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以下文章选自《aytj名师工作室》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作为一个老师,面对个性迥异的学生,我时常困惑:同一个班上的孩子为什么成绩差距会那么大?进入职场后,差距又进一步拉大,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基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心理决定论,我们身边充斥着不同的观点,让人左右摇摆,无所适从。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和我有着相同的困惑,你们有没有找到答案呢?在一次非常偶然的机遇中,原来我所困惑的一些问题,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们早已有了研究结果。下面我就和这个问题相关性较多的几本书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获。
 
最有感悟的几本书
 
我们听说过无数的天才人物故事,牛顿、爱因斯坦、高斯、达芬奇、莫扎特、居里夫人……他们那些神秘的洪荒之力真的就是从娘胎里带来的吗?很多人认为天才是天生的,是天赋使然,过去我一直这么觉得,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书——《刻意练习》。这本书中打破了所有对于天才的神话,在古典音乐界,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七岁环欧洲旅行演出,能弹奏多种乐器,能作曲,具有完美音高,能识别出升 A调或降E调。种种技能加持在一个七岁的孩子身上,好像非天才难以解释。然而,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莫扎特并不是天生就具备完美音高。莫扎特是因为他的爸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专职全职地去培养他,莫扎特的父亲也是一名音乐家,培养出钢琴演奏家的女儿之后,更加用心地训练年幼的莫扎特,使他得以在极小的年纪就得到大量且目的明确的练习。然后,父亲再以传奇的形式,讲述他的天才表现,惊艳世人的眼球。其实,单就完美音高而言,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进行的一项实验,证明了一直被认为天才标志的完美音高,实则通过训练也可以为普通人所掌握。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他调查了很多天才的背景,并对世界级的音乐家、专业的运动员以及国际象棋大师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最后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而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学习的技巧,而成为杰出人物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研究发现,如果想精修一项技能,成为行业的佼佼者,10000个小时就是一个基本时间需求。不同的行业状况不同,有些技能只要你能够专注在几百个小时在这件事情上,你就会有突破,成为一个专家。但有的技能则练习一万小时还不够。畅销书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根据埃里克森教授的研究成为,提出了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很多大咖甚至清华大学校长都在引用1万小时定律,其实并不严谨,1万小时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不同行业均有差异。
 
下面想和大家做一个小小的互动,两分钟挑战你能记住多少个词语。结论:找到方法,经过刻意练习,你也可以做到曾经的不可能。
 
爱迪生有名句广为流传——“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现在,我知道名人的话有时候也不全对!
 
《刻意练习》这本书颠覆了我多年来的认知,看过这本书后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大量的刻意练习是一个人不断精进的必经之路。而我却从小认为学习靠的就是天赋,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根本不需要重复单调刻板的练习,所以从不肯踏踏实实学习,所以学习始终只停留在中等水平。如果我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也许我的人生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那些早早就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往往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现实生活中,畅销书作家张萌就坚信1万小时定律,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验证了10000小时定律。张萌出生沈阳,初二以前是个差生,据她讲是父母都不愿为她开家长会的那种差生。她的转折点发生在北京申奥成功那一年,当全国上下都在为北京申奥成功欢庆时,班主任老师激励学生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为国争光,好好学习,将来当一名奥运志愿者。”就这么一句话点燃了张萌的学习热情。她发誓要好好学习,发愤图强,考上重点高中,将来读最好的大学,然后当一名奥运志愿者。后来,她真的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英文系,实现了当初的梦想。进入大学后,她的人生目标越来越清晰,张萌想要成为外交官。可是她的英语成绩非常靠后,当外交官就是痴人说梦。根据她对北师大历届英文系毕业生的工作调查发现,只要年级排名最前面的那几位,才有机会当上外交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她拟定了一个1000天的小树林计划。
 
根据10000小时定律,要想在一个领域内脱颖而出,需要付出10000小时的艰苦努力。3年时间,10000小时,张萌进行了一个基本计算。她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学生,学校给予3年英文训练的总学时大约6000小时。她需要补足4000个小时的英文训练时间,才能达到一万小时。经过分析,她选择每天早上5点起床,每天坚持英文训练4小时,一直坚持了1000天。因为学习地点选在北师大第九教学楼前面一片茂密的小树林里,张萌把这个计划叫做1000天小树林计划。
 
10000小时,1000天的坚持并不容易,三九寒冬,每天站在天寒地冻的户外4个多小时。但她坚持下来了,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张萌就冲到了第一名的位置,还得了学校奖学金。因此相信坚持的力量,她坚定不移的执行一千天小树林计划,一直保持第一名的好成绩,并顺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现在的她已然是时间效率管理专家,畅销书作家,全球青年领导力的创始人,青年加速器——极北咖啡的创始人,荣获“全球青年领袖”“首都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的称号。
 
张萌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坚决拥护者,同时也是早起学习的倡导者。她认为早起是一天之中唯一不被打扰的时间,是自己真正可控的整块时间,利用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读书学习,修炼自己的硬本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微信朋友圈曾流行一篇文章——《一流的成功人士早上起来在做什么》,作者写道:乔布斯四五点钟起床,雅虎的CEO也是每天四五点钟起来,苹果CEO蒂姆 库克对自己是一个每天最早来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的人而深表骄傲。在2015年全球青年大会上,苹果公司全球副总裁戈峻老师他讲了一件小事,他说自己每个周六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地写周报,20多年来从未间断。民进中央的副主席朱永新,他也是新教育的提出者。他每天早上4点半到5点就起床读书写作,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40年。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样一步步逐渐拉开的呢?相信此刻大家一定已经找到了答案。受张萌《人生效率手册》的影响,我开始五点半早起,看书学习、锻炼健身,每天的生活感觉特别充实。(观看课件,引导大家看到一群人共同学习,才能进步更快、坚持更久。)
 
谈到这里,大家也许仍有疑问,除了勤奋之外,我们确实发现一个班上的学生智商差异也很大。就是有些学生学得快、进步快,有的学生却怎么也不透气、学不会。这又怎么解释呢?这就需要从《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寻找答案了。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人工耳蜗的医生,因为这个身份,他可以非常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孩子做完了这个手术以后的进展,结果他发现不同的孩子的进展完全不一样。
 
有两个案例,一个叫扎克的孩子他是在8个月的时候,植入了人工耳蜗开始听到了声音,后来大概到了三四岁的时候,这个医生观察扎克,发现扎克各种话都会说,就是跟其他的孩子几乎没有差别。他上的是普通的学校,上的是普通的班级,他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没有障碍,他甚至可以跟人开玩笑可以干吗,是活得非常健康。
 
那么另外一个孩子叫米歇尔,7个月的时候换上了人工耳蜗,也获得了听力。但是再过了几年医生追踪过去看发现米歇尔去上了残疾人学校,而且在残疾人学校学语言也学的非常的缓慢,很多词汇都不会。然后这个大夫作为给他们俩人做手术的人,就觉得怎么会?这个耳蜗没问题,大家都听到的是一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智力发展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就到他们两个家庭里边去观察,就发现扎克的家庭在他获得了听力以后,他的妈妈和爸爸哥哥姐姐每天就在不断地跟他说话,他每天获得大量来自外部的信息。而这个米歇尔获得听力以后,没有人刻意的跟她多讲话,而且她之前是没有听力的,所以她的语言就比别的小孩子要慢很多,这时候其他的孩子和老师又慢慢地忽略了她,她的语言接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差,到最后虽然她具备着完备的听力,但她只能够去上残疾人的学校,这就是给作者带来触动的部分。
 
如此巨大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引发了作者的探知欲,她去翻阅很多的资料,后来发现有两位科学家,一个叫贝蒂·哈特,一个叫托德·里斯利,这两个人早就做了相关的实验。他们监测了55个家庭,给这55个家庭装了很多的仪器和设备,征得他们的同意来记录他们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得出了两组数字上的差异:他们假设孩子之间的差异和家庭收入相关,但在具体实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影响孩子学业的好坏,然而,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哈特与里斯利的研究数据表明:语言的数量推动着语言的质量。父母说得越多,词汇量就会越丰富。(即不管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如果父母受到多说话的刺激,他们的语言质量也会相应地有所提升。)
 
如果错过最佳语言发展期,后期辅以训练,能不能为孩子补上这一课?这里,有人已经做过补充实验:1982年,两名来自堪萨斯的认知社会学家贝利·哈利和托德·里斯利,为了帮助那些学业不佳的学龄儿童顺利通过入学考试,鉴于语言能力对学生学习的非常关键,他们决定对孩子们进行密集的词汇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潜力。一开始这个项目反馈的结果不错,就像两位学者预计的那样,学生的词汇量逐步提升,空前提高。有了人为干预,孩子们的确积累了不少词汇,但很快他们的学习状态又回到了从前。到进入幼儿园的时候,那些积极的效果消失了,这些孩子和没有提前参加过入园词汇集训的孩子居然没有什么差别。
 
为什么这些孩子没有在学业上得到提升呢?斯坦福教授安妮·弗纳尔德给出了深层次的原因:虽然孩子们只有四五岁,但已经受到了早期不良的语言环境的负面影响。尽管可以将词汇输入孩子们的大脑,但是那些词汇却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因为早期的不良语言环境已经对他们大脑的语言处理速度产生了影响。
 
弗纳尔德教授所说的大脑语言处理速度指的是人们“学到”一个已知词汇的速度,也就是你熟悉并弄懂这个词汇的速度。例如,我向你展示一张鸟的图片和一张狗的图片,然后让你看鸟的图片,你会花多久时间反应过来并看向鸟的图片而不是狗的图片呢?这个过程对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安妮·弗纳尔德在实验室对蹒跚学步的儿童进行研究时发现,如果稍不注意错过了句子中某个熟悉的词汇,孩子们就会难以弄清下一个词汇的意思。她说:“仅仅几百毫秒的优势就为你赢得了学习的机会。”而那些没有这些优势的人所承受的损失是不可估量且永久的。
 
《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描述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外国人写教育书籍和我们中国人很大的不同是,他们习惯用数据说话,他们的研究结论往往经过长达数十年的追踪研究,最终形成较为客观的学术著作。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智商差异的根本原因。智商是一个变量,其实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除了少数天才儿童和特殊儿童,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商差异不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几乎是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共识。但是婴幼儿早期受父母语言的影响,到孩子上幼儿园时,实质上孩子们的智商已经出现了明显差异,只是这种差异并不是显性的,但却在孩子后期的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商、影响到词汇量、孩子的语言处理速度、孩子的学习能力、成功的能力和潜力。当然作者也在书中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这本书被5000本学术期刊转载,引起美国白宫重视,把该书作为送给父母的语言教育启蒙书进行大力推广。
 
儿童成长中有很多关键时期,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一下。关键期关键帮助,孩子的进步是事半功倍;错过关键期再补救,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读书,帮我理清了许多困惑,让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这个世界的最新动态。好书共享,希望大家也能把您认为好的书籍推荐给我,让我们一起读书,共同成长!
 
编辑:焦利芳
 
审核:未海霞

相关读后感推荐:

《不可驯服的狼养子》读后感300字_《不可驯服的狼养子》读后感

【读书•行走】 着眼“更好” 脚踏实地 ——银海教师行走于读书与教学之间系列六:洪献珍书记读书心得

《福建读本四年级上册》读后感_《福建读本四年级上册》读后感500字-800字

第十五届读书月活动之“笔尖绘感悟,墨痕留书香”读书笔记活动

读后感有奖征集 | 文津奖作品限免进行时

《儿童鸟类丛书》读后感500字_《儿童鸟类丛书》读后感

《文字森林海:林世仁图像诗》读后感500字_《文字森林海:林世仁图像诗》读后感

《武术先生》观后感500字_《武术先生》观后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丛书》读后感500字_《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丛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