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_数学活动_教育中的心理效应_“用好”教材_全等三角形判定_读后感

以下文章选自《xj初中数学教研中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
 
交谈使人清醒。
 
—— 富兰克林
 
01 读《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有感
 
徐玉霞|夏津县初中数学教研中心
 
最近读了《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教育行为细节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教师教学行为细节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些行为也体现了教师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行为细节,不管是言语行为,还是非言语行为,不管是有意表现出来的行为,还是无意流露出来的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为例,假如教师表现出得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能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情绪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假如教师表现出失当的言语行为,那么就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疏远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教师管理行为细节
 
在学校教育世界里,教师经常承担着管理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进行课堂管理或者教学管理;在课余与学生的互动中,要进行学生管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细节,努力从细节之处做好管理工作。教师与学生打交道比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为细节。
 
四、教师学习行为细节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知识激增的当代,作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需要抓住各种学习的机会,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因而,不管参加有组织的学习活动还是自我学习,教师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为细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教师日常行为细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2020.09.25
 
0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心得
 
李志云|夏津县初中数学教研中心
 
从本周起,我们将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对于刚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几何与代数最大的区别是:几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代数中特别是函数则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就本章内容,希望能给我们的孩子点燃学习的火种,指明学习的方向,其实《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就这么简单。
 
一、教学目标的反思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课,要求学生会通过观察几何图形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通过正确的分类动手探索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基于知识的完整性和分类的数学思想的渗透,我认为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增强学生的观察、猜想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反思
 
1、对分类的把握。对许多学生来说进行分类有困难,学生是否能准确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和重点之一。要找到解决难点策略,就要找到造成难点的原因,学生之所以分类有困难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以及做到不重不漏。
 
2、在运用中巩固知识。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因而本节课不必理会如何书写“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所以我参考了一些同事的方法,采取了根据条件说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理由,或者写出两个条件,让学生灵活补充一个条件使得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补充原设计的练习,学生们很来劲,效果显著。(注:“角角边”定理的证明留到下节课进行严格的书写证明。)
 
我的最大收获就是无论证明何种类型的全等题,学生都很少出现用SSA(假命题)证明全等的情况,而且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比较清楚地表达验证的过程,并准确选择方法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所以说,本部分的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既给学生留下了比较充分地探索空间(如第一节课),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如第二课时),同时注重了必要的练习巩固(如第四节课)。就第三节课来说,首先,本节课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好奇心得以持续发展。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问题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
 
03 学习《数学活动》有感
 
魏延青|夏津县初中数学教研中心
 
本周我学习了《初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感悟颇多。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德育领先,坚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实现这点?我们就要继续转变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正是顺应时代潮流,是当今数学教学发展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创新实践能力的需要。
 
数学活动要注意什么?
 
1.数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2.数学活动应充满创新一一创新问题的设计、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素质的培养。
 
3.数学活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建构与自我生成。
 
4.数学活动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创设情景、创造条件,使每位学生都成为积极参与者、有效参与者与核心参与者。
 
 学习感悟:
 
作为教师,更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
 
1.   给自己的生活留一扇窗,永远学习,永远在前进的路上,然后带动学生,一起进步提高;
 
2.   让自己成长最好的方式,学习,反思,尤其是反思。在反思中认识自我,成长自我;
 
3.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在教学的路上,提升教学水平,彰显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经常和学生对话,共事,共学,共修养。在轻松的课堂生活中提升学习和教学的幸福感!
 
2020.09.24
 
04 读《爱的教育》有感
 
张桂东|夏津县初中数学教研中心
 
近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迥异不同,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也让我这个读者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面对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他。虽然我无法做到像这位先生一样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出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
 
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爱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爱的人,付出爱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 ,而应是平易近人发自肺腑的,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总之,爱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爱的人才懂得去爱人,爱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爱,很多问题都可能在爱的暖流里溶解。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爱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
 
05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李娟娟|夏津县初中数学教研中心
 
以前经常抱怨教育学心理学太抽象,而且太枯燥无味,又没什么用处!好多概念性的东西也不知道在教学实践中怎么应用,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有点改变我观点。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第一个看到的心理效应是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讲的是老师让学生出来背书,学生只记得开头结尾,中间老是忘。其实这个故事背后隐藏的东西还与心理学中,大家都知道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有关。结合我们平时的教学,《系列位
 
置效应》告诉我们:
 
1、老师在课堂开始和结尾要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只有最重要的事
 
情才能占据最重要的时间。
 
2、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钟在找练习本的过
 
程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课后如何玩耍中度过。
 
3、背诵文章、单词时要经常变换开始位置。
 
4、每次学习时间不能太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育行为充满智慧。我将常常“温故而知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
 
2020年9月25日
 
06《“用好”教材》学习心得
 
周菲菲|夏津县初中数学教研中心
 
现代教师的身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陶行知提出,高效化的教学并非只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要“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进行探究的基础上“用好”教材。
 
文章以角平分线的做法设计为例,指出现行的数学教材或是任何一本教辅资料,都是一致的。作法:1.以O为圆心……作者提出“能不能在教师的有效预设下,让学生‘形成’这种做法呢?”这也与本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先学后教”的授课模式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许,也成为很多学校的授课模式。但,“先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自学课本××页。“先学”的模式也不是单一的预习或者自学课本,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作为数学课程的实施、决策与创造者的数学教师,迫切需要用新的观念去认真审视和理解教材。教师应当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加工,使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有效,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
 
以角平线的画法为例,我们可以结合角平分仪平分角的依据,让学生探究,去发现角平分线的作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我们可以引导着学生作一个三角形,结合拼接角的方法作出辅助线,从而加以证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能举一反三,提高学科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分析数学,还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组织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整体教学,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作为例子的教材有二次开发的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度更改,以实现教学目标。我们教研中心也正在积极研究每章的数学活动,这一部分是传统教学中经常忽视的部分,却能体现出很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让活动课“活”起来,就是“用好教材”的实例。
 
如今新课标已经不像老教材那样直接把结论呈现给学生。“静待花开”,激发学生兴趣、设置开放性问题,教师只要进行适度、适时、适量点拨就可以了。适度、适时、适量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凸显思维活动的完整流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因此,“用好”教材极为重要。
 
2020.9.25
 
选稿:魏延青
 
编辑:许秀娟
 
审核:陈雅琳  滕春艳
 
夏津县初中数学教研中心
 
期待您的交流反馈!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