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读书会|最佳读书心得评选投票
以下文章选自《南通大通宝富风机有限公司》
“
书籍
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
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
第一期“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
推荐阅读书籍是:《矛盾论》、《实践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毛泽东
每个人都从这次读书会中收获满满,心得就是最好的证明。接下来将争夺“最佳书生奖(状元奖/榜眼奖/探花奖/参与奖)”的称号和精美奖品,最终荣誉究竟会花落谁家?将由我们大家共同投票决出!
1
《矛盾论》读书心得:压缩机研究所/技术管理室——缪小军
已近四十,读毛主席的《矛盾论》,还是显得困难,书中提到的宇宙观、形而上学,名词虽熟,却觉遥远。
也许阅历不足、感悟不够,也许底层知识架构不完善,不能够挖出《矛盾论》的精髓,总之,要多读、多想、多回味。
当然书中也有与工作、生活想贴近的。如书中讲述研究问题的方法,书中是这样说的: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 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 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 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 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
这让我想起一个案例,新品磁悬浮压缩机要测量轮背密封的同心度,要求品保部同事帮忙测,得到反馈这个同心度无法测量,原因是百分表表头直径大,无法测量。后来我经过努力,查询相关资料,找到合适的测量仪表。在这个事件当时,是强烈反感这种做事态度的,虽然不知道采用什么工具,如何测量,但是是不是可以到部门内部去商讨一下,去往前走一步,多思考一步。归根到底,我觉得还是不够努力。事后证明,品保内部是有人熟知相关测量仪表的。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挺多,事后我也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矛盾论角度来说,站在他的立场,换脑思考,在平常工作中,只需掌握简单的几种工具即可,并且也没有主动去掌握一些工作以外的工具,这是技能层面。另外从个人价值观角度出发,每个人对工作事业心是不一样的,有的看重事业,有的看重家庭,有的希望在专业道路上越走越高,有的希望在管理道路上越走越远。换位思考,也就不那么纠结了,在我的能力、时间、精力允许范围内,多多给同事补位,于已于公司来说,也并不是坏事。
2
《矛盾论》读书心得:工艺研究所——陈永龙
《矛盾论》的作者是毛泽东同志,本文写于1937年8月,这时日本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使得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较大的的变化。毛泽东同志为了纠正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写了此文章,让我们知道不能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狭隘的的经验,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矛盾论》我了解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例如在工作过程中我所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在结局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总结分析发现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不够细心,这就体现了矛盾论中的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中。
有时,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也会处于矛盾的焦点之上,本身就处于矛盾的一个方面使我们不能置身事外,不能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时,就要求我们认真的去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发展方向,对于正确的方向敢于坚持,争取将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对于错误的东西要果断放下,顺应事情发展的潮流,是自身的观点和行为向正确的方面转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的进步。
在早会时,大家一起学习了稻盛和夫先生的《阿米巴经营》,了解到当时稻盛和夫先生在政府的再三邀请下出任日航会长,当时日航也是面临着经济萧条的巨大问题,稻盛和夫先生直面问题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采用正确的哲学来解决问题。还采用了与这个正确的哲学相匹配的经营管理体系“阿米巴”。最终解决了日航主要矛盾,拯救了日航,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由此可见,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才可以最直接的解决问题。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矛盾观,不要一味的回避矛盾和问题的错误做法,因为在工作中,问题无处不在,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所以我们需要学会使用矛盾观的方法,来正确的对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要全面的分析问题,妥善的处理问题,才能更好的将问题解决,并且以后防范遇到同样的问题。
3
《矛盾论》读书心得:制造部——褚建中
八月份读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一书,结合目前所作的管理岗位,从此书中获益良多,可以说《矛盾论》从源头看待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给我在管理和处理问题上面提供了思路和支撑理念,下面具体分享下我在学习中的几点重要的收获:
1、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教导我们,分析问题要从全局、从整体出发,找到造成目前问题的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不能只片面的、主观的、表面的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大限度的消除或者降低其影响,方能把问题解快速的解决。我们在日常的车间管理中,会碰到品质的、设备的、人员的、交期的等问题,就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通过全面的、深入的、客观的分析去找出核心矛盾点,去加以解决,在管理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同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和解决方法
矛盾是运动的,变化的,所以我们在不同时期要对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前的主要矛盾在公司的发展进步中是否还是造成问题的因素。我们在车间管理上,也需要对公司不同时期的战略定位、方针、目标等进行分析,找出车间管理上对公司不同时期的战略定位、方针、目标等影响最大的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例如我们在把小风机进行外包转自制、那么我们车间的目标就是要解决目前自制小风机的瓶颈问题,人员、场地、设备等。鼓压风机作为公司的转型升级产品,我们车间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交期、质量、性能稳定等问题。目前计划交期越来越长,那么公司运营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缩短整体交期,如何缩短自制件和外购件的配套及周期缩短问题等。所以,在不同时期,我们要时刻掌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他,并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解决,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3、理论方法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
《矛盾论》告诉我们两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是从特殊到一般,一个是从一般到特殊。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那么我们现在管理已经有很多的优秀的理念,工具,技术方法等,前辈们已经完成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把这些优秀的理念方法和工具使用起来。使用方法就是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对我们有用的,能产生效果的,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理论方法和工具提升的过程。
4、内因决定变化,外因推动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遇到适合的温度会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在读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初中时氧气制作试验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做管理时,也要时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内因是我们自己,面对新的管理理念、企业变革时,我们要清晰的明白,自身是内因,杜绝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自我的改变需要不断的接收新的知识,理念,自身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首先改变自己,在去改变别人。才能使变革更好的推进,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面对管理的主要矛盾时,我们也要做好自己、即内因的改变,在外因的推动下,使改革更进一步,不做企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最后,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希望在管理上能更好的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给我们带来更高效、更理性的分析解决思路。作为管理人员,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的作用。
4
《实践论》读书心得:资材部——陈露
通过每日晨会文章的学习阅读,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针对《实践论》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每月协调计划拟定时间的时候,基本是依据经验来评估并提供入库交付的时间,但实际执行下来,每到月底发货收入的关键时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此之前得到的回复都是顺利的在进行的,并能够满足要求的。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有必要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平时工作往往容易如此。比如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诸多的理论知识,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比如:技术部门搭建的BOM以及采购明细,比如采购的五金件、法兰等,往往就直接参照各类工具书所罗列的型号及参数来选型,所以现在一是采购的种类较多,二是是否结合实际市场的供应类别,三是是否匹配适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去一线查看实际产品所需部件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换成通用件,这样既可简化采购的繁杂项,减少仓库管理的收发难度,以及减少选型错误的事情发生。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来说明下此观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其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深入到我们平时工作中去的话,就从每日发生的异常来阐述。首先应该思考为什么总会出现此类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些方法去改变现有情况(此为理论),接着查看结果是否得到改善(此为实践),如若变化不大,可另谋出路,直到找出解决办法为止。
5
《实践论》读书心得:售后服务部——江建华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事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事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僚,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团队。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6
《实践论》读书心得:市场部——刘广余
《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剖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文章写道“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这充分说明了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象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我们就能够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的认识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由于前人生产力及科技水平还较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前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人需要对前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理论进行再次实践形成新的理论。我们在工作中要借鉴前人的经验但绝不能照搬,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有时在接受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任务时会说没有把握,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只是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没有去深入了解工作的全部、没有仔细分析工作的本质。我们在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时首先要客观、全面、透过表象去分析,建设性的利用前人经验、虚心向他人请教,在工作过程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增强完成工作的信心,最终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
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验证,才能发现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错误。这些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决放弃“闭门造车”、“墨守成规”,加强理论学习并进行更多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问题的根因,敢于否定自己和前人。
7
《实践论》读书心得:营销管理部——秦朱锋
最近在公司相关部门的组织与倡导下,全体同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说实话,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未曾经历那些动荡的岁月,对该书中的内容是很难吃透和理解的,更别提有多深的感悟了,但是换个角度来讲,将实践论思想里的某一点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再去理解,那就容易多了。
文章中提到: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各个事物的片面的和外部的联系,随着接触的深入会逐渐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就这一点来说,是非常贴合我们自身实际的,平时在研读一些自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文章或者专业知识时,我会读很多遍,第一遍可能只是把文字内容逐一浏览,第二遍会放慢速度,逐字逐句的去理解,这时已经开始进入文章的消化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推进,我读第三遍和第四遍时,又会文章内容细化分析,引入不同的观点和现象去证实,这个证实的过程就是加深记忆的过程,如果遇到反复论证而不能得出结论时,就需要借助于身边人的智慧,谚语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思路,各种思路的汇聚又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会使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在开始接触风机性能时,总会遇到很多专业名词,单是一个关于风机压力都有很多分类:比如出口和入口全压,出口和入口静压,风机全压,风机静压,还有出口和入口动压,读这几个词语都觉得拗口,但随着经常看,经常去理解,一个一个的突破后,理解的深度就会更深一层,等基本都理解后,最后再回过头来总体消化,结果还是能弄明白的。
文章还提到:很多同志在不能勇敢的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那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工作内容没有规律性的理解,或者接触不多。这让我想到我们工作中也会碰到,销售人员发回来让我们做的项目,有些比较难以下手,觉得思路不清晰,仔细想想,是因为没有接触过,形不成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会觉得很困难,但怎么办呢,可以自己思考,并请教一些同事,有些人能力比自己强,有些人思路比自己开阔灵活,多请教,总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一旦形成自己的方法后,无论是对自己的能力也好,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好,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在我们接触多了后,就会发现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少,自信心就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思考的问题也会多几个角度,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文章后面也提到:当一个人经过了一个时期,有了经验后,就能深入的看问题,不再片面化,能力和勇气都会提高也是这样的意思。
以上是我对实践论的简单的认识。
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综合服务部——周铭
初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是在部门早会上,一个晨会把一扁文章给分享完了。会上还是有部分同事不解为什么要学习毛选,认为这是革命早期的产物,不适宜现在学习。但给我个人的感觉却不止于此,隐隐觉得我们公司现阶段的情况跟当年红军有同一般的困境,带着问题,我再一次翻开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国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此后又领导创建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在根据地内,大力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各级政权建设,初步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做出了伟大的实践。此时,革命根据地处于初创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每一个根据地的建立都充满艰苦的斗争。因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确定的这一正确道路,在党内和军内也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当时党内以林彪为代表的有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1930年1月5日,毛泽东为了批判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给林彪写了一封信。
它以全面科学的态度方法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展现了毛泽东对于全局战略把握的突出能力,以及革命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极大地鼓舞了革命队伍的士气。
文中提到纲领性的两点,一是对时局的估量,二是伴随而来的行动。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前途和希望估计不足,当然会悲观,但是只感觉前途是光明的,却没有道路可达到光明的所在,就会在挫折后动摇信心,甚至改变方向。因此,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首先需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要明确方向,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结合公司现状,我们在各个环节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但通过去发现认识其中的底层逻辑,我觉得我们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如销售端主要存在:逾期应收款高居不下、MVR产品市场开拓不力两大块问题,通过对逾期款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司存在50多年,是有一定市场基础,形成逾期款更多是前些年盲目扩张留下的债,认识底层逻辑,我们在对产品市场行业、客户进行了选择,已开始逐步扭转势头;对于MVR新品的市场开拓,在进行了攻总包还是攻业主的讨论后,确定了办事处与压缩面销售区协同合作,共同对总包、业主发生关系,加快市场布局与拓展。
在人才流失方面:经历的大规模人员流失的,我们对人员流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的流动是必然的,更底层的是我们要用人可以用(即人员储备)以及我的怎么把优秀的人员留下来(即平台搭建),目前我在积极推进的校招工作,通过吸引、培养优秀学生,做成我们的人才库,形成人才竞争机制。通过如技术等级、职能专家等选拨出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通过合伙人机制,留下优秀的人才。
技术标准化不够,出图不及时、采购环节不成套问题、计划管理不能拉动整体交付问题、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问题等等等,问题虽多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成长性的问题,是我们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问题,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前进,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通风机研究所——冀谦谦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弱小,但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同样,人,只要有一种信念,只要有一双慧眼,只要有艰苦奋斗的品质,一切苦难都能忍受,一切环境也都能适应,即使背后有着强大的敌人,即使是在充斥着千难万险的革命时期。
人,要有一种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作于1930年,此时的中国革命正如火如荼。但,长期面临着敌人的威胁,使得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包括林彪在内的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对革命抱有一种悲观思想,如林彪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他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诚然,信念是方向,也是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目标,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一个政党有了革命必胜的信念,更会以空前的团结和顽强的斗志,创造奇迹。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内的很多同志对于革命的态度多少有些悲观,但毛泽东依然坚信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这是对于自己信念的坚定,也是在对中国现状有着深刻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
人,要有一双慧眼。1930年的中国军阀混战,革命者备受压迫,帝国主义的阴霾依然笼罩在中国上空,在这如此艰难的时刻,毛泽东依然能够拨开层层迷雾,清醒地认识到彼时的中国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充斥着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都施加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人民群众背负着种种压力行走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整个中国亦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彼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弱,但立足于中国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组织等)也是弱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中国就好像布满了干柴,只要有一些星火,便可速成燎原之势,而这一星火,便是中国这虽薄弱,但即将迅速发展的革命力量。
人,要有艰苦奋斗的品质。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与每个共产党员心中的坚定信念密不可分。但,仅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理想实现的背后,都离不开高瞻远瞩的视野,更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品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针对的是一些没有认清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本质的错误思想。我们在承认毛泽东同志智慧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对于一个事物,我们要透过它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把握其实质,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而在拥有信念和高瞻远瞩的视野的时候,艰苦奋斗的品质更应该贯穿始终。一旦认定要去做某一件事情,就要立场坚定,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稍遇挫折时就产生悲观情绪,并把这一情绪一般化扩大化,从而感到胜利的渺茫就放弃所持。而应该坚持不懈,越挫越勇。正如毛泽东在信中所说,党内同志应该克服困难,在游击区域内建立红色政权以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事实证明,正是共产党人的这一精神使他们获得了对革命的正确认识,完成了革命的崇高理想,走到了最后,走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
人,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即便身处黑夜之中,也要坚信黎明的终将到来;人,要认清事情真相,即便置身其中,也不能被困难所扰;人,要不断奋斗,即便身处悬崖之下,也要不断攀登直至顶峰。
1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通风机研究所——毛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回复林彪的信。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形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批评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错误估量的悲观思想。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时局以及革命力量和革命条件的信心。这种自信来源于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国革命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来源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来源于广泛发动人民的群众路线。这篇文章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理论的初步形成,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要标志。
近代在对中国革命探索的道路上,科学的理论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砥砺前进。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它克服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将旧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马克思理论当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更使得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明社会发展的逻辑,这些理论成果则使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由空想变为现实。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践行者,深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等方法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考量和分析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行动和实践中去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他在文中说到:“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虽然当时的中国革命力量很弱小,但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比于欧洲和其他地区而言,反动力量也同样势力弱小。但就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潜在的革命条件而言,中国革命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反动阶级的力量,这是依据实践和事实考察得出的结论。
“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各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由这些矛盾发展而来的有生力量一一无产阶级、广大的农民、学生、甚至一些反动统治者的士兵等,认清楚这些矛盾,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迅速到来的可能。而这些有生力量就是组成中国革命的干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下的共产党人,就是中国革命的发动者—“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是共产党人自信的基础,而大无畏的革命实践,则是共产党人自信的内在动力。
近观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皆是广大共产党人实践的历史。“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党从创立时期把重点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斗争、开展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到大革命失败后重心转向农村,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同反动统治展开武装斗争,再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区别于俄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反映了中国社会及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同样也是在革命发展中不断试错,在斗争的实践中发现认识总结升华得出的理论。中国革命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坚持从实际和实践出发的基木原则,没有照搬照抄俄国和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教条的经验,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正确道路,同时与时俱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中国老话,无论是战争年代、和平年代,还是在企事业单位、民营个体单位中,都是一句永不过时的话语。相信光明永远会降临,永远心存对胜利的信心,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1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质量与流程IT部——汤春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态度方法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展现了毛泽东对于全局战略把握的突出能力,以及革命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极大地鼓舞了革命队伍的士气。毛泽东在文中提到纲领性的两点,一是对时局的估量,二是伴随而来的行动。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前途和希望估计不足,当然会悲观,但是只感觉前途是光明的,却没有道路可达到光明的所在,就会在挫折后动摇信心,甚至改变方向。因此,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明确方向,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以达到我们的目标。如何具体地实施,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方法与方向的把握。首先,是方向问题。方向有如指灯塔、航标,具有引导作用,明确了方向,我们做起事来会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事半功倍。方向的把握,要注意:第一,要全面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并结合事物的主客观条件。文中在分析中国的政治形势时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既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而且与国外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中国的革命环境应该说是略占优势的。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但在这块集聚了厚厚柴薪的土地上,即便是星星之火也可以很快地点燃中国革命的高潮。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客观现象到本质的求索,要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的根本。文中毛泽东正是透过了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动乱社会背景,看到了这样的本质,中国革命力量会因为反革命势力的猖狂逼迫变得集中而越发壮大,其积蓄的力量就像被压缩过了的弹簧,一旦时机成熟,便会遽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我们今天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往往易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通过现象看本质,说起来简单,但是要想做到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不行的。我们要对一般情况的实质加以科学分析,就要从实践中去学习体会,加强锻炼,不断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认真地了解和考察,不要急于下结论。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毛泽东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也曾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是否积极。我们在对现象进行分析之后,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则是如何落实到实际中,即方法问题。第一,做任何事情并不仅仅是主观因素就能决定得了的,实事求是地援引一些客观的契合实际情况的案例材料,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在分析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时,以一些曾经有过的军事案例作为取证的对象,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再经过总结性分析后,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实施应用,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进,走出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却又用于实践,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后的理论没有实践的应用就是废弃的理论,是空谈、空想的理论。取之实践,用之于实践,这便是一切进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定然能够实现我们追崇的目标,达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迈向一个更高的领域。第二,从另一方面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也都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一点一滴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文中讲到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以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对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作为一个好的制度,就要不断去完善它。但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建设中仍然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我们曾犯了错误,“大跃进”的教训很深刻。邓小平在搞经济时,就是从试点开始的,点、线、面依次进行。这样,好的方面可以继续扩展,坏的方面控制在小的范围内,容易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之, 纵观全文,引申于今所能给我们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有其复杂的一面,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并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1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资材部——魏天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古田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比较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子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经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必然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结合自身岗位特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我的启发分为两个方面:
一、身处供应链的一环,关系着公司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顺畅运行。若对任何一个采购订单/供应商管控不到位,就会影响产品的正常交付,进而影响公司的整体经营。正所谓“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忽视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采购工作若能细到极致,必然能避免许多问题的发生。在工作衔接中多问一句,多确认一遍,有会避免多下、漏下、错下等低端错误,也能更好的把控好订单交付情况。
二、一个公司若要长久运行除了保持创新、活力,更重要的是要开源节流。而要做到节流,那降本是必然要求。我们每个订单若能尽可能的和供应商协商到一个更优惠价格,也许少的可能几十、几百元,多则上千、上万元,那也许整个项目核算下来就能节省一个可观的数字,利润的提高,公司的效益就越可观。我们采购降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公司实打实的毛利。
以上是我的一点读书感悟。
1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电气研究所——姚继中
部门内学习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后,感受颇大。这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为答复林彪而写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毛泽东同志说:现在虽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这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是毛主席用乐观态度和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说明了中国革命会从一点点发展得很快,红色政权的革命力量就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并且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事实也证明了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当时的群众受国民党的压迫为这把火的燃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共产党则是点起这把火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终会偏向正义的一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主义革命。
真想不到毛主席在那个时候对中国革命有那么深的认识,分析的那么透彻;他可以站在圈外来客观判断中国当时的形势;更让人佩服的是毛泽东同志应用了哲学的思想来解释这个问题,可见其是多么的博学。我很是佩服毛主席伟大的思想和超强的领导能力。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本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主席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他早早就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而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会使统治阶级内混战不断并且会一天天扩大。他领导下的共产党坚持的路线是正确的,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会让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这种革命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会看小了这种力量从而不能正确地判断中国的政治形势。毛主席及时地发现了这种影响革命的思想并作出了必要的批评,运用他的领导能力,做出坚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定。
整封信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考虑全面,非常有说服力。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定人心摇摆的情形下,毛主席仍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冷静与乐观,他对局势清晰客观的认识,使他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文章不仅思维严谨,语言文字充满了诗人的气质,让人觉得毛主席是站在高山之上看着东方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在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朝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学习毛主席的这种伟大思想和对革命事业不懈努力终生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毛主席的敢于创新,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现实与理论之间选择适合实际情况,善于分析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取舍,开辟出一条自己的理想的大门。要适应社会,不能完全脱离了社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科学分析事情,客观看待事物,坚持事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充分运用毛泽东思想,充分发挥发挥毛泽东思想,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到群众中去。
1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电气研究所——朱凌霄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选集》里面非常经典的一篇,是毛泽东在信中批评林彪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是说虽然现在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里它的发展会很快,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
当时共产党党中央采取的是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方针,毛泽东认为这是不符合"中国是一个被许多帝国主义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实际的。他提出事物的发展是曲折上升的运动,因此政权的发展也应该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即边发展群众边建立政权,不断巩固和扩大。
他批判了党内存在的一些主观主义的思想。一种是盲动主义,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反革命的力量。另外一种是悲观主义,看小了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大了反革命的力量。他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客观实际,是因为他们没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而要从现象中看到本质,就必须要从分析事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入手。比如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扩张竞争)激化,使得帝国主义与中国的矛盾上升(资源需求迫切),导致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矛盾(扶持者不同)加深,最后造成百姓与反动统治者的矛盾(赋税加重,失业失序)。由于这些矛盾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所以革命高潮到来具有必然性。在这里,星星之火指的是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现象,它们就像一堆干柴,只需要一个引子就可以烧成烈火,所谓的"可以燎原",即革命高潮的到来。
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毛主席对于时局,本质的把握。他称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他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先知,可是把握住了时事发展脉络的马克思主义者简直是当时的“先知”。这种神奇的能力是踏踏实实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训练得来的,金子一直在我们身边。革命的高潮要到来了,不能受蔽于战斗力组织力等一时的客观情况,而是应当看到整体的趋势。干部分子的消极情绪,国民党的进剿,确实表面看来是革命道路不顺的证据,真正决定走向的是群众的诉求。各省军阀割据,资本剥蚀,赋税加重,独立生产者破产,学生失学,这些就是各地遍布的“干柴”,一点革命之火就会呈不可阻挡之势。地方的具体策略也是选取最优势的地方做争取的努力,江西资产阶级势力小,地主武装弱,没有本省军队,外来军队也不走心,还远离帝国主义影响,清清楚楚的摆出优劣让听意见的人心服口服。非常喜欢毛主席用简单的语言说明白复杂的问题。毛主席推理的能力一度让我怀疑这是个穿越者,帝国主义和本国无产阶级的矛盾可以推理到我们国内大规模破产,矛盾激化,兵民困苦。怪不得能开启个人崇拜,集神预言,神见解,神指挥于一体。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绝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不可及的一种空想。而是就像站立在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本次奖品究竟会送给谁?
欢迎大家积极
投票 投票!!
看完小伙伴们优秀的心得体会
是不是心里已经有了
“最佳书生奖”的人选了呢?
投票选出你认为最走心的那一篇吧
投票截止时间至2019年9月7日17:00前
“
书籍
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乐趣
给我们带来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
第一期“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
推荐阅读书籍是:《矛盾论》、《实践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者:毛泽东
每个人都从这次读书会中收获满满,心得就是最好的证明。接下来将争夺“最佳书生奖(状元奖/榜眼奖/探花奖/参与奖)”的称号和精美奖品,最终荣誉究竟会花落谁家?将由我们大家共同投票决出!
1
《矛盾论》读书心得:压缩机研究所/技术管理室——缪小军
已近四十,读毛主席的《矛盾论》,还是显得困难,书中提到的宇宙观、形而上学,名词虽熟,却觉遥远。
也许阅历不足、感悟不够,也许底层知识架构不完善,不能够挖出《矛盾论》的精髓,总之,要多读、多想、多回味。
当然书中也有与工作、生活想贴近的。如书中讲述研究问题的方法,书中是这样说的: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去看问题。这一点,我在《实践论》一文中已经说过了。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去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只了解无产阶级 一方、不了解资产阶级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只了解顺利情形一方、不了解困难情形一方,只了解过去一方、不了解将来一方,只了解个体一 方、不了解总体一方,只了解缺点一方、不了解成绩一方,只了解原告一方、不了解被告一方,只了解革命的秘密工作一方、不了解革命的公开工作一方,如此等 等。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这样,是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的,是不能完成革命任务的,是不能做好所任工作的,是不能正确地发展党内的思想斗争的。孙子论军事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说的是作战的双方。唐朝 人魏徵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也懂得片面性不对。
这让我想起一个案例,新品磁悬浮压缩机要测量轮背密封的同心度,要求品保部同事帮忙测,得到反馈这个同心度无法测量,原因是百分表表头直径大,无法测量。后来我经过努力,查询相关资料,找到合适的测量仪表。在这个事件当时,是强烈反感这种做事态度的,虽然不知道采用什么工具,如何测量,但是是不是可以到部门内部去商讨一下,去往前走一步,多思考一步。归根到底,我觉得还是不够努力。事后证明,品保内部是有人熟知相关测量仪表的。其实这样的事情还挺多,事后我也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矛盾论角度来说,站在他的立场,换脑思考,在平常工作中,只需掌握简单的几种工具即可,并且也没有主动去掌握一些工作以外的工具,这是技能层面。另外从个人价值观角度出发,每个人对工作事业心是不一样的,有的看重事业,有的看重家庭,有的希望在专业道路上越走越高,有的希望在管理道路上越走越远。换位思考,也就不那么纠结了,在我的能力、时间、精力允许范围内,多多给同事补位,于已于公司来说,也并不是坏事。
2
《矛盾论》读书心得:工艺研究所——陈永龙
《矛盾论》的作者是毛泽东同志,本文写于1937年8月,这时日本开始全面的侵华战争,使得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较大的的变化。毛泽东同志为了纠正党内的左倾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写了此文章,让我们知道不能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狭隘的的经验,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矛盾论》我了解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例如在工作过程中我所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但是在结局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总结分析发现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普遍的原因,就是不够细心,这就体现了矛盾论中的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中。
有时,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们也会处于矛盾的焦点之上,本身就处于矛盾的一个方面使我们不能置身事外,不能以第三方的位置和角度来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时,就要求我们认真的去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准确的把握问题的发展方向,对于正确的方向敢于坚持,争取将事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对于错误的东西要果断放下,顺应事情发展的潮流,是自身的观点和行为向正确的方面转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的进步。
在早会时,大家一起学习了稻盛和夫先生的《阿米巴经营》,了解到当时稻盛和夫先生在政府的再三邀请下出任日航会长,当时日航也是面临着经济萧条的巨大问题,稻盛和夫先生直面问题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采用正确的哲学来解决问题。还采用了与这个正确的哲学相匹配的经营管理体系“阿米巴”。最终解决了日航主要矛盾,拯救了日航,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由此可见,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才可以最直接的解决问题。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矛盾观,不要一味的回避矛盾和问题的错误做法,因为在工作中,问题无处不在,任何人都不能回避。所以我们需要学会使用矛盾观的方法,来正确的对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要全面的分析问题,妥善的处理问题,才能更好的将问题解决,并且以后防范遇到同样的问题。
3
《矛盾论》读书心得:制造部——褚建中
八月份读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一书,结合目前所作的管理岗位,从此书中获益良多,可以说《矛盾论》从源头看待问题到解决问题都给我在管理和处理问题上面提供了思路和支撑理念,下面具体分享下我在学习中的几点重要的收获:
1、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教导我们,分析问题要从全局、从整体出发,找到造成目前问题的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不能只片面的、主观的、表面的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大限度的消除或者降低其影响,方能把问题解快速的解决。我们在日常的车间管理中,会碰到品质的、设备的、人员的、交期的等问题,就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通过全面的、深入的、客观的分析去找出核心矛盾点,去加以解决,在管理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不同时期、不同的主要矛盾和解决方法
矛盾是运动的,变化的,所以我们在不同时期要对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前的主要矛盾在公司的发展进步中是否还是造成问题的因素。我们在车间管理上,也需要对公司不同时期的战略定位、方针、目标等进行分析,找出车间管理上对公司不同时期的战略定位、方针、目标等影响最大的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例如我们在把小风机进行外包转自制、那么我们车间的目标就是要解决目前自制小风机的瓶颈问题,人员、场地、设备等。鼓压风机作为公司的转型升级产品,我们车间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交期、质量、性能稳定等问题。目前计划交期越来越长,那么公司运营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缩短整体交期,如何缩短自制件和外购件的配套及周期缩短问题等。所以,在不同时期,我们要时刻掌握主要矛盾的变化,抓住他,并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解决,是我们不变的主题。
3、理论方法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
《矛盾论》告诉我们两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是从特殊到一般,一个是从一般到特殊。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那么我们现在管理已经有很多的优秀的理念,工具,技术方法等,前辈们已经完成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把这些优秀的理念方法和工具使用起来。使用方法就是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对我们有用的,能产生效果的,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也是理论方法和工具提升的过程。
4、内因决定变化,外因推动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遇到适合的温度会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在读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初中时氧气制作试验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反应,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做管理时,也要时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内因是我们自己,面对新的管理理念、企业变革时,我们要清晰的明白,自身是内因,杜绝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自我的改变需要不断的接收新的知识,理念,自身要通过不断的学习,首先改变自己,在去改变别人。才能使变革更好的推进,才能使企业更好的发展。面对管理的主要矛盾时,我们也要做好自己、即内因的改变,在外因的推动下,使改革更进一步,不做企业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最后,在读完这篇文章后,希望在管理上能更好的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给我们带来更高效、更理性的分析解决思路。作为管理人员,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自我的作用。
4
《实践论》读书心得:资材部——陈露
通过每日晨会文章的学习阅读,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颇深。针对《实践论》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一、《实践论》的世界观意义
这篇文章的重大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它革新了我们的世界观,更在于它对中国革命的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每月协调计划拟定时间的时候,基本是依据经验来评估并提供入库交付的时间,但实际执行下来,每到月底发货收入的关键时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此之前得到的回复都是顺利的在进行的,并能够满足要求的。这个例子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有必要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者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讲理论,不联系实际,一切硬往理论上套。我们平时工作往往容易如此。比如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就是为了要我们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同时,实践又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我们学习了诸多的理论知识,为什么还要做实验呢?就是要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 同时,我们也可以理解到,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不是一切。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这是不自觉完成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资料,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而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正如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一样,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理论,才可以推广应用。比如:技术部门搭建的BOM以及采购明细,比如采购的五金件、法兰等,往往就直接参照各类工具书所罗列的型号及参数来选型,所以现在一是采购的种类较多,二是是否结合实际市场的供应类别,三是是否匹配适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去一线查看实际产品所需部件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换成通用件,这样既可简化采购的繁杂项,减少仓库管理的收发难度,以及减少选型错误的事情发生。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发展的,因为运动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在物质的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事物联系的形式——现象更加趋于复杂。经历了实践检验的理论,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已经发生变化。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比如力学的相对性原理,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它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出现了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矛盾,于是产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性原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实践论还有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二、《实践论》的方法论意义
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两点,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下面我想就此再举一例,来说明下此观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但在当时,许多事情无先例可循(实践已经证明,苏联的经济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并且它自身也存在重大缺陷),一切的实践由于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还处于摸索阶段。而1980年代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振兴。为什么呢?因为邓小平理论不是空想的结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经历了先试验后推广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的理论,是经历了实践和时间检验的思想的结晶。有目共睹,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经济中的一些沉疴痼疾,使国民生产总值突飞猛进,更重要的,使它将中国带入了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经济指明了永恒的发展方向。
其最本质的内涵在于与时俱进。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我们就要不断的经历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理论才能日趋完善。深入到我们平时工作中去的话,就从每日发生的异常来阐述。首先应该思考为什么总会出现此类的问题,我们能不能想出一些方法去改变现有情况(此为理论),接着查看结果是否得到改善(此为实践),如若变化不大,可另谋出路,直到找出解决办法为止。
5
《实践论》读书心得:售后服务部——江建华
记得自己在读高中时就已经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后来又读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初学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短的自相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教育意义。
哲学中讲到: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换句话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首先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来说,矛盾的普遍性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其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正如毛主席所说: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用哲学语言来说,就是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学习统筹兼顾。
然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随着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转变,不然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问题和困难。
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正确估计工作中的成绩与缺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同学不应求全责备。只要一个同事的优点是主要的,就要肯定他,向他学习。一个同事即使有比较严重的缺点,也要团结他,帮助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好我们的同僚,才能建设好我们的团队。
毛泽东的矛盾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让我们从中受益匪浅。但我们并不能搞教条注意,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一样,要在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更好;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活用矛盾论中所学的知识,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光彩,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好的解决方法。
6
《实践论》读书心得:市场部——刘广余
《实践论》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剖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
文章写道“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这充分说明了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象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随着实践的继续,我们就能够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的认识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由于前人生产力及科技水平还较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前人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人需要对前人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理论进行再次实践形成新的理论。我们在工作中要借鉴前人的经验但绝不能照搬,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有时在接受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任务时会说没有把握,主要原因是没有把工作的内容和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只是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没有去深入了解工作的全部、没有仔细分析工作的本质。我们在面对新的工作任务时首先要客观、全面、透过表象去分析,建设性的利用前人经验、虚心向他人请教,在工作过程中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够获得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增强完成工作的信心,最终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
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验证,才能发现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错误。这些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决放弃“闭门造车”、“墨守成规”,加强理论学习并进行更多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找出问题的根因,敢于否定自己和前人。
7
《实践论》读书心得:营销管理部——秦朱锋
最近在公司相关部门的组织与倡导下,全体同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说实话,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未曾经历那些动荡的岁月,对该书中的内容是很难吃透和理解的,更别提有多深的感悟了,但是换个角度来讲,将实践论思想里的某一点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再去理解,那就容易多了。
文章中提到: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各个事物的片面的和外部的联系,随着接触的深入会逐渐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就这一点来说,是非常贴合我们自身实际的,平时在研读一些自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文章或者专业知识时,我会读很多遍,第一遍可能只是把文字内容逐一浏览,第二遍会放慢速度,逐字逐句的去理解,这时已经开始进入文章的消化过程,随着这个过程的推进,我读第三遍和第四遍时,又会文章内容细化分析,引入不同的观点和现象去证实,这个证实的过程就是加深记忆的过程,如果遇到反复论证而不能得出结论时,就需要借助于身边人的智慧,谚语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带来不同的思路,各种思路的汇聚又能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会使我们有意外的收获。
在开始接触风机性能时,总会遇到很多专业名词,单是一个关于风机压力都有很多分类:比如出口和入口全压,出口和入口静压,风机全压,风机静压,还有出口和入口动压,读这几个词语都觉得拗口,但随着经常看,经常去理解,一个一个的突破后,理解的深度就会更深一层,等基本都理解后,最后再回过头来总体消化,结果还是能弄明白的。
文章还提到:很多同志在不能勇敢的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来的一句话:没有把握。那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工作内容没有规律性的理解,或者接触不多。这让我想到我们工作中也会碰到,销售人员发回来让我们做的项目,有些比较难以下手,觉得思路不清晰,仔细想想,是因为没有接触过,形不成有效的方法,所以我们会觉得很困难,但怎么办呢,可以自己思考,并请教一些同事,有些人能力比自己强,有些人思路比自己开阔灵活,多请教,总会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一旦形成自己的方法后,无论是对自己的能力也好,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好,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在我们接触多了后,就会发现不懂的问题越来越少,自信心就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积累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思考的问题也会多几个角度,才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文章后面也提到:当一个人经过了一个时期,有了经验后,就能深入的看问题,不再片面化,能力和勇气都会提高也是这样的意思。
以上是我对实践论的简单的认识。
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综合服务部——周铭
初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还是在部门早会上,一个晨会把一扁文章给分享完了。会上还是有部分同事不解为什么要学习毛选,认为这是革命早期的产物,不适宜现在学习。但给我个人的感觉却不止于此,隐隐觉得我们公司现阶段的情况跟当年红军有同一般的困境,带着问题,我再一次翻开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国民革命暂时进入低潮,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此后又领导创建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在根据地内,大力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各级政权建设,初步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形成做出了伟大的实践。此时,革命根据地处于初创时期,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每一个根据地的建立都充满艰苦的斗争。因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确定的这一正确道路,在党内和军内也受到一些人的怀疑,。当时党内以林彪为代表的有悲观思想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强敌进攻面前,怀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前途,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1930年1月5日,毛泽东为了批判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给林彪写了一封信。
它以全面科学的态度方法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展现了毛泽东对于全局战略把握的突出能力,以及革命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极大地鼓舞了革命队伍的士气。
文中提到纲领性的两点,一是对时局的估量,二是伴随而来的行动。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前途和希望估计不足,当然会悲观,但是只感觉前途是光明的,却没有道路可达到光明的所在,就会在挫折后动摇信心,甚至改变方向。因此,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首先需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底层逻辑,要明确方向,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以达到我们的目标。
结合公司现状,我们在各个环节看到了存在的问题,但通过去发现认识其中的底层逻辑,我觉得我们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如销售端主要存在:逾期应收款高居不下、MVR产品市场开拓不力两大块问题,通过对逾期款的分析,我们认为公司存在50多年,是有一定市场基础,形成逾期款更多是前些年盲目扩张留下的债,认识底层逻辑,我们在对产品市场行业、客户进行了选择,已开始逐步扭转势头;对于MVR新品的市场开拓,在进行了攻总包还是攻业主的讨论后,确定了办事处与压缩面销售区协同合作,共同对总包、业主发生关系,加快市场布局与拓展。
在人才流失方面:经历的大规模人员流失的,我们对人员流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人的流动是必然的,更底层的是我们要用人可以用(即人员储备)以及我的怎么把优秀的人员留下来(即平台搭建),目前我在积极推进的校招工作,通过吸引、培养优秀学生,做成我们的人才库,形成人才竞争机制。通过如技术等级、职能专家等选拨出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通过合伙人机制,留下优秀的人才。
技术标准化不够,出图不及时、采购环节不成套问题、计划管理不能拉动整体交付问题、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问题等等等,问题虽多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成长性的问题,是我们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问题,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前进,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通风机研究所——冀谦谦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弱小,但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同样,人,只要有一种信念,只要有一双慧眼,只要有艰苦奋斗的品质,一切苦难都能忍受,一切环境也都能适应,即使背后有着强大的敌人,即使是在充斥着千难万险的革命时期。
人,要有一种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创作于1930年,此时的中国革命正如火如荼。但,长期面临着敌人的威胁,使得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包括林彪在内的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对革命抱有一种悲观思想,如林彪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他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诚然,信念是方向,也是动力。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目标,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一个政党有了革命必胜的信念,更会以空前的团结和顽强的斗志,创造奇迹。大革命失败之后,党内的很多同志对于革命的态度多少有些悲观,但毛泽东依然坚信中国革命的高潮即将到来,这是对于自己信念的坚定,也是在对中国现状有着深刻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
人,要有一双慧眼。1930年的中国军阀混战,革命者备受压迫,帝国主义的阴霾依然笼罩在中国上空,在这如此艰难的时刻,毛泽东依然能够拨开层层迷雾,清醒地认识到彼时的中国的实质是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充斥着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都施加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人民群众背负着种种压力行走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整个中国亦处在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彼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弱,但立足于中国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组织等)也是弱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中国就好像布满了干柴,只要有一些星火,便可速成燎原之势,而这一星火,便是中国这虽薄弱,但即将迅速发展的革命力量。
人,要有艰苦奋斗的品质。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与每个共产党员心中的坚定信念密不可分。但,仅有理想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理想实现的背后,都离不开高瞻远瞩的视野,更离不开艰苦奋斗的品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针对的是一些没有认清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本质的错误思想。我们在承认毛泽东同志智慧的同时,也应该懂得:对于一个事物,我们要透过它的表面现象,深入分析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把握其实质,才能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而在拥有信念和高瞻远瞩的视野的时候,艰苦奋斗的品质更应该贯穿始终。一旦认定要去做某一件事情,就要立场坚定,就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要稍遇挫折时就产生悲观情绪,并把这一情绪一般化扩大化,从而感到胜利的渺茫就放弃所持。而应该坚持不懈,越挫越勇。正如毛泽东在信中所说,党内同志应该克服困难,在游击区域内建立红色政权以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事实证明,正是共产党人的这一精神使他们获得了对革命的正确认识,完成了革命的崇高理想,走到了最后,走上了历史的最高舞台。
人,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即便身处黑夜之中,也要坚信黎明的终将到来;人,要认清事情真相,即便置身其中,也不能被困难所扰;人,要不断奋斗,即便身处悬崖之下,也要不断攀登直至顶峰。
1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通风机研究所——毛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1930年1月5日回复林彪的信。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科学地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形势以及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批评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错误估量的悲观思想。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时局以及革命力量和革命条件的信心。这种自信来源于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科学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国革命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的实际的问题,来源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来源于广泛发动人民的群众路线。这篇文章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理论的初步形成,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要标志。
近代在对中国革命探索的道路上,科学的理论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砥砺前进。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它克服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将旧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分离,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质的飞跃。马克思理论当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更使得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探明社会发展的逻辑,这些理论成果则使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由空想变为现实。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践行者,深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等方法理论的重要意义,深入考量和分析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行动和实践中去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他在文中说到:“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这种估量,多半是从主观主义出发。其结果,无疑地是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虽然当时的中国革命力量很弱小,但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比于欧洲和其他地区而言,反动力量也同样势力弱小。但就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潜在的革命条件而言,中国革命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反动阶级的力量,这是依据实践和事实考察得出的结论。
“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决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帝国主义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各反动派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由这些矛盾发展而来的有生力量一一无产阶级、广大的农民、学生、甚至一些反动统治者的士兵等,认清楚这些矛盾,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迅速到来的可能。而这些有生力量就是组成中国革命的干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下的共产党人,就是中国革命的发动者—“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是共产党人自信的基础,而大无畏的革命实践,则是共产党人自信的内在动力。
近观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皆是广大共产党人实践的历史。“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党从创立时期把重点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斗争、开展工人阶级运动的失败,到大革命失败后重心转向农村,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同反动统治展开武装斗争,再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区别于俄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其反映了中国社会及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同样也是在革命发展中不断试错,在斗争的实践中发现认识总结升华得出的理论。中国革命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坚持从实际和实践出发的基木原则,没有照搬照抄俄国和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教条的经验,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正确道路,同时与时俱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中国老话,无论是战争年代、和平年代,还是在企事业单位、民营个体单位中,都是一句永不过时的话语。相信光明永远会降临,永远心存对胜利的信心,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1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质量与流程IT部——汤春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针对当时党内一些同志对现实估量过于悲观的思想而写的,它以全面科学的态度方法探讨了革命前途问题,肯定了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论断,展现了毛泽东对于全局战略把握的突出能力,以及革命开朗乐观的精神风貌,极大地鼓舞了革命队伍的士气。毛泽东在文中提到纲领性的两点,一是对时局的估量,二是伴随而来的行动。一个是战略,一个是战术;一个是方向,一个是方法。二者缺一不可。对前途和希望估计不足,当然会悲观,但是只感觉前途是光明的,却没有道路可达到光明的所在,就会在挫折后动摇信心,甚至改变方向。因此,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需要明确方向,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以达到我们的目标。如何具体地实施,这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方法与方向的把握。首先,是方向问题。方向有如指灯塔、航标,具有引导作用,明确了方向,我们做起事来会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对于问题的解决也是事半功倍。方向的把握,要注意:第一,要全面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并结合事物的主客观条件。文中在分析中国的政治形势时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既看到革命的主观力量,又看到反动统治阶级的力量,而且与国外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中国的革命环境应该说是略占优势的。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但在这块集聚了厚厚柴薪的土地上,即便是星星之火也可以很快地点燃中国革命的高潮。第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客观现象到本质的求索,要以严谨而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的根本。文中毛泽东正是透过了军阀混战、失业激增、压迫严重的动乱社会背景,看到了这样的本质,中国革命力量会因为反革命势力的猖狂逼迫变得集中而越发壮大,其积蓄的力量就像被压缩过了的弹簧,一旦时机成熟,便会遽然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我们今天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也往往易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通过现象看本质,说起来简单,但是要想做到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不行的。我们要对一般情况的实质加以科学分析,就要从实践中去学习体会,加强锻炼,不断分析、总结,再分析、再总结。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认真地了解和考察,不要急于下结论。第三,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毛泽东在文中讲到,不能一遇到败仗,或四面被围时就把悲观的思想扩大化。成功学之父拿破仑·希尔也曾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是否积极。我们在对现象进行分析之后,积极的心态更有利于我们理智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则是如何落实到实际中,即方法问题。第一,做任何事情并不仅仅是主观因素就能决定得了的,实事求是地援引一些客观的契合实际情况的案例材料,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毛泽东在分析军事路线和军事战略时,以一些曾经有过的军事案例作为取证的对象,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再经过总结性分析后,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实施应用,一步一个脚印地摸索前进,走出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特色革命道路。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践,却又用于实践,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后的理论没有实践的应用就是废弃的理论,是空谈、空想的理论。取之实践,用之于实践,这便是一切进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定然能够实现我们追崇的目标,达到一个全新的层次,迈向一个更高的领域。第二,从另一方面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也都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一点一滴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如文中讲到政权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不会一步成功,是逐步斗争、发展的结果。以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例。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对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作为一个好的制度,就要不断去完善它。但我们一定要注意的是在经济建设中仍然不能操之过急,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该循序渐进。我们曾犯了错误,“大跃进”的教训很深刻。邓小平在搞经济时,就是从试点开始的,点、线、面依次进行。这样,好的方面可以继续扩展,坏的方面控制在小的范围内,容易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之, 纵观全文,引申于今所能给我们感受到的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坚强信心和高瞻远瞩,更多的是毛泽东的理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有其复杂的一面,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要把握好方向和方法问题,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并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摸索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最终达到目标。
1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资材部——魏天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古田写给林彪的一封信。是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盲动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用深入精辟的分析澄清思想混乱的一篇重要文章。
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比较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子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泽东同志认为,只要经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必然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全国人民指引了黎明的曙光。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贴切的比喻“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中国革命高潮决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
结合自身岗位特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我的启发分为两个方面:
一、身处供应链的一环,关系着公司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顺畅运行。若对任何一个采购订单/供应商管控不到位,就会影响产品的正常交付,进而影响公司的整体经营。正所谓“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忽视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采购工作若能细到极致,必然能避免许多问题的发生。在工作衔接中多问一句,多确认一遍,有会避免多下、漏下、错下等低端错误,也能更好的把控好订单交付情况。
二、一个公司若要长久运行除了保持创新、活力,更重要的是要开源节流。而要做到节流,那降本是必然要求。我们每个订单若能尽可能的和供应商协商到一个更优惠价格,也许少的可能几十、几百元,多则上千、上万元,那也许整个项目核算下来就能节省一个可观的数字,利润的提高,公司的效益就越可观。我们采购降下的每一分钱,都是公司实打实的毛利。
以上是我的一点读书感悟。
1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电气研究所——姚继中
部门内学习了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后,感受颇大。这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为答复林彪而写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毛泽东同志说:现在虽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这在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这是毛主席用乐观态度和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说明了中国革命会从一点点发展得很快,红色政权的革命力量就像星火燎原一般席卷全国并且最终取得伟大胜利。事实也证明了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当时的群众受国民党的压迫为这把火的燃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共产党则是点起这把火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革命终会偏向正义的一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主义革命。
真想不到毛主席在那个时候对中国革命有那么深的认识,分析的那么透彻;他可以站在圈外来客观判断中国当时的形势;更让人佩服的是毛泽东同志应用了哲学的思想来解释这个问题,可见其是多么的博学。我很是佩服毛主席伟大的思想和超强的领导能力。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级的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后指出: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皆源于主观和客观的脱离,根本在于缺乏对国情的认识和了解。毛主席认为,只要通过发动农民,集中优势兵力,实现红色割据,革命力量一定会逐步壮大,星星之火,必将燎原。他早早就认清了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而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会使统治阶级内混战不断并且会一天天扩大。他领导下的共产党坚持的路线是正确的,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会让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这种革命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而犯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会看小了这种力量从而不能正确地判断中国的政治形势。毛主席及时地发现了这种影响革命的思想并作出了必要的批评,运用他的领导能力,做出坚持“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确决定。
整封信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考虑全面,非常有说服力。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定人心摇摆的情形下,毛主席仍然表现出了不寻常的冷静与乐观,他对局势清晰客观的认识,使他领导中国的革命走向胜利。文章不仅思维严谨,语言文字充满了诗人的气质,让人觉得毛主席是站在高山之上看着东方光芒四射的一轮朝日。由此可以看出毛主席在革命前进的道路上孤身超出其他很多人很远,他带领着中国人民朝着革命胜利的东方曙光前进,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独立与自强。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学习毛主席的这种伟大思想和对革命事业不懈努力终生的伟大贡献。我们要好好学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习毛主席的敢于创新,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现实与理论之间选择适合实际情况,善于分析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到底该如何取舍,开辟出一条自己的理想的大门。要适应社会,不能完全脱离了社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科学分析事情,客观看待事物,坚持事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充分运用毛泽东思想,充分发挥发挥毛泽东思想,做到一切为了群众,到群众中去。
14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读书心得:电气研究所——朱凌霄
这篇文章是《毛泽东选集》里面非常经典的一篇,是毛泽东在信中批评林彪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是说虽然现在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在这样的客观环境里它的发展会很快,不仅是可能而且是必然的。
当时共产党党中央采取的是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方针,毛泽东认为这是不符合"中国是一个被许多帝国主义争夺的半殖民地"的实际的。他提出事物的发展是曲折上升的运动,因此政权的发展也应该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即边发展群众边建立政权,不断巩固和扩大。
他批判了党内存在的一些主观主义的思想。一种是盲动主义,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小了反革命的力量。另外一种是悲观主义,看小了革命的主观力量,看大了反革命的力量。他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客观实际,是因为他们没有从现象中发现本质。而要从现象中看到本质,就必须要从分析事物之间的各种矛盾入手。比如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扩张竞争)激化,使得帝国主义与中国的矛盾上升(资源需求迫切),导致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矛盾(扶持者不同)加深,最后造成百姓与反动统治者的矛盾(赋税加重,失业失序)。由于这些矛盾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所以革命高潮到来具有必然性。在这里,星星之火指的是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现象,它们就像一堆干柴,只需要一个引子就可以烧成烈火,所谓的"可以燎原",即革命高潮的到来。
我们不得不惊叹于毛主席对于时局,本质的把握。他称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他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先知,可是把握住了时事发展脉络的马克思主义者简直是当时的“先知”。这种神奇的能力是踏踏实实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训练得来的,金子一直在我们身边。革命的高潮要到来了,不能受蔽于战斗力组织力等一时的客观情况,而是应当看到整体的趋势。干部分子的消极情绪,国民党的进剿,确实表面看来是革命道路不顺的证据,真正决定走向的是群众的诉求。各省军阀割据,资本剥蚀,赋税加重,独立生产者破产,学生失学,这些就是各地遍布的“干柴”,一点革命之火就会呈不可阻挡之势。地方的具体策略也是选取最优势的地方做争取的努力,江西资产阶级势力小,地主武装弱,没有本省军队,外来军队也不走心,还远离帝国主义影响,清清楚楚的摆出优劣让听意见的人心服口服。非常喜欢毛主席用简单的语言说明白复杂的问题。毛主席推理的能力一度让我怀疑这是个穿越者,帝国主义和本国无产阶级的矛盾可以推理到我们国内大规模破产,矛盾激化,兵民困苦。怪不得能开启个人崇拜,集神预言,神见解,神指挥于一体。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绝不是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不可及的一种空想。而是就像站立在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本次奖品究竟会送给谁?
欢迎大家积极
投票 投票!!
看完小伙伴们优秀的心得体会
是不是心里已经有了
“最佳书生奖”的人选了呢?
投票选出你认为最走心的那一篇吧
投票截止时间至2019年9月7日17:00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