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行走】 先输入“心理营养”,然后才有“静待花开” ——银海教师行走于读书与教学之间系列四:田甜老师读书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株洲市天元区银海学校》
 
先输入“心理营养”,然后才有“静待花开”
 
——银海教师行走于读书与教学之间系列四:田甜老师读书心得
 
读书能启人心智,
 
撼动心灵,
 
丰富人生;
 
读书能积淀学养,
 
深度思考,
 
指点迷津。
 
让我们在孕育生机的日子里,
 
与书籍携手同行,
 
开始于读书与教学之间,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智慧,
 
让我们的教育一路书香。
 
读者介绍
 
田甜,银海语文教师,15年教坛历练恍如一日,庆幸依然保持对教育的初心、旺盛的好奇心和无穷的创造力,最喜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在书流中载歌载舞,自在如风 。
 
先输入“心理营养”,然后才有“静待花开”  
 
—— 读《心理营养》有感
 
家有两个娃,哥哥和妹妹,相差五岁半,在养育哥哥的前五年,我一度认为自己是一个智慧而又充满耐心的母亲。但随着妹妹的到来,尤其是当哥哥进入小学之后,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失控,越来越糟糕。
 
哥哥是我和先生寄予厚望的孩子,我们都自认为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一个中学美术老师,在家的活动不是阅读,就是练字、作画、做手工,在这样的“书香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没理由不优秀,没理由不爱学习。
 
但哥哥进入小学后,所有的表现都让我们大跌眼镜,想都没有想到,他会是这样一个孩子:不爱学习,三遍五遍地提醒和催促才能让他勉强坐到书桌前;写作业拖拖拉拉,写一个字,发半分钟呆,如果没有人在旁边督促,他可能一个人在房间里鼓捣一个小时还没写完一道题;坚持了五年的亲子阅读,因为作业常常完不成而变得毫无规律和质量可言;问他目标是什么,他一定脱口而出“100分!”但心比天高,行动比乌龟还慢……更要命的是,他发起倔来,认准的事情,一千头牛都拉不回,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个性,却发展为一场场难以收拾的执念。
 
当所有这些遇到一个超级焦虑的妈妈,后果更是一会儿狂风暴雨,抓狂怒吼,一会儿又委屈大叫,内疚道歉,反反复复,我们一点点消耗着自己的爱和能量。
 
尤其当有一个懂事听话的妹妹在身旁“做陪衬”,就更加突出了哥哥的不懂事,妹妹一岁多就能用筷子吃面条;当旁边的人摔倒时,她马上就来帮忙扶起;更让大人喜欢的是她做任何事情仿佛都有一个内在闹钟,吃饭了,只要饭菜上桌,无论她在看电视还是在玩玩具,都会停下来,马上过来洗手,根本不需要人催促,这还只是一个两岁多的,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孩啊!不得不让人欣喜。再看看哥哥,一副听不见、看不见、想不到、做不到的模样,真的很让人着急!加上我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小学班主任,很多很多优秀的、自律的、积极阳光的孩子落在我的眼中,让我更加为哥哥的未来捏一把汗,为我们家的未来捏一把汗!
 
不断地学习家庭育儿知识、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言行,控制住一次两次,但我不知自己能否控制住下一次,哥哥不断地,没有任何花样地“作妖”给我看,我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温和——温和——忍住——忍住——忍不住——愤怒!”精疲力竭!
 
每当哥哥在被我一通大吼之后,用愤怒又隐忍又委屈的复杂眼神瞪着我时,我就感觉到他和我一样无助,因为我爱他,所以,我必须改变!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亲子关系专家——林文采博士。我看到了她的那本《心理营养》。封面上的三行字“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情——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让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与绽放”深深触动了我。令人可悲的是,我不仅没有给哥哥足够的心理营养,我更是在一天天的冲突中掏出他仅有的一点心理营养,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把他幼小而有限的营养掏空,但我知道,这样下去,他会枯竭。
 
在林老师的书中谈到一个概念:重要他人。指在我们人格和社会化形成过程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孩子最本能的选择是爸爸妈妈,如果爸爸妈妈不行,孩子就会选择其他人。他会非常希望弥补曾经没用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我是最重要”的感觉,希望有人把自己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想,人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很多很多的父母其实是自作自受地“可怜”,自以为自己在为孩子好,但其实你连那个“重要他人”都不是,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
 
《心理营养》这本书很特别,它既有理论,又有大量的实例,还有很多接地气的操作方法,因为林老师既是“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更是4个孩子的母亲,所以她的说法和方法自始至终专业而又极具操作性。
 
中国的母亲都很焦虑,焦虑,让我们常常看到孩子不如别人的一面,我们总是在想办法“教育孩子”,但孩子却越教育越“熊”,林老师用几十年的研究发现解决孩子“偏差行为”的“根本之道”是“要改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旦孩子和它的‘重要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渐渐好起来,孩子会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也更明确。”所以,“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
 
做不焦虑的妈妈,谈何容易?但在林老师这儿很容易。“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子。”
 
反观我自己,总说孩子倔强、冲动,我自己何尝不是如此,脾气来了根本压不住火,动物脑常常压制住理性,我总是事后反思、后悔自己没有控制住自己,其实,压制脾气并不是正确方式,等脾气产生时,才想到克制根本就不对嘛!脾气产生的根源就是个错误。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这么简单。他需要什么,才给什么,而不是我觉得他需要什么。我觉得他写作业应该坐姿端正,全神贯注,所以他连塌一下腰都不可以。我觉得他今天必须完成学习计划,所以他连自主安排都不可以,但我们忘了,完成任务应该是他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我们的。
 
很多的家长心里都知道,只有多肯定、赞美、认同孩子,才能让孩子更自信,更健康地成长。但我们常常做不到。林老师提出“在肯定和认同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父亲对孩子的肯定、认同、赞美,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都特别重。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所以,我们的爸爸,必须抛弃传统男性的粗线条和“羞涩”,大方地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棒!”
 
我们家的哥哥,正值学习期间,这时的他,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尤其,当他发现自己常常管理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如果我总是在做错误示范,他就会学习到我的行为:控制不住就发脾气!放狠话!拍案而起!甚至大打出手!我是孩子的镜子,所以做好自己,就是教育好孩子!父母的示范,无处不在,不仅仅是每天晚上捧一本书阅读,不仅仅是言行上总是在说“学习很重要”,不仅仅是在他犯错误时给他讲道理,而是处理好自己的言行,遇到麻烦时,我不抱怨,遇到心情不好时,我会自我调整,遇到和别人意见不同时,我理性又克制,我们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态度。
 
我领悟到:此时此刻,我要做一个不焦虑的人,而不是一个不焦虑的妈妈,自己在生活中淡定地为人处事,然后孩子必会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我也终于知道,所谓“心理营养”,不仅仅是我们给孩子的,也是孩子给我们的。
 
撰稿:田甜
 
编辑:旷雨婷
 
审核:文利娟
 
[END]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