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红名师成长工作室开展暑期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以下文章选自《微老师课堂》
 
“胸无点墨心常怯,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潘晓红工作室举办了2020年暑假教师读书活动,要求工作室全体教师在假期里读一本好书,并写一篇读后感。
 
《爱弥儿》读书心得
 
潘晓红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要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让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需要教师拥有无私的爱。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关爱学生,无须惊天动地的行动,可以是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鼓励、一声问候、一个祝福、一次倾听、一次帮助、一份尊重……当你把自己的爱倾注在学生身上的时候,你会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个最幸福的人!
 
……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爱弥儿》“以人为善”的理念给了我深深地启示。它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不过,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
 
潘怡蒨
 
“为你,千千万万遍,千千万万遍……”每每读到关于真实人性的好故事,总是不由自主沉默下来,放下一切评判,静默地感受着——这样的故事里,说不上对与错,好和坏,它只是如实极致地呈现真实的人性和真实的人生,最终激起读者的,不是道德评判,不是个人喜恶的抒发,而是对人更深的理解和更大的包容。尽管如此,胡赛尼的这个故事还是要传达给人们一些相对永恒不变的信息和道理。我们的心有阳面,就有阴面,这是本自存在的。整个故事读下来,我们不会感觉阿米尔不善良或邪恶,他只是懦弱和缺乏勇气。他唯一一次将人性的阴暗面展露出来的,是对哈桑的栽赃。
 
人们为了得到自己所以为的幸福,会超出自己想象的不择手段,背弃良知。最开始,他以为得到了父亲的温柔,就得到了幸福;然而他背上心理负担的时候,他希望甩掉这个枷锁,因此栽赃赶走哈桑……
 
我们所以为的幸福之道,也许并不是真正的康庄大道;汲汲营营于自己所以为的幸福,也许只是一个海市蜃楼;这个世界天堂与地狱并存。
 
《裴斯泰洛齐与当代教育》读书心得
 
钱润珠
 
看了这本书,不得不折服于伟大教育家的高贵品性。
 
他致力于贫民、孤儿的幸福,一生为他们能过上完满的生活而奋斗,即使他本人有时也捉襟见肘、郁郁不得志,但是,热爱——热爱使他走了很远很远,甚至为这项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
 
这本书开篇介绍了裴斯泰洛齐的生平,裴斯泰洛齐早年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38岁开始从事一项教育贫苦儿童的计划,让学童一面纺织一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裴斯泰洛齐既是贫儿的老师,也是他们的父亲。他为改善孤儿们的生活状况奉献自己的物质财富,他为孤儿们在贫苦生活中也能拥有美德殚精竭虑。他为孤儿们所做的一切,远比我们现能知道的要多得多。
 
裴斯泰洛齐认为,儿童劳动是发展体力、智力和道德能力的手段。正如他一再强调的“脑、心、手”和谐教育,简而言之,“脑”就是智力、“心”是情感和品德、“手”是操作能力,我们现在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将三者结合,学习才能真正有效,才能真正有益。
 
《活着》读书心得
 
史晶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一开始,我并不能理解“失去了一切”的福贵,为何还要坚持活着,这苦熬的一生明明毫无意义,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可再读时才发现,其实所谓“可怜、悲惨”,不过是我作为第三者对福贵的一生做出的评价,在福贵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充满幸福的。福贵有对他不离不弃的世界上最好的妻子,有善良可爱的儿女,有勤劳孝顺的女婿……他拥有并珍惜这些幸福,这也给予了他面对一切的勇气。福贵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在世,我们无须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不应对别人的生活发表过多看法。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是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的。
 
人活一世,自然不会事事顺心,所谓岁月静好,也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活着也未必就会有希望,但是我们只有活着,才会迎来希望,希望总是留给活着的人。活着就要学会忍受,也只有这样,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时,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希望,更不会选择终结生命。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终将会明白,人生无论是痛苦还是欢愉,最终都会随着时间的沙漏一点一点如尘土般被拭去。
 
《孩子你慢慢来》读书心得
 
杨飞飞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天我们都步履匆匆地行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似乎根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在这个适者生存的时代,人们深知“快”才是成功的唯一法宝,而“慢”则意味着失败与被淘汰。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教育是否也能放慢它的脚步呢?直到我读到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所有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龙应台在台湾淡水的小街上买花,一个5岁的小男孩想用丝带在花束上系一个蝴蝶结,他的动作慢慢吞吞的显得十分笨拙,他的手指在丝带上滑来滑去,可是怎么系也系不好。这时在他一旁的阿婆破口大骂,龙应台呢她只是认认真真地看着小男孩稚嫩的小手,微笑着说;“让他慢慢来。”
 
故事短,但需要我用一生来思考和感悟。我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那个小男孩把花系好,用他5岁的手指,在淡水明媚的阳光下,在石阶上,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是从一位母亲的角度来窥探儿童的世界,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是否也能像龙应台那样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了慢慢成长呢?当我们带领孩子前进时,不妨时常回头看看,看看有没有孩子掉队了,落后了,那请放慢脚步甚至停下来等等孩子吧。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是一项爱的艺术。当孩子们一时无法实现目标时,当孩子们为了暂时的失败而哭泣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妨蹲下身子,对他们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
 
《教育研究方法》读后感
 
徐蝶
 
出于对职称评定的渴望,我非常有目的地读了《教育研究方法》这本书。本想选一根最难啃的骨头开始啃,可没想到啃了几口,嚼了几下便觉得实在是难以下咽。
 
书中详细地叙述了教育理论的相关概念特征、分类、历史演变,以及如何去选题,如何设计,资料的分析,成果的表述等等。整个看书的过程非常漫长,作为一个教育研究的新手,每一条相关的理论概念都是比较陌生的,每读一条我都要在心里默默地背上好几遍。有时候读了、背了还不理解,还得结合具体的案例去内化。幸好,自己有一次做课题的经历,结合着自己做课题的过程,再去理解书中诸多的知识点和研究方法,这才觉得消化稍稍快了一些。同时,结合着书本中的知识与方法去反观自己的课题,突然觉得先前所谓的课题研究,实在是有太多不足之处。
 
读了此书,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确实,对自己常做的教学工作,已经是熟能生巧了,但在教育研究方面,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有很大的欠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读书的目的就是引发自我的反思,并通过不断反思,谋求自我的突破。
 
《目送》读后感
 
朱鹏宇
 
龙应台的《目送》是本难得的好书。在你看完前几篇,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忍心读下去,读完了,就没得读了。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虽都说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
 
当我们对生老病死充满疑惑时,李叔同在临终前“悲欣交集”四字绝笔及偈语或许告诉了我们他的人生体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朱梦涓
 
作为青年教师和新手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假期有幸拜读了优秀班主任万玮老师的著作《班主任兵法》。这是一位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手记,充满了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
 
万老师强调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在班主任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甚至是严格、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充分展示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需要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深入浅出地将兵法和教育(尤其是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并对许多中国古代兵法理论(如“攻心为上”、“克敌无形”、“上兵伐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等等)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演绎和运用上做出了独特的阐述,让作为新手班主任的我收获良多。
 
读了此书,再结合日常班主任工作,我明白在班主任工作中仅有一片好心、一份爱心是不够的,要多研究多用心,讲究方法和策略,才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赢”!
 
《白夜行》读书心得
 
汪冰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个人童年的经历和遭遇,必定为之后的整个人生作出铺垫,这正如文学作品中埋设的伏笔,必定会与后文的某处内容相照应。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时期遭受过心里的伤害,并且这个伤害没有及时得到治愈,那么这个伤害就会形成阴影,而这个阴影会在他健全自我人格的过程中进行干扰和阻碍,使他的人格无法健全发展,甚至导致人格的缺失及心理问题的出现,这样的孩子往后一生都会努力地去修复、治愈和填补童年的不幸。
 
《白夜行》中的亮司和雪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两个人的原生家庭给他们的童年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留下最痛心的心理阴影,以致人格缺失,只能用不停制造恶性事件来藏匿童年的过错,修复与填补童年的不幸。
 
我想,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视亲子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和谐、有爱的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完整而又幸福的童年。这样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正确处理事务的能力,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为孩子今后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吕文
 
早就想看这本书了,实在是因为这本书太有名了。作者黄仁宇,美籍华人,这本书是黄仁宇先用英语写就的,后来风靡西语世界,才由作者自己翻译成中文版本在中国出版的。前几年爆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也好几次提到这本书,这个暑假终于翻开了它。这本书并不厚,可读性却很强,本来我就喜欢历史,对明史也比较了解,读来更是如鱼得水。还记得以前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常捧腹,但是《万历十五年》明显不同,整个基调有点厚重,读完令人伤感,叹息种种无奈。无奈整个王朝的日薄西山!无奈明朝亡于党争!
 
其中,特别无奈万历皇帝的消极怠工。我以前在历史课本里看到的万历皇帝,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不理朝政,导致明朝逐渐走向灭亡,有句话直接说“明实亡于万历”。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他不过就是一个想对抗世界但最后失败了的可怜人。他三四岁时就能够开始读书,稍大一点后便通读各种圣贤经传,至少在他的幼年时代,小皇帝是很想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的。他的整个少年时代都将自己的老师张居正视为偶像,对他言听计从。但张居正死后,文官集团因为各种利益纠纷,开始猛挖张居正的黑了,并且把这些黑料夸大、扭曲摆到他面前,他的整个信仰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再后来因为各种政见不合、文官争斗、立储风波、让万历渐渐失去了当一个好皇帝的热情,他开始消极怠工进行对抗。
 
我很同情万历,教育于一个人的意义十分重大。王者的教育必须王者教,或在实践中学。万历从小的教育,让他觉得皇帝就是要听取文官的意见而不能以个人主义肆意妄为,所以立储事件后,万历也不选择反抗,他心里明白反抗不过,所以就任他去吧。最终,他一生,除了去他的定陵巡视过一次,再也没有出过皇宫;死后不能和相爱的郑贵妃埋在一起,永远分离;也没能让自己最爱的儿子当上太子,只能听任各大官员的谏言而为。
 
感想太多太多了,在此不多赘述。
 
读《此生多珍重——丰子恺散文漫画精选集》有感徐菲
 
我想,丰子恺的漫画与散文套餐于当下正时髦着的短视频加言简意赅的文字相似。如“两斤酒,两碗‘过浇面’,一碗冬菇,一碗十景”,在我读来便像是“烧酒一杯,快乐起飞”;再看“因误认而受敬,因误会而被骂”,想来不过“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再如,“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包皮”,字里行间写着“社会太现实,人心隔肚皮”。这一本《此生多珍重》,初读幽默风趣,再读辛辣讽刺,点点滴滴写尽人间真相,画尽酸甜苦辣。俞平伯评价丰子恺“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我想,人生最好的态度,就是朴质地珍重。这也是丰子恺先生“吃香”的基调。多一分自在,多一分自然,珍重自己,独立真实;珍重家人,感恩理解;珍重工作,不忘初心;珍重生活,明慧不悔。
 
我想,保持热爱,生活依旧滚烫。
 
通过撰写读书心得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读书,为教师补充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读书感悟的过程加强了潘晓红工作室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不断迈进,提升了工作室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END
 
制作:朱梦涓
 
审核:潘晓红

相关读后感推荐:

《贺超叔叔说西游第1册:上古诸神》读后感500字_《贺超叔叔说西游第1册:上古诸神》读后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壮美河山》读后感_《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壮美河山》读后感500字-800字

《我有几个梦想》读后感500字_《我有几个梦想》读后感

【读书专栏】读书会心得分享(一)

《我的细菌好朋友》读后感500字_《我的细菌好朋友》读后感

《徐玲亲情小说·浓情版:妈妈变成了一条龙》读后感500字_《徐玲亲情小说·浓情版:妈妈变成了一条龙》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500字_《红星照耀中国》读书心得

《给孩子的数学游戏书:创造思维篇》读书心得_《给孩子的数学游戏书:创造思维篇》读书心得500字-800字

“风吹过这个凄凉的圣诞节/风中的我,撕碎平安夜的外套”ll雪克:圣彼得堡片断 (读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