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军事记者的读书感悟:请开始你的阅读
以下文章选自《学习军团》
作者简介:
刘小渡,曾任火箭兵报社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70年入伍,1980年从事新闻工作,多次参加抢险救灾、典型宣传等重大任务,4次荣立三等功,数十次获得全军军兵种报纸好新闻一、二、三等奖。
每当静下来时,我总会想,世界那么大,书海那么深,我能读多少?
可我不绝望啊,因为一直走在阅读的路上。
我的阅读既没有宏观规划,也没有微观瞄准,整个可以称之为胡乱读。
在小学三年级,喜欢上一部巨著。那得感谢小学语文老师,因为参加武汉市的散文诗歌朗诵比赛获了奖,语文老师邱老师看我爱读书且喜欢提问,便推荐我读《红楼梦》。现在想起来,邱老师真够豹子吃马鹿——好大的胃口,让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去读《红楼梦》。难道她不知道《红楼梦》就像一片海,掉进去爬不出来吗?记得邱老师这么说:“《红楼梦》是一本好看的书,像你这样的孩子爱看,像我这样的老教师也爱看,只是世界上没有一片同样的树叶,每个读《红楼梦》的读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红楼梦》真够扎心的。
喜欢读书源于父母是文教工作者,家里有藏书,其中就有《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记得小时候我家住五楼,是顶楼,再往上走就是阳台。通往阳台的楼梯很静谧,没人走,我便找到一处静谧的读书之地。我家对门邻居有个叔叔,是个工程师,他路过时总把我的书抽走看看,时间长了,他很诧异地说:“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男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楼》,你这个小孩怎么什么都看?”少年的我在那个楼梯上领略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甘露,而最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尤其是被《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惊呆掉了,哼哧哼哧地背诵了好多:《好了歌》《葬花吟》《红豆词》《枉凝眉》,再以后把荣国府、宁国府的建筑平面图画出来,把大观园的园林景观画出来,把《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表制作出来。现在想想,那时的学生就数我心里没数了。
读着书,我静静地长大了,感觉到了书籍的无限魅力。我常常想,也许可以给自己选几本书,缓慢地阅读,缓慢到一生都在阅读,而且每每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每读来都可以“百度”记忆中的读书碎片。如今的生活中充满了消费品,电视和电影也绝大部分地成为消费品,包括曾几何时自称行走在高雅艺术殿堂的那些导演和编剧们,也做不到“老哥稳”了,不能免俗地去制作那些诉诸于感官的东西。
但是我们知道诉诸于感官的东西都难以长久,不管它多么强烈。而《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老子》《庄子》《红楼梦》,那些可以在缓慢和静谧中阅读的书籍会成为一生都在和自己对话的知己,那些读过以后还要眼巴巴地去再读、一再读的书籍,是永远忘不了的,她能在你的心灵和生命思维里形成沉淀的力量。
记得14岁当兵时,父亲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唯一的礼物赠送给我。
当兵太小,体重34公斤、身高1.55米。参加野营拉练,被老兵用腰带拖着走;上军校跑5公里越野虚脱晕倒,醒了还接着跑;在鄂西北的高疟区染上了疟疾一个月在忽冷忽热中度过;在炎热的夏季患上中毒性痢疾,急性感染性休克导致血压降到零,醒来后父母均已赶到部队。看到泪水溢满眼眶的他们,我笑着拿起病床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没事,比起保尔·柯察金这不算什么。”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你厉害坏了,你咋不上天呢?”这就是书籍之于柔弱的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无数遍,这本书赋予我了一股傻劲儿,让我死磕着去干自己想干的事。特别喜欢保尔·柯察金的恋爱史,保尔的第一个女友冬妮娅,高贵而美丽,因为阶级的问题,后来与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婚;第二个女友丽达,和保尔同在团委工作,因为保尔误认为丽达的哥哥是她的男友,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第三个女友达雅,在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与他结婚,并帮助他战胜残疾,保尔在病榻上口述,由达雅记录,撰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总认为保尔·柯察金是由温柔和爱情炼成的钢铁战士。如今我真想替保尔·柯察金@一下达雅,说“这是我的女朋友”,这种恩爱真是秀不出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遇上了“文革”,从小学时代就没有正经坐在教室里读书,但求知的欲望反倒更强,就像走在沙漠里的人需要水,文化的荒漠催生了我们读书的渴望。改革开放后,我们逮着什么书读什么书,《鲁滨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等。当时听说湖北省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把曾经封尘的图书“解放”了出来,我们就跑去阅读,印象最深的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我的大学》等等。
△ 本文作者刘小渡在川藏线上吸氧采制稿件
那时年轻军官工资并不低,但架不住那点钱都被我很“败家”地购买了书籍,而且都是大部头的——《鲁迅全集》《中国新文学大系》等等,战友们都觉得我很“土豪”,买书从来都不带拍脑门儿的。
庄子曾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书海的无限,常常感到人生的短暂,感到读书的不够和无序,尽读那些所喜爱、所钟情、所吸引的,并没考虑有用没用,似乎浪费了许多时间。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被琼瑶的言情小说赚到无数眼泪;后来又走进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与三毛分享她与荷西的爱情;再后来成为金庸迷,《天龙八部》《鹿鼎记》《笑傲江湖》一览无余,完全不能自拔。那时我刚从军校毕业,在医院当个小护士,那种日夜泡在书海里的生活,使我不久就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我成为军事记者的梦想成真。
如今,经常在脑海里“百度”那些读书碎片,最喜欢鲁迅的《阿Q正传》。感到俺读过这部小说真好,否则写新闻就会缺一块,因为精神胜利法,太经典了。老舍的《骆驼祥子》,还有什么比老舍笔下的故事更让我们痛的吗?看过老舍,你就会知道“蓝瘦,香菇”是什么感觉。
还记得那是20岁静谧的仲夏夜晚,一杯茶,一盏灯,一页页地翻书,一句句地去阅读鲁迅的小说。那时候的静谧阅读,让我安享。为什么就能那么简单,那么纯粹,那么专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生怕落下,“否则会错过一个亿”的感觉。喜欢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有奇特的名字,“孔乙己”;他有奇特的外表,“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所穿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有奇特的语言,“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他有奇特的行为动作,“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有奇特的命运,“原来也读过书”,“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找不到第二个。
上军校时借到一本《西行漫记》,同学说明天必须还,于是一夜坐在储藏室把它读完。可以发誓的是,每个字都读了。那时还没入党,斯诺对具有“东方魔力”的共产党人的向往和研究影响了我,读完那本书,未满18岁的我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一本书籍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影响居然如此厚重和不可思议,从此信仰的种子种在了心底,即使在以后被专家们所定义的“怀疑的时代”里,仍然走在信仰的阳光下。
1987年金秋的一天,我像台湾作家张晓风那样对世界说道:“今天凌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了还世界一个有用的人,从女儿在襁褓开始,我就念书给她听。女儿慢慢长大,我和她一起读书,读唐诗读宋词读成语故事。女儿这一代人太幸福了,用母语阅读,用英语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她最喜欢的事儿就是静静地阅读,她经常手里拿着一本电子阅读器,或在地铁候车或在银行排队,她都不着急,静静地阅读着。一次,我去院里理发室找她,理发室人多,我看见她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读书,厉害了word妹儿。
△ 本文作者刘小渡采访基层官兵
如今“百度一下”成为生活和写作的必须,但是这终究不能代替阅读。读书应该是一生的功课,只要你读,就不会“感觉身体被掏空”,你可以从记忆中“百度”到知识、智慧和力量,尽管它可能由一个个的碎片组成,却强大有力,它来自你的灵魂深处。况且,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过分追求“颜值”的时代,“主要看气质”就靠阅读了。
我的一位很著名的朋友说,拥有了《诗经》,便拥有了一片别样的天空,干净、温润,仿佛从未脏过。连痛苦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呐喊,没有血拼,一切战栗只在血脉中隐秘流淌。你会坐在生命的河床边,看夕照下的河滩,辽阔宽广。在黑暗的另一面,永远有一个——明天。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阅读吧。
△ 本文作者刘小渡采访川藏线的孩子们。
作者 | 刘小渡
来源 | 中国军网、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
感觉不错点“在看”,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
制:王士彬 张晓辉
编
审:欧 灿 邹 菲
责
编:杜海丰 徐冰怡
作者简介:
刘小渡,曾任火箭兵报社高级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70年入伍,1980年从事新闻工作,多次参加抢险救灾、典型宣传等重大任务,4次荣立三等功,数十次获得全军军兵种报纸好新闻一、二、三等奖。
每当静下来时,我总会想,世界那么大,书海那么深,我能读多少?
可我不绝望啊,因为一直走在阅读的路上。
我的阅读既没有宏观规划,也没有微观瞄准,整个可以称之为胡乱读。
在小学三年级,喜欢上一部巨著。那得感谢小学语文老师,因为参加武汉市的散文诗歌朗诵比赛获了奖,语文老师邱老师看我爱读书且喜欢提问,便推荐我读《红楼梦》。现在想起来,邱老师真够豹子吃马鹿——好大的胃口,让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去读《红楼梦》。难道她不知道《红楼梦》就像一片海,掉进去爬不出来吗?记得邱老师这么说:“《红楼梦》是一本好看的书,像你这样的孩子爱看,像我这样的老教师也爱看,只是世界上没有一片同样的树叶,每个读《红楼梦》的读者,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这就是《红楼梦》的伟大。”《红楼梦》真够扎心的。
喜欢读书源于父母是文教工作者,家里有藏书,其中就有《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记得小时候我家住五楼,是顶楼,再往上走就是阳台。通往阳台的楼梯很静谧,没人走,我便找到一处静谧的读书之地。我家对门邻居有个叔叔,是个工程师,他路过时总把我的书抽走看看,时间长了,他很诧异地说:“少不看《西游》,老不看《三国》,男不看《水浒》,女不看《红楼》,你这个小孩怎么什么都看?”少年的我在那个楼梯上领略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甘露,而最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尤其是被《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惊呆掉了,哼哧哼哧地背诵了好多:《好了歌》《葬花吟》《红豆词》《枉凝眉》,再以后把荣国府、宁国府的建筑平面图画出来,把大观园的园林景观画出来,把《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表制作出来。现在想想,那时的学生就数我心里没数了。
读着书,我静静地长大了,感觉到了书籍的无限魅力。我常常想,也许可以给自己选几本书,缓慢地阅读,缓慢到一生都在阅读,而且每每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每读来都可以“百度”记忆中的读书碎片。如今的生活中充满了消费品,电视和电影也绝大部分地成为消费品,包括曾几何时自称行走在高雅艺术殿堂的那些导演和编剧们,也做不到“老哥稳”了,不能免俗地去制作那些诉诸于感官的东西。
但是我们知道诉诸于感官的东西都难以长久,不管它多么强烈。而《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老子》《庄子》《红楼梦》,那些可以在缓慢和静谧中阅读的书籍会成为一生都在和自己对话的知己,那些读过以后还要眼巴巴地去再读、一再读的书籍,是永远忘不了的,她能在你的心灵和生命思维里形成沉淀的力量。
记得14岁当兵时,父亲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唯一的礼物赠送给我。
当兵太小,体重34公斤、身高1.55米。参加野营拉练,被老兵用腰带拖着走;上军校跑5公里越野虚脱晕倒,醒了还接着跑;在鄂西北的高疟区染上了疟疾一个月在忽冷忽热中度过;在炎热的夏季患上中毒性痢疾,急性感染性休克导致血压降到零,醒来后父母均已赶到部队。看到泪水溢满眼眶的他们,我笑着拿起病床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说:“没事,比起保尔·柯察金这不算什么。”真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你厉害坏了,你咋不上天呢?”这就是书籍之于柔弱的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了无数遍,这本书赋予我了一股傻劲儿,让我死磕着去干自己想干的事。特别喜欢保尔·柯察金的恋爱史,保尔的第一个女友冬妮娅,高贵而美丽,因为阶级的问题,后来与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婚;第二个女友丽达,和保尔同在团委工作,因为保尔误认为丽达的哥哥是她的男友,而失去了与她相爱的机会;第三个女友达雅,在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与他结婚,并帮助他战胜残疾,保尔在病榻上口述,由达雅记录,撰写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总认为保尔·柯察金是由温柔和爱情炼成的钢铁战士。如今我真想替保尔·柯察金@一下达雅,说“这是我的女朋友”,这种恩爱真是秀不出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遇上了“文革”,从小学时代就没有正经坐在教室里读书,但求知的欲望反倒更强,就像走在沙漠里的人需要水,文化的荒漠催生了我们读书的渴望。改革开放后,我们逮着什么书读什么书,《鲁滨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等。当时听说湖北省图书馆和武汉大学图书馆把曾经封尘的图书“解放”了出来,我们就跑去阅读,印象最深的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我的大学》等等。
△ 本文作者刘小渡在川藏线上吸氧采制稿件
那时年轻军官工资并不低,但架不住那点钱都被我很“败家”地购买了书籍,而且都是大部头的——《鲁迅全集》《中国新文学大系》等等,战友们都觉得我很“土豪”,买书从来都不带拍脑门儿的。
庄子曾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书海的无限,常常感到人生的短暂,感到读书的不够和无序,尽读那些所喜爱、所钟情、所吸引的,并没考虑有用没用,似乎浪费了许多时间。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被琼瑶的言情小说赚到无数眼泪;后来又走进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与三毛分享她与荷西的爱情;再后来成为金庸迷,《天龙八部》《鹿鼎记》《笑傲江湖》一览无余,完全不能自拔。那时我刚从军校毕业,在医院当个小护士,那种日夜泡在书海里的生活,使我不久就和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使我成为军事记者的梦想成真。
如今,经常在脑海里“百度”那些读书碎片,最喜欢鲁迅的《阿Q正传》。感到俺读过这部小说真好,否则写新闻就会缺一块,因为精神胜利法,太经典了。老舍的《骆驼祥子》,还有什么比老舍笔下的故事更让我们痛的吗?看过老舍,你就会知道“蓝瘦,香菇”是什么感觉。
还记得那是20岁静谧的仲夏夜晚,一杯茶,一盏灯,一页页地翻书,一句句地去阅读鲁迅的小说。那时候的静谧阅读,让我安享。为什么就能那么简单,那么纯粹,那么专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生怕落下,“否则会错过一个亿”的感觉。喜欢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他有奇特的名字,“孔乙己”;他有奇特的外表,“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所穿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有奇特的语言,“总是满口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他有奇特的行为动作,“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有奇特的命运,“原来也读过书”,“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的典型形象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找不到第二个。
上军校时借到一本《西行漫记》,同学说明天必须还,于是一夜坐在储藏室把它读完。可以发誓的是,每个字都读了。那时还没入党,斯诺对具有“东方魔力”的共产党人的向往和研究影响了我,读完那本书,未满18岁的我写下了入党申请书,一本书籍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影响居然如此厚重和不可思议,从此信仰的种子种在了心底,即使在以后被专家们所定义的“怀疑的时代”里,仍然走在信仰的阳光下。
1987年金秋的一天,我像台湾作家张晓风那样对世界说道:“今天凌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了还世界一个有用的人,从女儿在襁褓开始,我就念书给她听。女儿慢慢长大,我和她一起读书,读唐诗读宋词读成语故事。女儿这一代人太幸福了,用母语阅读,用英语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她最喜欢的事儿就是静静地阅读,她经常手里拿着一本电子阅读器,或在地铁候车或在银行排队,她都不着急,静静地阅读着。一次,我去院里理发室找她,理发室人多,我看见她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读书,厉害了word妹儿。
△ 本文作者刘小渡采访基层官兵
如今“百度一下”成为生活和写作的必须,但是这终究不能代替阅读。读书应该是一生的功课,只要你读,就不会“感觉身体被掏空”,你可以从记忆中“百度”到知识、智慧和力量,尽管它可能由一个个的碎片组成,却强大有力,它来自你的灵魂深处。况且,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过分追求“颜值”的时代,“主要看气质”就靠阅读了。
我的一位很著名的朋友说,拥有了《诗经》,便拥有了一片别样的天空,干净、温润,仿佛从未脏过。连痛苦都是干干净净的,没有呐喊,没有血拼,一切战栗只在血脉中隐秘流淌。你会坐在生命的河床边,看夕照下的河滩,辽阔宽广。在黑暗的另一面,永远有一个——明天。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阅读吧。
△ 本文作者刘小渡采访川藏线的孩子们。
作者 | 刘小渡
来源 | 中国军网、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
感觉不错点“在看”,转载请注明出处!
监
制:王士彬 张晓辉
编
审:欧 灿 邹 菲
责
编:杜海丰 徐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