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学校“班管最能”梅花教师第二阶段读书感悟展示
以下文章选自《武陟县育才学校》
时光在书香中飘逝,《正面管教》这本书也伴着夏日的缓缓炎热慢慢展开。“班管最能”梅花教师再次一起阅读《正面管教》这本书,共同学习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的方法……
李新萍:
建立情感联接,必须让孩子相信老师关爱他们。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爱,才会愿意亲近教师,教师的教导才会愿意真正的听进心里去,也会更加配合教师的工作。
有时候,我认为我足够关爱孩子们了,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怕我呢?其实是很多孩子得不到我们关爱他们的这种讯息,我们缺乏情感联结的态度和技能,因此他们感受不到我们的关爱。
这让我想到我们班级里的一些问题学生,为什么他们反反复复的给班级带来一些“问题”?为什么他们不会觉察到自己的错误?这应该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吧。
我要尝试书中所教的方法,多与他们相处,多去倾听,尝试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于“问题学生”更加耐心的去了解他们行为表现的背后有什么理由,让他们知道我们是能够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要急于去纠正他们,应该在纠正之前建立适当的情感联结,从而更好的引导他们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穆玲玲:
《正面管教》第四章读后感
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信念。在工作中,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再是关注他们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我更多的开始思考学生犯错之前的动机,利用错误目的表,我渐渐发现,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犯错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关注,为了得到认同,那对于孩子错误的处理,我便改变了以往的策略,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认同和关注,这样他们的学习有了积极性,课堂的纪律也明显得到了好转。对我来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冰山理论,或者说,我很多困惑在学习了冰山理论之后得到了答案。总而言之,正面管教的课堂给我的启示就是在遇见问题之后,不是马上去简单粗暴的处理,而是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问题的原因着手,选择最稳妥的处理方式,给予别人更多的思考,商量的方式可能更好的解决棘手的问题。
冯瑞敏:
《正面管教》第五章读书笔记: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逻辑后果,因为与惩罚有些许形式上的相似,在实际应用时经常被家长们误用作为惩罚的伪装。
本章主要讲了三个概念:自然后果、惩罚、逻辑后果。
一、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等等。
自然后果是自然发生的,孩子们从自然后果中可以清楚地学习到和体验到行为的后果。
大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去解救,不去说教,不去干预。
大人要做的是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往往大人们经常会在孩子的行为带来自然结果时,会借题发挥“我早就告诉过你不要这样做。”“不让你做,你非做,活该”等等,在孩子承受自然后果时又附加给孩子各种压力。这样做,会妨碍孩子们在体验自然后果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因为孩子们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抵挡家长的斥责、羞辱和痛苦上。
当然有的大人不会责骂、羞辱孩子,但是会趁孩子在承受自然后果时,强迫孩子做他们认为对的行为。如:不吃东西,就会饿,当孩子们还没有体验这个后果时,妈妈就赶紧备好食物,催促孩子赶紧去吃零食,避免饥饿等等。其实这反而让孩子错失了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刘丹:
大多数父母在考虑惩罚带来的长期效果时,都会感到震惊,他们意图从来不是要造成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或反叛的环境。认为惩罚会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并成为更好的人。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二者的关系:
1.某些时候,自然后果个逻辑后果是恰当的、有帮助的、有收获的。
2.逻辑后果是家庭和学校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
3.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对孩子的作用可以是尊重性的、鼓励性的、然而却经常被误用或未被充分利用。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自然后果通常是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采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例如,我们不能让孩子体验在大街上玩儿的自然后果。
2.花时间训练。在孩子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大人们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4.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
吴梦梦:
《正面管教》第五章“当心逻辑后果”经典摘录:“避免借题发挥,要对孩子的体验表达你的同情和理解”“决定你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通过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为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要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章主要讲了三个概念:自然后果、惩罚、逻辑后果。这里正面管教倡导制止一切的惩罚管教方式,因为惩罚的后果就是教训,而且不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但很多大人都会无意识的将逻辑后果与惩罚等同起来,不自觉的变成了惩罚。
那如何确保我们采取的是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呢?
文中提到了四个标准——①相关: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②尊重: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和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③合理: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从大人和孩子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④预先告知: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这四个标准缺一不可。如果缺一个因素,逻辑后果就可能变成了惩罚。逻辑后果的目的是为了停止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
同时在使用逻辑后果时,大人们一定要注意态度的转变,做到尊重。也要注意让孩子们事先参与规则的制定,并且在过程中要做到和善而坚定的执行。让孩子们懂得:特权=责任,缺乏责任=丧失特权。就像拥有玩具是一种特权,与这个特权相伴随的责任使照料好玩具,若不接受照料玩具的责任的逻辑后果,就失去拥有玩具的特权。
陶红娟:
如果我们能理解,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那么很显然,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动机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一种积极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把这一观念当知识来理解是一会事儿,要把它付诸实践则是另一会儿事。因为:
1.大多数大人在面对一个正在作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时,很难有积极的心态。
2. 大多数大人不能充分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他们不愿意为自己在这“一出戏”中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怎么会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引起孩子的不良行为呢?实际上,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归咎于他人,是迈向解决冲突的一大步。
3.极少数能够以正面回应孩子不良行为的大人,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是因为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再次偿试鼓励。
赵竹玲:
你可以用来纠正每一种错误目的行为的有效反应或行动有哪些?
1.寻求过度关注: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我爱你,而且……”例如:我在乎你,等会儿会花时间陪你;安排特别时光,建立日常惯例。花时间训练孩子;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默默地爱抚孩子;设定些无言的暗号。
2.寻求权力: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既不要开战也不要投降,而是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坚定而且和善;不说,只做;决定你该做什么;让日常惯例说了算;培养相互的尊重;给予有限度的选择;在设立一些合理的限制时得到孩子的帮助;坚持到底;鼓励;引导孩子把权力用在积极的方面;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3.报复:“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避免惩罚和还击;反射式倾听;做出弥补;鼓励其长处;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4.自暴自弃: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小踏步前进;停止批评;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不要放弃;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真心喜欢这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鼓励,鼓励,鼓励;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郭明霞:
今天再仔细读《正面管教》第四章,比以前更深刻地理解了错误目的表里面的所有内容。
原文摘抄:
对待十几岁的孩子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的认可却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寻求同龄人的认可也就成为他们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养育十几岁的孩子时,必须格外注意要表达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测。过度控制的管教方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鼓励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就像对小孩子一样重要。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再次尝试鼓励。
感悟:通过本章的精读,使我认识到成人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大人也需要承担责任,重新看待不良行为,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希望在具体实践中,自己能成为密码破译者。
孟春霞:
读书使我改变
突如其来的"新冠"让我们不得不居家,取消了一切外出计划。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陪家人、陪孩子。但在家呆久了,脾气也变坏了。当孩子在家淘气把屋子搞的乱七八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大声呵斥他,甚至用威胁的语气。自认为是大人更有话语权。没有耐心不爱思考。但是结果换来的是他的放声大哭。或者是把自己关到一个屋子里,不再和我有任何交流。我们的对峙局面继续延迟,我们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糟。
当我读完《正面管教》中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受到很大感触。回想我以前处理问题时的自以为是,无时无刻不在扼杀孩子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我们总是感觉自己出于关心和爱才会对孩子发脾气、惩罚孩子。其实孩子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反而会增加对亲人的抵触情绪,导致叛逆任性等,结果真是事与愿违。
后来有次我回家看到屋里是一团糟,他正在兴头继续淘,我气是不打一处来。但就在一爆发的瞬间想到了书中内容。单靠吼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当时见效一段时间后很会复发。于是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采用本章中所提供的方法,换一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孩子这样吧,你这样东西乱扔,可能会让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人摔倒。(说话的语气不要有警告训斥的成分,告诉这种行为后果))“我们会受伤,然后就不能和你一起玩了”。(告诉孩子我们会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要干什么)。“咱们把它们送回它们的家,并摆放整齐,我相信一定会很棒的”。(给孩子提出建议,引导他注意转移注意力)。
孩子既没大哭也没把自己关起来,而是愉快地和我一起整理屋子。还告诉我以后一定不会再乱扔东西了,要做一个爱整洁的孩子。
万彬:
《正面管教》
第五章读后感
这一章讲到孩子的不当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后果,一种是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在没有大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自然后果在此过程中,家长不得再通过说教、叱责或其他任何行为将人为的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给孩子。
逻辑后果想要真正运用得恰当,是非常困难的,家长们常常不由自主受情绪支配,陷入权力之争而将其变成了惩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反作用。而且,逻辑后果只有在孩子的错误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的情况下才适用,因此,家长和老师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它所产生的后果。
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做出自己认为不当的行为,自己好言相劝而孩子固执己见,屡说无效,屡劝不改时,自己的感受是否是失败、无助、愤怒,因而转为生气、发火、暴怒,对孩子恶言相向,甚至肉体惩罚,绝大多数孩子往往因惧怕家长的盛怒、威严而暂时停止不当行为,此时,自己的感受是否胜利般如释重负,“孩子终于肯听话了”“看吧,我是家长,必须要制服孩子”。仔细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家长,所做出的行为真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吗?还是只是觉得没面子,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感受到孩子在服从自己的要求?而孩子,又真的因此而诚恳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因此而改变了吗?
请关注武陟县育才学校微信平台。搜索微信号“wzycweixin”或订阅号“武陟县育才学校”加入,也可扫一扫武陟县育才学校微信平台二维码:
时光在书香中飘逝,《正面管教》这本书也伴着夏日的缓缓炎热慢慢展开。“班管最能”梅花教师再次一起阅读《正面管教》这本书,共同学习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的方法……
李新萍:
建立情感联接,必须让孩子相信老师关爱他们。
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切实感受到我们的爱,才会愿意亲近教师,教师的教导才会愿意真正的听进心里去,也会更加配合教师的工作。
有时候,我认为我足够关爱孩子们了,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怕我呢?其实是很多孩子得不到我们关爱他们的这种讯息,我们缺乏情感联结的态度和技能,因此他们感受不到我们的关爱。
这让我想到我们班级里的一些问题学生,为什么他们反反复复的给班级带来一些“问题”?为什么他们不会觉察到自己的错误?这应该是自己的方法不对吧。
我要尝试书中所教的方法,多与他们相处,多去倾听,尝试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于“问题学生”更加耐心的去了解他们行为表现的背后有什么理由,让他们知道我们是能够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不要急于去纠正他们,应该在纠正之前建立适当的情感联结,从而更好的引导他们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穆玲玲:
《正面管教》第四章读后感
有的行为都是有自己的信念。在工作中,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不再是关注他们这些行为导致的后果,我更多的开始思考学生犯错之前的动机,利用错误目的表,我渐渐发现,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犯错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关注,为了得到认同,那对于孩子错误的处理,我便改变了以往的策略,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认同和关注,这样他们的学习有了积极性,课堂的纪律也明显得到了好转。对我来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冰山理论,或者说,我很多困惑在学习了冰山理论之后得到了答案。总而言之,正面管教的课堂给我的启示就是在遇见问题之后,不是马上去简单粗暴的处理,而是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从问题的原因着手,选择最稳妥的处理方式,给予别人更多的思考,商量的方式可能更好的解决棘手的问题。
冯瑞敏:
《正面管教》第五章读书笔记:
正面管教中有一个工具叫逻辑后果,因为与惩罚有些许形式上的相似,在实际应用时经常被家长们误用作为惩罚的伪装。
本章主要讲了三个概念:自然后果、惩罚、逻辑后果。
一、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等等。
自然后果是自然发生的,孩子们从自然后果中可以清楚地学习到和体验到行为的后果。
大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不去解救,不去说教,不去干预。
大人要做的是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
往往大人们经常会在孩子的行为带来自然结果时,会借题发挥“我早就告诉过你不要这样做。”“不让你做,你非做,活该”等等,在孩子承受自然后果时又附加给孩子各种压力。这样做,会妨碍孩子们在体验自然后果过程中的自然学习,因为孩子们会停止体验自然后果,而把心思集中到承受或抵挡家长的斥责、羞辱和痛苦上。
当然有的大人不会责骂、羞辱孩子,但是会趁孩子在承受自然后果时,强迫孩子做他们认为对的行为。如:不吃东西,就会饿,当孩子们还没有体验这个后果时,妈妈就赶紧备好食物,催促孩子赶紧去吃零食,避免饥饿等等。其实这反而让孩子错失了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刘丹:
大多数父母在考虑惩罚带来的长期效果时,都会感到震惊,他们意图从来不是要造成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或反叛的环境。认为惩罚会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并成为更好的人。
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二者的关系:
1.某些时候,自然后果个逻辑后果是恰当的、有帮助的、有收获的。
2.逻辑后果是家庭和学校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
3.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对孩子的作用可以是尊重性的、鼓励性的、然而却经常被误用或未被充分利用。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
自然后果通常是帮助孩子培养责任感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不宜采用自然后果。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例如,我们不能让孩子体验在大街上玩儿的自然后果。
2.花时间训练。在孩子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大人们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4.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
吴梦梦:
《正面管教》第五章“当心逻辑后果”经典摘录:“避免借题发挥,要对孩子的体验表达你的同情和理解”“决定你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通过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所造成的后果。”“为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要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章主要讲了三个概念:自然后果、惩罚、逻辑后果。这里正面管教倡导制止一切的惩罚管教方式,因为惩罚的后果就是教训,而且不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但很多大人都会无意识的将逻辑后果与惩罚等同起来,不自觉的变成了惩罚。
那如何确保我们采取的是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呢?
文中提到了四个标准——①相关: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②尊重: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和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③合理: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从大人和孩子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④预先告知: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他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这四个标准缺一不可。如果缺一个因素,逻辑后果就可能变成了惩罚。逻辑后果的目的是为了停止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
同时在使用逻辑后果时,大人们一定要注意态度的转变,做到尊重。也要注意让孩子们事先参与规则的制定,并且在过程中要做到和善而坚定的执行。让孩子们懂得:特权=责任,缺乏责任=丧失特权。就像拥有玩具是一种特权,与这个特权相伴随的责任使照料好玩具,若不接受照料玩具的责任的逻辑后果,就失去拥有玩具的特权。
陶红娟:
如果我们能理解,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那么很显然,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动机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一种积极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把这一观念当知识来理解是一会事儿,要把它付诸实践则是另一会儿事。因为:
1.大多数大人在面对一个正在作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时,很难有积极的心态。
2. 大多数大人不能充分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他们不愿意为自己在这“一出戏”中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怎么会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引起孩子的不良行为呢?实际上,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归咎于他人,是迈向解决冲突的一大步。
3.极少数能够以正面回应孩子不良行为的大人,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是因为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再次偿试鼓励。
赵竹玲:
你可以用来纠正每一种错误目的行为的有效反应或行动有哪些?
1.寻求过度关注:通过让孩子参与一个有用的任务,转移孩子的行为。“我爱你,而且……”例如:我在乎你,等会儿会花时间陪你;安排特别时光,建立日常惯例。花时间训练孩子;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默默地爱抚孩子;设定些无言的暗号。
2.寻求权力: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并请求孩子帮助;既不要开战也不要投降,而是撤离冲突,让自己冷静下来;坚定而且和善;不说,只做;决定你该做什么;让日常惯例说了算;培养相互的尊重;给予有限度的选择;在设立一些合理的限制时得到孩子的帮助;坚持到底;鼓励;引导孩子把权力用在积极的方面;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3.报复:“你的行为告诉我,你一定觉得受到了伤害。能和我谈谈吗?”;避免惩罚和还击;反射式倾听;做出弥补;鼓励其长处;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4.自暴自弃: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小踏步前进;停止批评;鼓励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怜悯;不要放弃;设置成功的机会;教给孩子技能,示范该怎么做;真心喜欢这孩子;以孩子的兴趣为基础;鼓励,鼓励,鼓励;召开家庭会议或班会。
郭明霞:
今天再仔细读《正面管教》第四章,比以前更深刻地理解了错误目的表里面的所有内容。
原文摘抄:
对待十几岁的孩子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同龄人的认可却比大人的认可更重要,而寻求同龄人的认可也就成为他们行为的错误目的之一。养育十几岁的孩子时,必须格外注意要表达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测。过度控制的管教方式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灾难性的。鼓励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就像对小孩子一样重要。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再次尝试鼓励。
感悟:通过本章的精读,使我认识到成人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大人也需要承担责任,重新看待不良行为,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希望在具体实践中,自己能成为密码破译者。
孟春霞:
读书使我改变
突如其来的"新冠"让我们不得不居家,取消了一切外出计划。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陪家人、陪孩子。但在家呆久了,脾气也变坏了。当孩子在家淘气把屋子搞的乱七八糟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大声呵斥他,甚至用威胁的语气。自认为是大人更有话语权。没有耐心不爱思考。但是结果换来的是他的放声大哭。或者是把自己关到一个屋子里,不再和我有任何交流。我们的对峙局面继续延迟,我们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糟。
当我读完《正面管教》中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受到很大感触。回想我以前处理问题时的自以为是,无时无刻不在扼杀孩子良好行为模式的养成。我们总是感觉自己出于关心和爱才会对孩子发脾气、惩罚孩子。其实孩子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反而会增加对亲人的抵触情绪,导致叛逆任性等,结果真是事与愿违。
后来有次我回家看到屋里是一团糟,他正在兴头继续淘,我气是不打一处来。但就在一爆发的瞬间想到了书中内容。单靠吼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当时见效一段时间后很会复发。于是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采用本章中所提供的方法,换一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的想法。“孩子这样吧,你这样东西乱扔,可能会让爸爸妈妈或者其他家人摔倒。(说话的语气不要有警告训斥的成分,告诉这种行为后果))“我们会受伤,然后就不能和你一起玩了”。(告诉孩子我们会做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要干什么)。“咱们把它们送回它们的家,并摆放整齐,我相信一定会很棒的”。(给孩子提出建议,引导他注意转移注意力)。
孩子既没大哭也没把自己关起来,而是愉快地和我一起整理屋子。还告诉我以后一定不会再乱扔东西了,要做一个爱整洁的孩子。
万彬:
《正面管教》
第五章读后感
这一章讲到孩子的不当行为所引发的结果,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后果,一种是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是在没有大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比如站在雨中,就会被淋湿,不吃东西就会饿。自然后果在此过程中,家长不得再通过说教、叱责或其他任何行为将人为的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给孩子。
逻辑后果想要真正运用得恰当,是非常困难的,家长们常常不由自主受情绪支配,陷入权力之争而将其变成了惩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反作用。而且,逻辑后果只有在孩子的错误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的情况下才适用,因此,家长和老师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它所产生的后果。
回想一下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做出自己认为不当的行为,自己好言相劝而孩子固执己见,屡说无效,屡劝不改时,自己的感受是否是失败、无助、愤怒,因而转为生气、发火、暴怒,对孩子恶言相向,甚至肉体惩罚,绝大多数孩子往往因惧怕家长的盛怒、威严而暂时停止不当行为,此时,自己的感受是否胜利般如释重负,“孩子终于肯听话了”“看吧,我是家长,必须要制服孩子”。仔细想一想,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家长,所做出的行为真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吗?还是只是觉得没面子,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为了感受到孩子在服从自己的要求?而孩子,又真的因此而诚恳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因此而改变了吗?
请关注武陟县育才学校微信平台。搜索微信号“wzycweixin”或订阅号“武陟县育才学校”加入,也可扫一扫武陟县育才学校微信平台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