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师大读书是怎么样的体验?看师姐用小目标,去实现大理想!
以下文章选自《北京师范大学》
王娟,女,贵州贵阳人,198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毕业于北师大社发院)。
工作经历:2003年7月——2011年5月,朝阳区青少年指导服务中心科员、朝阳团区委基层工作部科员、副部长、部长。期间,2007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朝阳区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培训考核组组长。2009年,首都国庆群众游行第三方阵组织训练处处长。2011年5月-2016年6月,任朝阳区豆各庄乡政府(地区办事处)副乡长(副主任)。2016年至今,任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
让我们一起走近校友王娟,
听听她想对北师大说的话~
在这里,你可以找寻到幸福
王娟
工作八年后回母校充电
作为年轻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往往在工作之初由于我们对自身和周遭的认识不深,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北师大文学院毕业后,我开始了八年的共青团工作生涯,涉及青年工作的诸多方面:奥运会朝阳区城市志愿者的组织保障工作,国庆60周年浴血奋斗方阵的组织训练工作,青年就业创业工作……2010年,快到而立之年的我,为了寻找今后的人生方向,回到母校北师大,在教七的一间教室,我偶然听到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强老师的课。张老师激情满怀又循循善诱,观点犀利又人文关怀,让我很受启发与触动。我决定报考张老师的研究生,重回母校充电,我非常珍惜这次重新发现自己、重新认识社会、重新思考人生意义、重新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的母校,她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直是我做事为人所坚守和笃行最高标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是一个蒸蒸日上、前景广阔的学院。她在学术上具有前沿性,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她的老师大多数年轻而有抱负,既有朝气又很严谨,对待教学、学术、行政工作一丝不苟又精益求精,每一位老师都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青春激情,团结进取,社会担当,正是在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更收获了知识和情谊。
社发院的同学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他们交流,能够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经常碰撞出火花,很受启发。MPA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商社,三者融合交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难点,共同商量问题的对策建议,壮志踌躇豪情满怀,干事创业劲头十足,对于能够用一己之力在各自岗位上推动事业发展而充满期待,对于能够靠自己奋斗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和未来充满期待,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一天天变得更加强大充满期待。
找寻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
2011年,对我来说,是人生的转折之年,我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旅程,来到了位于朝阳区东南域的豆各庄乡,任豆各庄地区办事处副主任,经过乡人大代表选举后任副乡长。这是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地区,农民陆续拆迁上楼,户口逐渐转为居民,应该逐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区公共服务。但是,其社区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与“农转非”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和递送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的互动过程、角色定位、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都亟待聚焦。
通过几年时间致力于社会组织在城镇化社区工作机制的探索实践,2015年10月23日,我倡导的北京市首个社会创新孵化园在朝阳区豆各庄地区正式启用。该孵化园采取“政府扶持、专业运作、社会协同、公众收益”的模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朝阳区智耘弘善社会工作事务所负责运行管理,专门培育和扶持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发展。我代表地区办事处为豆各庄地区社会组织孵化园揭牌,标志着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园正式启用。
我在导师张强副教授的指导下,在各方的帮助下,完成了》,我将对社会组织参与城镇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这一课题从实践中提炼,并且提出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转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大力发展政府向社会购买社区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的监督激励机制、促进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良性互动等建议。希望社会组织的工作和服务环境能够越来越好,也希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社区百姓能够更加健康幸福地生活。
在豆各庄工作五年的过程中,我分管过社区、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红十字会、文化体育、文化市场监管、科普工作、残联、物业及机关党建工作。在工作中,开始尝试将在社发院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首次引入心理卫生,建立了“心灵驿站”,四年每周两次免费为社区居民心理咨询;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开办了家长学校,坚持每周末开展亲子课堂,致力于改善家庭教育模式;用了三年的时间组织人员力量编纂完成《豆各庄乡志》,也是朝阳区第一部自己组织编写完成的乡志,同时用了三年时间让一座待荒废的清朝祠堂改建成为豆各庄博物馆;作为朝阳区唯一试点“体育指导员进社区晨晚练点”,因工作突出,在全区大会上交流经验,还被评为“北京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我还致力于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站、乡中心幼儿园、科普进社区、关爱失独家庭和残疾人康复等工作,凡此种种,与我在北师大社发院培养的人文关怀的情结、社会治理的抱负、共商共治的方法离不开。
现在的我,刚到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工作,分管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因为有了在北师大社发院的积累和在基层的锤炼,我面对挑战,斗志昂扬,阔步前行……
在这里,你可以找寻到幸福
我特别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诸位恩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感谢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尤其要特别感谢张强副教授对我学习、工作的引领和指导。
幸福是什么?很多人一生都在找寻幸福的答案。而我,在北师大社发院,找到了幸福的答案——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还可以帮到别人。幸福,就是能够在现实中找寻到实现理想的路径。每周末到师大社发院的学习像是加油站,补给站,更像是心灵驿站。
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来自国内外学术一流的专家学者的课程讲座;在这里,你可以结交来自政、商、社等不同领域的同学朋友;在这里,你可以收获灵感、知识、友谊、甚至爱情。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平衡点。
在这里,你可以找寻到幸福。
相关阅读
撰稿|王娟
编辑|闫佳琦
王娟,女,贵州贵阳人,198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毕业于北师大社发院)。
工作经历:2003年7月——2011年5月,朝阳区青少年指导服务中心科员、朝阳团区委基层工作部科员、副部长、部长。期间,2007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朝阳区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培训考核组组长。2009年,首都国庆群众游行第三方阵组织训练处处长。2011年5月-2016年6月,任朝阳区豆各庄乡政府(地区办事处)副乡长(副主任)。2016年至今,任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
让我们一起走近校友王娟,
听听她想对北师大说的话~
在这里,你可以找寻到幸福
王娟
工作八年后回母校充电
作为年轻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往往在工作之初由于我们对自身和周遭的认识不深,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北师大文学院毕业后,我开始了八年的共青团工作生涯,涉及青年工作的诸多方面:奥运会朝阳区城市志愿者的组织保障工作,国庆60周年浴血奋斗方阵的组织训练工作,青年就业创业工作……2010年,快到而立之年的我,为了寻找今后的人生方向,回到母校北师大,在教七的一间教室,我偶然听到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张强老师的课。张老师激情满怀又循循善诱,观点犀利又人文关怀,让我很受启发与触动。我决定报考张老师的研究生,重回母校充电,我非常珍惜这次重新发现自己、重新认识社会、重新思考人生意义、重新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的母校,她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直是我做事为人所坚守和笃行最高标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是一个蒸蒸日上、前景广阔的学院。她在学术上具有前沿性,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她的老师大多数年轻而有抱负,既有朝气又很严谨,对待教学、学术、行政工作一丝不苟又精益求精,每一位老师都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青春激情,团结进取,社会担当,正是在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更收获了知识和情谊。
社发院的同学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与他们交流,能够了解不同领域的发展情况,经常碰撞出火花,很受启发。MPA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政商社,三者融合交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难点,共同商量问题的对策建议,壮志踌躇豪情满怀,干事创业劲头十足,对于能够用一己之力在各自岗位上推动事业发展而充满期待,对于能够靠自己奋斗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和未来充满期待,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一天天变得更加强大充满期待。
找寻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
2011年,对我来说,是人生的转折之年,我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旅程,来到了位于朝阳区东南域的豆各庄乡,任豆各庄地区办事处副主任,经过乡人大代表选举后任副乡长。这是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地区,农民陆续拆迁上楼,户口逐渐转为居民,应该逐步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区公共服务。但是,其社区的社会组织的发展程度与“农转非”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社区公共服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社区和递送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的互动过程、角色定位、管理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都亟待聚焦。
通过几年时间致力于社会组织在城镇化社区工作机制的探索实践,2015年10月23日,我倡导的北京市首个社会创新孵化园在朝阳区豆各庄地区正式启用。该孵化园采取“政府扶持、专业运作、社会协同、公众收益”的模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朝阳区智耘弘善社会工作事务所负责运行管理,专门培育和扶持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发展。我代表地区办事处为豆各庄地区社会组织孵化园揭牌,标志着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园正式启用。
我在导师张强副教授的指导下,在各方的帮助下,完成了》,我将对社会组织参与城镇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这一课题从实践中提炼,并且提出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农转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大力发展政府向社会购买社区公共服务、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的监督激励机制、促进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良性互动等建议。希望社会组织的工作和服务环境能够越来越好,也希望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社区百姓能够更加健康幸福地生活。
在豆各庄工作五年的过程中,我分管过社区、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红十字会、文化体育、文化市场监管、科普工作、残联、物业及机关党建工作。在工作中,开始尝试将在社发院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开始了一系列的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首次引入心理卫生,建立了“心灵驿站”,四年每周两次免费为社区居民心理咨询;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开办了家长学校,坚持每周末开展亲子课堂,致力于改善家庭教育模式;用了三年的时间组织人员力量编纂完成《豆各庄乡志》,也是朝阳区第一部自己组织编写完成的乡志,同时用了三年时间让一座待荒废的清朝祠堂改建成为豆各庄博物馆;作为朝阳区唯一试点“体育指导员进社区晨晚练点”,因工作突出,在全区大会上交流经验,还被评为“北京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我还致力于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站、乡中心幼儿园、科普进社区、关爱失独家庭和残疾人康复等工作,凡此种种,与我在北师大社发院培养的人文关怀的情结、社会治理的抱负、共商共治的方法离不开。
现在的我,刚到北京朝阳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工作,分管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因为有了在北师大社发院的积累和在基层的锤炼,我面对挑战,斗志昂扬,阔步前行……
在这里,你可以找寻到幸福
我特别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为我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感谢诸位恩师孜孜不倦的教诲,感谢各位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尤其要特别感谢张强副教授对我学习、工作的引领和指导。
幸福是什么?很多人一生都在找寻幸福的答案。而我,在北师大社发院,找到了幸福的答案——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还可以帮到别人。幸福,就是能够在现实中找寻到实现理想的路径。每周末到师大社发院的学习像是加油站,补给站,更像是心灵驿站。
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来自国内外学术一流的专家学者的课程讲座;在这里,你可以结交来自政、商、社等不同领域的同学朋友;在这里,你可以收获灵感、知识、友谊、甚至爱情。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平衡点。
在这里,你可以找寻到幸福。
相关阅读
撰稿|王娟
编辑|闫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