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好读书|与书为伴,共赴朝阳,聆听李平老师的读书体会

以下文章选自《安徽师大文学院》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与书为伴,共赴朝阳,希望我们的五月,充满希望与激情。本期“青春好读书”李平老师将分享他的读书体会,让我们在聆听中收获别样的读书方法吧!
 
与书为伴 人生无憾
 
我的读书体会
 
李平
 
刘勰说:“文果载心,予心有寄。”书是思想的现实、心灵的寄托、情感的载体、文明的标志和生命的历程,我们在书中可以观照人类的精神文化史。人是符号的动物,书则是用人类最基本最常用的符号——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我们注定要与书为伴!
 
可是,我的青少年时代,正值文化凋零的书荒时期,家里除了《毛泽东选集》以外,再也没有其他可读的书。越是自己没有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记得上高中时,有一次从一个同学那里借到一本破烂不堪的《唐诗三百首》,连封面都没有了,我却爱不释手,带回家时时翻读,迟迟不肯还给同学,但又不得不还,最后只好花上一段时间抄下来。后来上大学了,书店是我最常去的地方,买书则是我最大的乐趣,仿佛要把以前缺少的东西恶补回来,只要有点钱就去买书,遇到想买的书而又手头拮据时,就设法找人借钱。有时不好意思向别人开口借钱,就不断地去书店远远地看着自己喜欢的那本书,最后又不得不失魂落魄地离开!结婚前的每年大年初一,我总要去一趟书店,因为那时通常能买到我想要的好书。时至今日,无论在家里还是办公室,只要看到满屋子的书,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
 
我不是藏书家,买书当然是为了读书。我想,人要读书,与书为伴,本是必然的,无须强调的。现在还特别搞了个“世界读书日”,大概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模式,感觉好像现在大家都在玩手机、电脑,而不再像过去那样手里捧书,朗朗而诵了。因而就有现在的人都不读书了之说,所以搞个“读书日”,强调一下读书的重要性。其实,大千世界,悠悠人生,无非变与不变;变的更多的是现象,不变的才是本质。互联网可能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支付手段、交流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支付、交流和阅读本身并没有变。因此,人需要读书这点不会变,也不可能变,否则我们就不是符号的动物了!既然有“世界读书日”,我也想乘此机会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首先,我认为读书要有一种自觉精神。我当初读书就是喜欢,没有什么目的,更没有什么认识。读了一辈子书,终于明白与书为伴是人生的必然,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在路上”的动物,所以必须读书学习、接受教育,才能不断超越自己,从自然人走向文化人。孟子持性善论,认为人性之善,如水之就下,循其性而存之、养之、扩充之,则自达于圣人之域。而读书就是存之、养之、扩充之的最好方法。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之为善,如木之必待隐括矫揉而后直,若不以人为矫天性,则无以达于圣人之域。他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伪”即人为,“文理隆盛”当然是读书的结果。无论是孟子的尽心知性、培育善端,还是荀子的知礼守仁、化性起伪,都是与读书修养、学习教育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一部人类教育史、文明史,实际上就是持续不断的读书史。这就注定了人生必须与书为伴!因此,我们要有一种自觉的读书精神。
 
其次,我认为读书还要有一种虚静的心态。书是一个世界,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明代陈继儒也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如果我们失去了虚静的心态,就很难进入书中的世界。做任何事都得有个基础,读书治学也不例外,虚静的心态就是读书的基础。朱熹说:“须是静,方可为学。”心绪不宁是无法读书学习的。同样,“须是静,方看得道理出。”虚静的心态是读书明理的前提,《荀子·解蔽》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智慧生于精神,精神生于安静。人类智慧是在静定中孕育产生的,故佛家戒、定、慧三学,以静(禅定)为核心,主张在静中求得“般若”智慧。这也是《文心雕龙·神思》为什么会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虚静是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精神状态。在读书活动中,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卫神养气,调养主体的心理精神,使人从功利物欲的状态中超越出来,集中精力,为读书作准备:一是“虚”心以进入书中世界,即“惟虚则能纳”;二是“静”神以观照书中义理,即“惟静则能照”。
 
再次,读书还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的“利器”。古往今来,人们总结出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例如,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与思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的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朱熹又强调“大凡读书,多在讽诵中见义理”“涵泳者,只是仔细读书之异名也”的讽诵涵泳的读书方法;而胡适又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读书治学方法。这里我想介绍给同学们的是梁启超提出的读书三步骤:第一步是“鸟瞰的”,即要了解原书的大纲;第二步为“解剖的”,即将原书特别重要的几点经解剖而提出来。第一步贵在能总揽其大体,第二步贵在运用精密的眼光、艰苦的工夫,以研求之。然而,这两步皆属于智识一方面,真正的读书尚有修养的一方面在后面,这就是第三步,领会学习原书所体现的道德精神。如此由智识而修养,由为学而为人,读书的目的才算全部达到。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这里,梁启超先生已经把方法与目的联系起来,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故乐于介绍给同学们。
 
一言以蔽之,读书之道在于培育、创造人生,美化、指导人生!
 
最后,再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我喜欢的几本书,以期共勉。
 
附荐图书:
 
1.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能代表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和艺术思维的是诗话、词话、评点之类的书,而不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虽然《人间词话》在规模、体制上不及刘书严谨、周全,但作者将西方思想精华引入词论,既承接传统,又不乏创新,所以推荐这本书。
 
2.宗白华的《美学散步》
 
这本书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艺术的本质和特点,又洋溢着哲理情思和空灵直觉的艺术氛围,真正做到了用艺术的笔调写出属于艺术的东西,读起来就是一种享受!
 
3.柏拉图的《理想国》
 
这本对话体的哲学著作,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教育、伦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并且代表了整个希腊文化,而希腊文化正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4.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
 
能把梦这种飘忽不定的心理现象从纯理性的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何况作者还得出了划时代的发现——潜意识,并且这一理论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吴诗雅
 
责编:杨祖晋
 
审核:徐雅萍
 
文学院团委 新苑通讯社(媒体中心)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名师工作室

相关读后感推荐:

《作家榜名著:儿童冒险小说》读书有感_《作家榜名著:儿童冒险小说》读书有感500字-800字

《为孩子解答《西游记》里的不解之谜(全二册)》读后感500字_《为孩子解答《西游记》里的不解之谜(全二册)》读后感

活动学习心得体会_活动学习心得体会1500字

《安徒生童话》读书体会800字_《安徒生童话》读书体会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读后感500字_《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读后感

【委员好学堂】新任政协委员畅谈读书班学习感受

《老舍全集(第14卷):散文·杂文》读后感500字_《老舍全集(第14卷):散文·杂文》读后感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_读后感200字

《西顿动物记(少年简读版)第四卷》读后感500字_《西顿动物记(少年简读版)第四卷》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