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书香致远·分享经典”读书分享活动 (好书品读)
以下文章选自《东师心理》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自4月23日“书香致远·分享经典”读书分享活动上线以来,心院学子与经典为友,与好书同行,与大师对话,分享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感动。他们通过书本了解世界,也通过阅读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书籍和文字荡涤着大家的情感,增添了生命的底色。
本次读书分享活动中,心理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均积极参与,在“好书品读”与“好书诵读”主题下分享阅读感悟共45篇,累计15595字。其中2019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佘露同学连续16天坚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获得本次读书分享活动“阅读达人”称号。
【精彩荟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本次读书分享活动全部阅读感悟:
【投票评选】
用读书保持思想活力,用读书滋养浩然之气。经过点评小组评选,我们评选出了以下优秀的读书感悟,将通过线上投票选出最终获奖的3名同学。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以下同学的读书分享并参与投票呀~
最动人的“读书故事”
分享人:毛明星
分享篇目:《亲密关系》 作者:罗兰米勒
迫害者、受害者、安慰者,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数次都将自己置于这三个角色中,并且在三者中不断转换,而在这三者转换的后果就是彼此都深陷痛苦,丝毫感受不到爱意。每段亲密关系的最初都是甜蜜,而美好的,但是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后,这个亲密的感觉不知怎么的就会慢慢衰退,局外人这时可能会劝导我们说:你们就知足吧,不知道有多少人亲密关系的不曾拥有,你们这些人,真的是不知道珍惜,在我看来,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同样困难,甚至在这个社交方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我认为后者更加困难,每一段亲密关系的中的对方往往都是彼此相爱的人,但却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伤害自己,《亲密关系》这本书就是揭示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本书中的亲密关系,不单是指情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样也指朋友之间的友谊,家人之间的亲情等亲密关系,本书中提及的一个关键的解决办法与我最近读到的另一本《非暴力沟通》里提及的内容有共通之处,作者认为在亲密关系的维持中,很多时候一个行为背后其实蕴含着的是当事人很深的童年痛苦在其中,但是人们往往不会直接的将这个痛苦说出来,即使是在面对他爱的人,有一部分是潜意识在其中起作用,因为我们害怕那段经历,相比于倾述我们更倾向于逃避,因为后者对于我们来说更为简单。但逃避不能解决问题,逃避在亲密关系中带来的是伤害、是控制、是冷漠,而这些对于亲密关系来说是最为致命的杀手;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让对方不再逃避呢?是强迫他吗?当然不是,作者提出的方法就是沟通,而且是非暴力沟通,遇到问题,不先做评价性的发言,而是将行为描述出来,将自己的心情用形容词表达出来,不能带有贬低对方的意义,而只是客观的描述,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很管用,但是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这段时间一直是在家里面,每天都会和父母在一起,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去践行的书中方法,但是很难坚持下去。语言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前提是技术,所以自己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书中将亲密关系划分了好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其中的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进行了描述,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书中虽然提供了具体的一些方法,但是我们要记住,亲密关系中的彼此都是相爱的,爱,能解决一切困难。
分享人:蔡勇
分享篇目:《双城记》 作者:狄更斯
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的力量,在对革命与人性的探讨上,狄更斯用其独特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幅善恶交织的伟大画面。
狄更斯对于革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一个阶级在覆灭之时,没有谁能逃离其中,当人们放纵恶行而无动于衷时,革命的火焰自会燃起,消灭古老腐朽的封建阶级,火焰识别不了善恶,它只猛烈的燃烧一切它面前可以帮助燃烧的事物,并且愈加猛烈,直到燃尽的那一刻。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同时代的作家出于其敏锐的观察力作了极其深刻的再现与渲染,狄更斯的《双城记》与雨果的《九三年》无疑都有助于对法国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阶级交锋的爱恨情仇做进一步的了解,文学性与故事性兼具。
分享人:佘露
分享篇目:《真实的幸福》 作者:塞利格曼
乘坐生命的列车的每一个人都在参加一次远行,这次的旅程所有的苦乐得失,都只是关于我们的心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人,经过很多的站点,欣赏到很多的风景,而在这其中我们都有机会遇到快乐的自己。
塞式幸福法则之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每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塞式幸福法则二:未来不全像你想象的那样,切勿把问题复杂化,将事情灾难化;
来的问题坦然面对,你就拥有了真实的幸福。
我们看待世界两种方法:一种是接受,一种是改变。少一点物质的追求,多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去做最真实的自己吧。
最走心的“读书笔记”
分享人:闫啸
分享篇目:《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者:约翰·杜威
人类幼崽在刚出生时是极脆弱的,无法行走,无法觅食,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但是这种幼小的脆弱却是人类得以社会化和发展的基础。幼小不等于可塑性,但是幼小却是可塑性的基础,因为它提供了生长的可能性。
小鸡一孵出几个小时后便能精确地啄食,但是这种行为并非是由学习而产生的,而是由自身的本能所驱使而进行的,这也就使得它只能去啄食而不会去发挥发展出别的进食行为。先不讨论是否啄食就是最适合它的进食方法,可以确定的是小鸡的其他行为和发展也同它的“啄食”为本能所束缚,所定型。结果就是小鸡反而受其完善的本能所限制,失去了跟着尝试性的本能反应得到许多经验的有利条件。而人类幼时必须不断尝试才能获得最适合自身的行为,虽然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危险,甚至说如果将一个婴儿放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都将成为问题,但是如果在人类社会中这一缺陷将为其父母或社会所辅助,所弥补,也就将这一缺陷转变成了超脱本能的潜力和基础。
分享人:金灵通
分享篇目:《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
作者:乔纳森∙海特
作者以佛教禅宗中“象、骑象人”的假设,结合当代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
给了我们一份关于幸福的答卷。
第二章——是什么令你不幸福
作者给了我们三种改变思维方式的方法,一个是冥想,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流,然后是认知疗法,心理治疗中主要的疗法,最后作者选择的是百忧解,认为必要的药物可以有助于调整心理状态,我觉得这个是可行,但是目前而言普通人对精神药物讳莫如深,避之不及,但是确实,有些人天生的气质就是偏向消极,很难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所以如果“百忧解”可以帮助他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其修正认知模式,是很有价值的。
分享人:佘露
分享篇目:《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德勒
1.关于合作:“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总是在一个或大或小集体里。而你与身边人的合作能力,决定了你生活的是否快乐、顺利。
2.关于认知:“生命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这个,决定了我们。”一个人只有先从思想开始改变,然后才会有行为上的变化。“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的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3.关于自己:终于不再玻璃心,终于也是个爱笑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心理想看什么,眼中就会看到什么。读书的大概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加油,那个默默努力奋斗的自己!!!
最真实的“读书生活”
分享人:黄雪玫
分享篇目:《自私的基因》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这本书寓意深厚,机敏流露,是在写得太好了!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诺贝尔生理医学获奖者梅达华如是评价《自私的基因》。它也被形容为“年轻人的书”,值得我们一看。的确,作者道金斯,作为一位行为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当然这本书的主题是动物行为。但这本书的重点是讲述利他主义。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也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作者并没有将我们人类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整体,而是放在了生物这个大整体中,我们都是生存机器——运载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就是我们人类这种固有的特性,是我们在社会中做选择时,都是充满利他主义的。通过阅读这本书,作者惊世骇俗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使我们人类更全面地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将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
分享人:马海容
分享篇目:《三体,黑暗森林》 作者:刘慈欣
《三体,黑暗森林》是我在三体系列中最为喜欢的一本,尽管大刘写的爱情还是有点稍逊,几乎是全程埋线索,初次接触感觉自己好像到达了一个新世界,不得不佩服大刘的想象力及讲故事的手法。
相比同类作品《基地》,我更加喜欢《三体》系列。三体系列总是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对于情节的发展节奏比《基地》更加缓和,似乎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中国特色。
最后推荐大刘的《球形闪电》,前期比较难懂,涉及复杂的物理知识,但是后期,就会被大刘瑰丽的想象力所折服。
分享人:黄技鹏
分享篇目:《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小说。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挪威的森林》主要讲述的是渡边、直子和绿子的“恋爱小说”,其实不然,在读完这本小说后,留给我最深刻感受的元素不是爱情,而是迷茫、追寻、救赎和成长。没有任何“恋爱小说”的喜剧桥段,也没有梦幻浪漫的剧情发展,《挪威的森林》虽然是以爱情故事为主,但这是一个通俗完整但又独特的爱情故事。而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现实主义,现实到故事中许多出场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死去消失,你才能感受到《挪威的森林》真正想要诉说的事物——casulties,用村上春树本人的话来说,是“casualties之后剩下来不得不活下去的人们或事物的姿态。所谓的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纯真的木月、温柔漂亮的直子、近乎完美的初美,他们的逝去,似乎体现出每个人成长的青春路上,许多美好事物的悄然消逝。所以,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而死又给生者留下只有通过死才能够学到和体会的东西。生者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悲哀中挣脱,穿越无边的泥沼和阴暗的森林,再次同现实接轨,摸索新的人生——再次借用村上春树的话,“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
投票
(每组可投一票):
杨绛先生曾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份属于书香的静寂中,自己的思想与视角会在读过一章一节时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文字会让自己站在书中伟人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从而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认识世界。
书香致远,阅读经典。书香伴着花香,心院学子品读经典,净化心灵,启迪人生。
编辑:常璐璐
信息来源:心理学院团委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没有阳光;
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自4月23日“书香致远·分享经典”读书分享活动上线以来,心院学子与经典为友,与好书同行,与大师对话,分享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与感动。他们通过书本了解世界,也通过阅读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书籍和文字荡涤着大家的情感,增添了生命的底色。
本次读书分享活动中,心理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均积极参与,在“好书品读”与“好书诵读”主题下分享阅读感悟共45篇,累计15595字。其中2019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佘露同学连续16天坚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获得本次读书分享活动“阅读达人”称号。
【精彩荟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本次读书分享活动全部阅读感悟:
【投票评选】
用读书保持思想活力,用读书滋养浩然之气。经过点评小组评选,我们评选出了以下优秀的读书感悟,将通过线上投票选出最终获奖的3名同学。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以下同学的读书分享并参与投票呀~
最动人的“读书故事”
分享人:毛明星
分享篇目:《亲密关系》 作者:罗兰米勒
迫害者、受害者、安慰者,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数次都将自己置于这三个角色中,并且在三者中不断转换,而在这三者转换的后果就是彼此都深陷痛苦,丝毫感受不到爱意。每段亲密关系的最初都是甜蜜,而美好的,但是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后,这个亲密的感觉不知怎么的就会慢慢衰退,局外人这时可能会劝导我们说:你们就知足吧,不知道有多少人亲密关系的不曾拥有,你们这些人,真的是不知道珍惜,在我看来,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同样困难,甚至在这个社交方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我认为后者更加困难,每一段亲密关系的中的对方往往都是彼此相爱的人,但却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伤害自己,《亲密关系》这本书就是揭示了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出现种种问题的原因,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本书中的亲密关系,不单是指情侣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样也指朋友之间的友谊,家人之间的亲情等亲密关系,本书中提及的一个关键的解决办法与我最近读到的另一本《非暴力沟通》里提及的内容有共通之处,作者认为在亲密关系的维持中,很多时候一个行为背后其实蕴含着的是当事人很深的童年痛苦在其中,但是人们往往不会直接的将这个痛苦说出来,即使是在面对他爱的人,有一部分是潜意识在其中起作用,因为我们害怕那段经历,相比于倾述我们更倾向于逃避,因为后者对于我们来说更为简单。但逃避不能解决问题,逃避在亲密关系中带来的是伤害、是控制、是冷漠,而这些对于亲密关系来说是最为致命的杀手;那么我们该如何让自己、让对方不再逃避呢?是强迫他吗?当然不是,作者提出的方法就是沟通,而且是非暴力沟通,遇到问题,不先做评价性的发言,而是将行为描述出来,将自己的心情用形容词表达出来,不能带有贬低对方的意义,而只是客观的描述,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很管用,但是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难。这段时间一直是在家里面,每天都会和父母在一起,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在我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去践行的书中方法,但是很难坚持下去。语言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前提是技术,所以自己还是需要不断的练习。书中将亲密关系划分了好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其中的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进行了描述,也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书中虽然提供了具体的一些方法,但是我们要记住,亲密关系中的彼此都是相爱的,爱,能解决一切困难。
分享人:蔡勇
分享篇目:《双城记》 作者:狄更斯
伟大的作品自有其伟大的力量,在对革命与人性的探讨上,狄更斯用其独特的笔法描绘出了一幅善恶交织的伟大画面。
狄更斯对于革命有着极其深刻的见解,一个阶级在覆灭之时,没有谁能逃离其中,当人们放纵恶行而无动于衷时,革命的火焰自会燃起,消灭古老腐朽的封建阶级,火焰识别不了善恶,它只猛烈的燃烧一切它面前可以帮助燃烧的事物,并且愈加猛烈,直到燃尽的那一刻。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不同时代的作家出于其敏锐的观察力作了极其深刻的再现与渲染,狄更斯的《双城记》与雨果的《九三年》无疑都有助于对法国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阶级交锋的爱恨情仇做进一步的了解,文学性与故事性兼具。
分享人:佘露
分享篇目:《真实的幸福》 作者:塞利格曼
乘坐生命的列车的每一个人都在参加一次远行,这次的旅程所有的苦乐得失,都只是关于我们的心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人,经过很多的站点,欣赏到很多的风景,而在这其中我们都有机会遇到快乐的自己。
塞式幸福法则之一: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每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塞式幸福法则二:未来不全像你想象的那样,切勿把问题复杂化,将事情灾难化;
来的问题坦然面对,你就拥有了真实的幸福。
我们看待世界两种方法:一种是接受,一种是改变。少一点物质的追求,多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去做最真实的自己吧。
最走心的“读书笔记”
分享人:闫啸
分享篇目:《民主主义与教育》 作者:约翰·杜威
人类幼崽在刚出生时是极脆弱的,无法行走,无法觅食,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但是这种幼小的脆弱却是人类得以社会化和发展的基础。幼小不等于可塑性,但是幼小却是可塑性的基础,因为它提供了生长的可能性。
小鸡一孵出几个小时后便能精确地啄食,但是这种行为并非是由学习而产生的,而是由自身的本能所驱使而进行的,这也就使得它只能去啄食而不会去发挥发展出别的进食行为。先不讨论是否啄食就是最适合它的进食方法,可以确定的是小鸡的其他行为和发展也同它的“啄食”为本能所束缚,所定型。结果就是小鸡反而受其完善的本能所限制,失去了跟着尝试性的本能反应得到许多经验的有利条件。而人类幼时必须不断尝试才能获得最适合自身的行为,虽然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危险,甚至说如果将一个婴儿放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都将成为问题,但是如果在人类社会中这一缺陷将为其父母或社会所辅助,所弥补,也就将这一缺陷转变成了超脱本能的潜力和基础。
分享人:金灵通
分享篇目:《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
作者:乔纳森∙海特
作者以佛教禅宗中“象、骑象人”的假设,结合当代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
给了我们一份关于幸福的答卷。
第二章——是什么令你不幸福
作者给了我们三种改变思维方式的方法,一个是冥想,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的主流,然后是认知疗法,心理治疗中主要的疗法,最后作者选择的是百忧解,认为必要的药物可以有助于调整心理状态,我觉得这个是可行,但是目前而言普通人对精神药物讳莫如深,避之不及,但是确实,有些人天生的气质就是偏向消极,很难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所以如果“百忧解”可以帮助他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其修正认知模式,是很有价值的。
分享人:佘露
分享篇目:《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德勒
1.关于合作:“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都不可能单独存在,总是在一个或大或小集体里。而你与身边人的合作能力,决定了你生活的是否快乐、顺利。
2.关于认知:“生命意义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这个,决定了我们。”一个人只有先从思想开始改变,然后才会有行为上的变化。“经验并非成功或失败之母,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的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3.关于自己:终于不再玻璃心,终于也是个爱笑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意识到,心理想看什么,眼中就会看到什么。读书的大概意义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加油,那个默默努力奋斗的自己!!!
最真实的“读书生活”
分享人:黄雪玫
分享篇目:《自私的基因》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这本书寓意深厚,机敏流露,是在写得太好了!令人忍不住拍手叫好!”诺贝尔生理医学获奖者梅达华如是评价《自私的基因》。它也被形容为“年轻人的书”,值得我们一看。的确,作者道金斯,作为一位行为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当然这本书的主题是动物行为。但这本书的重点是讲述利他主义。作者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也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作者并没有将我们人类看作是一个特殊的整体,而是放在了生物这个大整体中,我们都是生存机器——运载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就是我们人类这种固有的特性,是我们在社会中做选择时,都是充满利他主义的。通过阅读这本书,作者惊世骇俗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使我们人类更全面地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将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
分享人:马海容
分享篇目:《三体,黑暗森林》 作者:刘慈欣
《三体,黑暗森林》是我在三体系列中最为喜欢的一本,尽管大刘写的爱情还是有点稍逊,几乎是全程埋线索,初次接触感觉自己好像到达了一个新世界,不得不佩服大刘的想象力及讲故事的手法。
相比同类作品《基地》,我更加喜欢《三体》系列。三体系列总是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对于情节的发展节奏比《基地》更加缓和,似乎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中国特色。
最后推荐大刘的《球形闪电》,前期比较难懂,涉及复杂的物理知识,但是后期,就会被大刘瑰丽的想象力所折服。
分享人:黄技鹏
分享篇目:《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可以说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小说。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挪威的森林》主要讲述的是渡边、直子和绿子的“恋爱小说”,其实不然,在读完这本小说后,留给我最深刻感受的元素不是爱情,而是迷茫、追寻、救赎和成长。没有任何“恋爱小说”的喜剧桥段,也没有梦幻浪漫的剧情发展,《挪威的森林》虽然是以爱情故事为主,但这是一个通俗完整但又独特的爱情故事。而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现实主义,现实到故事中许多出场的人物一个接一个死去消失,你才能感受到《挪威的森林》真正想要诉说的事物——casulties,用村上春树本人的话来说,是“casualties之后剩下来不得不活下去的人们或事物的姿态。所谓的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纯真的木月、温柔漂亮的直子、近乎完美的初美,他们的逝去,似乎体现出每个人成长的青春路上,许多美好事物的悄然消逝。所以,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而死又给生者留下只有通过死才能够学到和体会的东西。生者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悲哀中挣脱,穿越无边的泥沼和阴暗的森林,再次同现实接轨,摸索新的人生——再次借用村上春树的话,“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
投票
(每组可投一票):
杨绛先生曾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在这份属于书香的静寂中,自己的思想与视角会在读过一章一节时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文字会让自己站在书中伟人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从而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认识世界。
书香致远,阅读经典。书香伴着花香,心院学子品读经典,净化心灵,启迪人生。
编辑:常璐璐
信息来源:心理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