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英语教研》选文 | 《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之读书体会
以下文章选自《SSP教师助手》
□ 上海市宜川中学 孙琪
□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 冯黎华
《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由葛炳芳所著,是英语阅读教学改进行动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通过明确的理论说明和实例论证,强调了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有综合的视野,要把内容、思维和语言进行有机地整合。
何为“综合”? 顾名思义就是融合多种元素,有机整合发挥最佳功效。“视野”就是我们看待问题或事物的看法,“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即将内容、思维和语言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对于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要认识到文本的价值——从语言角度来说,文本是文字的载体;从内容来说,文本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从策略来说,文本是学生理解的载体;从社交角度来说,文本是情感交流的载体;从思维提升的角度来说,文本又是智能发展的载体。语言与内容、思维的统一,即为文本解读的核心意义。
文本解读的核心在于教师是否做好了基于文本解读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决策,即关注词汇教学,把握词汇数量和词汇运用能力的关系;关注语法教学,把握语法规则和语法能力之间的关系;关注阅读的深度,把握理解文本信息与评价作者观点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关注活动设计,平衡活动设计中的价值取向。总而言之,就是要解读教材的背景、内容、语言、思维、策略、表达等。对于教师来说,怎样解读文本决定了怎样开展课堂教学。文本解读是一项基础而复杂的重要教学技能,它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教师所积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定位、文化视野,对于语言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书中提出了文本解读的方法“4I策略”。以下摘录书中部分相关内容:
所谓“4I”策略就是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经历多个层面的阅读,从文本的细节到主题,再到思维的提升,从输入性的理解到输出性的表达,从字面的信息到文本的内涵与思想,从简单的事件到事件之前的相互联系。
4I策略指代 identifying facts and opinions(理解文本表层信息), inquiring relationships(理解信息点间的相互联系), interpreting ideas(理解观点思想), and illustrating language(学习目标语言).
第一个I,理解文本表层信息identifying facts and opinions,即文本直接陈述的基本信息-事实与观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举例等等。从课堂教学看,在这个层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字面信息:
1. What is the problem the manager faces?
2.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text?
3. Where/When does the story take place?
4. After the program was started, what happened?
5. 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are they?
第二个I,理解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inquiring relationships)。学生需要重点解读时间、地点、人物、例子、场景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作者谈论的主要观点或事件,理解作者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所选用的例证,理解作者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从课堂教学看,在这个层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字面信息:
1.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hat eventually brought about (a certain result)?
2.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y can it now be easily discovered in that region?
3. How did the government help protect the wildlife?
4. In paragraph 3, 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rainforest” and “drugs”?
第三个I,理解观点思想(interpreting ideas)。即理解文本的目的、内涵、推断、预期、修辞、措辞等。理解隐含意义必须基于对表层含义与信息点关系的理解,分析作者的观点、思想、态度、分析写作方法,进而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体验比较、鉴别、分析、欣赏文本并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从课堂教学看,在这个层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如下问题,帮组培养学生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
1. Would you suggest a title for the passage?
2.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3.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4. Please describe the writer’s tone in the passage.
5.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paragraph?
第四个I, 学习目标语言(illustrating language)。阅读教学中语言处理可以从话题、功能、修辞等视角进行,关注文本的意思是如何被表达的,理解文本的七大要点: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其中衔接和连贯就直接与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关。从课堂教学看,在这个层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如下问题,培养学生欣赏语言艺术之类的能力。
1. How does the writer express his ideas so effectively?
2. If we leave out the adjectives here, is the meaning clearly conveyed?
3. Can you think of some other expressions that can convey the same or similar meaning?
4. What is some of the language used to express the writer’s disappointment?
5.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too” in paragraph 2?
现在,我们以一篇改编自美国杂志《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记叙文“In a Different Light”为例,谈一谈4I策略在阅读课堂中问题环节的具体使用。
该篇记叙文讲述了马来西亚人Lim Siok Hong虽然从小在贫民窟中成长,住房条件紧张,环境恶劣,但培养了乐观、勇敢、能发现美、欣赏美好事物的优秀品格。文章一共有八段,语言表达比较朴素,有一些生词,但通过上下文不难猜测词义。文章第1至6段描述了作者的家境、房子的拥挤和破旧、贫穷的生活状态;第7、8两段则是一个转折:虽然外部环境破旧不堪,但作者的心境却很积极向上,总是看到生活中关明的一面。
根据4I策略,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设计四个层面的问题:
Q1: Where was Hong’s house located?
Q2: What did Hong’s house look like?
这两个问题属于理解文本表层信息identifying facts and opinions,主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分别询问了主人公Hong的家庭地址和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的第一段获取相关信息(We lived in an old wooden house in a suburb of Limbang, a small town in northern Sarawak, Malaysia. The tiny collection of rooms ),从表层了解Hong的家庭特点。
Q3: How did the writer overcome the darkness?
这个问题属于理解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inquiring relationships),关注文本的内容,答案无法直接从文本的某一段落中获取,而是需要学生将第3至5段中关于作者家里经常停电,停电后妈妈迷信式地开玩笑、吓唬孩子们等散落的信息点串联起来(The gloom was made worse by the superstitious fears Mother passed on to us. Although we saw nothing, her question made us even more frightened. To me, there was nothing more terrifying than the prospect of meeting a ghost. At dusk, I would unwillingly return home feeling frightened.)。阅读重点放在对妈妈和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可以推断出理解作者虽然很害怕停电,害怕回家,但迫于环境,应对黑暗的办法只能是勇敢。
Q4: Can you describe the writer’s character building when living in his old house and what were they?
第四个问题属于理解观点思想(interpreting ideas),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作者思维,就是理解文本的写作内涵、目的等,需要基于文本的表层信息和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推断出作者青少年时期住在贫民窟对性格养成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分析、欣赏文本并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从“停电事件”、“破屋玩耍”、“最终通电”到“老师家访”,这些事件看似是作者对幼时居住条件的不满,但同时培养了他勇敢、崇尚自然、家庭归属感这些良好的品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深挖表层文字,诠释深层含义。
Q5: How did the writer convey his idea of “In a Different Light”?
第五个问题属于学习目标语言(illustrating language),关注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思维和语言的使用。作者的思维带动学生的思维。基于对文本表面信息及其相互联系,也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思想后,学生从文本的衔接、连贯、语言的情景性和互文性这些方面体会语言的使用,有了前面四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找到一些负面的词去概括作者对家的感受,如:poor、noisy、dark、afraid、unwilling、ugly等。通过对文本题目的分析,从“different”这个词出发,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标题中“different light”的含义,学生能找出或概括出正面的词,如:normal、free、good for character-training、 safe、 feeling home、 beautiful、admire、picturesque、natural等,并将这些词汇与之前的一些表达负面含义的词汇做对比,由此了解了如何使用语言描述居住环境,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场景和心境,理解作者从对“破屋”的不喜欢到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破屋”,进而喜爱“破屋”的态度转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锤炼,表达能力也提高了,阅读的层次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基于上述的课堂实例,我们感到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核心是:在阅读和交流中关注文本内容;在交互和互动中关注学习策略;在评判和想象中提升思维水平。阅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对语言和信息进行表层理解,还要帮助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关注作者的观点、情感和态度,以及写作意图,把握文本的脉络层次和结构特点,了解文本中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进而鉴赏语言文化,促使学生联想、引申和扩展课文的主题思想,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课堂基本课型,在单元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语篇;无论什么样的课型都与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教师们意识到了阅读课的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学中难免会将阅读课的重点放在词汇的讲解、语法或是句子的讲解上,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不够,因此将阅读课只停留在理解文本表层信息上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如何充分挖掘文本中深层次信息,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使用能力,如何引领学生从“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the lines”,到达更高的“read beyond the lines”层面, 如何把文本理解和语言教学的位置摆正,如何努力把文本内容信息、阅读策略、语言(语法、词汇、句型结构等)、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角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都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好好思考并实践。
要能做到在阅读教学中把内容、思维和语言有机整合,教师要具有综合视野,树立综合阅读教学观,多元解读文本,综合施教,根据具体的学情有所侧重。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应包含了多元解读教学文本,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实施课堂教学,在课中和课后能及时评价过程,并静心反思课堂实践。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我们不应只是“懂英语”的人,而是懂得“教英语”的专业人士。
《上海英语教研》“专家答疑”版块征集一线教师教学中的疑问、困惑,并有针对性地邀请英语教学领域专家进行答疑解惑。欢迎老师们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问、困惑发送至本报投稿邮箱,有机会获得专家解答:
shyyjy_2019@126.com
请注明学校、姓名
长按下方二维码
了解本报更多投稿信息
□ 上海市宜川中学 孙琪
□ 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 冯黎华
《英语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内容,思维和语言》由葛炳芳所著,是英语阅读教学改进行动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通过明确的理论说明和实例论证,强调了在英语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具有综合的视野,要把内容、思维和语言进行有机地整合。
何为“综合”? 顾名思义就是融合多种元素,有机整合发挥最佳功效。“视野”就是我们看待问题或事物的看法,“阅读教学的综合视野”即将内容、思维和语言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对于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师要认识到文本的价值——从语言角度来说,文本是文字的载体;从内容来说,文本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从策略来说,文本是学生理解的载体;从社交角度来说,文本是情感交流的载体;从思维提升的角度来说,文本又是智能发展的载体。语言与内容、思维的统一,即为文本解读的核心意义。
文本解读的核心在于教师是否做好了基于文本解读的目标定位和教学决策,即关注词汇教学,把握词汇数量和词汇运用能力的关系;关注语法教学,把握语法规则和语法能力之间的关系;关注阅读的深度,把握理解文本信息与评价作者观点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关注活动设计,平衡活动设计中的价值取向。总而言之,就是要解读教材的背景、内容、语言、思维、策略、表达等。对于教师来说,怎样解读文本决定了怎样开展课堂教学。文本解读是一项基础而复杂的重要教学技能,它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完善。教师所积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及教学定位、文化视野,对于语言的感悟力和审美情趣对于文本的多元解读都会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书中提出了文本解读的方法“4I策略”。以下摘录书中部分相关内容:
所谓“4I”策略就是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经历多个层面的阅读,从文本的细节到主题,再到思维的提升,从输入性的理解到输出性的表达,从字面的信息到文本的内涵与思想,从简单的事件到事件之前的相互联系。
4I策略指代 identifying facts and opinions(理解文本表层信息), inquiring relationships(理解信息点间的相互联系), interpreting ideas(理解观点思想), and illustrating language(学习目标语言).
第一个I,理解文本表层信息identifying facts and opinions,即文本直接陈述的基本信息-事实与观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举例等等。从课堂教学看,在这个层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字面信息:
1. What is the problem the manager faces?
2.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e text?
3. Where/When does the story take place?
4. After the program was started, what happened?
5. 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are they?
第二个I,理解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inquiring relationships)。学生需要重点解读时间、地点、人物、例子、场景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作者谈论的主要观点或事件,理解作者为了证明他的观点所选用的例证,理解作者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从课堂教学看,在这个层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整合散落在文本中的字面信息:
1. According to the writer, what eventually brought about (a certain result)?
2. According to the text, why can it now be easily discovered in that region?
3. How did the government help protect the wildlife?
4. In paragraph 3, what does the writer mean by “rainforest” and “drugs”?
第三个I,理解观点思想(interpreting ideas)。即理解文本的目的、内涵、推断、预期、修辞、措辞等。理解隐含意义必须基于对表层含义与信息点关系的理解,分析作者的观点、思想、态度、分析写作方法,进而引导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体验比较、鉴别、分析、欣赏文本并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从课堂教学看,在这个层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如下问题,帮组培养学生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能力。
1. Would you suggest a title for the passage?
2. Wha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3. 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4. Please describe the writer’s tone in the passage.
5.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paragraph?
第四个I, 学习目标语言(illustrating language)。阅读教学中语言处理可以从话题、功能、修辞等视角进行,关注文本的意思是如何被表达的,理解文本的七大要点:衔接(cohesion)、连贯(coherence)、意图性(intentionality)、接受性(acceptabi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情境性(situational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其中衔接和连贯就直接与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关。从课堂教学看,在这个层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如下问题,培养学生欣赏语言艺术之类的能力。
1. How does the writer express his ideas so effectively?
2. If we leave out the adjectives here, is the meaning clearly conveyed?
3. Can you think of some other expressions that can convey the same or similar meaning?
4. What is some of the language used to express the writer’s disappointment?
5.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too” in paragraph 2?
现在,我们以一篇改编自美国杂志《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记叙文“In a Different Light”为例,谈一谈4I策略在阅读课堂中问题环节的具体使用。
该篇记叙文讲述了马来西亚人Lim Siok Hong虽然从小在贫民窟中成长,住房条件紧张,环境恶劣,但培养了乐观、勇敢、能发现美、欣赏美好事物的优秀品格。文章一共有八段,语言表达比较朴素,有一些生词,但通过上下文不难猜测词义。文章第1至6段描述了作者的家境、房子的拥挤和破旧、贫穷的生活状态;第7、8两段则是一个转折:虽然外部环境破旧不堪,但作者的心境却很积极向上,总是看到生活中关明的一面。
根据4I策略,教师可以在阅读课中设计四个层面的问题:
Q1: Where was Hong’s house located?
Q2: What did Hong’s house look like?
这两个问题属于理解文本表层信息identifying facts and opinions,主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分别询问了主人公Hong的家庭地址和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本的第一段获取相关信息(We lived in an old wooden house in a suburb of Limbang, a small town in northern Sarawak, Malaysia. The tiny collection of rooms ),从表层了解Hong的家庭特点。
Q3: How did the writer overcome the darkness?
这个问题属于理解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inquiring relationships),关注文本的内容,答案无法直接从文本的某一段落中获取,而是需要学生将第3至5段中关于作者家里经常停电,停电后妈妈迷信式地开玩笑、吓唬孩子们等散落的信息点串联起来(The gloom was made worse by the superstitious fears Mother passed on to us. Although we saw nothing, her question made us even more frightened. To me, there was nothing more terrifying than the prospect of meeting a ghost. At dusk, I would unwillingly return home feeling frightened.)。阅读重点放在对妈妈和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可以推断出理解作者虽然很害怕停电,害怕回家,但迫于环境,应对黑暗的办法只能是勇敢。
Q4: Can you describe the writer’s character building when living in his old house and what were they?
第四个问题属于理解观点思想(interpreting ideas),关注文本的内容和作者思维,就是理解文本的写作内涵、目的等,需要基于文本的表层信息和信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推断出作者青少年时期住在贫民窟对性格养成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分析、欣赏文本并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过程。从“停电事件”、“破屋玩耍”、“最终通电”到“老师家访”,这些事件看似是作者对幼时居住条件的不满,但同时培养了他勇敢、崇尚自然、家庭归属感这些良好的品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深挖表层文字,诠释深层含义。
Q5: How did the writer convey his idea of “In a Different Light”?
第五个问题属于学习目标语言(illustrating language),关注文本的内容、作者的思维和语言的使用。作者的思维带动学生的思维。基于对文本表面信息及其相互联系,也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思想后,学生从文本的衔接、连贯、语言的情景性和互文性这些方面体会语言的使用,有了前面四个问题的铺垫,学生能找到一些负面的词去概括作者对家的感受,如:poor、noisy、dark、afraid、unwilling、ugly等。通过对文本题目的分析,从“different”这个词出发,引导学生挖掘文章标题中“different light”的含义,学生能找出或概括出正面的词,如:normal、free、good for character-training、 safe、 feeling home、 beautiful、admire、picturesque、natural等,并将这些词汇与之前的一些表达负面含义的词汇做对比,由此了解了如何使用语言描述居住环境,如何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场景和心境,理解作者从对“破屋”的不喜欢到用艺术的眼光欣赏“破屋”,进而喜爱“破屋”的态度转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锤炼,表达能力也提高了,阅读的层次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基于上述的课堂实例,我们感到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核心是:在阅读和交流中关注文本内容;在交互和互动中关注学习策略;在评判和想象中提升思维水平。阅读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对语言和信息进行表层理解,还要帮助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关注作者的观点、情感和态度,以及写作意图,把握文本的脉络层次和结构特点,了解文本中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技巧,进而鉴赏语言文化,促使学生联想、引申和扩展课文的主题思想,提升思维品质。
阅读课作为高中英语课堂基本课型,在单元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提高也离不开语篇;无论什么样的课型都与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教师们意识到了阅读课的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学中难免会将阅读课的重点放在词汇的讲解、语法或是句子的讲解上,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不够,因此将阅读课只停留在理解文本表层信息上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如何充分挖掘文本中深层次信息,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使用能力,如何引领学生从“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the lines”,到达更高的“read beyond the lines”层面, 如何把文本理解和语言教学的位置摆正,如何努力把文本内容信息、阅读策略、语言(语法、词汇、句型结构等)、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角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都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好好思考并实践。
要能做到在阅读教学中把内容、思维和语言有机整合,教师要具有综合视野,树立综合阅读教学观,多元解读文本,综合施教,根据具体的学情有所侧重。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应包含了多元解读教学文本,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实施课堂教学,在课中和课后能及时评价过程,并静心反思课堂实践。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我们不应只是“懂英语”的人,而是懂得“教英语”的专业人士。
《上海英语教研》“专家答疑”版块征集一线教师教学中的疑问、困惑,并有针对性地邀请英语教学领域专家进行答疑解惑。欢迎老师们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问、困惑发送至本报投稿邮箱,有机会获得专家解答:
shyyjy_2019@126.com
请注明学校、姓名
长按下方二维码
了解本报更多投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