题,我们特邀叶同学撰文分享。
在文字中叶同学流露出的酷爱读书的热情、探索真理的志趣、专业阅读的心得以及睿智冷峻地分析,令人深深折服、钦佩。她文中所展现的瑰丽丰饶的阅读历程和对图书馆“物我为一”,更是所有读书人难以忘怀的风景。
再次感谢叶同学的珍贵分享!
临别抒怀·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四年倏然而逝,转眼各奔东西。面对着屹立于学校中心的图书馆,每天在其两侧徜徉奔走仰望其高的你,每夜在其九楼高阁书海翻滚的你,不知与她都有怎样的故事?
这里的位置、书籍、读者、老师、风景以及最最独特的阅读,不知又在你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青春印记。
以此,我们面向所有读者征文,无论你是否还在学校,欢迎分享:你和图书馆的故事。
微信留言或文字投稿皆可,投稿邮箱:413586370@qq.com。
阅读就是一场探险,而不是长途跋涉
读书的转向
针对“跨专业在阅读这些专业性、学术性的著作时,你的阅读的整个精神历程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在说精神历程之前要先说说我读的书类型的变迁。
刚开始,我肯定是读不懂哲学领域内的巨著的,诸如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则根本不敢触碰。因为本科是网络与新媒体,我开学借的第一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乌合之众》。我觉得很枯燥,又陆续借了余光中、席慕蓉、莫言的书看。看多了近现代文学,又想看看古代文学,于是找了纳兰性德的词。看厌了中国文学,就找外国文学,如《蒙田随笔》、古罗马波爱修斯的《哲学的慰藉》。然而读文学只能获得美的感受,不能让我获得真理,无法让我的求知欲获得满足。因此我开始读社会学、生物、天文、物理、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书,大致了解了不同学科的基本领域,也就更想用整体性的视角看世界。
哲学才能达到对天地宇宙和人生的最高理解
当我阅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和天体物理学等书后,我对宇宙的向往和对真理的热爱日益增加。大一立交桥考试失败后,我确定了考研的专业:哲学,因为我坚信只有哲学才能达到对天地宇宙和人生的最高理解。接着我从国内写的西方哲学史入手,深深地为从古至今最伟大的心灵而着迷。西方的思想史可以用光怪陆离来形容,让人无法自拔。
比如,柏拉图分割了“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认为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事物真正理念的影子。英国的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我们并没有先天知识。我惊讶于,他们所说的观点早已被我思考过。阅读专业性著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费力,只要具备一定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就都能领会。然而,领会字面意思和真正含义是有区别的。就算我专心地读书以获得字面意思,我也难以领会作者写这些文本的原意。例如,德国古典哲学中讲道,“一旦探讨自由,就成了必然。”文本是易懂的,但思想要转个弯儿。读书并不是简单从头读到尾就好了,思维要在文本的迷宫里走来走去。所以阅读就是一场探险,而不是长途跋涉。
专业书籍阅读的困难
专业性书籍的困难在于,它是有一定话语背景的。一个零基础的人,读到《存在与时间》的“此在的生存论特征就是烦”肯定一头雾水,因为不知道“此在”、“生存论”是什么意思。所以在读它们之前必须了解学科术语,循序渐进,从导论、概论、哲学史读起。这也是为什么文学类作品借阅量大,而学术研究的书籍鲜有人问津的原因。
并且,文学作品描绘了现实或想象中的世界,是走平地的过程。因为美是没有门槛的,还能让人获得享受。而专业类书追求真理,一定不会局限于表面,是向上攀登的过程。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的,除非由强烈的求知欲推动,一般人不会去读专业类书籍。然而,这是一个死循环:只有读了一些专业书的人才会对专业书产生兴趣,而只有对其产生兴趣才会去读。我认为,不吃点苦,没法尝到蜂蜜的甜美。
四年的读书历程
四年对各种类型书籍的阅读,让我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一时,我怀着好奇尝鲜的态度找书,喜欢通俗有趣的文学、心理学,思维很感性,喜欢把世界情感化。我叫它感性脑。
大二时,我读天文、地理、数学、政治、法律,深深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自然和社会在我面前展开画卷,于我就如巨大的宝藏。我变得开始喜欢用多角度看一个问题,能识别出一个事件的多方面意义,这就体现了阅读使人豁达的功能。不论发生多令人恼怒的事,我觉得都可以理解。我叫它综合脑。
大三时备战考研,专门读哲学史,努力掌握古希腊至现代伟人的思想。对我来说,这些只是短短几千字的概要;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生思想的凝结。众人皆知“我思故我在”,却不知道这是笛卡尔如何经过艰苦的怀疑得出的结论。这种时间的缩放感培养了我宏观和微观思考的能力。
科学是随着问题的解决推进的,哲学则为同一个问题争论两千年。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我意识到,人一直有一种追求终极真理的欲望,因为怀疑让人不得安宁。但正因为处在宇宙之中,我们就是我们理解对象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永远无法知其全貌。(可能这种说法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嫌疑,但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我不再认为自己绝对正确,对任何事物都不妄下断论。我叫它理性脑。
所以,三年来就产生了从感性脑到综合脑,再到理性脑的升华。我不再沉耽于感官的享乐,而更愿花大力气读懂艰深的文本。这给我带来的成就感远胜于暂时的美感。
读书的方法
关于阅读方法,大二时我因为获得“图书馆优秀志愿者”,得到了图书馆赠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虽然这本书的名字完全引不起我的兴趣,但它着实帮了我大忙,因为我知道了该如何最高效地阅读。阅读方法能促进理解力的提升,理解力让人改善阅读方法。
图书馆带给了我很多回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7年的马拉松阅读。在参加马拉松的前一天,我因为部门外出短租,只睡了一个小时。早上八点马不停蹄地赶来图书馆,读一本哲理小说《织梦人》,中间也没吃饭,就这样晕头晕脑地八个小时读了半本书。思想的重量和身体的虚弱差点把我压垮。后来我吸取了教训,“肉体是精神的圣殿”,身体强健才能精神充沛。在大三、大四期间,我每天进出图书馆六次,因为下午要抽时间去打羽毛球。
我在阅读专业书时经常遇到困难,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有些概念、理论不知所云。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比如找相关书籍,因为不同人讲同一个东西我总会看懂(然而《逻辑哲学论》和《存在与时间》这两本书例外,我觉得至今世界上没人能懂)。其他方法诸如询问老师、网络搜索、找网络公开课和论文等,也很有效。
其次,无法把知识点变成系统的知识,无法输出。比如,我知道亚里士多德的所有思想,但当你问我:亚里士多德有什么思想?我答不上来。我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了,可是我没法向别人说。这反映在应试上,就是写不出来。大部分文科生的应对措施简单粗暴:背。可我记忆力差,又不想背。我的解决方法是这样的:我先将知识点做成思维导图,再自己总结了个答题模板:含义、特点、意义之类。接着将概念分成六种:相似、相同、相反、上级、同级、下级。这帮助我迅速联系各个概念。
再次,是身体方面。我虽然很爱看书,但其实一翻开就发困。一日兴起,我统计了看书时自己五分钟内打的哈欠数量,是四十个(这个数字如此夸张有可能是因为我睡眠不佳,脑缺氧)。别人以为我在哭,其实我是因看书导致的打哈欠、流眼泪、流鼻涕。由于专业书理论性太强,我不得不借一本恐怖或重口味的小说,一困就翻开恐怖小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用来提神。此外,上述说的运动也是我对抗困意的方式之一。并且,做笔记也是不错的提神方法。我会在笔记本上摘抄喜欢的句子,概括书中要点,写下自己片刻的灵感和疑问。手动了,脑子就不太容易会走神。
最后,是外在诱惑。当手机在桌上时,我就没法静下心看书。书籍作为冷媒介,是无法与作为热媒介的手机相争的。二者就像皇后和妃嫔,水火不容,而且常常是妃嫔取胜。有一次,当我看书时,旁边的女生一边看书一边玩手机,把手机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就这样过了两小时还没看完一页。所以我下载了各种专注软件,比如一拿起手机就会响起警报的“不玩手机”app,一玩手机就会死一棵电子小树的“Forest”,25分钟休息一次的“番茄”app,效果都并不是很好。考研期间我只能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手机放在寝室里。
我与图书馆
作为图书馆的长期蛀虫,我觉得图书馆是这个学校里最让我感到安心的地方。我初试取得第一,大部分要归功于图书馆的五楼考研自习室。因为我从不在寝室学习,所以两次都抽到考研专座,实在是幸运之至。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就像在茫茫知识海洋上有一座可栖身的小岛。在一定程度上,高考剥夺了我们的自由阅读权利,泯灭了我们阅读的兴趣。来宁波理工之前,由于应试教育,我对读书怀着深深的厌恶。幸好我愿意迈出第一步,从此打开新世界,四年借阅了239本书。将用于无效社交和社团组织的时间花在读书上,是我这四年做的最正确的事。我对宁波理工图书馆的感激,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我甚至大胆推测,如果有人从入学就一直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准备考研,三年后他将可以考取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并极有可能是第一名。
我的青春十书
下面是考研过程中对我考试最重要的十本书,我的研究生专业是外国哲学。
1.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赵敦华
2. 西方哲学简史,赵敦华
3. 西方哲学史,第二版,邓晓芒、赵林
4.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上下册,刘放桐,人民出版社
5. 西方哲学史讲演录,赵林,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9.11
6. 德国古典哲学讲演录,邓晓芒,湖南文艺出版社,湖南长沙,2017.10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肖前
8.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赵复三译,三联书店,北京
9. 利维坦,霍布斯
10. 理想国,柏拉图
网新163叶菲楠
2020.5.22
本文缘起
5月21日,我们欣喜地接到叶菲楠同学以初试和复试第一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当代西方哲学专业录取的消息,叶同学还特别表达了对图书馆考研专座与文献建设服务工作的感谢,令全体馆员老师深受鼓励。
叶同学大学期间酷爱读书,四年间共借阅200多本书,针对大学期间的阅读历程、跨专业考研如何阅读专业学术类书籍等问题,我们特邀叶同学撰文分享。
在文字中叶同学流露出的酷爱读书的热情、探索真理的志趣、专业阅读的心得以及睿智冷峻地分析,令人深深折服、钦佩。她文中所展现的瑰丽丰饶的阅读历程和对图书馆“物我为一”,更是所有读书人难以忘怀的风景。
再次感谢叶同学的珍贵分享!
临别抒怀·
我与图书馆的故事
四年倏然而逝,转眼各奔东西。面对着屹立于学校中心的图书馆,每天在其两侧徜徉奔走仰望其高的你,每夜在其九楼高阁书海翻滚的你,不知与她都有怎样的故事?
这里的位置、书籍、读者、老师、风景以及最最独特的阅读,不知又在你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青春印记。
以此,我们面向所有读者征文,无论你是否还在学校,欢迎分享:你和图书馆的故事。
微信留言或文字投稿皆可,投稿邮箱:4135863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