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活动】“读书心得分享会”优秀作品投票
以下文章选自《钱江经济管理分院》
读书心得分享会
为营造校园良好读书氛围,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各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同学们思考实践能力,而提供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平台,特举办经济管理分院2018年度“书弈人生”系列活动。本环节“读书心得分享会”采用微信平台投票(截止4月11号21:00)的方式评选出优秀作品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获得相应课外学分。
经过同学们的踊跃投稿,我们已经收到不少优秀作品啦,让小编来带大家看看吧!同学们记得在文章底部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噢!
向上滑动阅览
电商1702金芯阅
读余华《活着》有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提到这句话,它也是对这本书最佳的概括。作者是一本书的造物者,他“创造”了他的孩子,赋予了形形色色的人丰富多彩的命运。余华提到,作家有时会分不清现实与虚构,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徘徊,虚拟的黑暗与恐惧往往让他们身心俱疲。虽是虚构之物,但是他们也知道故事里面的内涵是现实的投影。他们在故事中发泄自已的情感,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他们或含蓄或直抒胸臆或讽刺或赞美,留下了一个个故事,丰富我们,启蒙我们,从而引起人们对某个社会现象的重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当我深入故事的内部,分解它的知识,理解它所要传达给我的思想,我渐渐明白了“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纯粹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的意涵。不论是小说中的福贵还是千千万万个福贵,他们在这世界上活着,他们是人生的主角,而不是我们眼中的幸存者。更是因为坚强的“活着”,而不是“幸存者”,他们更加高尚。
现代人都要求,我们活着不仅要为了生存,更要为了生活。生存是基本所需,生活是去自我实现。但是这个要求完全不适合主人公福贵,他活着已经是他最好的幸运,最伟大的坚持,他的一生坎坷再坎坷,喜与悲就在一时之隔,即使家人只剩他一个了,他也活着。只剩他了,他也能以如此平淡自如的口吻叙述自已的一生。平淡的叙述与坎坷的一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福贵与灾祸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深深刺痛我的心。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本色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福贵是个英雄,他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但仍旧选择活着。小说虽从没正面阐述过富贵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但从他被俘虏后不断告诉自已,要回去见娘、家珍还有他的孩子,只剩他一人和老牛“富贵”相依为命的情节中,我看出了福贵并没有放弃活着,不论事实对他有多么残忍,他仍选择坚强的活下去。小说一开头描述的富贵在耕田嘴里念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的时候,我根本没去注意这些名字,甚至满脑子狐疑,究竟为何要有那么多名字。到结尾,才明白,原来都是死去的亲人。结尾处“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顿时潸然泪下,这样仅以短短几个名字,没有任何华丽的煽情的语言组成的首尾呼应却有无限的力量震撼我的心灵。
亲情永远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亲情也是《活着》的主题。亲情最为温暖无华,它无需罗曼蒂克,无需两肋插刀,它只需家人常在。福贵与家珍的爱情也不断升华为亲情的陪伴,二喜对凤霞的爱也转化为二喜对儿子苦根的父爱。我认为读一本书并不是纠结于阅读后记了多少细节,而是读完后你感触多大,思考多少,才更重要。在亲情方面,这本书实实在在提醒了我要和家人好好相处,珍惜每一段时光,并且要对他们好。亲情的分量不可度量。
福贵在年龄不断增长中变老,身边的亲人波动式的减少。小说以时间为线索贯穿了全文,时间的变化,就是福贵生命的变化。有些读者可以说,福贵运气太差了,他太惨了,家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他了。这样的话,福贵就是以一个幸存者的身份活在小说中了。可他不是。文章最后,福贵说家人一一走了,身边的熟人也去世了,可他却成了“老不死”,他不埋怨命运对他如此,至少他还活着,他代替所有死去的亲人好好的活下去。一个人最大的勇气也不过于只剩他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他也要把生命安然的度过,不失意,不惘然。但不得不说,福贵悲切吗?他空虚吗?我认为他悲切他空虚,难以避免啊。毕竟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他的思念转化为夜里阵阵寒风,转化为望不到边的荒野,转化为点点雨水,转化为飞落的杨花。他思念他们,非常思念。
每个老去的英雄,都在和过去的那个纠缠不休。但是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些爱和恨,也无所谓和不和解,都不过一场和自已的告别。很多的人生并没有像福贵一样失去那么多亲人,但很多的人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不论你现在身处何种境界,有多苦,有多累,有多么爱一个人,又有多么恨一个人,都去跟过去的自已告个别吧,重新出发,前程似锦。
向上滑动阅览
电商1702李宇欣
《在时间的长河里》
——读《时间移民》有感
近日里,我从图书馆偶然寻到了一本书。
发现它时正是傍晚,春日的暖阳仅留下点点余晖。它们穿过了错落的帘子,悄悄的从窗边正认真阅读的同学们身上滑过,落在书架间光滑冰冷的瓷砖上,晕染出动人的暖橙色。
刚结束一下午学习的我便这样闯入了这个安静的世界,漫无目的的穿梭在书架间,想要凭借缘分找到一本能够触动我的书。
仅剩的余晖不断被我踩碎,又在下一瞬间悄无声息的复原。它们似乎在用行动告诉我,时间可以抹平一切。
猝然间,一本书跃入了我的眼帘,仿佛冥冥之中注定的一般,我走向了安静的躺在书架一角的它——《时间移民》。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我虽从未接触过科幻小说,却也曾听闻他的著作《三体》。不曾想,这日竟在这里与他的作品不期而遇,真是不得不感慨缘分的神奇。
我毫不犹豫的借走了它,一得空,便迫不及待的翻开,然后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文章极短,它讲述了未来的人们面临着环境与人口的已无法承受的压力,因此,政府决定进行时间移民,八千万的人口,将移往一百二十年后。然而,一百二十年后的环境却更为恶劣,大使不得不决定——移民继续。接下来,这八千万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不断的向前走,终于在一万一千年后,来到了恢复原始的地球。故事看似平淡,细细想来却又能深深的触动我的心弦。
文中细节处理的极好,每每读到,都能让我感同身受,忍不住心中大恸。我几乎要分不清心中所深切感受到的,是在黑色时代里大使被元首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时感到的温暖,还是在看到黑色的充满战争硝烟后的震惊与离开的决然,又或是在大厅时代里移民如要留下便将成为二等公民的愤怒和无形时代里移民被拒绝接受的失落。
我似是坐着小舟在书中飘荡,感受着刘慈欣平静文字下波涛汹涌的海洋,在其中历经风浪,才终于迎来天明时分的风平浪静。
刘慈欣用文字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字力量的强大,正如罗金海在《南方都市报》中评价的那样:任何时代都需要面壁者,用他们的理性找到人类前行的密钥,用他们的冷静推动数学规律的进一步普及。科幻界有刘慈欣这样的面壁者是中国人的幸运。
而拥有了密钥的我们,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走向怎样的未来?
向上滑动阅览
旅管1703曾行泉
《我与书,书于我》
最近的枕边书换成了钱钟书先生著的围城,一本非常经典的现代文学,很惭愧,大学里才读到,以前高中时没有时间读这些所谓课外书,只在学识丰富的语文老师嘴里略略听闻过。说起这读书二字,直到脱离紧张的多年的年应试教育之后,于我来说才有了新的定义,原来,手里握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书,细细品读,领略作者笔下的世界,会让人不自觉与另一个世界融为一体,内心的自己随书中的情节起伏跌宕,而外面的世界忽然的也就平静下来。一直以来,我的睡眠就很差,于是睡前看一会儿书也就成了两全其美的事,一来可以满足自己的读课外书的欲望,仿佛这样的行为,老师会来将你捉去,二来,读书真的能够沉静心灵,一下子,睡不着的焦虑也就好了许多。
当然,读书才不是只有这种小恩惠于我,令我印象深刻的“读书生涯”之中,其实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好环境,当时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当时的学校及其推崇读书这件事,想起来也就小学的时候,读课外书那么明目张胆吧,那时候,流行每学期举办一个读书节,同时评选读书大王,呵,那个隆重的劲头。可能也是我小,见识过的天地窄,大家热情的把自己读过的书带来与同学分享,或者将书名记在读书卡上,或者去跟老师拿新的书,或者跟父母要书,由此各种读后感,摘抄,也就常常在讲台上被大声诵读,优秀的就贴出来,在那个优秀的橱窗,本人不才,凭借一晚上熬夜看完红楼梦儿童版,不看完不睡觉的劲头勇夺读书大王。想想,那时候真是快乐的读书郎,虽然,可能“质量”稍差,但是对文学的意识,对读书的兴趣便在那时候培养起来了,现在长大,也不得不感谢那段时光,给我了与书之间的熟悉感。如今,升学越往上,其实你会会发现大家对文学的重视就越低,除非你就读文学院,做与之相关的事,我们太多人注重于有用的知识,目的性很强,多多少少忽略了书的真正意义,但我认为它是应该与我们可以随时共处的,是能够安抚人心,沉浸其中的一方天地。所以你总能发现那些爱好读书的人,其实是会享受人生的人,因为他们捧起了书本,有了自己的世界,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
向上滑动阅览
电商1501程洁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你是否听过“今生是我的初恋,今世是我的爱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掉落一粒沙,从此形成撒哈拉;”你是否听过“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失去了自己最爱的荷西;”你是否听过“人,是最害怕认识自己的动物。”三毛从“沙漠中的饭店”写到“哭死的骆驼”,从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写道丢失自己最亲爱的丈夫,从漫漫黄沙的撒哈拉写到了丰富多彩的沙漠生活,我想与你一起,重温三毛在沙漠重新拿起纸笔写下的这部经典之作——《撒哈拉的故事》。
初读《撒哈拉的故事》,是被三毛笔下“如果有来生,要站成一棵树。没有悲伤的姿态,一半沐浴阳光,一半在泥土中安详,一半撒向阴凉,一般面相包容的天空,很是骄傲,很是淡然”这般优美的句子吸引,初识三毛,是被齐豫口中唱出的三毛写下的《橄榄树》这首歌而吸引。再读《撒哈拉的故事》,是被三毛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而吸引,记得书中写过三毛去撒哈拉的原因是自己经不起沙漠的诱惑,与自己最爱的荷西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就是三毛的这种生活态度和撒哈拉的生活背景才致使三毛写下了这样让人久久深思沉醉的作品。
说到撒哈拉,我想我们首先会想到酷暑难耐以及物资匮乏,想想当时三毛和自己挚爱的荷西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还是能够保持对生活的初衷和热忱,记得书中三毛描写的他们的生活环境,房间是一个四方形的大洞,只有一张床,水泥的地面,空心砖的墙面,简陋的浴室,如此让人一言难尽的环境都没有让三毛失去对撒哈拉的热爱,她和荷西一点一点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园。生活本是这样,可能并没有像三毛和荷西这样的人活出他们的快乐,就像三毛在书中这样写道“长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学到一个好处,任何一点点现实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带地使心灵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升华。换句话说,我们注重自己的胃胜于自己的脑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的《沙漠观浴记》这个小结,片段中的撒哈拉威人洗澡甚至是用小石头刮自己身上,不经让人瞠目结舌,当地人的思想腐败和迷信,与其他地区的生活习性的不同,无疑从三毛的笔下一一显露出来,但当你读到书的最后《哭死的骆驼》一结,“风,突然没有了声音,我渐渐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到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这的巨大的回音,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读到这里的时候仿佛真的能看到三毛笔下的撒哈拉。仿佛“沙本是最无依无著,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它是诚实的,它不虚荣。它不用你精致,不用你化妆,不用你给予,只要你心安。”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多了些许人情味,就是这般平凡柔弱的女子有着面对撒哈拉沙漠风沙的勇气,寻找在沙漠中的充满真善美的异国情调,透过细腻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一种优雅的人性美。
就像一句话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不能孤身一人奋斗,总有一个人在默默陪着你”,当然,三毛在自己向往的撒哈拉嫁给了那个一直陪伴她的人—荷西,可就是那个俗到爆炸的话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你,而我理解你,当所有人对三毛去撒哈拉不解的时候,只有荷西说“我就是要你,你行我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还娶你呢?”就是这般平凡的爱情,让一段传为佳话的爱情在撒哈拉沙漠生根发芽。三毛和荷西平淡的生活却如三毛笔下的文字而显得熠熠生辉,就像那句似乎大家都听过的句子“今生是我的初恋,今生是我的爱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何不在歌颂他们之间伟大而又平凡的爱情。记得两个人一起去的撒哈拉,而回来时却变成了三毛一个人,三毛在书中写道,自己在自己最向往的地方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是的,荷西去了另一个地方。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书中写过“夜来了,我点上白蜡烛,看它的眼泪淌成什么形象。”可能就是这种爱情,让三毛向往的生活,让三毛失去的荷西,让读者赞叹和欣赏的爱情,三毛,的确就是这般奇女子。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生活有悲有喜,从三毛的故事中渐渐的都能体会到每一个故事中生活的真谛和感悟,让人牵肠挂肚,让人乐此不疲,让人深陷遐想。
三毛,是撒哈拉的三毛,是荷西的三毛,是平凡人向往的三毛,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是否也有你的故事?平凡的三毛,怎叫人不说是个奇女子呢?
向上滑动阅览
会计1701潘安霓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像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当你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时,你会发现阅读可以让你快速平静下来,我们不自觉的被书中的描写吸引,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抛到脑后。阅读不需你付出太多却能为你带来巨大的愉悦体验,很少有活动像阅读一样的能够让你随时开始随时结束而不会让你感到困扰,还能让你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而这会是一种持久的感受。
或许有很多人并无法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但在阅读完《毛姆的读书随笔》这本书后,在体会到毛姆的读书乐趣,学习毛姆的读书之道后,你会发现原来阅读是如此有乐趣。《毛姆读书笔记》实质上是毛姆为大家列的一份书单,这个书单上都是大家熟知的世界名著,可能有些书让我们觉得冗长,但经过毛姆的解说,却依然能勾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毛姆说了解作者的性格生平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作品,所以他在书中用直接又不失幽默的语言讲述着这些大文豪们的八卦,他谈论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这些在我们眼里高高在上的人,在他眼中要么粗俗鄙陋,要么私生活混乱,总之和我们想象中相去甚远。然而这些都无法掩盖他们的伟大,无法磨灭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正是因为他们独有的性格与经历,才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的著作。
毛姆告诉我们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应该带着愉悦的心情去阅读。无法享受阅读的过程,也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得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哪本书的权利,没有人有必要一定去阅读所谓的名著或者所谓的有益的书。相信每位读者都是最好的判断家,有独立判断这本书是否阅读和对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的能力,知道选择怎样的书才能让阅读的过程更加愉悦。不论学者们是如何盛赞一本书,只要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那这本书对你来说都是无价值的因此不必理会;相反的学者们评价一本书是多么不值一提,只要你对它感兴趣,那这就是一本有价值的书。许多人读书带有很强目的性,是为了通过考试为了某种需要才打开这本书。在这样的想法下阅读就从一项愉悦的活动变成了一项任务,这样的阅读中不存在什么享受,整个过程变得冗长乏味,唯一能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心中不断暗示我们需要这些知识。太在意读书的有用性而无法体会读书带来的愉快感受,这已经背离了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的初衷。
毛姆告诉我们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也没有一本书可以做到让我们完全满意。我们无法从一本书中得到所有想要获得的知识,用来解决一切可能遇到的麻烦。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广泛的阅读,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去见识不同人的观点。我们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建立自己的世界观,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不会有一本书让自己完全满意。一本书所要传达的内容的核心还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和自己的观点相似的人,却无法找到拥有完全相同观点的两个人。我们可以选择和我们有相似观点的作家的书籍来阅读,因为这符合我们的逻辑,那他对我的疑问所做出的回答一定会让我感到满意;我们也可以选择与我们的观点不同的作家,因为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我的疑问,让我的思路更加开阔,无论是哪一种,读书过程中的乐趣都不会减少。这样的过程同时是学习的过程,不同于被动的学习,在阅读中我们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并且没有任何负担,这样的学习更加的高效且有趣。
在《毛姆读书笔记》这本书中我们很少能感受到评论文学的那种严肃感,反倒是到处充满了幽默的八卦趣味,让人产生读下去的兴趣。我想一本好书就拥有这样的能力,让人在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知识。
向上滑动阅览
营销1702杨灿
《爱是固执,也是克制》
我读不懂爱情,但希望爱情能温柔以待。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初读,冗长乏味,爱情的种种被一笔笔记录下来,混乱不堪;再看,不胜感慨,即使没有经历过阿里萨断气回肠的爱情,却有一番自己狭隘生活经历里的见解。
小说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乱横行的哥伦比亚为背景,尸横遍野,宛如死城一般的城市,仍不失一出出的爱情上演。在那样的社会,爱情仍不为一种精神上的温暖。马尔克斯在书内描写了几段爱情,但在我看来,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才是真正的令人铭心刻苦。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一生一世”这个答案,在这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日日夜夜中,他为爱情痴迷,为爱情沉沦,为爱情迷失,为爱情放纵,却唯独没有放弃爱情。从初见时的乍欢,到中年的绝望,再到老年时的喜悦,一路走来,人生的大半在等待中流逝,得到的最终是爱情也可以说皆大欢喜。
我为阿里萨的忠贞而感动,却也不喜欢他在得不到爱情时,自甘堕落的内心。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将他对费尔明娜的爱情寄托在各式各样的女人身上,用身体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灵上的遗憾,仍可以信誓旦旦的告诉费尔明娜自己为她保持了贞洁。他的忠贞只是心灵层面的,在肉体上的他,已经出轨了。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往下”。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阿里萨又是值得同情的。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爱的越深,伤的越深。在费尔明娜和医生结婚后,阿里萨所受的打击不亚于失去生命,受挫后的他,一蹶不振,他需要的是复仇,但是他又不忍心将惩罚降临到自己所深爱的费尔明娜身上,他只能将复仇封进幻想中,他希望有一道闪电可以劈在费尔明娜和医生的婚礼上,我得不到的,不如毁掉她,但是这种幻想远远不能满足他,所以他在情人身上宣泄。这种心灵上的扭曲,最后造就了阿里萨的变态行为。
如果说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是伟大,那她和医生的爱情就是平淡。相守,相拥,慢慢的离去,可以说,从一开始,费尔明娜并不爱医生,但两个人自从生活在一起,被生活琐事,被孩子缠绕在一起,即使没有爱情,亲情也将他们绑在一起。这样的爱情,也许平庸,也许无趣,却也乐得平稳,没有轰轰烈烈,自然也没有心如刀绞。 从另一方面来说,医生给予她的是物质上的,而阿里萨则是心灵上的。在霍乱的那个年代,物质远比爱情来的重要得多,所以费尔明娜的父亲选择医生,费尔明娜也接受医生。人类是现实的一种动物,面包与爱情,选择谁都没有错,有人说,要面包的是拜金主义,爱情至上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但时代变迁,有情饮水饱的爱情在物质的现实面前也变得极具生存意义。但无论怎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爱情的模样。
阿里萨之于费尔明娜,如霍乱之于爱情。阿里萨相思最严重的时候,有着和霍乱相同的症状:不能治愈,只能自愈。这也正是爱情的症状,无可幸免,无可救药。你不会知道你在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正如你从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放弃一个人。人生无常,阿里萨苦等了一个霍乱时代,才终于等来了一个重逢费尔明娜的机会,等来了一次霍乱旗招展的疯狂旅途。爱情也是超越年龄的,谁说只有20岁的花样年华可以追逐爱情,80岁的步履蹒跚也一样可以。记得这部电影中,最美妙的一个镜头是:夕阳映在河中,阿里萨与费尔明娜在船中开始他们的一生之旅,他说:我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即使皮肤松弛,身形臃肿,腰背佝偻,但他们的爱情永垂不朽。
博尔赫斯说过,“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它的形象。”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当你开始选择爱情时,便要做好准备,享受得了它的甜,也要承受得了它的苦,那种爱到极致,爱到骨子里的痛。
我希望,爱情,请善待每一个为爱执着的人。
向上滑动阅览
电商1502朱煜荛
《选择,另一种选择》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泰戈尔
读了《蓝另一种蓝》后,感触很深,因此决定将读后感写下来。它是一本特别有趣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不可信但是又绝对吸引你读下去的故事。
苍子之前的生活一直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完美幸福生活,但是苍子本人并不认为是枯燥乏味,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前男友和她的“分身”---苍子B,此后他们两个异想天开,开始交换身份,体验彼此的生活......苍子重新又接触到当年的“另一种选择”。但那时真的有更好的选择吗?如果没有今天的快乐,我们奢望明天还有意义吗?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不回望。我们只能淡定的选择封闭掉过去。
所以当苍子又遭遇“另一种选择”后,她就连第一次的选择也放弃了,她选择离开了丈夫,离开了前男友,离开了情人,一切都归于零。其实人生的空山雨后,最该了解的,是平凡的幸福的含义。
与许多费尽心思策马奔腾想象力的日本作家相比,山本文绪的目光一直都专注在最遥远的生活和最朴素的人心上。爱情和家庭,始终是山本文绪作品的主旋律,在成名作《恋爱中毒》中,她犀利地撕裂灰姑娘童话的假面,不管不顾地执意揭示什么是爱的真实,到了《蓝另一种蓝》中,这位现年50岁的妇人,已经开始思考爱对于生活的反面意义。
《蓝另一种蓝》讲的是关于另一种选择,另一种生活的故事。书的封面上写着阿信推荐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我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容易纠结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不知所措。每当做下选择,事后又会去想那另一种选择,就像开篇猿渡静子讲的那样:选择了的会后悔,放弃了的会遗憾。每次当我对现实不满的时候,总会想“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另一种可能会是什么样”。在我慢慢形成三观后经常认为如果是一个特别可怕的词语。它能把人拉进无边无尽的幻想,拉进对现实更加不满的深渊里。
但是也是这些幻想支撑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期待:世上总有一条最完美最正确的路,一定有的。但是这本书说的,却是没有。当佐佐木苍子幻想着河见苍子的生活,甚至两人因为互相羡慕而调换身份时,我曾以为会各得其所。因为很多时候,经历过失去,才会觉得拥有的可贵。但是结局残忍,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撕裂了我们对那个最正确的抉择的幻想。
在平行时空,有另一个我,在某处另一个“你”留下了,在那里另一个我微笑着。所以不要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不要后悔当初的选择,不要再去幻想那个所谓的“做了不同选择就会好很多”的人生。因为,现在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 ,现在的人生就是很好的人生。
向上滑动阅览
会计1702柴源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是傲慢与偏见开篇的第一句话。简·奥斯汀在十八十九世纪写下了这个故事,在一个女子婚配只为寻找经济保障而忽略自身情感的背景下,女主伊丽莎白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从身边发生的种种中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与信念
书中最大的矛盾也是我们现实中最大的矛盾:在选择婚姻中,我们是应该更注重面包还是爱情?
毫无疑问的是,每个人都向往浪漫的爱情,却总是屈服于面包之下,书中所提到的夏绿蒂,因为年龄,金钱···她嫁给一个连她都有些厌恶的人,只为不成为父母的负担,只为寻找一个体面的出路。有句俗语说:宁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一个单身女人要在社会上活得体面,除非自己足够优秀,又或者找个有钱的丈夫,
而另一个反面,是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过于追求爱情,盲目的选择,而忽视了物质生活,直接导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而她的丈夫也对她失去了兴趣,所有的后果都必须由她自己承受。
前些日子微博有一个热议话题,两人要结婚,而女方必须要男方买房,许多人都认为房子不是男方一个人的责任,认为女方有些咄咄逼人。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房子车子是男方的必备,否则结婚就是困难重重,所以有些人就提出房车应该两个人一起承担,但是有些人又说,女方在婚姻中付出的更多,工作,日常家务,怀孕,生子,照顾孩子······如果她还要负责车子,房子,那真的还不如不结婚。
结婚是什么?结婚本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一个人的时候没有的幸福,但如果婚姻只是徒增苦累伤悲,那又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也许是因为年龄到了,也许是因为一个人过不下去了,也许是因为七大姑八大姨的催促,结婚好像就是人生必走的路,一个女人的人生好像一眼就能看到结尾,长大,工作,恋爱,结婚,相夫,怀孕,生子,教子,退休,帮孩子照顾孩子······
多么悲哀!!!
现在的我,已经会想以后的事了,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子?只要我够努力,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我不想让一个孩子介入我的生活,我也想永远是一个精致的女孩。虽然现在这么想想,但以后的路也是挺艰辛的······
书中的另一个观点是:傲慢,偏见。
达西先生与生俱来的傲慢,给伊丽莎白造成了偏见,以至于两个人的误会越来越深,但最后达西先生解释了所有的事情,并且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伊丽莎白也对达西先生有所改观。在人与人相处中,第一印象很大部分决定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判断,但是这种先入为主的会让我们过早的判定一个人,而无法去了解他真正内在,都说想要认识一个人,必须自己亲自去接触感觉,而不是听别人对他的评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优点,不能盲目的去评价他人。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接地气的外国小说,内容很接近平常生活,是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向上滑动阅览
营销1702石双双
读《无比美妙的痛苦》有感
《无比美妙的痛苦》是美国作家约翰·格林所著,书中主要讲了男主人公奥古斯塔斯与女人公海蓁·格雷斯悲伤的爱情故事。故事以海蓁妈妈认为海蓁得了抑郁症为开头,13岁的海蓁最终被确诊患有晚期甲状腺癌,准备放弃一切迎接死亡。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同病相怜的奥古斯塔斯,奥古斯塔斯被癌细胞缠绕全身,并有一条病种的腿。奥古斯塔斯的出现,缓解了海蓁的病痛。但她迟迟不肯交付自己的真心。直到收到奥古斯塔斯生前寄给她的一封信。于是两人的爱情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两个人都很特殊,他们身体都有残缺。而且这本书里的孩子身上都患有不同的癌症,但他们都直面自己的病痛,即使下一秒他们知道他们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奥古斯塔斯也提前参加了自己的葬礼“感谢你,这无比美妙的痛苦。”那种镇静让人真心佩服。在经历过身边患有相同病症的人相继离开人世后,两人已认清了死亡。海蓁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荷兰之旅,男孩忍着疼痛并带着癌症布满的躯体,帮她完成了心愿,随后就告别了这个世界,但他也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了女孩永远的爱。
女孩由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她曾告诉父母,他在这个世上最亲的人就是父母,她不愿再结交朋友因为她从奥古斯塔斯那里明白了一个真理: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印记难免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最深爱的那个人来伤害吧。所以奥古斯塔斯把伤疤留给了海蓁,而海蓁选择了把伤疤留给父母。
“世上只存在两种感情:爱和恐惧”
谈过了恐惧,我们来谈谈爱吧。
带来痛苦,却又无比美妙的爱。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不知是被海蓁和奥古斯塔斯的爱情所感动,还是对书中患有绝症的人的心态的一种敬佩。总之那种心灵的体验还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分享书中的一些我极其喜欢句子给大家:
1.我把致命的东西叼在口中,却不给它伤害我的力量。
2.你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予我永恒,非常感谢你。
3.痛苦就是这么回事,它需要被感受到。
4.我爱上你了,我知道爱只是虚空里的呐喊,遗忘在所难免,我也知道我们都在劫难逃,总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努力将重归尘土,我还知道太阳会吞噬我们唯一的地球,但我还是爱上你了。
5.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那个人伤害你吧。
6.有的人想用建造商场、成为明星留下生命的印记,可是谁也不会记住他,唯有真爱才能在对方心里留下印记。
7.这世界不是实现愿望的大工厂。
8.感谢你,这无比美妙的痛苦。
9.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那个人伤害你吧。
以下附上书名《无比美妙的痛苦》的由来:
《有一种斜落下来的幽光》
——【美】艾米丽·迪金森
冬日的下午往往有一种
斜落下来的幽光,
压迫着我们,那重量如同
大教堂中的琴响。
它给我们以神圣的创伤;
我们找不到斑痕。
只有内心所引起的变化,
将它的意义蕴存。
没有人能够使它感悟;
它是绝望的烙印,
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
借大气传给我们。
当它来时,四野都倾听
阴影全屏住呼吸:
当去时,远得像我们
遥望死亡的距离。
最后真心推荐给你这本书,一定要去看看,相信你会有同看别的书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投票
大家一起来踊跃投票吧!
编辑:孙大锴
审核:鲍雯馨
读书心得分享会
为营造校园良好读书氛围,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加强各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提高同学们思考实践能力,而提供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平台,特举办经济管理分院2018年度“书弈人生”系列活动。本环节“读书心得分享会”采用微信平台投票(截止4月11号21:00)的方式评选出优秀作品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获得相应课外学分。
经过同学们的踊跃投稿,我们已经收到不少优秀作品啦,让小编来带大家看看吧!同学们记得在文章底部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噢!
向上滑动阅览
电商1702金芯阅
读余华《活着》有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作者在中文版自序中提到这句话,它也是对这本书最佳的概括。作者是一本书的造物者,他“创造”了他的孩子,赋予了形形色色的人丰富多彩的命运。余华提到,作家有时会分不清现实与虚构,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徘徊,虚拟的黑暗与恐惧往往让他们身心俱疲。虽是虚构之物,但是他们也知道故事里面的内涵是现实的投影。他们在故事中发泄自已的情感,表达对世界的看法,他们或含蓄或直抒胸臆或讽刺或赞美,留下了一个个故事,丰富我们,启蒙我们,从而引起人们对某个社会现象的重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当我深入故事的内部,分解它的知识,理解它所要传达给我的思想,我渐渐明白了“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纯粹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的意涵。不论是小说中的福贵还是千千万万个福贵,他们在这世界上活着,他们是人生的主角,而不是我们眼中的幸存者。更是因为坚强的“活着”,而不是“幸存者”,他们更加高尚。
现代人都要求,我们活着不仅要为了生存,更要为了生活。生存是基本所需,生活是去自我实现。但是这个要求完全不适合主人公福贵,他活着已经是他最好的幸运,最伟大的坚持,他的一生坎坷再坎坷,喜与悲就在一时之隔,即使家人只剩他一个了,他也活着。只剩他了,他也能以如此平淡自如的口吻叙述自已的一生。平淡的叙述与坎坷的一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福贵与灾祸也形成鲜明的对比。深深刺痛我的心。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本色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福贵是个英雄,他认识到生活的残酷,但仍旧选择活着。小说虽从没正面阐述过富贵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但从他被俘虏后不断告诉自已,要回去见娘、家珍还有他的孩子,只剩他一人和老牛“富贵”相依为命的情节中,我看出了福贵并没有放弃活着,不论事实对他有多么残忍,他仍选择坚强的活下去。小说一开头描述的富贵在耕田嘴里念着“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的时候,我根本没去注意这些名字,甚至满脑子狐疑,究竟为何要有那么多名字。到结尾,才明白,原来都是死去的亲人。结尾处“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顿时潸然泪下,这样仅以短短几个名字,没有任何华丽的煽情的语言组成的首尾呼应却有无限的力量震撼我的心灵。
亲情永远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亲情也是《活着》的主题。亲情最为温暖无华,它无需罗曼蒂克,无需两肋插刀,它只需家人常在。福贵与家珍的爱情也不断升华为亲情的陪伴,二喜对凤霞的爱也转化为二喜对儿子苦根的父爱。我认为读一本书并不是纠结于阅读后记了多少细节,而是读完后你感触多大,思考多少,才更重要。在亲情方面,这本书实实在在提醒了我要和家人好好相处,珍惜每一段时光,并且要对他们好。亲情的分量不可度量。
福贵在年龄不断增长中变老,身边的亲人波动式的减少。小说以时间为线索贯穿了全文,时间的变化,就是福贵生命的变化。有些读者可以说,福贵运气太差了,他太惨了,家人都离他而去,只剩他了。这样的话,福贵就是以一个幸存者的身份活在小说中了。可他不是。文章最后,福贵说家人一一走了,身边的熟人也去世了,可他却成了“老不死”,他不埋怨命运对他如此,至少他还活着,他代替所有死去的亲人好好的活下去。一个人最大的勇气也不过于只剩他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他也要把生命安然的度过,不失意,不惘然。但不得不说,福贵悲切吗?他空虚吗?我认为他悲切他空虚,难以避免啊。毕竟他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他的思念转化为夜里阵阵寒风,转化为望不到边的荒野,转化为点点雨水,转化为飞落的杨花。他思念他们,非常思念。
每个老去的英雄,都在和过去的那个纠缠不休。但是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那些爱和恨,也无所谓和不和解,都不过一场和自已的告别。很多的人生并没有像福贵一样失去那么多亲人,但很多的人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不论你现在身处何种境界,有多苦,有多累,有多么爱一个人,又有多么恨一个人,都去跟过去的自已告个别吧,重新出发,前程似锦。
向上滑动阅览
电商1702李宇欣
《在时间的长河里》
——读《时间移民》有感
近日里,我从图书馆偶然寻到了一本书。
发现它时正是傍晚,春日的暖阳仅留下点点余晖。它们穿过了错落的帘子,悄悄的从窗边正认真阅读的同学们身上滑过,落在书架间光滑冰冷的瓷砖上,晕染出动人的暖橙色。
刚结束一下午学习的我便这样闯入了这个安静的世界,漫无目的的穿梭在书架间,想要凭借缘分找到一本能够触动我的书。
仅剩的余晖不断被我踩碎,又在下一瞬间悄无声息的复原。它们似乎在用行动告诉我,时间可以抹平一切。
猝然间,一本书跃入了我的眼帘,仿佛冥冥之中注定的一般,我走向了安静的躺在书架一角的它——《时间移民》。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我虽从未接触过科幻小说,却也曾听闻他的著作《三体》。不曾想,这日竟在这里与他的作品不期而遇,真是不得不感慨缘分的神奇。
我毫不犹豫的借走了它,一得空,便迫不及待的翻开,然后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文章极短,它讲述了未来的人们面临着环境与人口的已无法承受的压力,因此,政府决定进行时间移民,八千万的人口,将移往一百二十年后。然而,一百二十年后的环境却更为恶劣,大使不得不决定——移民继续。接下来,这八千万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移民,不断的向前走,终于在一万一千年后,来到了恢复原始的地球。故事看似平淡,细细想来却又能深深的触动我的心弦。
文中细节处理的极好,每每读到,都能让我感同身受,忍不住心中大恸。我几乎要分不清心中所深切感受到的,是在黑色时代里大使被元首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时感到的温暖,还是在看到黑色的充满战争硝烟后的震惊与离开的决然,又或是在大厅时代里移民如要留下便将成为二等公民的愤怒和无形时代里移民被拒绝接受的失落。
我似是坐着小舟在书中飘荡,感受着刘慈欣平静文字下波涛汹涌的海洋,在其中历经风浪,才终于迎来天明时分的风平浪静。
刘慈欣用文字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字力量的强大,正如罗金海在《南方都市报》中评价的那样:任何时代都需要面壁者,用他们的理性找到人类前行的密钥,用他们的冷静推动数学规律的进一步普及。科幻界有刘慈欣这样的面壁者是中国人的幸运。
而拥有了密钥的我们,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走向怎样的未来?
向上滑动阅览
旅管1703曾行泉
《我与书,书于我》
最近的枕边书换成了钱钟书先生著的围城,一本非常经典的现代文学,很惭愧,大学里才读到,以前高中时没有时间读这些所谓课外书,只在学识丰富的语文老师嘴里略略听闻过。说起这读书二字,直到脱离紧张的多年的年应试教育之后,于我来说才有了新的定义,原来,手里握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书,细细品读,领略作者笔下的世界,会让人不自觉与另一个世界融为一体,内心的自己随书中的情节起伏跌宕,而外面的世界忽然的也就平静下来。一直以来,我的睡眠就很差,于是睡前看一会儿书也就成了两全其美的事,一来可以满足自己的读课外书的欲望,仿佛这样的行为,老师会来将你捉去,二来,读书真的能够沉静心灵,一下子,睡不着的焦虑也就好了许多。
当然,读书才不是只有这种小恩惠于我,令我印象深刻的“读书生涯”之中,其实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好环境,当时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当时的学校及其推崇读书这件事,想起来也就小学的时候,读课外书那么明目张胆吧,那时候,流行每学期举办一个读书节,同时评选读书大王,呵,那个隆重的劲头。可能也是我小,见识过的天地窄,大家热情的把自己读过的书带来与同学分享,或者将书名记在读书卡上,或者去跟老师拿新的书,或者跟父母要书,由此各种读后感,摘抄,也就常常在讲台上被大声诵读,优秀的就贴出来,在那个优秀的橱窗,本人不才,凭借一晚上熬夜看完红楼梦儿童版,不看完不睡觉的劲头勇夺读书大王。想想,那时候真是快乐的读书郎,虽然,可能“质量”稍差,但是对文学的意识,对读书的兴趣便在那时候培养起来了,现在长大,也不得不感谢那段时光,给我了与书之间的熟悉感。如今,升学越往上,其实你会会发现大家对文学的重视就越低,除非你就读文学院,做与之相关的事,我们太多人注重于有用的知识,目的性很强,多多少少忽略了书的真正意义,但我认为它是应该与我们可以随时共处的,是能够安抚人心,沉浸其中的一方天地。所以你总能发现那些爱好读书的人,其实是会享受人生的人,因为他们捧起了书本,有了自己的世界,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
向上滑动阅览
电商1501程洁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你是否听过“今生是我的初恋,今世是我的爱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掉落一粒沙,从此形成撒哈拉;”你是否听过“三毛在撒哈拉沙漠失去了自己最爱的荷西;”你是否听过“人,是最害怕认识自己的动物。”三毛从“沙漠中的饭店”写到“哭死的骆驼”,从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生活写道丢失自己最亲爱的丈夫,从漫漫黄沙的撒哈拉写到了丰富多彩的沙漠生活,我想与你一起,重温三毛在沙漠重新拿起纸笔写下的这部经典之作——《撒哈拉的故事》。
初读《撒哈拉的故事》,是被三毛笔下“如果有来生,要站成一棵树。没有悲伤的姿态,一半沐浴阳光,一半在泥土中安详,一半撒向阴凉,一般面相包容的天空,很是骄傲,很是淡然”这般优美的句子吸引,初识三毛,是被齐豫口中唱出的三毛写下的《橄榄树》这首歌而吸引。再读《撒哈拉的故事》,是被三毛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而吸引,记得书中写过三毛去撒哈拉的原因是自己经不起沙漠的诱惑,与自己最爱的荷西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白手成家。就是三毛的这种生活态度和撒哈拉的生活背景才致使三毛写下了这样让人久久深思沉醉的作品。
说到撒哈拉,我想我们首先会想到酷暑难耐以及物资匮乏,想想当时三毛和自己挚爱的荷西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依然还是能够保持对生活的初衷和热忱,记得书中三毛描写的他们的生活环境,房间是一个四方形的大洞,只有一张床,水泥的地面,空心砖的墙面,简陋的浴室,如此让人一言难尽的环境都没有让三毛失去对撒哈拉的热爱,她和荷西一点一点建造起了属于自己的家园。生活本是这样,可能并没有像三毛和荷西这样的人活出他们的快乐,就像三毛在书中这样写道“长久的沙漠生活,只使人学到一个好处,任何一点点现实生活上的享受,都附带地使心灵得到无限的满足和升华。换句话说,我们注重自己的胃胜于自己的脑筋。”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的《沙漠观浴记》这个小结,片段中的撒哈拉威人洗澡甚至是用小石头刮自己身上,不经让人瞠目结舌,当地人的思想腐败和迷信,与其他地区的生活习性的不同,无疑从三毛的笔下一一显露出来,但当你读到书的最后《哭死的骆驼》一结,“风,突然没有了声音,我渐渐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到屠宰房里骆驼嘶叫的悲鸣越来越响,越来越高,整个天空,渐渐充满了骆驼们哭泣这的巨大的回音,像雷鸣似的向我罩下来”读到这里的时候仿佛真的能看到三毛笔下的撒哈拉。仿佛“沙本是最无依无著,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它是诚实的,它不虚荣。它不用你精致,不用你化妆,不用你给予,只要你心安。”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多了些许人情味,就是这般平凡柔弱的女子有着面对撒哈拉沙漠风沙的勇气,寻找在沙漠中的充满真善美的异国情调,透过细腻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一种优雅的人性美。
就像一句话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不能孤身一人奋斗,总有一个人在默默陪着你”,当然,三毛在自己向往的撒哈拉嫁给了那个一直陪伴她的人—荷西,可就是那个俗到爆炸的话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你,而我理解你,当所有人对三毛去撒哈拉不解的时候,只有荷西说“我就是要你,你行我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还娶你呢?”就是这般平凡的爱情,让一段传为佳话的爱情在撒哈拉沙漠生根发芽。三毛和荷西平淡的生活却如三毛笔下的文字而显得熠熠生辉,就像那句似乎大家都听过的句子“今生是我的初恋,今生是我的爱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这何不在歌颂他们之间伟大而又平凡的爱情。记得两个人一起去的撒哈拉,而回来时却变成了三毛一个人,三毛在书中写道,自己在自己最向往的地方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是的,荷西去了另一个地方。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书中写过“夜来了,我点上白蜡烛,看它的眼泪淌成什么形象。”可能就是这种爱情,让三毛向往的生活,让三毛失去的荷西,让读者赞叹和欣赏的爱情,三毛,的确就是这般奇女子。
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烟火,觉得他们安详的近乎优雅起来。生活有悲有喜,从三毛的故事中渐渐的都能体会到每一个故事中生活的真谛和感悟,让人牵肠挂肚,让人乐此不疲,让人深陷遐想。
三毛,是撒哈拉的三毛,是荷西的三毛,是平凡人向往的三毛,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是否也有你的故事?平凡的三毛,怎叫人不说是个奇女子呢?
向上滑动阅览
会计1701潘安霓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阅读像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当你在生活中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时,你会发现阅读可以让你快速平静下来,我们不自觉的被书中的描写吸引,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抛到脑后。阅读不需你付出太多却能为你带来巨大的愉悦体验,很少有活动像阅读一样的能够让你随时开始随时结束而不会让你感到困扰,还能让你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而这会是一种持久的感受。
或许有很多人并无法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但在阅读完《毛姆的读书随笔》这本书后,在体会到毛姆的读书乐趣,学习毛姆的读书之道后,你会发现原来阅读是如此有乐趣。《毛姆读书笔记》实质上是毛姆为大家列的一份书单,这个书单上都是大家熟知的世界名著,可能有些书让我们觉得冗长,但经过毛姆的解说,却依然能勾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毛姆说了解作者的性格生平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作品,所以他在书中用直接又不失幽默的语言讲述着这些大文豪们的八卦,他谈论司汤达、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这些在我们眼里高高在上的人,在他眼中要么粗俗鄙陋,要么私生活混乱,总之和我们想象中相去甚远。然而这些都无法掩盖他们的伟大,无法磨灭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正是因为他们独有的性格与经历,才成就了一部又一部的著作。
毛姆告诉我们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应该带着愉悦的心情去阅读。无法享受阅读的过程,也就无法从阅读中获得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哪本书的权利,没有人有必要一定去阅读所谓的名著或者所谓的有益的书。相信每位读者都是最好的判断家,有独立判断这本书是否阅读和对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的能力,知道选择怎样的书才能让阅读的过程更加愉悦。不论学者们是如何盛赞一本书,只要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那这本书对你来说都是无价值的因此不必理会;相反的学者们评价一本书是多么不值一提,只要你对它感兴趣,那这就是一本有价值的书。许多人读书带有很强目的性,是为了通过考试为了某种需要才打开这本书。在这样的想法下阅读就从一项愉悦的活动变成了一项任务,这样的阅读中不存在什么享受,整个过程变得冗长乏味,唯一能让我们坚持下来的原因就是我们在心中不断暗示我们需要这些知识。太在意读书的有用性而无法体会读书带来的愉快感受,这已经背离了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的初衷。
毛姆告诉我们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也没有一本书可以做到让我们完全满意。我们无法从一本书中得到所有想要获得的知识,用来解决一切可能遇到的麻烦。所以才需要我们去广泛的阅读,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去见识不同人的观点。我们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建立自己的世界观,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不会有一本书让自己完全满意。一本书所要传达的内容的核心还是基于作者本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和自己的观点相似的人,却无法找到拥有完全相同观点的两个人。我们可以选择和我们有相似观点的作家的书籍来阅读,因为这符合我们的逻辑,那他对我的疑问所做出的回答一定会让我感到满意;我们也可以选择与我们的观点不同的作家,因为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回答我的疑问,让我的思路更加开阔,无论是哪一种,读书过程中的乐趣都不会减少。这样的过程同时是学习的过程,不同于被动的学习,在阅读中我们潜移默化的接受知识,并且没有任何负担,这样的学习更加的高效且有趣。
在《毛姆读书笔记》这本书中我们很少能感受到评论文学的那种严肃感,反倒是到处充满了幽默的八卦趣味,让人产生读下去的兴趣。我想一本好书就拥有这样的能力,让人在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知识。
向上滑动阅览
营销1702杨灿
《爱是固执,也是克制》
我读不懂爱情,但希望爱情能温柔以待。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
初读,冗长乏味,爱情的种种被一笔笔记录下来,混乱不堪;再看,不胜感慨,即使没有经历过阿里萨断气回肠的爱情,却有一番自己狭隘生活经历里的见解。
小说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乱横行的哥伦比亚为背景,尸横遍野,宛如死城一般的城市,仍不失一出出的爱情上演。在那样的社会,爱情仍不为一种精神上的温暖。马尔克斯在书内描写了几段爱情,但在我看来,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才是真正的令人铭心刻苦。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一生一世”这个答案,在这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日日夜夜中,他为爱情痴迷,为爱情沉沦,为爱情迷失,为爱情放纵,却唯独没有放弃爱情。从初见时的乍欢,到中年的绝望,再到老年时的喜悦,一路走来,人生的大半在等待中流逝,得到的最终是爱情也可以说皆大欢喜。
我为阿里萨的忠贞而感动,却也不喜欢他在得不到爱情时,自甘堕落的内心。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将他对费尔明娜的爱情寄托在各式各样的女人身上,用身体上的满足来弥补心灵上的遗憾,仍可以信誓旦旦的告诉费尔明娜自己为她保持了贞洁。他的忠贞只是心灵层面的,在肉体上的他,已经出轨了。正如马尔克斯所说“心灵的爱情在腰部以上,肉体的爱情在腰部往下”。但是,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阿里萨又是值得同情的。他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爱的越深,伤的越深。在费尔明娜和医生结婚后,阿里萨所受的打击不亚于失去生命,受挫后的他,一蹶不振,他需要的是复仇,但是他又不忍心将惩罚降临到自己所深爱的费尔明娜身上,他只能将复仇封进幻想中,他希望有一道闪电可以劈在费尔明娜和医生的婚礼上,我得不到的,不如毁掉她,但是这种幻想远远不能满足他,所以他在情人身上宣泄。这种心灵上的扭曲,最后造就了阿里萨的变态行为。
如果说阿里萨和费尔明娜的爱情是伟大,那她和医生的爱情就是平淡。相守,相拥,慢慢的离去,可以说,从一开始,费尔明娜并不爱医生,但两个人自从生活在一起,被生活琐事,被孩子缠绕在一起,即使没有爱情,亲情也将他们绑在一起。这样的爱情,也许平庸,也许无趣,却也乐得平稳,没有轰轰烈烈,自然也没有心如刀绞。 从另一方面来说,医生给予她的是物质上的,而阿里萨则是心灵上的。在霍乱的那个年代,物质远比爱情来的重要得多,所以费尔明娜的父亲选择医生,费尔明娜也接受医生。人类是现实的一种动物,面包与爱情,选择谁都没有错,有人说,要面包的是拜金主义,爱情至上才是真正的幸福之道,但时代变迁,有情饮水饱的爱情在物质的现实面前也变得极具生存意义。但无论怎样,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爱情的模样。
阿里萨之于费尔明娜,如霍乱之于爱情。阿里萨相思最严重的时候,有着和霍乱相同的症状:不能治愈,只能自愈。这也正是爱情的症状,无可幸免,无可救药。你不会知道你在什么时候爱上一个人,正如你从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放弃一个人。人生无常,阿里萨苦等了一个霍乱时代,才终于等来了一个重逢费尔明娜的机会,等来了一次霍乱旗招展的疯狂旅途。爱情也是超越年龄的,谁说只有20岁的花样年华可以追逐爱情,80岁的步履蹒跚也一样可以。记得这部电影中,最美妙的一个镜头是:夕阳映在河中,阿里萨与费尔明娜在船中开始他们的一生之旅,他说:我的心灵找到了归宿。即使皮肤松弛,身形臃肿,腰背佝偻,但他们的爱情永垂不朽。
博尔赫斯说过,“地老天荒的爱情在幽暗中荡漾,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占有了它的形象。”爱情,首先是一种本能,要么生下来就会,要么永远都不会。当你开始选择爱情时,便要做好准备,享受得了它的甜,也要承受得了它的苦,那种爱到极致,爱到骨子里的痛。
我希望,爱情,请善待每一个为爱执着的人。
向上滑动阅览
电商1502朱煜荛
《选择,另一种选择》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泰戈尔
读了《蓝另一种蓝》后,感触很深,因此决定将读后感写下来。它是一本特别有趣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不可信但是又绝对吸引你读下去的故事。
苍子之前的生活一直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完美幸福生活,但是苍子本人并不认为是枯燥乏味,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前男友和她的“分身”---苍子B,此后他们两个异想天开,开始交换身份,体验彼此的生活......苍子重新又接触到当年的“另一种选择”。但那时真的有更好的选择吗?如果没有今天的快乐,我们奢望明天还有意义吗?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不回望。我们只能淡定的选择封闭掉过去。
所以当苍子又遭遇“另一种选择”后,她就连第一次的选择也放弃了,她选择离开了丈夫,离开了前男友,离开了情人,一切都归于零。其实人生的空山雨后,最该了解的,是平凡的幸福的含义。
与许多费尽心思策马奔腾想象力的日本作家相比,山本文绪的目光一直都专注在最遥远的生活和最朴素的人心上。爱情和家庭,始终是山本文绪作品的主旋律,在成名作《恋爱中毒》中,她犀利地撕裂灰姑娘童话的假面,不管不顾地执意揭示什么是爱的真实,到了《蓝另一种蓝》中,这位现年50岁的妇人,已经开始思考爱对于生活的反面意义。
《蓝另一种蓝》讲的是关于另一种选择,另一种生活的故事。书的封面上写着阿信推荐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肯定有另一个我,做着我不敢做的事,过着我想过的生活。
我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容易纠结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不知所措。每当做下选择,事后又会去想那另一种选择,就像开篇猿渡静子讲的那样:选择了的会后悔,放弃了的会遗憾。每次当我对现实不满的时候,总会想“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另一种可能会是什么样”。在我慢慢形成三观后经常认为如果是一个特别可怕的词语。它能把人拉进无边无尽的幻想,拉进对现实更加不满的深渊里。
但是也是这些幻想支撑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期待:世上总有一条最完美最正确的路,一定有的。但是这本书说的,却是没有。当佐佐木苍子幻想着河见苍子的生活,甚至两人因为互相羡慕而调换身份时,我曾以为会各得其所。因为很多时候,经历过失去,才会觉得拥有的可贵。但是结局残忍,并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撕裂了我们对那个最正确的抉择的幻想。
在平行时空,有另一个我,在某处另一个“你”留下了,在那里另一个我微笑着。所以不要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不要后悔当初的选择,不要再去幻想那个所谓的“做了不同选择就会好很多”的人生。因为,现在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 ,现在的人生就是很好的人生。
向上滑动阅览
会计1702柴源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是傲慢与偏见开篇的第一句话。简·奥斯汀在十八十九世纪写下了这个故事,在一个女子婚配只为寻找经济保障而忽略自身情感的背景下,女主伊丽莎白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从身边发生的种种中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与信念
书中最大的矛盾也是我们现实中最大的矛盾:在选择婚姻中,我们是应该更注重面包还是爱情?
毫无疑问的是,每个人都向往浪漫的爱情,却总是屈服于面包之下,书中所提到的夏绿蒂,因为年龄,金钱···她嫁给一个连她都有些厌恶的人,只为不成为父母的负担,只为寻找一个体面的出路。有句俗语说:宁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一个单身女人要在社会上活得体面,除非自己足够优秀,又或者找个有钱的丈夫,
而另一个反面,是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过于追求爱情,盲目的选择,而忽视了物质生活,直接导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而她的丈夫也对她失去了兴趣,所有的后果都必须由她自己承受。
前些日子微博有一个热议话题,两人要结婚,而女方必须要男方买房,许多人都认为房子不是男方一个人的责任,认为女方有些咄咄逼人。这是中国的传统观念,房子车子是男方的必备,否则结婚就是困难重重,所以有些人就提出房车应该两个人一起承担,但是有些人又说,女方在婚姻中付出的更多,工作,日常家务,怀孕,生子,照顾孩子······如果她还要负责车子,房子,那真的还不如不结婚。
结婚是什么?结婚本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获得一个人的时候没有的幸福,但如果婚姻只是徒增苦累伤悲,那又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也许是因为年龄到了,也许是因为一个人过不下去了,也许是因为七大姑八大姨的催促,结婚好像就是人生必走的路,一个女人的人生好像一眼就能看到结尾,长大,工作,恋爱,结婚,相夫,怀孕,生子,教子,退休,帮孩子照顾孩子······
多么悲哀!!!
现在的我,已经会想以后的事了,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子?只要我够努力,我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我不想让一个孩子介入我的生活,我也想永远是一个精致的女孩。虽然现在这么想想,但以后的路也是挺艰辛的······
书中的另一个观点是:傲慢,偏见。
达西先生与生俱来的傲慢,给伊丽莎白造成了偏见,以至于两个人的误会越来越深,但最后达西先生解释了所有的事情,并且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伊丽莎白也对达西先生有所改观。在人与人相处中,第一印象很大部分决定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判断,但是这种先入为主的会让我们过早的判定一个人,而无法去了解他真正内在,都说想要认识一个人,必须自己亲自去接触感觉,而不是听别人对他的评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优点,不能盲目的去评价他人。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接地气的外国小说,内容很接近平常生活,是很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向上滑动阅览
营销1702石双双
读《无比美妙的痛苦》有感
《无比美妙的痛苦》是美国作家约翰·格林所著,书中主要讲了男主人公奥古斯塔斯与女人公海蓁·格雷斯悲伤的爱情故事。故事以海蓁妈妈认为海蓁得了抑郁症为开头,13岁的海蓁最终被确诊患有晚期甲状腺癌,准备放弃一切迎接死亡。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认识了同病相怜的奥古斯塔斯,奥古斯塔斯被癌细胞缠绕全身,并有一条病种的腿。奥古斯塔斯的出现,缓解了海蓁的病痛。但她迟迟不肯交付自己的真心。直到收到奥古斯塔斯生前寄给她的一封信。于是两人的爱情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两个人都很特殊,他们身体都有残缺。而且这本书里的孩子身上都患有不同的癌症,但他们都直面自己的病痛,即使下一秒他们知道他们将要离开这个世界。奥古斯塔斯也提前参加了自己的葬礼“感谢你,这无比美妙的痛苦。”那种镇静让人真心佩服。在经历过身边患有相同病症的人相继离开人世后,两人已认清了死亡。海蓁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完成荷兰之旅,男孩忍着疼痛并带着癌症布满的躯体,帮她完成了心愿,随后就告别了这个世界,但他也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了女孩永远的爱。
女孩由此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她曾告诉父母,他在这个世上最亲的人就是父母,她不愿再结交朋友因为她从奥古斯塔斯那里明白了一个真理:如果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印记难免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最深爱的那个人来伤害吧。所以奥古斯塔斯把伤疤留给了海蓁,而海蓁选择了把伤疤留给父母。
“世上只存在两种感情:爱和恐惧”
谈过了恐惧,我们来谈谈爱吧。
带来痛苦,却又无比美妙的爱。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体验,不知是被海蓁和奥古斯塔斯的爱情所感动,还是对书中患有绝症的人的心态的一种敬佩。总之那种心灵的体验还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分享书中的一些我极其喜欢句子给大家:
1.我把致命的东西叼在口中,却不给它伤害我的力量。
2.你在有限的日子里给予我永恒,非常感谢你。
3.痛苦就是这么回事,它需要被感受到。
4.我爱上你了,我知道爱只是虚空里的呐喊,遗忘在所难免,我也知道我们都在劫难逃,总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努力将重归尘土,我还知道太阳会吞噬我们唯一的地球,但我还是爱上你了。
5.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那个人伤害你吧。
6.有的人想用建造商场、成为明星留下生命的印记,可是谁也不会记住他,唯有真爱才能在对方心里留下印记。
7.这世界不是实现愿望的大工厂。
8.感谢你,这无比美妙的痛苦。
9.如果我们在世界上留下的印记是伤疤,那就选择你深爱的那个人伤害你吧。
以下附上书名《无比美妙的痛苦》的由来:
《有一种斜落下来的幽光》
——【美】艾米丽·迪金森
冬日的下午往往有一种
斜落下来的幽光,
压迫着我们,那重量如同
大教堂中的琴响。
它给我们以神圣的创伤;
我们找不到斑痕。
只有内心所引起的变化,
将它的意义蕴存。
没有人能够使它感悟;
它是绝望的烙印,
一种无比美妙的痛苦,
借大气传给我们。
当它来时,四野都倾听
阴影全屏住呼吸:
当去时,远得像我们
遥望死亡的距离。
最后真心推荐给你这本书,一定要去看看,相信你会有同看别的书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投票
大家一起来踊跃投票吧!
编辑:孙大锴
审核:鲍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