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细节中的教学机智——阿城区解放小学校 李维双
以下文章选自《阿城修能读书会》
—————————————————————
今年7月份,我有幸加入了向往已久的阿城区修能读书会,与阿城区优秀的老师们一起阅读教育专著,我感到非常激动。我们修能读书会的目标清晰,管理有序,我们的专业阅读之路在此处开启。
8月份,我们的共读书目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本书作者马克斯.范梅南,他是教育现象学重要开创者,著名教育学者。我们所读的是由李树英老师翻译的中文版本。李树英老师是我国教育现象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本书的受众群体很多,正如它在英文版序中写道的:“本书为那些初为人师者所写;本书是为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和儿童教育专家所写;本书可能也适合那些对自己的职业使命焦头烂额或缺乏信心,因而希望重新检讨一下自己的责任的教师所写;本书是为那些对教育感兴趣的父母所写。”无论你属于这其中的哪一类人,都可以从书中得到启发。
本书的篇章按一定的顺序组织,以便读者能获得教育学实践和意义的连续感。不同的章节亦可分开来读,以便将它们与实际生活相对照,并激发更深入的洞见,求得不同的解释。
通过每天阅读打卡的伴读方式,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当代西方教育现象学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似乎每天都在做教育孩子的事情,但是何为“教育学”?这个问题以前从没考虑过,但在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教育学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是爱和关心孩子;是对孩子的希望;是对孩子的责任感。
那么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怎样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机智呢?书中的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引发我的思考。
“你没事吧?梅拉妮。”
当身为英语文法课老师的我,在走廊遇见逃课的科妮莉亚和她的好朋友梅拉妮时,我克制住对科妮莉亚逃课的愤怒,转而关心为某件事情而苦恼的梅拉妮时,我的一句“你没事吧?”一个抚摸的动作,一个细心观察后的“沉默”行动,让梅拉妮感受到了我对她一份无言的理解,在班级像变了一个人,特别阳光积极。
这个小故事中的老师能够克制自己,这就是机智的表现。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对于逃课的科妮莉亚,老师没有责备,因为她懂得关心朋友。对于梅拉妮,虽然她看起来心事重重,但她并不想表达出来,那么老师的一句温暖的问候,以及后来心领神会的沉默,这恰恰是最关心孩子的表现,也是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的行动。
但是想想平时的自己,却很难做到“克制”。尽管一直觉得自己是温柔型的老师,也偶尔会“暴风骤雨”,然后,自己弄得声音嘶哑,心跳加速的时候,那些低下头“追悔莫及”的学生也离你又远了一步。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才发现其实可以找到更适合的解决办法。
另外,老师还要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秘密。像故事中的梅拉妮一样,她所苦恼的事不想让老师知道,老师就没有再问,这就是无言的理解。可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或家长,非要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想了解孩子的一切,想帮孩子解决问题,结果却适得其反。所以,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老师或是父母对于这些机智的领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礼物。
“贾森,我喜欢它的意境。”
贾森是个大小伙子。他上课时看起来心不在焉,其他老师认为他坐在学校就是消磨时间,但是英语老师愿意将贾森引入课堂学习中来,而且十分小心,尽量不强迫他做不合他性格的事。老师还愿意与他单独谈话,从而更了解他。有一天,当贾森胆怯地把诗歌交给老师时,老师对他的诗歌大加赞赏:“这首诗写得很好,贾森,我喜欢它的意境。”然后,老师像贾森期盼的那样做了,把这首诗挂在了墙上。
贾森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愿意表现自己,愿意让同学看到自己的诗歌挂在了墙上。其实,使他产生变化的就是这位英语老师。在这位英语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对待贾森的风格和形式的机智性。
也许,这位英语老师像我们大多数的老师一样,认识不到自己是怎样影响学生的,甚至是那些我们认为最不可能会听话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验:哪个班级孩子的身上都会有班主任老师的影子。这就是机智的另一种表现“润物细无声”。
在这个故事中,我还注意到老师面对贾森写的诗并没有指出他语法上的错误或需要修改的地方,而是赞美了它的意境。如果换作是我,我可能会下意识地说:“我认为你应该把这里的错误改一下。”显然,像我这样处理是错误的,我失去了一次让贾森建立自信的机会。但是,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似乎已经这样对待过很多个“贾森”了。所以,这让我看到了我们是多么容易错误地判断孩子。“即使其他人已经对孩子失去信心了,我们仍然还是有办法‘打动’他”。我将以此勉励自己,让每个孩子在我的面前重拾自信。
“谢谢你,科里。你做得很好。”
对于这次科学实验结果的阐述,科里十分尴尬,僵立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一言不发。此时,老师递给科里一支粉笔,让他梳理出两三个要点,科里有机会转过身去。同时,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帮助科里回忆。科里最后较好地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陈述。老师说:“谢谢你,科里。你刚才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时刻。我们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时刻,你做得很好。”
老师机智地帮科里度过了这次难关。她选择的方式是默默帮助,让科里顺利完成阐述。而不是采用让科里先回去再想想的方法。这两种方式对于科里来说,当然是前者更好。而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往的做法几乎都是后者。当学生不能回答某个问题时,总是说:“谁来帮帮他!”这种看起来的帮助其实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来讲并不是好事。换一种处理的方式,为孩子保留成长和学习的空间,才是明智的选择。
本书中的每个章节,每篇故事都值得反复品味。它所描述的情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不断地关注生活中的教育学现象以及机智的处理办法。以上是我初读后的感受,接下来,我将开始第二次的阅读,相信一定会有更加深度的思考。
END
修能立身 乐教兴邦
联系与投稿:zhangalong@163.com QQ:123211274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客官!你在看吗?
—————————————————————
今年7月份,我有幸加入了向往已久的阿城区修能读书会,与阿城区优秀的老师们一起阅读教育专著,我感到非常激动。我们修能读书会的目标清晰,管理有序,我们的专业阅读之路在此处开启。
8月份,我们的共读书目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本书作者马克斯.范梅南,他是教育现象学重要开创者,著名教育学者。我们所读的是由李树英老师翻译的中文版本。李树英老师是我国教育现象学研究的重要人物。
本书的受众群体很多,正如它在英文版序中写道的:“本书为那些初为人师者所写;本书是为那些有经验的教师和儿童教育专家所写;本书可能也适合那些对自己的职业使命焦头烂额或缺乏信心,因而希望重新检讨一下自己的责任的教师所写;本书是为那些对教育感兴趣的父母所写。”无论你属于这其中的哪一类人,都可以从书中得到启发。
本书的篇章按一定的顺序组织,以便读者能获得教育学实践和意义的连续感。不同的章节亦可分开来读,以便将它们与实际生活相对照,并激发更深入的洞见,求得不同的解释。
通过每天阅读打卡的伴读方式,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当代西方教育现象学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我似乎每天都在做教育孩子的事情,但是何为“教育学”?这个问题以前从没考虑过,但在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教育学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是爱和关心孩子;是对孩子的希望;是对孩子的责任感。
那么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怎样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育机智呢?书中的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引发我的思考。
“你没事吧?梅拉妮。”
当身为英语文法课老师的我,在走廊遇见逃课的科妮莉亚和她的好朋友梅拉妮时,我克制住对科妮莉亚逃课的愤怒,转而关心为某件事情而苦恼的梅拉妮时,我的一句“你没事吧?”一个抚摸的动作,一个细心观察后的“沉默”行动,让梅拉妮感受到了我对她一份无言的理解,在班级像变了一个人,特别阳光积极。
这个小故事中的老师能够克制自己,这就是机智的表现。有些时候,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行动。对于逃课的科妮莉亚,老师没有责备,因为她懂得关心朋友。对于梅拉妮,虽然她看起来心事重重,但她并不想表达出来,那么老师的一句温暖的问候,以及后来心领神会的沉默,这恰恰是最关心孩子的表现,也是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的行动。
但是想想平时的自己,却很难做到“克制”。尽管一直觉得自己是温柔型的老师,也偶尔会“暴风骤雨”,然后,自己弄得声音嘶哑,心跳加速的时候,那些低下头“追悔莫及”的学生也离你又远了一步。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才发现其实可以找到更适合的解决办法。
另外,老师还要克制自己的好奇心,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秘密。像故事中的梅拉妮一样,她所苦恼的事不想让老师知道,老师就没有再问,这就是无言的理解。可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或家长,非要来个“打破砂锅问到底”,想了解孩子的一切,想帮孩子解决问题,结果却适得其反。所以,何时克制自己,何时忽略什么事,何时该等待,何时“不去注意”某件事,何时后退几步,而不去干预、干扰、打断别人的工作,老师或是父母对于这些机智的领会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礼物。
“贾森,我喜欢它的意境。”
贾森是个大小伙子。他上课时看起来心不在焉,其他老师认为他坐在学校就是消磨时间,但是英语老师愿意将贾森引入课堂学习中来,而且十分小心,尽量不强迫他做不合他性格的事。老师还愿意与他单独谈话,从而更了解他。有一天,当贾森胆怯地把诗歌交给老师时,老师对他的诗歌大加赞赏:“这首诗写得很好,贾森,我喜欢它的意境。”然后,老师像贾森期盼的那样做了,把这首诗挂在了墙上。
贾森的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愿意表现自己,愿意让同学看到自己的诗歌挂在了墙上。其实,使他产生变化的就是这位英语老师。在这位英语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她对待贾森的风格和形式的机智性。
也许,这位英语老师像我们大多数的老师一样,认识不到自己是怎样影响学生的,甚至是那些我们认为最不可能会听话的学生。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验:哪个班级孩子的身上都会有班主任老师的影子。这就是机智的另一种表现“润物细无声”。
在这个故事中,我还注意到老师面对贾森写的诗并没有指出他语法上的错误或需要修改的地方,而是赞美了它的意境。如果换作是我,我可能会下意识地说:“我认为你应该把这里的错误改一下。”显然,像我这样处理是错误的,我失去了一次让贾森建立自信的机会。但是,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似乎已经这样对待过很多个“贾森”了。所以,这让我看到了我们是多么容易错误地判断孩子。“即使其他人已经对孩子失去信心了,我们仍然还是有办法‘打动’他”。我将以此勉励自己,让每个孩子在我的面前重拾自信。
“谢谢你,科里。你做得很好。”
对于这次科学实验结果的阐述,科里十分尴尬,僵立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一言不发。此时,老师递给科里一支粉笔,让他梳理出两三个要点,科里有机会转过身去。同时,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共同梳理,帮助科里回忆。科里最后较好地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陈述。老师说:“谢谢你,科里。你刚才经历了一个很艰难的时刻。我们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时刻,你做得很好。”
老师机智地帮科里度过了这次难关。她选择的方式是默默帮助,让科里顺利完成阐述。而不是采用让科里先回去再想想的方法。这两种方式对于科里来说,当然是前者更好。而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以往的做法几乎都是后者。当学生不能回答某个问题时,总是说:“谁来帮帮他!”这种看起来的帮助其实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来讲并不是好事。换一种处理的方式,为孩子保留成长和学习的空间,才是明智的选择。
本书中的每个章节,每篇故事都值得反复品味。它所描述的情境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不断地关注生活中的教育学现象以及机智的处理办法。以上是我初读后的感受,接下来,我将开始第二次的阅读,相信一定会有更加深度的思考。
END
修能立身 乐教兴邦
联系与投稿:zhangalong@163.com QQ:123211274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客官!你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