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拾柒:那些读书的经历和体会

以下文章选自《纳川号》
 
那些读书的经历和体会(主播:可乐)
 
来自纳川号
 
00:00
 
16:17
 
“十年读书三百本”。
 
这是前几天,朋友圈一位兄长更新的状态,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没有冗余的心得感悟,只是对逝去十年读书数量的直接表述和简单说明。
 
虽然短小却气势磅礴,看似平淡却极度深刻,只一瞬间,就如当头一棒般给我内心猛烈撞击。
 
短短的七个字,却镌刻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那些关于坚持、习惯、读书、命运的论述顷刻间如开闸泄洪般涌入脑海,这“七字箴言”亦如拨云见日般令我直击过往的种种。
 
 一 
 
自小以来,我虽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却并未养成读书的习惯,16年校园生活所历种种,不过源于肩上的责任和父母的期望,外加哥哥的榜样力量,皆为外因使然。
 
未曾发自内心的想要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获取知识,自然就少了那股一往无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动力,且时常受到外因的干扰而起伏不定,所得所获就必定无法触碰极端优秀的境界,终而沦为一般、泯然大众。
 
时间总会按照既定的步伐往前走,走过了25个春秋的我突然顿悟,竟也开始嘲笑浑浑噩噩、碌碌无为、亦步亦趋的自己。
 
终而忍不住对自己发难,除了手头的工作,我还知道什么?除了走过的路,我对这个世界还了解什么?除了学校获取的知识,我又还剩下什么?
 
懊恼的背后往往是一条新路的起点,顿悟的结果常常是一种尝试的开端。
 
因为工作职业原因,无法远遁行路,那便读书吧,毕竟“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有着些许的关联耦合,兴许能够弥补那些已经被浪费掉光阴的遗憾。
 
五年多的时间,从不适到自然,历晌午熬黑夜,期间多次放弃又多次捡拾,竟也断断续续读书百余本,终于不再是那个“一无所知”之人。
 
由此我知,生来喜爱读书之人实为少数,更多还是后天主动培养的习惯,正因为如此,能够坚持的并非多数,即便有了一段时间的坚持作为积累,也十分容易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逐渐放弃,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而我,则庆幸自己拥有了这份坚持。
 
 二 
 
READING 
 
关于读书的益处,古今中外论述极多,无需我加以赘述和多言。但若未曾亲自品尝、亲身经历,也断然无法深切体悟其中的酸甜苦辣,更无法人云亦云的苟同他人的说辞和观点。
 
好比我自己。
 
我生来缺乏兴趣爱好,也从未对某件事情情有独钟,这就决定了我不可能像那些古今学者、大国工匠一般,在某一方面求取很高造诣。
 
但我读书的初衷并非为了求取功名,也不是为了成为专家教授,更无心在某个领域成为唯一,故而,所阅之书没有具体类别、没有专属标签,完全接近一种海纳百川、不拒细流的开放式阅读。
 
也许会有人说,这样漫无目的地迎头乱撞,只能是了解皮毛而无法形成气候,若走到极端的境地,或许将丧失阅读的乐趣和滋味,最终功亏一篑。
 
可尝试的事实使我明白,读书本是一件充满乐趣的消遣,不应该夹杂过多的目的动机和利益指向,如此方能满心思投入、全身心融入,不急不躁、不愠不火、不卑不亢,进而从中获取持续的乐趣和感悟。
 
我们常说,阅读的一大功能便是修身养性。
 
这当然是有前提的,若一开始就奔着某个文凭、某个职务去阅读急需的书籍,尝试获取缺失的知识,整个过程必然不会轻松,且脑海里始终盘旋着一些不该存在的杂念,挥之不散的情况下精神自然高度紧张,那些修身养性的鬼话,也就一定不攻自破。
 
当然,类似于此的阅读不可或缺,但不能成为常态,我理解的真正的阅读,那是放下一切之后的静心养神,是疲惫一天之后的心灵告慰,是某个午后阳光下的古色书香,是一种真正的身心享受和精神畅游。
 
如此,才算真正的修身养性。
 
 三 
 
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人与人之间日渐复杂的关系,吞噬的东西很多很多,每个人似乎都开始自顾不暇、奋力追赶,而阅读这件事情,本应成为此种喧闹之下慰藉心灵的良药,本应成为陪伴更多人群的大众产物。
 
但在时下,并不多见。
 
那是因为,闲散阅读所蕴含的强大力量需要时间的积累、数量的支撑,无论是谁,一时之下常常所获寥寥,加之各行各业快速更新换代的迅猛之势,付出与回报的比较优势逐渐拉开,阅读这件乐趣之事也就随之被冲击得体无完肤。
 
这似乎又是当年“读书无用论”的翻版,关于乐趣、知识、修身、养性,从前那种以书本为主要获取方式的原状已经改变,使不少人心中认定“获取途径千万种,缘何苦恋读书事”。
 
因而读书不是无用,而是在多元文化方式的角逐中败下阵来,终而复归尘土、隐隐求生。
 
我已阐明,此种观念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趋势水乳交融,大多数人心中的危机感裹挟着他们远走高飞,不愿在古墨书香中片刻停留。
 
但正如爱因斯坦相对论所揭露的道理一样,快速获得必然伴随着快速淘汰,那种快速获得的知识、道理、乐趣也只能短暂留存,很快将会被新一轮的热闹所取代。
 
唯有通过长期阅读积累所获得的营养,才能最终融入灵魂融入血液,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此间道理,不乏佐证。
 
四 
 
READING 
 
去年,因工作原因结识了一位长者,相互加了微信好友,每天睁开眼浏览朋友圈,总能在固定的位置看到其百余字的晨读心得,如今,已经坚持了一千余天。
 
从初始那刻起,一直有个疑问藏在心间,为何当初这位长者给我的印象是那样与众不同,举手投足、言谈举止十分儒雅,很有一种大家风范,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和环境,促成了这一切。
 
多日之后才渐渐明白,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已经易筋洗髓般使其脱胎换骨,那种并非与生俱来却已经长久相伴的文化熏陶,已然由内而外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气质。
 
我想,这便是读书使人修身养性最直接的体现。
 
还有文初提及的那位兄长,每每与其聊天,其所言所述总是充满独到的思想见解和鲜明的个人感悟,与之相比,吾等眼界和思维远莫能及,只得甘拜下风。
 
这既是海纳百川般阅读积淀的成果,也是将众多知识消化吸收、融为自身的结晶,更是在阅读中相互比照、深临感悟、反复思考形成的智慧。
 
他办论坛、聊古今、话中外,已然在一条求知的道路上奔赴追赶,随着自身造诣的节节攀升,又无形中感染和带动了另一群人争先恐后的投身阅读。
 
由此可见,经由读书所获的那份气质与魅力,最终都将外化于行,那些已经融入血液的思想力量对人格的放大也就永远不会止步。
 
五 
 
令人困惑的是,总有一部分人抱着唯利是图的心态,无论何时何事,总会想着与金钱挂钩、与利益相联,似乎不这样做,就会为人耻笑。
 
这种已经被大众化的功利心随处可见,以至于有些人唱错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曲调,也使一些人歪曲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
 
读书所得,并非一定是财富的大量积累,这就如我们经常所见,创造财富的人很多,却并非全为读书人,读书人不少,也并非全能创造财富。
 
这种把读书与财富相提并论,甚至把两者混为一谈的论断,本身就是一种对知识对学问的侮辱。
 
因而我也进一步理解,为何当下文学界的歪风越刮越狂,为何真正的文学之路风雨飘摇,全因经济社会形态下全民意识的趋同,造成了作者与读者口味上的“周瑜打黄盖”,从而少有人去思考真正的本质之理。
 
还好,雾霾之下尚有晴天,黑暗之中总有光亮,依然有那样一群人深爱阅读、珍视阅读、坚持阅读,无论境遇如何、未来怎样,都将一如既往的伴其左右。
 
突然想到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那些把阅读奉为圭臬的人群之中,应该存在着不少有趣的灵魂吧。
 
文字:贰拾柒
 
编辑:贰拾柒
 
主播:可   乐
 
图片:来自网络
 
公众号:纳川号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