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体会

以下文章选自《千万别读书》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我对哲学几乎一无所知,想了解一下啥是哲学,哲学到底有啥用?书读的比较吃力,原因是我的古文水平太差,冯友兰老先生引用了不少古文,他可能觉得太浅显,不用翻译,但有的我看不太懂。本书主要从中国哲学精神、背景、各家起源、先贤思想、西方哲学传入、中国哲学现代状况等方面,介绍中国哲学,下面是我的一些摘录和体会。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原来对人生的反思并非是哲学,是指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才是哲学。
 
“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祀及其他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原来儒是这么来的,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历来学者们对于“儒”有各种不同解释。胡适认为“儒”是柔弱的意思,是别人用来总括描述儒家思想性质的,后来变成了这个派别的正式名称。钱穆则将“儒”追溯到“殷遗民”的身份与传统,认为这个字最早是用来指称掌管丧礼的专业。这些考证主张,至今并未有定论。然而,有一件事在史料上是明确显现的,那就是“儒”和“掌礼”有密切关系。
 
“就是在儒家看来,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这才是儒家所讲的“知命”的意思。”
 
从现代角度来说,人应该这样“知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我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杨照老师的《史记的读法》,太史公司马迁正是儒家,他的历史精神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究天人之际”就是不言怪力乱神,也不是借由历史说明存在于上天的神秘力量能够介入我们的人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果穷尽人事的道理仍然无法解释,那就叫“天”。引用孔子的说法:“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其中的关键是两个“怨”字。孔子的意思是,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他们做这种选择的时候,也就意识到了要付出什么代价。天道无亲,并非好人就有好报,坏人就有恶报,这种“天道”不存在,真正存在的是人内心的仁道。
 
“照孟子所说,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成为圣人。但是照荀子所说,人不仅生来毫无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实际的恶端。”
 
儒家学派的斗争挺激烈的,荀子还专门写了个《非十二子》里面就重点批判孟子的观点。到了后世,程朱和陆王也交锋激烈,程朱(程颐、朱熹)基本就是荀子的思想,陆王(陆九渊、王守仁)更偏重于孟子思想,结果大家都知道,程朱的荀子学派是官方主流,但孟子被推上亚圣地位,荀子却实不符名。
 
“因此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做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效果,但是不能长久。”
 
这个我是从健身的角度上来体会,就是锻炼要练,又不能太刻意的练,每天都练,形成一个固定的习惯,就能做到无为。我的两个健身的小伙伴就这样,每天都练,当成吃饭睡觉一样,我和他俩比较一下,感觉境界差了一大截。这种情况和《禅者的初心》说的一样,打坐有严格的要求,必须遵守,我的理解是规矩准则形成习惯就会淡忘了,顺其自然的打坐禅定就是无为。
 
“在这个“某物”中,存在着从逻辑上说不可感只可思的东西。例如,方桌可感,而“方”不可感。这不是因为我们的感官发展不完全,而是因为“方”是一“理”,从逻辑上说,“理”只可思而不可感。在这个“某物”中,也有既不可感,而且严格说来,亦不可思者。由于它的反思的性质,它最终必须思想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的“某物”。例如,宇宙,由于它是一切存在的全体,从逻辑上说,不可能成为思想的对象。”
 
这一段冯友兰老先生举的例子很贴切,让我一下就明白了,我又思考一遍,自己逻辑能自洽。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目前,普通人知道做事的意义,其实就是到功利境界了,再往上道德境界就是君子,然后天地境界就是圣人了。
 
“我认为形上学有两种方法: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负的方法的实质,则是不说它。这样做,负的方法也就启示了它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无法说出的。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总算对于它有所知。”  
 
形而上方法论的负方法,从日常的事务中举个例子就是,比如这个事怎么做好不知道,但是做不好能想到好多种情况。这事不知道,正说明还了解这事的大概的情况,真正的一无所知,其实是连这件事都闻所未闻。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虽很肤浅,但是很用心的去思考了,希望与朋友们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就这!
 
(文中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相关读后感推荐: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2000字_《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小凯的稻草人》读后感_《小凯的稻草人》读后感500字-800字

以赛亚书32章,读后感

《剧院老鼠的船长梦》读后感500字_《剧院老鼠的船长梦》读后感

《两个小妖精抓住一个老和尚》读后感500字_《两个小妖精抓住一个老和尚》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书有感800字_《三国演义》读书有感

《神秘的快递家族4:截至石玫瑰凋零》读书有感_《神秘的快递家族4:截至石玫瑰凋零》读书有感500字-800字

阅享苏供•劳模礼赞 | 《马克思传》读后感

《给孩子的数学游戏书:形象思维篇》读书感悟_《给孩子的数学游戏书:形象思维篇》读书感悟500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