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理想国》“德性”之我见

以下文章选自《美美读书汇》
 
如何理解《理想国》第一卷的“德性”
 
读书心得
 
今晚读书会的后半段,老师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我们如何去理解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所提及的“德性”。大家似乎对此颇感兴趣,有位同学认为“德性是一种知识,是一个说明书”,也有同学认为“德性是大家约定的共同认可的准则。”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德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关于德性的讨论同时也是关于"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探讨贯穿了全书。在这里,我也想试图谈谈我的理解。
 
01
 
《荷马史诗》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西方学者通常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其中描绘的英雄时代里,德性,意味着一个人履行社会指派给他的职责。所以男人的职责是处理城邦事务,这同时是他的德性;女人的职责是服从丈夫,这同时也是她的德性。在荷马史诗中,处在上层的贵族或者英雄具有更多更具有代表性的卓越品质,比如强壮,战争中的技能和成就,财富等等,这也是他们的德性。
 
02
 
随着时代进程的推进,旧社会的解体以及民主城邦社会的逐渐形成,德性,除了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慢慢成为了一种评价性的道德品格。也就是说,本来自然的统一的德性观念变得需要依照一定的习惯,一定的标准,一定的行为规则来界定。不同的城邦之间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行为准则,风俗习惯。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遵循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或行为准则才符合德性,才能过上一个好的生活,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
 
智者学派认为成功的生活即是好生活,而成功就是德性的标准和目的。而苏格拉底恰恰相反,他认为我们应该,脱离习俗的背景去追问正义是什么、勇敢是什么、德性是什么?去追问每一个行为之所以为德行的原因,而不是单纯描述一个行为是正义的,勇敢的,这也就是说要超越习俗的界限,去追问习俗之前的德性。康德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超验的。苏格拉底说,德性是内在于心灵的原则,是过好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记忆中最高尚的技艺,是每一个人能够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原则。在此意义上,他说,德性就是知识,一个人对他自己的知识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也就是说,一个人若知道什么是善必然会行善。知道善而又不行善,是自相矛盾的,是不可能的,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
 
03
 
那我们回到正题上来,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提及的德性到底是什么?在《理想国》中,德性第一次的出现是在第一卷335B的部分,苏格拉底问波勒马霍斯一匹受了伤的马是“变得好了还是变坏了?”波勒马霍斯回答道“变坏了”,苏格拉底又问,“这是之所以为马变坏,还是狗之所以为狗变坏?”玻勒马霍斯回答道,“马之为马变坏了”,这里的意思其实是马受伤了,所以马的德性变坏了。
 
在后面的对话中,苏格拉底又问色拉叙马霍斯“所谓马的功能或者任何事物的功能,就是非他不能做,非他做不好的能力。”“你是不是认为每一事物,凡有一种功能,必有一种特定的德性?”色拉叙马霍斯同意苏格拉底的说法,认为眼睛耳朵都有自身的德性。在这里功能的概念与德性的概念发生了联结,随后苏格拉底又说,“事物之所以发挥它的功能,是不是由于它特有的德性?之所以不能发挥它的功能,是不是由于特有的缺陷?”色拉叙马霍斯承认了这一说法。也就是说,在事物功能意义上,“德性”和“缺陷”成了一组对立的概念。在《荷马史诗》中,德性除了职责外,还被用来表示任何种类的优秀。所以,也许柏拉图此处“德性”的意义是——使事物能够实现或发挥其功能的一种特质或本质,也就是说,使事物处于符合自身特点的良好状态中,亦或是使一种使事物变得更加“卓越”。
 
04
 
在古希腊时代,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与生俱来的目的,人更是如此,正如在第一卷的末尾,苏格拉底提出,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也就是正义在这里作为一种德性,被视为心灵这一人之本质的一种功能(人与其他事物现象的区别在于人具有心灵,即心灵是人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区别,也就是质的规定性)。这种功能被视为实现人的本质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只有心灵具有正义的德性才能完成人生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卷末尾,苏格拉底说“正义的心灵正义的人生活得好”,所谓生活的好即是“完成自己的人生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使自己成为所是”,这也就是常说的“发掘和实现人之为人的部分”。只有心灵具有正义德性的人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的价值,实现人之为人的部分,也就是发挥人特有的功能。所以我将此处的德性理解成一种“本质”、“特性”与“卓越”。
 
当然,这仅是针对柏拉图理想国第一卷中所提及的德性的理解,若将德性置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全书或其本身的思想体系之中,甚至置于整个古希腊社会,其含义远远丰富于此,若有机会再做讨论。
 
以上,是我的鄙薄之见。
 
参考文献: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任梓远.德性是知识吗?[D].上海师范大学,2016
 
韩宁,刘靖波.德行的理性基础——对《理想国》德性论的一种阐释[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 END -
 
文字:18中文温文涛
 
关注美美读书汇
 
阅读深度好书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