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绽放在别样的芬芳里——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
 
学会倾听学生不确定的答案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蒋雨卿
 
今天,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师学会倾听学生的语言一节,我感受很深。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当我我们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回答的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时,总会不自觉的舒了一口气,或者会心的微笑一下,而当学生回答的不是我们所需的答案时,总是想法的引导学生回答自己预设的答案来。
 
对于这种现象,左藤先生说到:在这些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与表现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与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与表现往往在创造的思考与表现更能发挥威力。这就是提醒我们,确定或不确定的答案我们都得重视,尤其是不确定的,包含着创造思维的过程,应该更为重视,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不确定的、模糊的进行反响,课堂的内容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些,学生的思考的威力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同时,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左藤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这个提示也让我意识到形成互相倾听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郑重其事的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
 
静心读书,用心成长。
 
在我们现实中,有时候我们虽然“恩、嗯”地点头,热心听学生的发言,但其实是希望,可以听到学生的发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并不是在专心的接纳学生的话语。
 
我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某些学生的发言,以致未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鸣。我们应该认真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做出敏感的对应。这样学生之间才能互相倾听,教师的榜样作用吧。
 
我觉得《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来静静地来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吧!
 
以坦白之心观点滴创造
 
——读《师道》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瞿琪
 
屋檐水,一点一滴,滴穿沿阶石;羲之习字,年年岁岁,墨染洗砚池。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初读《师道》一书,观此言,只觉三个“天天”,发人深省;再观此言,更觉大小不论,“天天”不易,所以我从不呆望“大创造”从天而降,而是学以“坦白之心”观“点滴的创造”。
 
何为“坦白之心”?我以为对于教师而言,“坦白之心”便是襟怀坦白,诚挚可亲,一视同仁。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对火眼金睛,具备了找出孩子所有的小小创造的本事;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个广大的温暖怀抱,获得了能把所有取得点滴进步的孩子纳入怀中给予温暖的能力;拥有了坦白之心,便拥有了一双有力的手,能把孩子托举得更高,远离那片名为不自信的荆棘地。
 
上学期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给班里小朋友们写的“诗歌”设计海报。尤记一开始我动员孩子们写诗的时候,这些“大作”还只是几张可怜的小纸片,攥在几个平时的“积极分子”的手里,到了下课,这几个人走到我面前,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领头的来一句“老师,这是我们自己写的诗,想给您看看。”话还没说完,孩子们把纸往我讲台上一拍,一溜烟全跑了,让人哭笑不得。我只好把这些皱巴巴的小纸片一张张抚平,叠起来,带回办公室。看着这寥寥几张纸片,我内心有些泄气,我本以为我前期做了充足的准备,找了不少同龄孩子有趣的诗歌,举办“儿童诗鉴赏会”,孩子们应该会积极性很高,这些小纸片却怎么看都有些敷衍之意。没想到的是,一张张看下来,纸片的含金量出乎意料的高,孩子们字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写的小诗也基本都具备了现代诗的“范”。想了想,我准备给这些积极勇敢的孩子准备一份小礼物。我把这些文字录入到电脑,配上应景的插图,做成手账的形式,再打印出来,一张张精美的诗歌海报便完成了。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小礼物”激起了不少孩子的兴趣,随着我一次次的动员,我收到了越来越多的“小纸片”,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加入了写诗的阵营。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庆幸我在最后没丢下一颗“坦白之心”,若我因为孩子们交上来的“小纸片”不符合我预期所想,疑心是孩子们敷衍我才上交的,弃之不看,不予孩子反馈,岂不是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便是失了“坦白之心”,摧残了孩子的趣味,更辜负了孩子的创造。小纸片也好,精美诗集也罢,若带着坦白之心去看,便都是孩子的创造;孩子的点滴创造也好,大创造也罢,都是作为一个老师应该去一一发现,一一挖掘的宝贵财富。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梁启超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是在唤起趣味;从消极方面说,要十分注意不可以摧残趣味。”以坦白之心观点滴创造,唤起孩子趣味,守护孩子趣味。
 
筑星的港,闪引路的灯
 
——读《核心素养十讲》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王怡倩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恰恰是这不起眼的种子,蕴藏着无限创造力。
 
钟启泉老师讲到“教师循循善诱的魅力”,所有人在其人生中都有接受诱导教育的重要人物,而教师是影响儿童人生的重要人物。“有作为的教师”会恰如其分的表达教师情感的话语,这是有意识诱导。
 
榛莽深渊,山河浩大,孩子就是这一粒粒拥有无限潜能的种子,他们是璀璨的星芒在深空中遨游,是一簇簇星火在黑暗中寻找光的源头,成为一名善于诱导的教师,我们需要为孩子们围筑星光的港湾,闪烁引路的明灯。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会关注到课堂需要新型的教学模式。文中提到“关注育人价值的课堂转型”,旨在发现每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他掌握学习的方式。从被动到能动,从个体到协同,从表层到深层,课堂转型的指标性特征在产生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师讲授为主,这样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被动之中,还会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排斥感。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把新理念、新标准融入到教学中,目标是通过使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将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能充分尊重学生本位,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阶段,选择的内容也应该更贴近生活实际。这些都表明了小学语文课堂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课堂转向学生本位。
 
贾平凹的《月迹》重点描写了孩童的心理变化发展轨迹,奶奶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月,体现的是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的感受和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告诉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孩子追求美的情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一样的道理,学生就是贾平凹文章中的孩子,而作为教师其实就是文中的那位奶奶,是一个引导孩子发现故事的人,而不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让孩子们在阅读实践中自己发现故事,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发现美中创造美,我想这是有意识引导教育创新的意义。
 
我联想到了李吉林老师《教育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文中所提到的农民的比喻。文中李吉林老师把教师比作农民,我认为这个比喻的解释非常的清晰,教师是耕作者,不是浇灌者。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明白自己是一个耕种者的身份,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刨土施肥的工作,孩子是一颗等待萌发的种子,我们作为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启迪孩子的想象,让他们能够健康的发芽,而不会让孩子的想象夭折在土壤里。这也是钟启泉老师提到的“有作为的老师”所需要拥有的教育素质。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教育是一种传承,传承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指路的灯,人性的爱。课堂内外,思想在砥砺,情怀在呼应,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核心素养下课堂转型的优质成果,更是从“个生长”到“共生长”,又因为“共生长”而促进“个生长”的学习共同体方式。经语文,见生长,经课堂,见天地,经教育,见众生。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华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张琦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那样普通与平凡,和绝大部分人一样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但在他们平凡的世界里却道出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以中国七八十年代城乡社会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在那黄土高原上,一群普通的人,在自己的人生大舞台上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之路的故事。
 
作者路遥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矛盾纠葛,呈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物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现实社会的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的情境。
 
孙少平,一个普普通通的人,高中时由于家里贫穷,只能吃学校里“最差的饭菜”。中学毕业后,独自去外面“闯天地”,做起了“揽工”的活,这名年轻人,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受过这样的累,但是他却咬牙坚持,而且始终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如此辛苦的劳动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放弃阅读,他常常一人独自在某个角落里认真读书,全然不顾周遭环境是如何的。当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最后来到大牙湾当起了煤矿工人,这是一份高危的职业,下矿后谁也无法预知自己在矿中会发生什么,这也是一份艰苦的工作,每天都需要在黑暗的世界里工作八九个小时。正是这样一份工作,常常使得在那里工作的人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而逃跑,但孙少平依然坚持,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心,一颗吃苦耐劳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而且在这比“揽工”活更为劳累的矿上,他依然坚持阅读。从他一路的工作经历中,都能体现出孙少平是一个兢兢业业、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热爱阅读的善良的人,在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孙少平是许许多多平凡人中的一个,但是他身上的这些品格却是如此的不平凡。
 
高中时期的孙少平和许多其他学生一样,会因为自己的贫穷而感到自卑,但是因为有与他有类似生活情况的郝红梅的陪伴,他的心里有了一丝慰藉,但最终也因为他的平穷,使得自己与郝红梅“分手”。中学毕业后,出来“闯天下”的孙少平因为和田晓霞常常借阅书籍来阅读,渐渐产生了感情。虽然他知道自己与晓霞的身份地位之悬殊,对他们的未来有些许担忧,但是他与哥哥孙少安不一样,面对感情,他有自己的一份坚持与勇敢,当然也许是在看过哥哥与润叶的经历后,才更加有了勇气,但是造化弄人,最后田晓霞在一次采访中为救人而牺牲了。在孙少平的感情之路上,他面对自己的感情,勇敢面对。在当时那样一个年代里,他也是众多年轻人之中平凡的一个,但是他对于自己的感情能勇敢面对这样一种心态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凡。
 
孙少平曾经在高中时因为贫穷,所以略有自卑心理,在吃饭的时候总是会等大家都离开后才去领自己的饭菜,但在后来,在晓霞的帮助下,他开始阅读许多的书籍和报刊,渐渐地,他的精神世界开始丰富起来,到他做“揽工”活的时候,他的自卑心已经渐进消失,到最后成为煤矿工人的时候,他已不将职业地位的高低看的很重了,他尊重每一种劳动,任何职业都应受到尊重。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却拥有着这样不平凡的精神世界。
 
其实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在那个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不平凡的抱负和面对挫折的勇气、秀莲不平凡的爱情观、晓霞不平凡的人生观和精神世界……
 
在作者的笔触下,展现了那样一群平凡之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爱情,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帮助家人提高生活条件,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与拼搏,从中也体现出他们身上的不平凡之处。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
 
当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梦想,并且要为此努力与拼搏,在这样一条拼搏的道路上,也必定会付出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或者是泪水,人生的道路,势必是会有荆棘的,但要相信这些只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获得更美好的未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虽然可能最终也没有能成为那样完美的人,但一定会成为更好的人。
 
读《城南旧事》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陆美芳
 
最近在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英子”眼中的生活点滴,是最真实的孩子眼中的点滴,跟我们眼中的生活点滴,大概是不同的吧。所以我开始思考,这种不同,来源于哪里呢。
 
英子正和宋妈往家走,英子看到了倚在墙上的漂亮女人在看她,对她微笑,顿生好奇,停住脚步望向她,宋妈突然一把将她拽走,边走边说:“那是疯女人,你看她做什么。”大家都叫她疯子,疯女人。英子第一次和她搭讪的时候,她就很热情的拉着英子去她的家里。她不打英子,也不骂英子,还专门摘了指甲花给英子染指甲。她也会抱着英子哭诉,给英子看她给自己的孩子小桂子做的新衣服。她经常会拉开一个皮箱,拿着一件男人的大衣给她看,说是她最爱的思康的。她在说到小桂子的时候,在抱着那件大衣的时候,英子在她的眼神里看到的全是爱。所以英子说:“为什么人们都不让自己的孩子和秀贞玩呢?还叫她疯子?我想着就回头看,看到秀贞倚在墙上看我呢,就连跑带跳的回家了。”
 
成年人总是会趋利避害,秀贞在他们眼里是疯子,不是正常人,所以大人总是下意识觉得疯子会伤害自己的孩子,所以本能的阻止孩子跟秀贞玩。
 
出发点对秀珍也许没有恶意,但是对于秀贞,对于孩子,都是不公平的,秀贞被认为的冠上了“疯子”的称号,孩子则又被剥夺了一次认识他人的权利。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经常会有这样的话语:“小孩子家懂什么?”“小孩子就应该只知道玩个小玩具。”“大人的事情孩子不会懂。”“你还小,我这样是为你好。”“XXX成绩那么差,你少跟他出去疯,多学学XX。”“你比XX年纪大,你要多让着她。”……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有时候看着这些,心里想着,我不会是这样的人,我不会说这样的话。真的到了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些类似的话语却将将停在嘴边,恍惚间,感觉自己好像就变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样子。于是,我想,我大概需要试着改变了。首先就要改变,“小孩子家懂什么”这个看法。这句话,本身就带着很大的傲慢、偏见。年龄不能代表什么,首先,我就不能因为孩子年纪小而小看他们。如果年龄就能决定见识和眼界,那么,大家都不需要出门了,躺着,等年纪大了,就什么都懂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是这样界定偏见的:“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敌对的或者负向的态度。”因而做出错误的判断,盲目的推理,无知的肯定和否定。在现实中,人一旦有偏见,或是以点概面,或是三人成虎,或是道听途说,总会形成先入为主的认知。在偏激的情感中很难审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那么,想要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首先就要消除自己对学生的偏见。能做到相对公平,学生才会信服你,也能消除学生对你的“偏见”,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陆晓怡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这本书第一眼吸引我的就是封面上的这句“The Whole Movement of Life is Learning ”,本书译者对此句的翻译是“整个生命的活动就是学习”,当然每个人都可能对同一句话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句话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学习贯穿着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所以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
 
说起学习,脑海中能浮现出的就是学校,图书馆,书房。固定的地方,固定的场景,这是十几年教育后所留下的比较深刻,或者说比较刻板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叫做学习,这种学习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度量的。
 
但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真正的学习是没有度量的。每一个行动都是学习的活动,每一种关系都是学习。
 
在书本的第三章就提到了心只有在悠闲中才能学习,这里的悠闲并不是忙碌的生活中空闲下来的时候,这里的悠闲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被问题,被某种享乐,被感官的满足所占据。书里所说的悠闲不是不能理解,只是静心细想,要达到这种所谓的悠闲状态是很难的。
 
无论是对于成年人还是对于儿童,都很难做到内心没有任何压力(包括各种欲望),尤其是在现在社会这么多诱惑之下。书本的17章也探讨了欲望这个话题,也同样说到“去观察身体的感受,不要压抑或夸大它;保持警觉,留意它们不要进入内心的领域,它们不属于那里”,“这是很困难的,整个过程发生太迅速了,这种反应是自然的”。在我看来,这应该是要求我们控制欲望,才能达到刚才所说的悠闲的状态。其实,这也是暗合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定是在满足了一些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我们才会去有学习的内驱力。
 
有了学习的内驱力,那就要来说说什么是学习?有的人可能想过这个问题,但回答基本来自传统,即积累知识。换做我来回答,也会是一样的答案。我们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是在学习者知识或是技能。我们获得技术上或心理上的知识,然后按照那个知识去行动;或者先去行动,再从行动中获得知识。这是我们一直所熟悉的学习及学习方式,但知识不会通向智慧。知识不能产生智慧,智慧却可以运用知识。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育不仅是要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智慧觉醒,然后智慧会利用知识。但这其实很难,我们很习惯去接受知识,但这让我们的心和思维变得很麻木。我们只是机械地做一种重复的活动,陷入一种狭隘的生活方式。但智慧是要打破常规的,所以唤醒智慧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思考,只有思考,才有可能唤醒智慧。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如何让学生思考?首先得是教师自己学会思考。育人先育己。书上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就是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不只是在学习学术课程,也是在教育你自己。有时候,我会更愿意做一个“学生”,位置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我愿意倾我所有去教导我的学生,同时也从他们身上学习着我所不具备的。正如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提到的那样,关系也是一种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向优秀的人学习。再一次回到文初的那句“The Whole Movement of Life is Learning”,我愿意践行终身学习,也愿意将终身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读《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穆鸿佳
 
作为教师,我们深知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角色定位,那么该如何在作文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呢?微型写作无疑是一个好方法,读了《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这本书,我有以下感想。
 
其实我们的学生觉得写作难也是因为“肚里没货”,所以,他们常常有“提起笔杆千斤重,看到题目就头痛”的感觉。因此,积累写作知识,积累素材,应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务。我们要引导学生重视以下两方面的材料积累:一是注意观察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心选取捕捉社会万象,大到国家大事,如2020的新冠状病毒,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小至日常琐事,如洗衣、做饭,生活中的每一点风吹草动,都是知识、学问,都是可以积累的素材。社会生活创造了一个最现实的材料仓库。二是尽可能多阅读古今中外的书籍和资料,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因为这些书籍纪录了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历史,承载者灿烂的文化、文明,这是我们学生积累材料最感性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课、设立班级小图书馆(每位同学准备一两本课外书共同交换阅读)等方法。
 
既然作文教学是教人吃饭而不是替人吃饭,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所以我们教师应是教学生如何观察与积累,拟题与审题,立意与构思,如何运用表达方式。例如对一些话题的审题、立意,要指导学生打破惯有的常规思维避免单一肤浅的理解。像进与退、真与假、优点与缺点、快乐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等命题,学生一看“退、假、缺点、痛苦、逆境”,就极有可能把它们当作谴责批判的对象,此时,我们就要激活学生的扩散思维,告诉学生从另外角度看也可能对人生、社会具有促进作用的,是我们社会需要的。
 
而对作文的谋篇布局,也应提倡学生的形式多样,力求个性和创新。这方面我们教师在平时作文中应给予强调,多介绍一些成功之作,可以介绍同学适当运用。
 
再如,材料的取舍运用,教师也应指导他们要用多样化的眼光看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它的宣示的内涵和意义是不同的。如《三打白骨精》,有些同学看到的只是孙悟空的智能,明察秋毫;有些同学看到的却是唐僧的昏庸愚昧,是非善恶不分。材料的运用是灵活的,多角度审视材料,挖掘材料另层次的内涵,会让我们看到材料运用的新途径、新工艺。
 
所以,我们既要引导学生重视材料的积累,帮助他们作好酝酿作文的准备,也要对学生的思维做多点、多角度、多样化的激活,培养学生灵活的写作方法,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钱康嘉
 
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谈谈我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推荐《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我们满意。常常不止一次的听到老师们抱怨,此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我想那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职责呢?你的情绪平静吗?除了每一天应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要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就应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书中给我们提了两点推荐:
 
一是阅读。我们能够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推荐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持续下去。他的这一番话,能够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个性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我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还有在他的第二十八条推荐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思考。
 
他有一句十分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推荐中。在这条推荐中,他不仅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潜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构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书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学习和反思,我想,当我在教育上遇到困惑时,我还能够再读一读这本书,必然会有新的收获。
 
读《小学数学教师》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王润
 
记得2019年的5月,我订购了为期一年的《小学数学教师》,旨在时刻的提醒自己要多看书,多积累教学案例,多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多感受名师大家的课堂生成和课后反思,以便自己更好的成长。
 
如今,接触这本杂志快有一年的时间,从刚开始接触到现在的爱不释手;从开始间断阅读到现在每期必读;每当教学上有困惑,我都会从书架上拿出它阅读,里面的名家理论总能给我带来新的视角;每当与他人交流心得与读书感悟时,我不假思索的谈及那些深深触动我的文章;同时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关注了它,只要推送了文章,我就会认真的阅读,做好笔记。因为专业,所以信赖;因为信赖,所以值得拥有。它就是我通往智慧路上的好帮手!
 
最近,我看的一期是围绕“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研究”,刚看到这个专辑名称就深深吸引我,一个问题解决起来容易,可要提出一个问题就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还要有深度,创新型的问题就难了。我花了一星期的时间将整本杂志中案例看了一遍,真的是受益匪浅。一个问题的提出牵扯到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普遍的课堂上,学生一般通过给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教师自身基于给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这两种是最常见的,而文章中还提及了其他方面,例如:学生改编已知提出问题,教师预测学生提出问题等。从众多的案例中都能感受到问题提出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数学素养,所以我想把问题提出融入课堂教学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发展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这不仅需要改进教师的观念,还要增加自身的知识,从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最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到更多的数学。在浙江萧山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意识到什么是问题提出,还能够学习如何进行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实践。问题提出教学要求教师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老师的重视,在问题提出这块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教师也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机会。
 
回顾自己的日常教学,琐碎的问题居多,很多涉及到创新性的数学问题,也很少能够提供学生自己提问题的机会,今后希望自己能够对问题提出教学多思考,在效果评估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
 
东南实验小学
 
吴玙伦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买下了这本书,那时,我刚踏上工作岗位。疫情期间,宅在家中,打开书橱看见这本书被遗漏在角落里,取下准备细细研究。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书的封面就是他本人,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通神学会”一直宣扬“世界导师”(也就是“弥勒下生”),而克里希那穆提就被认为是这个再来的“世师”。童年的经历对克里希那穆提的影响巨大,学童时代,他对功课没有很大的兴趣,爱梦想,虽然时常看似迷糊实则具有惊人的剖析力。体弱多病的他,常常发烧宅在家中拆东西,研究时钟或其他机器的结构。学校里的老师认为他智能不足,常常毒打、惩罚他。14岁,他和弟弟尼亚结伴去英国训练成为“世界导师”。30岁,弟弟染病去世,极度的痛苦,使他的信仰系统面临瓦解。几日后,他脸上焕发神采,完全看不出曾经历过巨大的悲痛。长久以来一直在臣服中蛰伏的智慧,似乎在痛苦的那一刹那觉醒。二战爆发后,他开始探索真正的教诲,尝试用最简单而直接的语言带领人们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是克里希那穆提众多著作中的一册。本书以信件的方式表达他的洞见,对于关心教育问题的家长、教育者、学习教育的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是很有价值的。
 
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在阐述“悠闲”时提到“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一种关系。教师是不是有意无意的保持着一种优越感,总是占据重要的地位,使学生有一种“我必须被教育”的自卑感?”。
 
回看我们常用的教学模式,教师是否在教学时无意识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是否让学生养成了老师说的就是正确答案?是否造成了害怕不敢质疑的现状?这样的格局导致了学生的恐惧,一种压迫和紧张的感觉。于是学生在学生时代就学到了这种优越感。他感到被轻视了,于是,他要么成为侵略者,要么不断地屈服和顺从。学校是一个悠闲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在那学习,教师应努力去观察孩子内心正发生的事情,去倾听他们的想法,以悠闲的状态,不仅学习课堂知识,还有自己。在我们的学校里,不仅仅要获取知识,还要让智慧觉醒,不仅仅是被灌输,被给予,还要唤醒求知,战胜恐惧。
 
作为教师,当下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面对这个恐惧,无论是对家长、老师或比自己大的孩子的恐惧,还是面对孤独或对自然的恐惧。
 
腹有诗书气自华
 
看着手中的书,我陷入了思考,从前觉得做老师,是把知识教给学生,现在反思,在教学学生的同时,还要不断地自我教育,让教育解放我们的心灵。

相关读后感推荐:

《宇宙龙骑士7:复活!可怕的恶魔特战队》读书感想_《宇宙龙骑士7:复活!可怕的恶魔特战队》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百变昆虫侠》读书感想_《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百变昆虫侠》读书感想500字-800字

《神秘的快递家族5:背叛光明的任务》读书有感_《神秘的快递家族5:背叛光明的任务》读书有感500字-800字

共读投票 | 这些优秀的读书感悟,你pick哪个?

《真狼与假狈》读后感_《真狼与假狈》读后感500字-800字

《彼得潘》读书有感800字_《彼得潘》读书有感

《名人传》读书心得800字_《名人传》读书心得

《猜的刚好:新编谜语大全》读书感悟_《猜的刚好:新编谜语大全》读书感悟500字-1000字

读书札记002:《逻辑与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