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经》系列优秀读书心得(一)

以下文章选自《湖理信息SISE》
 
品·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首古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如果说文字传递的是信息,那么诗,就是情感最好的载体。
 
《诗经》便是如此。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便是对其最好的肯定。
 
那么当传统文化与现代阅读碰撞,当千年前的文字被再次翻阅,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围绕诗经,信息学院举办了一系列推广阅读,其中包括读书会暨优秀读书心得评选活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那些优秀的读书心得吧!
 
诗三百,思无邪
 
——通信17-2BF 陈朗舜
 
溯源
 
西周初年,天下大安。孟春三月,行人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后经编纂,先秦为《诗》,汉称《诗经》,沿用至今,已近三千年矣。
 
秋日的夜晚,带着薄雾凝露的微凉。席地而坐,捧一本《诗经》,任思绪肆意徜徉,那些远去的光阴,在今晚的夜色中,渐渐弥散。
 
曾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曾叱咤风云的英才已没入黄土,留下一曲曲任由后人浅斟低酌的吟唱。且说《诗经》,句式重章叠句,双声叠韵;读来复沓回环,曼妙非常;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先秦的古人,用最为质朴的文字,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洞彻世事的哲理。朝代更替变换,人间聚散离合,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愚以为,“思无邪”乃是对《诗经》最为不失偏颇的评价。千百年来,历代对于《诗经》的解读不尽相同,对于“思无邪”的定义,更是争论不止。“思无邪”的第一出处,是《鲁颂·駉》,此诗四章,每章起首均描述田野里放牧的马,不厌其详地罗列马之艳,渲染马之多。所以“思无邪”的本意,是言马群数量极多。这便引起了世人的疑惑,孔丘子此言,该是何解?《毛诗》作解,“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意思便是,鲁僖公在远郊放牧的时候,循伯禽治国的方法,专心致志,不胡思乱想。因此,“思无邪”极有可能是孔子运用对鲁僖公的评价,高屋建瓴概括《诗经》的思想倾向。这和《论语今读》中的注文相近,“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所以“思无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
 
但这些都仅是后人对孔子此言的解析,到底是无法还原当时孔老先生说这个话的情境和意境。亦有很多人认为“思无邪”该解为符合道德,思想纯正,无有邪念。到底是纯真烂漫,还是仁义守正,在我看来,无需过度解读,无邪无邪,何尝不是,本就无邪?《诗经》跨过了周王朝由盛而衰的五百年,也跨过了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为世间芸芸众生所著。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说,它属于那个朝代的缩影。历史不可论对错,这些诗篇也无对错,诗篇中的思想含义,属于万千世界,更无对错,这本无邪,何故执着于《诗经》的思想到底是纯真还是正确。也正因如此,我才认为,“无邪”是《诗经》最精辟的概括。像是论美人的颜如舜华,锦罗玉衣孰轻孰重一般,这都不及她眼中的万籁天地。
 
归真
 
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诗经》最是令我神往。曾沉醉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缠绵情长,亦失神于“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惊艳绝伦,更哀感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动人心魄。从孩童入学开始,大多人读诗都只在课本上,对于诗词鉴赏,更只是为了回答考试题目,求一个标准答案罢了。越是功利地追求一个满分成绩,诗便越是扑朔迷离,终也忘记诗独有的魅力——“诗无达诂”。
 
一千个人读《诗经》,该有一千种感受。历代雕刻《诗经》的著作不可胜数,由于所处的社会,所形成的观念,文学素养,往事经历各不相同,解读必是具有差异的。不可否认的是,若无“诗无达诂”,就无《诗经》的历久弥新。春秋时代对《诗经》的编集,多是作为教义。士大夫与朝廷统治者利用《诗经》宣扬修身养性、治国经邦,此为社会功用;孔子重视诗教,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此为教育意义;贵族们宴享、祭祀时歌唱《诗经》,规劝礼仪,制定准则,此为教化之用。而今日,对《诗经》的研究早不拘泥于单一的训诂、疏解、感悟和鉴赏。琳琅满目的解读注析甚是璀璨生辉,同时也将“诗无达诂”逼到了极致。
 
古语有言,物极必反,“诗无达诂”就该成为各种另立新说的藉口吗?读《诗经》,该归真,否则就是刻舟求剑了。《诗经》很澄澈,很直白,而吟唱诗篇的人们,曾真实而鲜明的活着。有寻佳人在水一方的少年,有悲叹女之耽兮不可脱也的妇人,有咒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农民。他们皆与我们一般,是有血有肉的人,那我们何不抛弃那些穿凿附会的注解,带着纯真的心,以古论古,以彼时论彼时,感受一颦一簇,一嗔一怒。世间多是纷扰,我只想看到它最初的模样。
 
没有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观念的《诗经》,褪去了浮躁的表皮,才是真正的“思无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只是那一厢对窈窕淑女的无限向往,无关周天子后妃礼法的规重矩叠;“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就只是那一抹知恩图报的淳朴民风,无关是否记录了狄人灭卫、齐桓存国的争议。归真,便恍如是以心如止水的态度默默凝视这部波澜不惊的经典,像一场盛大的烟火,惊叹它的绚烂华丽后,余留的沉寂,成了落定于千年之后的尘埃点点。
 
懂得归真,才懂升华。历史的回响赐予了《诗经》所独有的朦胧与隐晦,文人可以细细品味,学士可以探其究竟,但一开始就着眼于诗篇引申意义,也可谓是一种“望文生义”,最终也不能窥出其中蕴含的大千世界,一切成了镜花水月。
 
入境
 
在高中时期,学诗为了考试,不仅视“背诵全文”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还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对于生字多,不押韵的,更是敷衍了事。如今细细想来,却是“暴殄天物”。这种感觉,颇似美人描翠眉,点红唇,静等君来,而我只愿为过客,错过这番良辰美景,空留遗憾。犹记当时,最让我头疼脑热的,便是《诗经·卫风·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同是听雨,时间空间不同,感悟迥然不同。读诗也一样,该弥补高中时的遗憾了,以童子之心,进入《氓》的诗境,还原整个故事,再现这民间歌谣:
 
某一天,有位男子拿着布到我们家来换蚕丝。他说话吞吞吐吐,憨憨的小动作,引得我不时发笑,原来他是以换丝为由头来求娶我。他直白得让我一时不知所措,只好先送他回去,就告诉他:“不是我故意拖延时日,你要找个好的媒人来跟我家里说才是。你不要不开心啦,就以秋天为约定,你记得来娶我。”
 
日复一日,我越来越想念他。我登上高处,眺望远方,盼着那一抹身影。日升日落,昼夜更迭,不见你的踪迹,唯有呼呼的风声伴着我低低的啜泣。等到了稻田染上金色,等到了云雀高飞天上,我也等到了让我魂牵梦萦他。我们又是龟板又是蓍草地占卦卜算,皆是我们心中所想,我家种桑养蚕,他家缫丝织布,我们定会是让他人艳羡的一对。我心中欢喜,催促着他赶快驾车来带上我的嫁妆举办婚事。
 
我们结婚了,带着无限的期望。只恨当初的誓言太完美了,让美好都化成灰。成婚好几年,我每天早起晚睡,操劳家务,就是再苦也毫无怨言。我咽下苦楚,而他却再不似从前澄净,心无杂念。我不曾有过错,他却弄性尚气,反复无常。抬眼望门外桑树,桑叶润泽有光,当初成婚之时,大概我也如这一般吧。年华就此匆匆而过,可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桑葚是那么甜,鸠可不要吃多了,多食易致醉。女子啊,和男子终归不一样,不要沉溺在爱情里,一旦堕入,无法挣离。
 
我离开他,回到了娘家,和娘家兄弟提及,他们肆意讥笑我。没有人能理解我,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刻,黯然神伤。曾经深信不疑,如今物是人非,白头偕老,不过是我痴人说梦,妄诉贪念。空耗青春多年,苦守虚无承诺,都只怪我心甘情愿,悔恨不已,相看两厌,两相决绝!
 
当纸上的文字,扎进心间,才反应过来人通六感,这个女子在痛,读者也在痛。《氓》不像《诗经》其他篇章采用复沓的形式,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以渲染。全诗六章,以女子之口依事物发展顺序而叙,抒情为主,寓情于事。从爱恋到成婚,从相爱到背弃,诗中女子的心境跌宕起伏。婚前,她怀着炽热深情,冲破了礼法束缚,定下终身,只为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婚后,男子悖逆正德,暴戾残酷,信誓旦旦也化为乌有。女子最终只能长长哀叹“亦已焉哉”,余音久久不绝。女子的情深意笃,勤劳聪慧,果敢率真,和男子的虚情假意,背信弃义,始乱终弃鲜明对比。
 
悟理
 
还原整篇面貌,进入女子心境,正是这首诗,我们今日可以读到的神秘之处。除了跟着女子谩骂男子的可憎面目之余,还有揭开故事背后的整个社会。《毛诗序》将此定义为“怨妇诗”,此诗创作的背景是“宣公之时,礼义消亡”,男女竞相“淫奔”,而有始乱终弃之风,此诗正是对这一时弊的讽刺。显然,古时讽的不过是不守礼节,不顾礼法。今人读此诗,讽的是男女不平,封建害人。妇女不受丈夫的重视,甚至在自家,也不得兄弟同情,不过是茶饭之后的一个笑谈。冲破盲婚哑嫁的桎梏又如何,也逃不过阶级社会受迫受害的命运。
 
世人大多读到此处便了,感叹之后又是下一篇,这就辜负了《氓》的历久弥新。《氓》中女子的勇气,尚且是现今很多人没有的。她到了这场婚姻的最后,她和她的丈夫决绝了。全篇来看这一点,似乎不被重视,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女子对婚姻不满的反抗,都是兼人之勇。 古时候自始自终都只有“休妻”而无“休夫”之说,更何况只是地位极低的务农的女人。尽管到了现代,有法律保护合法婚姻,但也有无数妇人,受制于世俗观念,安于现状,或是顾虑太多,逆来顺受。扣心自问,当听说“家暴”一词,第一反应施暴者是男是女,便可知当下社会的现状。知道不公的人甚多,挺身反抗的人少之又少。或许当下,作为学生我们仍是人微言轻,但不言,就是“无”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诗经》中有史,有人,怎可只观其表,不探其里呢?《诗经》牢笼千载,衣披后世,盛传不衰。“思无邪”就如明镜一般,照彻人心与世界。“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礼尚往来,珍重情义;“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孝悌友爱,家庭和睦;“慎尔出话,敬尔威仪”,谨言慎行,慎思明辨。可谓为人之道,尽在其中。
 
溯源以寻其开首,归真以现其本性,入境以通其六感,悟理以警醒世人。也唯有溯源才可归真,归真方能入境,入境才能悟理。话有千言,终归一句:诗三百,思无邪。
 
诗经,越古老,越美好
 
——计科18-3BJ 袁江
 
纵观天朝千年传世佳作,唯诗三百最得风人深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谈起诗经,可谓最自由的经典。这《诗》一册《经》一本,其中蕴着的清雅深邃,实在令人心折。诗经以乐调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地方民谣是为风,西周王畿乐调是为雅,宗庙祭祀之舞曲歌辞是为颂。
 
常言,三颂不如二雅,二雅逊于十五国风,最有研究价值的莫过于国风。作为民风歌谣最为常见的便是青年男女之间,诉不完的情谊,剪不断的缠绵。国风之中不乏此类佳作,就如《关雎》《子衿》,又如《击鼓》《野有死麕》。耳熟能详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语,便出自《邶风·击鼓》。这是自古以来爱情誓言的典范,直白又深情,朴实而坚定。为夫即将生死未卜,远赴战场,而无论生死,我将紧握你手,与你终老。爱情一旦过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新鲜刺激,就需要更长久的维系与确认——长相厮守。初遇的美妙情感纵然难忘,但又怎及“死生契阔”的苍凉沉郁。我于千山万水外,候你归来。
 
但现实往往比书中的故事更加曲折,纵使情之所钟,也难免两地分居甚至生死相隔。妇人的幽怨与悼念亡妻之痛是《诗经》中说不完的话题,如《日月》《谷风》,又如《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很短的一首诗,但情意深长,无可抗拒。千载悼亡之音,自它而起。她先他而去,他某日翻找旧衣睹物思人,一时间泪不可遏,由此我不免想到千百年后也有这么一位痴情男儿,“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如此的用情,如此的怀念。
 
 纵使《诗经》中情投意合,郎情妾意居多,因国事,生离死别的恋人也确实惹人垂怜。但最刻骨铭心、缠绵悱恻的爱,是求而不得的爱。心中向往美好,便无所畏惧。离得开了你,让我坚强。令人惋惜的爱情太多太多,《蒹葭》便是其中最为朗朗上口之作,而除此之外,我最为感动的却是《邶风·燕燕于飞》。“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这怕是世上最惨忍的折磨。我很爱你,但如今我要亲手把你送上他人喜轿,自此一别,终生不见。
 
《诗经》之中仍有不少佳作,或赞叹佳人,或怀念家国,其内容甚至包括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国风之中对美女的描述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自《诗经》之后再难找出对美女的更佳定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国古典美女跃然纸上,诗经中的思乡之作更是借物抒情的鼻祖“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我思故国之泉,故我思故国,反之,亦如此。
 
所谓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思无邪的记忆,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观诗如对镜,以此待《诗经》。
 
叮,叮,叮,你听!浩瀚的烟尘中传来编钟的低响,伴着先人的吟唱,从书中逐渐传出……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来源于信息学院学习部
 
微信排版:李龙辉
 
编辑:柳祎璇
 
责任编辑:徐丹
 
审发:甘向阳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