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好读书|体会许结教授的读书三“如”

以下文章选自《安徽师大文学院》
 
最美人间四月天,正是读书好时节。本期“青春好读书”让我们一起聆听许结教授的教诲,观摩他的《读书三“如”》。
 
《读书三“如”》
 
许结
 
小时候写帖,喜欢怀素的草书,特别是钱起诗帖中“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两句的草法,波澜壮阔,行云流水,那“如”的波磔,旷宕而有张力。从那时起,就对“如”字感兴趣,真如是佛家语,指实体实性,释典解说则谓“非实非虚,非真非妄”等等。于是查“如”字组词,如自得叫自如,相知叫相如,美貌叫济如;得意叫如意,得心叫如心,人生安顿叫如寄。由此发端,我的读书生涯始终有种“如”的禅趣相伴相随。而在N个“如”字间,我体会较多的是三如:
 
一曰读书如观景
 
也许是自己小时候的遭遇,生计困顿,无书可读,人生与读书形成“随”的惰性或趣味,可谓“二随”,随遇而安,随心所欲。于是人生如观风景,读书也如观风景,不是你想看到什么,而更多的是不期然而看到什么。一路走来,花花草草,你必然会观看,会欣赏,但没有过多时间停留,这就像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留下美的印象就好,何必去雕章琢句?我喜欢读杂书,泛览而不拘,当时无用,后生效益,缘此。但陶公接着又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走路观景,又常被某一景所吸引,如一花,一木,一水塘,一倒影,又会留连往返,驻足徘徊,忍不住还要留影存念,读到如心之书,选中主要攻读方向,又何尝不如此。这并不是风景强加给人的审美,而是人与景相遇的感发,主观在己,兴趣所致,兴趣是读书最好老师,说法虽旧,其理常新。
 
二曰读书如种地
 
我十多岁从通都大邑插队到穷乡僻壤,失学而种地。当时当地农民苦于生产队吃“大锅饭”,疲惫怠工,干劲不足,年年饥荒,生活艰辛。我作为“知青”,还有点“战天斗地,改造河山”的气概,我在用的第一根扁担上写下了“春夏秋冬事,山河一担挑”的豪言壮语。也因此,我种地很认真,知道撒种之泛种与深耕细作之点种的辩证关系。要想你耕种的庄稼长势好,要呵护,要施肥,但更大功夫在芟除杂草,去掉伤害庄稼成长的东西。我读书的“泛览”与“精读”思想正来源于种地,特别是排除闲杂书的干扰(如今天的手机段子及太多的信息),专心致志,始克有成,就是这个道理。
 
三曰读书如遇仇
 
读书是有挑战性的,我们的假想敌,就是读的书籍。我们有挑战孔子的心,才能读懂《论语》;我们有挑战老子的心,才能读懂《道德经》。过去讲校书叫“校雠”,面对如“仇”,才能校出错误,归于正确。读书要接受,获取知识,更要找问题,鞭挞入理。人说读书有才、学、识,才是才智,学乃积累,识为见解,也就是问题意识。我读老子《道德经》,末章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颇为困惑,难道求“真”必去“美”,于是以此话语为“仇”,挞伐之际,悟得老子“以反彰正”之法,就信心满满的写论文了。读书不带问题意识,相对无言,此一境界;带着问题意识读书,相见如仇,此又一境界。我尝说:听老师话是好学生,不听老师话有时是更好的学生。我叫同学要认真读书,要热爱读书,你们要听话,我说一通读书经验,你们别听话,因为你们有自己的读书经历与成就。
 
附荐图书:
 
1.刘熙载《艺概》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周勋初《中国文学批评小史》
 
4.许结《中国文化制度述略》
 
许结,1957年生,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辞赋研究所所长;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赋学会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委员。兼任洛阳辞赋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赋学》主编、《辞赋》编委会主任、《中华辞赋》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辞赋研究、文化史研究、桐城派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等。出版各类专著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文学创作集《诗囚》《半岛之半》,写作辞赋作品《栖霞山赋》《儒学馆赋》《清水岩赋》《特教赋》《钟英赋》《草塘古邑赋》《光雾山赋》《酒都赋》《许姓赋》等。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1项、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青春好读书”长期征集原创文章,分享读书心得体会,为广大学子答疑解惑。诚邀并期待您的赐稿:2081481804@qq.com
 
编辑:杨楠楠
 
责编:杨祖晋 王菲菲
 
审核:徐雅萍
 
文学院团委 新苑通讯社(媒体中心)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名师工作室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