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燃梦”梅花教师第二阶段读书感悟展示

以下文章选自《武陟县育才学校》
 
阅读燃梦组的老师共读《教育的情调》已经到了第二阶段,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关心孩子和爱孩子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知道该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认真阅读这本书,作者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可以帮助我们成为“机智”的教育者。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老师们第二阶段的共读感悟吧!
 
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
 
——读《教育的情调》有感
 
宋娜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如果你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就犹如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它能给以启迪,指以方向,令人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很荣幸我近段时间阅读的《教育的情调》就是一本这样的好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它又是教师教学的指明灯;它是父母育子的枕边书;它是孩子成长的礼物。
 
这本书的作者范梅南没有在书中罗列一些高大上的教育学理论。他只是想改变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对教育的心态。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看似无心,实则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做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两个章节分别是第九章:《孩子对秘密的体验》和第十五章《发展教育的机智》。
 
第九章中《孩子对秘密的体验》中说到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个孩子从小学时和父母无话不谈,等升入初中以后和父母交流变得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坐在一起也是无言以对。孩子的父母看到他这个样子非常的担心,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事隐瞒了自己。他们非常苦恼,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针对这一现象书中是这样说的:孩子有了秘密父母和老师也不必担心,因为孩子开始有了秘密,就意味着开始成长,走向独立。有秘密意味着有了独立的意识。作为家长,应该准确判断什么时候该去倾听,什么时候又该有意的不去理会,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走向成长。
 
读到这儿我就不由想起了自己,作为一个妈妈我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监督者。“看住”孩子是必要的,因为他还没有成年,还完全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我想,给孩子的发展提供方向和空间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得认识到:孩子最终是要长大成人,独立生活的。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行为就患得患失,影响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这是父母教育孩子时应有的机智。同样,老师教育学生也需要这样的机制。本书中的第十五章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儿把自己卷纸上错误的答案擦掉改成正确的,并拿到老师跟前让老师给她加分。这位有智慧的老师虽然给她加了分,但却又悄悄提醒这个孩子做人要诚实。老师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又让他自己领悟到做人要诚实。他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这位孩子感激老师终生,并在择业时选择了教师。这就是教育机制获得的成果。
 
反观我自己的课堂,其实这样的小事也是时有发生,我也是用这种敏锐的处理方式来对待这种“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但我想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钥匙,因为有的孩子他是“厚脸皮”,这样做的结局对他效果不会太好,我必须要用另外的方法来对待他。所以说,课堂上随时都会出现不可控制的局面,智慧的老师,就应该非常细腻的理解每个孩子在相同的事件中的不同体验。我们就要靠着自己的教育机制,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最大程度上发现自身才能,用教育机智去呵护每一颗成长的心灵。
 
书,带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书,带我们畅游神秘的历史;书,带我们进入梦想的天堂。让我们共同畅游书海,以书为友吧!
 
让每个孩子都要被"看到"
 
------读《教育的情调》 有感  
 
尹会珍
 
在教育中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能被老师真正看到的孩子,才能看到自己,更关注自己。
 
 《教育的情调》此书并没有直接提出给予鼓励和信心的重要性,而是通过两组老师不同的评价方式,让孩子体验被“看到”的感觉。作者在文中列举了两位老师,一位是从不注意麦克表现的老师,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也不想引起老师注意,失去信心。另一位是与他截然不同的马克的老师。从他们关注学生的细节上,我们会发现被老师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到"的孩子是幸运的,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意味着被"看到"不仅仅是被认出来,而是被承认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的人。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文中说:“当我们以双手或笑脸迎接对方时,共同创造和分享着这段美好时光,从而通过另一种零距离接触,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鼓励被肯定的滋味”。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判断准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到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班上有一个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一个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这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
 
所以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者要努力用行动去“看到”孩子,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感受到被重视,可以是每天早晨的一个问候,一次握手,也可以是每天放学时的一点评价,一次总结.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最大程度上发展自身才能,用真诚和善良去温暖每一颗成长的心灵。
 
鼓励,是孩子成长的一把钥匙
 
温婧毅
 
读《教育的情调》,提到鼓励孩子,想到每个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由此可以看出,鼓励对孩子们有多么的重要。或许很多朋友会说:鼓励不是就夸人么,这还不简单?
 
宝贝,你太棒了!
 
宝贝,你好聪明!
 
宝贝,你是我们全家人的骄傲!
 
……
 
亲爱的,类似的话语你有说过吗?你觉得孩子听了会有怎么的感受呢?这些话语是表扬,不是鼓励!
 
表扬和鼓励都是赞赏,区别在于鼓励是描述性的赞赏。表扬侧重的是孩子的外部评价体系,鼓励侧重于孩子的内部评价体系(内在力量)
 
表扬只是暂时有效,它能让孩子当时感觉良好,短暂地激发孩子某些良好行为,但长期效果并不好,因为表扬会造成孩子成为“寻求认可上瘾者”,而不是帮助孩子增强他们的自尊,孩子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自我认知;且表扬还妨碍孩子去承担风险,他们会“聪明的”选择简单轻松的任务,而不再愿意冒险犯错。
 
表扬就像糖果,偶尔吃吃能让人愉悦;鼓励却是自己和家人每天都需要的。鼓励可以让你的孩子看到自己是能行的,并认可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而不是只专注于追求完美或取悦他人。
 
我们都需要被看见,需要被认可,需要被关注。鼓励孩子也是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能够让气馁的孩子感受到自身力量,支持到孩子的自我认知构建。
 
父母如果简单地表扬孩子“宝贝,你真棒”“你有天赋”“你善于弹钢琴”,这种表扬有一种“有天赋”的感觉,就会引导孩子感觉努力不重要。如果努力不重要,那从现在开始就少做事情,做得越少越显得厉害,还能得到表扬,这多么令人向往。孩子就会越来越着重“不努力也能很棒”。
 
怎么样才是有效的鼓励孩子?
 
第一步:共情和倾听;
 
第二步:看到积极面,引导“内省”“自我评价”,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第三步:父母做孩子最坚强的后盾,让孩子知道你是可靠的;
 
第四步:“此时无声胜有声”地鼓励,更能传递力量。
 
鼓励也要有正确的方式?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鼓励呢?
 
 正确的鼓励句式:
 
 1、描述式鼓励:我看到你......
 
 2、感谢式鼓励:我很感谢你......
 
3、赋权式鼓励:我相信你可以....
 
坦白说,我们很多父母跟孩子的交流方式都是指责多于鼓励。正确的鼓励方式指的是:抱抱他,和他聊天,支持他、接纳他,给他勇气和力量,绝不是指责、评判和比较性的激将。
 
要学会表扬孩子。记住,一定要表扬他的过程和动机,而不是表扬结果。因为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是有天赋的”这件事有着天然的向往。你也可以试一试,一起行动起来吧,让鼓励变成习惯,让鼓励变成孩子成长一把钥匙,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
 
表扬的艺术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关新娥
 
在《教育的情调》一书中,作者强调了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但同时又指出“表扬孩子既可能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表扬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不应该是不加区别的给与的”。
 
的确是这样的,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认识到表扬对于孩子们来说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内向,在班里不突出的孩子,老师的表扬有时就像一束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灵,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我很清楚的记得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叫刘璇的小姑娘,长着黑黑的皮肤,也不爱说话,在班里很不起眼。但小姑娘很遵守纪律,所以有一次上课我表扬她坐的端正,听课认真。那一刻,我清楚的看到小姑娘的背挺得更直了,眼里放着光,而且以后我上课这个孩子听课一直非常认真。
 
这个现象并不奇怪,作者说,在教室里给予孩子鼓励和肯定是老师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这意味着我们为某件事称赞、重视和尊敬某个人。而且,蕴含支持的表扬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尊。但是显然,给予表扬不是没有风险的。因为表扬既可能带来积极的结果,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结果。表扬给的太轻易或太随意都可能使它失去意义。
 
老师总想肯定所有的孩子,尤其是那些付出了很大努力的孩子,但是,所有的实践都表明,平等地表扬每一个人往往会弄巧成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杰克森先生在一次考试中,全班同学考的都不好,很让老师失望,他在班里对着全班同学表达了他的不满,但是却单单表扬了一个叫莎拉的同学。结果被表扬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骄傲而是尴尬窘迫。可见表扬也是讲艺术的。那么究竟该怎样表扬孩子,什么时候表扬,表扬的力度和语言怎么把握,我想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慢慢体会,摸索,并且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己表扬的艺术,让我们更好的融入孩子们的心灵,助力他们的成长。
 
“我”有一个小秘密
 
----读《教育的情调》之“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有感
 
祝圆圆
 
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而能够与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孩子没有秘密的时候,只生活在一个世界里,那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世界。当孩子拥有了秘密,他的生活世界就一分为二了: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是外部的世界。当孩子没有秘密的时候,父母很开心。孩子有了秘密,父母和老师也不必担心。我们要认识到孩子开始有了秘密就开始成长,走向独立。
 
小时候的事情已经记得不是太清楚了,隐约记起在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开始有自己的一些小秘密。比如:和朋友去外面玩,不告诉家长具体做什么,只说就是去玩了;放学回家会呆在自己的房间,写画一些东西,一听见动静就赶快收起来;日记本呢,会挑选有密码锁的那种,心想着就算妈妈发现了,她也打不开。其实现在想想,那些事情都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自己觉得很好玩,很兴奋。其实爸妈对于这些根本就没有在意过,只是自己的独角戏。或许这就是成长吧!
 
记得有一位家长跟我说过:孩子一到家就回自己的卧室,关上门,也不知道在里面做什么。有时趁孩子不注意,会偷偷进入孩子的卧室,找寻痕迹。当然,最终结果以失败告终。 
 
当孩子有了秘密的时候,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给他们足够的私人成长空间。机智的父母或老师会关注孩子对秘密的体验,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倾听,什么时候又该有意不去理会。孩子每天和我们在一起,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们都是比较了解的。只要孩子品行端正,为人正直,积极向上,又何必整天庸人自扰。适当的放手,也许会让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更加融洽。
 
秘密是人成长的一个关键方面。我们作为父母和成年人经常看到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有着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秘密。正是这些秘密让孩子们开始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这种认识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责任感,以及自主性和人际交往的亲密性。孩子最终要长大成人,独立生活。秘密的体验是孩子未来独立生活的起点。
 
让教育充满智慧
 
马金梅
 
《教育的情调》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很多触动,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主观的想当然的思想,机械的僵化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只有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情调》不断重复的对孩子作为“人”的属性的尊重和重视,才能实践真正的人的教育。
 
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我自己的孩子现在5岁,现在很喜欢问“那是什么”,即使是对于他认识的东西,他也反复地问:“那是什么?”以前我一直以为他是在玩“重复”的游戏,现在想想,其实她是想问: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途?这个能吃吗?我能用它干什么?他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事物的名字,还想知道事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想知道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成人与孩子的世界不一样,而如果想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体会孩子所处的教育情境,多想想:他真正需要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意思?他有什么困难?
 
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我们要看懂眼神。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语言可能骗人,但眼神很难掩饰。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师也要运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于丰富的学识,热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热爱,你的眼神传达了你的经历、态度、能力、气质等,所以,丰富自己,才能拥有优秀教师的眼神。
 
学会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在反思中成长
 
——读《教育的的情调》有感
 
殷玲玲
 
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古已有之“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我也时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当老师这么多年,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常都在反思。例如我每上完一堂课我会想这堂课不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记录下来,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然后试着去做出改变。每次处理学生矛盾时,时常会想我这样做对么?我这样做问题解决了么?我还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有时候会写班主任日记,有时候会思考便铭记于心!一直以来我很庆幸自己有反思的习惯,因为反思让我收获很多。在工作中有时候很浮躁,面对很多事情都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面对学生常说要有教无类,可教着就变成有教有类了;常说要爱学生,可时常会对他们的错误没有忍耐性;常说也常买书可最后又没看多少本;常说要教学反思可又懒惰忘记反思……是啊!常反思是很好,但是我却在反思的路上忘记了我要反思。也时常会问自己,我爱教育吗?我爱学生吗?我爱这份工作吗?仔细一想……我认为我是爱的!
 
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我觉得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老师!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翟青: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有幸阅读了《教育的情调》这本小而厚重的作品,自我反思一下,其实我并不属于一个能长时间坐下来认真阅读长篇大论的人,不过这本书却和它那看起来有点空洞的书名不一样,书中用一个个接地气的故事,在深深吸引我的同时,也向我详细地展示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有的样子。
 
 从内容上看,《教育的情调》其实通篇都在告诉我们如何获得“教育的智慧”——它在“唤醒”教师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作者给我们指出了唤醒教育智慧应该关注的领域:“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孩子好奇的体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表扬和肯定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纪律的教育学意义”、“孩子对秘密的体验”、“气氛的作用”……
 
请关注武陟县育才学校微信平台。搜索微信号“wzycweixin”或订阅号“武陟县育才学校”加入,也可扫一扫武陟县育才学校微信平台二维码:

相关读后感推荐:

《我的祖先是恐龙》读后感500字_《我的祖先是恐龙》读后感

《永久的感动》读后感500字_《永久的感动》读后感

《重启人类文明高光时刻的探索之旅》读后感500字_《重启人类文明高光时刻的探索之旅》读后感

《丝绸之路超时空旅行》读后感500字_《丝绸之路超时空旅行》读后感

《青鸟》读后感500字_《青鸟》读后感

《动物来信:来自陆上动物的信笺》读后感500字_《动物来信:来自陆上动物的信笺》读后感

《碟形世界2:实习女巫和小小自由人》读书有感_《碟形世界2:实习女巫和小小自由人》读书有感500字-800字

《和云朵一起奔跑》读后感500字_《和云朵一起奔跑》读后感

《神奇树屋·故事系列·进阶25:狂鲨航海之旅(中英双语)》读书体会800字_《神奇树屋·故事系列·进阶25:狂鲨航海之旅(中英双语)》读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