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民航职工主题阅读活动读书心得分享(第三期)
以下文章选自《民航工会》
不知不觉间,
我们告别了四月芳菲,
迎来了五月暖阳。
我们的主题阅读活动,
已经开始了整整三周,
但大家的读书和投稿热情依然高涨。
今天我们从第三期70余篇投稿中,
选出部分优秀读书心得,
希望大家继续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得,
不断成长进步。
01
传承中国抗疫历史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阅读书目:《中国抗疫简史》
本文作者:刘辉
作者单位:民航天津监管局
《中国抗疫简史》大年初六由新华社紧急出版,全书共分八章,系统介绍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疫病流行情况,阐述了主要疫病的流传和危害,概述了传统医学的疫病防治和许多有效的做法,中国人民用数千年来的抗疫历史证明,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在民航工会组织的“同读书·共圆梦”读书活动中,我通过微信公众号读了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要敬畏自然。纵观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与各种瘟疫疾病抗争的血泪史,从天花到麻风,从疟疾到瘟疫,从鼠疫到黑死病。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不像洪水、地震那般猛烈,但其造成的伤害是更加巨大的,甚至人类的历史进程都因此而改变,曹操兵败赤壁与瘟疫,诗神苏轼与医书,康熙登位与天花,这些名人轶事和历史事件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在自然面前人类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我们在疫情面前和古代人们面对瘟疫时的恐慌是一样的。敬畏自然,行有所止,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令人痛心的疫情不断在告诫我们人类,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要懂得节制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与欲望,要学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要科学防疫。中国在防疫方面是有优秀历史传统的,我国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有关于传染病最早的描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八纲”治疗瘟疫病的辨证方法,而明代医学家吴有性在他的《瘟疫论》中将不时之气称之为戾气,区别于风寒、风热、暑湿等气引起的疾病,并认为戾气属于自然界中的一股疫情。控制传染病传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传染源,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隔离病源”。关于“隔离”疾病最早记载于《汉书·平帝纪》,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朝时期,寺庙开设“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这跟我们现如今的“方舱医院”如出一辙,我们现在还在使用古老而有效的方法!我国也是较早研究使用“疫苗”的国家,最早于宋朝年间就有利用天花病人的衣物及天痘疹浆液来“感染”未得过天花的人,这样可以降低天花病毒的“毒性”,让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天花病毒,以达到防治天花的作用。在历次瘟疫流行过程中,这些理论、方法发挥了独一无二的防治作用,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健康生存。我国这些悠久的抗疫经验和科学方法,不但让我们在面对新冠肺炎时将会更加有底气,更加有信心,而且也为世界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
要众志成城。历史证明,抗击疫情最需要民族精神,正像书中所总结:“疫病的到来,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决不向疫病低头的勇气在中国的古代是一经贯之。无论在帝王、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难免有时会产生出些退缩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凝聚精神思想,用一切科学的办法和措施,与疫病作殊死的斗争,众志成城,昂头挺胸,跨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面对如此突发重大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全面部署,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打响了最严的防控战,数以千万计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闻令而动、积极响应,战斗到了一线,充分体现出中国的制度优势。只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一定能赢!在这场“战疫”中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人和事,有年过七旬仍然战斗在一线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有全国驰援湖北的数以万计的最美白衣“逆行者”,有按下红手印的一封封请战书,有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渐冻症病情,顾不上被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疫最前沿的先进事迹……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不计其数的医务工作者、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安危,舍弃对家人的关心照顾,默默坚守在抗“疫”一线。疫情发生后,民航系统也冲锋在前,民航局组织包机接回海外滞留湖北籍的旅客,组织包机执行医疗运送任务,组织国际航班分流,组织包机协助留学生回国,提出“四保”工作要求,提出了“绝不让机场和飞机客舱成为病毒传播渠道”的要求,为全国抗击疫情贡献了巨大力量,身为民航人深感光荣和自豪。这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
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亨申曾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疾病的历史”。可以预见未来,人类还将有新的传染病出现,生命不息,抗疫不止,我们只要以史为鉴,敬畏自然,科学防疫,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02
修身齐家,方能迎难而上
阅读书目:《曾国藩家书》
本文作者:张玉华
作者单位:民航西安医院
读中学时,一次偶然机会,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曾国藩家书》,当时年纪小,只是单纯认为这本书是父亲对家乡思念的一种寄托方式。后来上了大学,也只是走马观花地通读了一遍,里面的内容只记得的只言片语,感触不深。今日再次翻阅此书,内心泛起一丝涟漪,细细品读,就像与一位历经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曾国藩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耐人回味,令人深思。
《曾国藩家书》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涵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之情。《家书》行文从容镇定,挥笔自如,语言朴素细腻,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真知良言,意义深远,扣人心弦。
俗话说:文如其人。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圆滑、厚黑。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就被书中浓浓的亲情所感染,穿越百年的时空,感悟着曾国藩人生的起伏变化,随着阅读的深入,让我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
关于“孝”,曾国藩率先垂范,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传,如果父母是孝敬长辈的人,那么将来孩子也会接过“孝敬”的接力棒,将孝敬的美德继承下去。这就叫“上行下效”,是对孩子最佳、最生动的教育。我很庆幸,出生在一个其乐融融,没有纷争的大家庭,家人们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自古婆媳矛盾多,但是我的祖母与母亲之间却没有这一隔阂,见的更多是他们之间和和气气、有说有笑的场面。祖母通情达理,母亲任劳任怨,在我读高中时,祖母身体欠佳,加之祖母患有青光眼,行动不便,都是我的父母精心照料,一日三餐,都由父母亲自喂饭,后来母亲干脆与祖母共寝,方便半夜照顾祖母大小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我的父母用实际行动推翻了这一言论,也给作为晚辈的我以无言的身教。长大后才渐渐明白,我的祖母与母亲都懂得以和为贵。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跟婆婆相处的过程也会有矛盾,我都试着理解婆婆,跟婆婆好好相处,不过我也很庆幸婆婆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所以我们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关于“勤”,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读书明理。这种品行一直影响着我们祖孙三代人。常听祖母说起父亲小时候,在那个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年代,祖母那个小脚女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让父亲接受教育,由于祖父家历史原因,祖母三番五次被拉去批斗,差点断送了父亲求学之路,祖母没有因此退缩,她坚信唯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毅然靠自己的艰辛换来了父亲的发愤图强,最终父亲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父亲,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努力践行自己的誓言。父亲沉稳的性格,一直影响着我,直到现在,每每和父亲通电话时,他叮嘱最多的还是我的工作,说的最多还是那句话: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勤奋、努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关于“俭”,曾国藩有句名言:“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个无关收入多少,更无关阶层,而是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生活习惯。你是否注意到,学校餐厅浪费现象很严重,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也没有任何负罪感,反而认为是一种时尚。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谁还在乎这个啊!表面上看这是小事,一个馒头一碗粥不值钱,但是有谁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在日本,浪费粮食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他们的节俭意识不仅表现在吃饭上,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感受生活便捷的同时,依然传承发扬这种美德,让节俭成为一种国民文化,造福千秋万代!
关于“学”,曾国藩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这句话用到我们医生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医学是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的科学,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一名年轻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担子还比较重,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我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到救死扶伤的医学生涯中。
读书使人明智,学习使人进步。一本好书可以捧读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他带给我们的启迪就是:修身齐家,方能迎难而上!未来,我们已做好准备,用家书来指导自己,在未来的新征程上,蓄势待发,勇敢前行!
03
宇宙的不确定性与时间的指引
阅读书目:《时间简史》
本文作者:呼文宝
作者单位:首都机场集团哈尔滨机场货运
《时间简史》读起来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玄妙高深,它里面涉及的理论,是许多科幻故事题材的基础。这本书不仅教给我们关于宇宙和地球的一些科普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启迪我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遐想。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人们总是去不断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
根据史蒂芬•霍金的理论,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的宇宙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因为有了地球,便有了人类,有了创造新世界的我们。
《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伟大科学家,二十多岁时就得了当时罕见的卢伽雷氏病,被禁锢在了轮椅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更加振作了起来,用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现在世界上最伟大宇宙学说,解决了许多科学家用毕生精力苦苦探求的宇宙起源之谜。阅读中不得不赞叹史蒂芬教授那如丝般缜密的逻辑思维,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智,把相对论当作孩子手中的乒乓球,来形象地描述时间与空间是无法分离的这一物理规则。书中在描述“相对论”、“弯曲空间” 这些高深的理论时,措词精确、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丝毫没有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这超越了“大爆炸”、“相对论”、“量子学”等论理,迈入了浩大的宇宙中。读完《时间简史》这本书,我不仅明白了许多关于宇宙的奥妙,也明白了许多有关生命的思考。在地球上,我们每一个人就如一粒沙子那样渺小,地球在太阳系中也是万千星球中的一个,而太阳系在宇宙中也只不过是渺小的一个。在地球环境的万物中,不管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有被取而代之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流逝,也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宇宙是不完美的,正因为宇宙是不完美的,才注定了我们人类不是十全十美的。
从书中的量子测不准原理等理论可以看到,不论是从微观量子到宏观宇宙,人类虽然极大的提高了科技水平,但在宇宙面前我们仍然显得那么渺小无力,我们无法观察最微小的粒子,无法观察宇宙宏观结构。目前我们认识宇宙的大多数理论,多依赖于数学计算推导,甚至只是通过观测结果的一种猜想性的反推,永远无法真正得到验证。人类通过感官认识世界,感官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但对于宇宙我们只能通过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因此,我们用数学去构建宇宙或者微观粒子世界,就像是柏拉图的洞穴,只能从概念上认识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概念,很难从感官上进行深刻认识,我想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是很难深刻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尺度、黑洞的形态等。
因此,在同源的情况下分支出来的任何学科,包含生物、化学、物理等,甚至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所有学科都是同宗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归纳,终究会探寻到宇宙学,终究会探寻到这个世界诞生的本质,我们都在朝宇宙爆炸前的起点处走着,只是或快或慢而已。我们需要思考着自己,思考着生活的价值,在我们困惑混沌的时候,发现有一群人比我们走得更前,比我们走得更纯粹,你怎能不为之欢欣鼓舞,雀跃心动。由此,窥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让你筋疲力尽,何不到茫茫宇宙中畅游一番。
04
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
阅读书目:《鲁滨逊漂流记》
本文作者:许恩中
作者单位:民航河南空管分局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短短一句话却在当今这个尘嚣烦躁,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显得弥足珍贵。我于2019年进入民航大家庭后,除了工作上的书籍外就鲜有读书了,不比在学校常以书香为伴,仅有的那点阅读习惯也被搁浅了,而我却浑然不知。直到民航工会举办这次主题阅读活动,我才意识到已经丢失的曾经陪伴我成长的阅读习惯。目前为止已有4万余人参与阅读活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的民航职工踊跃参加,在这里你不会有那种“同予者何人?”的感慨。如果你很迷茫,那就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你不够完美,那就读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读书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者悦心,常读、多读一些人类的精品,就犹入兰室,久而其香自溢。《鲁滨逊漂流记》便是一本很值得阅读和推荐的书,它的确是一本很“香”的书。
初识《鲁滨逊漂流记》要追溯到初中时代,迫于考试压力也好,真正喜欢阅读也罢,那是我第一次完整的阅读了这本书。该书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中产家庭、衣食无忧、立志遨游四海;航海遇险、飘落荒岛、与世隔绝;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返回英国,时隔28年2个月零19天。这仿佛是一部现实主义穿越剧,但却比穿越剧更悲惨,他穿越到了荒无人烟的孤岛,从衣食无忧到一无所有,此等落差,怎一个“惨”字了得。当时与很多人从这本书里领会到的坚韧不拔、乐观积极、顽强意志以及其他高尚的品质不同,我关心的仅仅是离开文明世界后在荒岛上如何活下去。
再识《鲁滨逊漂流记》得益于民航工会主题阅读活动。不同于十年前的自己,现在更多关注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心态调整过程。曾经衣食无忧的鲁滨逊在荒无人烟孤岛上,连吃饭都要通过极大的努力获得;遇到鸟兽鱼虫,没有了如救世主一般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多的却是仰望和束手无策。在自然的怀抱中,鲁滨逊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梳理了自己的幸运和不幸,整理一切可以使用的东西,然后开始知足安命,勇于做逆境里打不死的小强,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日出而作,为生存而努力;白昼退去,化繁星为萤火虫,躺在海滩如一叶扁舟,聆听着黄昏里潮汐的舞曲。要说在逆境中活得最乐观坚强的人是谁?鲁滨逊肯定算一个。
与其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一部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活史,鲁滨逊拥有的乐观主义,以及在逆境中不放弃,逆流而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尤其在全球抗疫的大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保持乐观主义精神,调整好心态,多一份理解,心会更近,情会更暖;慎终如始,必将赢得这场 “战疫”的全面胜利。
鲁滨逊身在孤岛,心不孤单;我们身在小家,心系大家。
05
一个平凡母亲最深沉的爱
阅读书目:《丰乳肥臀》
本文作者:杨秀祥
作者单位:民航局机关
《丰乳肥臀》是莫言先生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分为七卷和卷外卷,56.5万字。以上官金童对乳房的痴恋为轴,母亲所遭受的磨难为翼,时代变换为背景,采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描述徐徐展开,穿插一个个悲剧式的情节反衬母亲倔强的生命力,大力讴歌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和女性的坚强。
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由此,拉开了本书的序幕,可以预见其主题,歌颂女性。下面仅就本书的主人公(上官鲁氏)为主题谈谈体会。
该书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长,从清末到改革开放,读毕,仿佛看到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是其中一个插曲,又仿佛感到上官鲁氏和九儿是同一个人,相同的是女性的光辉,不同的是变换的时代背景。上官鲁氏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死不了,就好好地活;好好活,为了别人更好地活。
天足运动后,上官鲁氏从三寸金莲的香饽饽转眼成了时代所淘汰的坡脚丫,嫁给懦弱的上官守喜,迟迟没有产出,因此受罪于婆家,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传统社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故而传统社会女子最主要的功能是生儿育女,而且是生儿子,用以传宗接代。上官鲁氏没有冲破婚姻的牢笼,选择了在压迫下求生,通过借种,接二连三地生出了七个女儿,分别是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从一个个名字中,可以窥见求子心切的意愿愈加强烈,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生育机器,仅仅是为了满足婆家对子嗣的期望,生到最后的待遇已比不上一匹生骡子的毛驴。幸运的是,她产下了金童、玉女,上官鲁氏从此站了起来。
在时代浪潮洗礼下,站起来的上官鲁氏,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所遭受的打击接踵而至。拉扯儿女,是物质缺乏的困难,儿女长大后,互相对立则是情感的伤痛,这在上官鲁氏的心灵上蒙上了双层阴影,更加让她心里流血的是四女儿卖身养家、八女儿自杀为家,没有落得一个好的结局,这是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写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女儿们一个个悲惨的死去,上官鲁氏被一次次击倒,又一次次站起来,坚强的意志支撑着她活下去——为了活着的人活下去。上官鲁氏是善良的、无私的,不仅含辛茹苦养育了自己的九个子女,更是代养了几个外甥女和外甥,甚至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司马粮。尤其是困难时期,“偷”食粮食反刍出来喂食孩子们,把自己的胃变成了带血的粮袋子。当孩子们远走高飞、飞黄腾达时,她没有一丝要求回报的意愿,按部就班过她的生活,只要不死就好好地活,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当活着不能为别人活的时候就可以淡然离开,这许就是一个平凡母亲最深沉的爱。
06
有家人的地方,便是港湾
阅读书目:《我们仨》
本文作者:陈茜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仨》是92岁的杨绛先生于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记录了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在一起的几十年坎坷又幸福的生活,那些朴素又简洁的语言,总是让人跟随先生的描述,感受这个家庭曾经经历的风风雨雨。世人常感慨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携手到老,却鲜少关注两人曾共同经历的磨难与艰辛,普通人生活未必如大师般经历跌宕,但难免磕碰,唯有爱、信任和支持,是荆棘中开出的花,赋予人好好生活的力量。
一、原本的“我们仨”
杨绛先生开篇就做了一个“万里长梦”。古驿道上,一家三口从甜蜜幸福到悲伤分离,梦境与现实交织,读来既温馨又悲怆。杨绛先生夫妇与钱瑗的情感,随着一家人的离别,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归处。先生悲伤的说:“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可后来,当怀念起逝去的丈夫和女儿时,她蓦然发现,原来那些过往的幸福从来不曾消失,于是感慨道:“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那些美好的岁月,就像沉淀下来的金子,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的闪闪发光。
我时常也在梦中回到儿时,那时总觉得三口之家便是整个世界,只是梦中唯有幸福快乐,每每醒来总觉得不甚情愿。那些与父母相处的时光,甚是有趣,时间过了多年,仍记忆犹新。
小的时候,家里有个院子,老爸整了好些个花草,还为此专门砌了台子,现在想来大约没什么名贵的,但是他都当个宝贝似的摆弄,一到了该施肥的时候,我们家整个都弥漫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气味,我抗议过无数次,老爸都说:花草不施肥,哪能长得好。我又去找老妈抱怨,她几乎都是轻描淡写的说:你爸就好这口,你就忍两天吧。以至于后来我每次捏着鼻子穿过院子的时候,都脑补了一番自己恶狠狠蹂躏它们的画面。
小学开始写作文,院子里的花草弥补了我乏善可陈的写作素材,我便没那么讨厌这些家伙了。在诸如《我最喜欢的XX》《XX陪伴我的一天》《XX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之类的半命题作文中,我无数次的反复写家里种的铁树、玉兰花,甚至开始央求老爸带着我一起去买花盆、铁锹,老爸见我兴起,还和老妈在院子里栽种了石榴树和葡萄,那时我常常盘算,如果一年写一种植物,那么爸妈种树的速度应该还是能完全赶得上我写作文的速度,应付到小学毕业肯定不在话下。
那些花草逐渐长大,我们一家在院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不同的季节,院子里总是飘着不同的花香。春天老爸和我施肥换盆,老妈接应,一家人齐上阵;夏天摘葡萄石榴,和老妈一起送给邻居,晚上在院子里纳凉闲聊;秋天修剪整形,撸起袖管给花盆挪地儿,累的哼哧哼哧;冬天落雪打雪仗,把树枝上的雪抖下来弄湿一身,回屋后还留下长长两道水渍,每每都被老妈责怪。
后来我们搬了家,爸妈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个院子和满院子的花草,楼房里几乎放不了什么,多数只好送了人。每每说到这个,他们俩便总是唉声叹气,后来说的越来越少,只是偶尔提及,还是会感慨两句。我想,不知道爸妈怀念的,到底是院子和花草本身呢,还是那段家人在小院的时光呢?
中学以后,爸妈工作忙碌,我学习紧张,家中便只养些精贵的盆栽,一家人围着花草说道的温馨时光就变成了围绕我学习生活的讨论会。我那时贪玩,对学习不太在意,加之自身喜欢偷懒,成绩几乎都是过山车,让爸妈的心肝也随着忽上忽下。若是考好,回家自然扬眉吐气;每每考砸,回家便是胆战心惊,老妈看我的眼神永远是哀我不努力怒我不争气,老爸倒是从来不说我,只来总结陈词,鼓励我下次再接再厉。那时我常常苦恼,觉得老妈只爱成绩不爱我,何以不同成绩两副面孔?还是老爸好,待我始终如一。现在想来,黑脸与红脸,都是套路啊套路。
十七岁后离开家乡去上大学,自此海阔天空,父母不再管我,成绩不再重要,放飞自我多么快乐。那时父母不再是世界的唯一,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要排在靠后的位置,生活那么五彩缤纷,朋友伙伴那么重要,我觉得自己忙碌又充实,即使寒暑假回到家中,与父母说话时,也不像小时候那般兴致勃勃,谈起好多话题,总觉得大家之间隔着深深的代沟。到了工作之后,便彻底没了朝夕相处的时光,日常的联系只剩下每周例行的电话,父母在我生活中占得比例一下子下降了很多,我偶尔也想跟爸妈能够像小时候那样坐下来聊天,但是总觉得刻意的安排过于矫情,也便不了了之,小时候那个快乐的我们仨,好像愈发模糊了。
二、后来的“我们仨”
钱瑗出生的时候,杨绛先生形容丈夫看到孩子第一眼时候的样子:“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提到女儿因哭声响亮,被护士们戏称为“Miss SingHigh”,很快,又“养得很结实,很快地从一个小动物长成一个小人儿。”这叫我想起家里那个吵闹顽皮的小朋友,出生的当晚,整个楼层都回荡着他响亮的嚎叫,先生说,即使远远地在走廊尽头也听得分外清楚,即便人在门外便已知道,这个大嗓门,一定就是我们家的娃娃。
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里,有时候做梦醒来,我会想,咦,我当妈妈了?旁边睡的这个小娃娃,真的是我的娃儿?我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这感觉很是奇妙,尤其是他还小的时候,趴着睡觉总将屁股拱起来,脸压在床上鼓起来,像一只小青蛙,我总好奇的去戳戳他,心中欢喜,后来他长大,每天只听一首歌《快乐的小青蛙》,不知道是不是缘来于此。先生不似我整天抱着娃儿亲来亲去,只是每次睡觉,为了给娃儿腾地方,都自觉退到床榻边表演小龙女的睡绳绝技,半截身子露在外面,还要随时给他盖被,天知道我们俩到底挨了多少无影脚。
小娃儿渐渐长大,有了心思。初时的新鲜过去,我们便陷入了与娃斗智斗勇的无穷尽中。跟成人沟通明明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好像跟娃儿说却全无用处,小小孩儿仿佛天生知道自己是你的软肋,总是肆无忌惮的挑战父母的底线,惹起祸来不分轻重,事后又一脸呆萌,每每都叫人又生气又好笑。我和先生鲜少因为生活琐事有争执,遇到娃儿的事情,尽管轮番上场,却又先后溃不成军,经常免不了乐的相互吐槽。
天底下的家庭快乐大约都是相同的。杨绛先生曾说,丈夫和女儿常常会联成一帮向她“造反”,她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取笑丈夫的种种笨拙,有时他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在我的小家里,也许是因为先生更严肃,有时候会板着脸教育娃儿,所以小朋友更喜欢妈妈,有段时间总说“我只爱妈妈”,让先生很是伤心,爷俩有阵子三言两句就要吵起来,让我甚是无语,一个大男人和一个三岁小儿对着喊“你是大坏蛋”的美妙画面,家中每天都要上演,开始我还义正言辞的纠正,后来已经全然放弃,直到现在,父子俩关系也相当“起伏”,先生只能靠美食和玩具贿赂娃儿,可怜巴巴的寻求关注。相爱相杀,又和谐美妙,大抵如此吧。
杨绛先生提到,他们夫妇对女儿,实在是很佩服的。我以前不理解为何,总认为孩子是完全被大人保护和照顾的角色,后来才发现并不是。娃儿有次生病,发烧的很厉害,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不舒服。当时家里没有旁人,我抱着他很着急,他摸摸我的脸说,妈妈别担心,我睡会儿就好了。后来我生病了,他问我,妈妈你要上班吗?我说要去的。他又说,我替你上班吧,你好好睡觉,等我下班陪你玩玩具吧!这件事叫我感动许久,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且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回馈。无数有爱的小细节,一直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觉得,为人父母,不求回报,世间万物,比起这点滴温暖,都不足挂齿。
三、互相交融的“我们仨”
不同于杨绛先生一家三口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辗转,我们这代人更安稳平静,因此,小家庭和大家庭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融合。爸妈退休后,便经常来北京帮我们照顾娃儿,我们仨不再仅仅是我们仨,就好像是两个圆有了交融,而我就是那个交集。
爸妈来了之后,常做家乡的饭菜,我和先生本来家乡就在一处,合口味的饭菜,两个人都吃的圆滚滚,连带着娃儿也是越养越圆。小娃娃很是喜欢姥姥,爸妈不在时,便缠着姥姥,偶尔姥姥忙着了,姥爷也是可以勉强接受陪玩的。
我觉得这感觉很美妙,和老爸老妈好像恢复了小时候的亲密,天天都在一起,家长里短能说上好久,先生也常常加入,插科打诨不在话下,娃儿又经常逗得全家人捧腹开心。
我常常想,要是时间停驻,那该多好,现在过得每一天,都是我想要的生活。
可我也知道这是痴人说梦,父母会逐渐老去,孩子会渐渐长大。爸妈现在不再事事替我拿主意,反倒是遇到问题来同我商量,我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他们的大家长;孩子会有自己的学业、朋友,会有自己觉得重要的生活,我们不再是他生活的重心。随着生活的阶段不同,我们的关系会时远时近,但我们之间的羁绊永远都在,那些已有的美好时光不会消失,会被永远刻在记忆中,这才是最珍贵的。
可能世界上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一代代走过来的,从一个我们仨,到另外一个我们仨,大家都过着这样平淡又幸福的生活,不管在外面的世界如何,风浪多大,回到家中,有家人的地方,便是港湾。
读书心得奖品来了!
以上投稿者将获得民航工会定制特色手包一个(颜色随机),也请大家继续投稿哦!因投稿数量较多,请使用WORD附件投稿,并在WORD中填写真实姓名、有效通讯地址和手机号码,以方便我们与您联系。
前几日,有小伙伴在微信后台留言,希望除了奖品外,最好能发个证书。没问题,安排上!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咱都有!谁让咱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呢!
民航工会将于近日一并寄出奖品和证书,请读书心得获得刊发的作者注意查收。
不知不觉间,
我们告别了四月芳菲,
迎来了五月暖阳。
我们的主题阅读活动,
已经开始了整整三周,
但大家的读书和投稿热情依然高涨。
今天我们从第三期70余篇投稿中,
选出部分优秀读书心得,
希望大家继续在阅读中有所思、有所得,
不断成长进步。
01
传承中国抗疫历史 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阅读书目:《中国抗疫简史》
本文作者:刘辉
作者单位:民航天津监管局
《中国抗疫简史》大年初六由新华社紧急出版,全书共分八章,系统介绍了中国数千年来的疫病流行情况,阐述了主要疫病的流传和危害,概述了传统医学的疫病防治和许多有效的做法,中国人民用数千年来的抗疫历史证明,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在民航工会组织的“同读书·共圆梦”读书活动中,我通过微信公众号读了这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要敬畏自然。纵观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与各种瘟疫疾病抗争的血泪史,从天花到麻风,从疟疾到瘟疫,从鼠疫到黑死病。传染病是一种自然灾害,虽然不像洪水、地震那般猛烈,但其造成的伤害是更加巨大的,甚至人类的历史进程都因此而改变,曹操兵败赤壁与瘟疫,诗神苏轼与医书,康熙登位与天花,这些名人轶事和历史事件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在自然面前人类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我们在疫情面前和古代人们面对瘟疫时的恐慌是一样的。敬畏自然,行有所止,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令人痛心的疫情不断在告诫我们人类,要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要懂得节制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与欲望,要学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要科学防疫。中国在防疫方面是有优秀历史传统的,我国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有关于传染病最早的描述,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八纲”治疗瘟疫病的辨证方法,而明代医学家吴有性在他的《瘟疫论》中将不时之气称之为戾气,区别于风寒、风热、暑湿等气引起的疾病,并认为戾气属于自然界中的一股疫情。控制传染病传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控制传染源,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隔离病源”。关于“隔离”疾病最早记载于《汉书·平帝纪》,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朝时期,寺庙开设“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这跟我们现如今的“方舱医院”如出一辙,我们现在还在使用古老而有效的方法!我国也是较早研究使用“疫苗”的国家,最早于宋朝年间就有利用天花病人的衣物及天痘疹浆液来“感染”未得过天花的人,这样可以降低天花病毒的“毒性”,让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应对天花病毒,以达到防治天花的作用。在历次瘟疫流行过程中,这些理论、方法发挥了独一无二的防治作用,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健康生存。我国这些悠久的抗疫经验和科学方法,不但让我们在面对新冠肺炎时将会更加有底气,更加有信心,而且也为世界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
要众志成城。历史证明,抗击疫情最需要民族精神,正像书中所总结:“疫病的到来,与之相伴随的是人们对命运的抗争,决不向疫病低头的勇气在中国的古代是一经贯之。无论在帝王、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难免有时会产生出些退缩的情绪,但更多的是凝聚精神思想,用一切科学的办法和措施,与疫病作殊死的斗争,众志成城,昂头挺胸,跨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面对如此突发重大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全面部署,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打响了最严的防控战,数以千万计的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闻令而动、积极响应,战斗到了一线,充分体现出中国的制度优势。只要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一定能赢!在这场“战疫”中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人和事,有年过七旬仍然战斗在一线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有全国驰援湖北的数以万计的最美白衣“逆行者”,有按下红手印的一封封请战书,有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渐冻症病情,顾不上被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疫最前沿的先进事迹……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不计其数的医务工作者、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安危,舍弃对家人的关心照顾,默默坚守在抗“疫”一线。疫情发生后,民航系统也冲锋在前,民航局组织包机接回海外滞留湖北籍的旅客,组织包机执行医疗运送任务,组织国际航班分流,组织包机协助留学生回国,提出“四保”工作要求,提出了“绝不让机场和飞机客舱成为病毒传播渠道”的要求,为全国抗击疫情贡献了巨大力量,身为民航人深感光荣和自豪。这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
瑞典病理学家福尔克·亨申曾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疾病的历史”。可以预见未来,人类还将有新的传染病出现,生命不息,抗疫不止,我们只要以史为鉴,敬畏自然,科学防疫,众志成城,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02
修身齐家,方能迎难而上
阅读书目:《曾国藩家书》
本文作者:张玉华
作者单位:民航西安医院
读中学时,一次偶然机会,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曾国藩家书》,当时年纪小,只是单纯认为这本书是父亲对家乡思念的一种寄托方式。后来上了大学,也只是走马观花地通读了一遍,里面的内容只记得的只言片语,感触不深。今日再次翻阅此书,内心泛起一丝涟漪,细细品读,就像与一位历经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曾国藩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耐人回味,令人深思。
《曾国藩家书》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涵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之情。《家书》行文从容镇定,挥笔自如,语言朴素细腻,在平淡家常中孕育真知良言,意义深远,扣人心弦。
俗话说:文如其人。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圆滑、厚黑。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就被书中浓浓的亲情所感染,穿越百年的时空,感悟着曾国藩人生的起伏变化,随着阅读的深入,让我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
关于“孝”,曾国藩率先垂范,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家庭教育,身教重于言传,如果父母是孝敬长辈的人,那么将来孩子也会接过“孝敬”的接力棒,将孝敬的美德继承下去。这就叫“上行下效”,是对孩子最佳、最生动的教育。我很庆幸,出生在一个其乐融融,没有纷争的大家庭,家人们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自古婆媳矛盾多,但是我的祖母与母亲之间却没有这一隔阂,见的更多是他们之间和和气气、有说有笑的场面。祖母通情达理,母亲任劳任怨,在我读高中时,祖母身体欠佳,加之祖母患有青光眼,行动不便,都是我的父母精心照料,一日三餐,都由父母亲自喂饭,后来母亲干脆与祖母共寝,方便半夜照顾祖母大小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我的父母用实际行动推翻了这一言论,也给作为晚辈的我以无言的身教。长大后才渐渐明白,我的祖母与母亲都懂得以和为贵。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跟婆婆相处的过程也会有矛盾,我都试着理解婆婆,跟婆婆好好相处,不过我也很庆幸婆婆也是一位善解人意的人,所以我们的关系一直很融洽。
关于“勤”,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读书明理。这种品行一直影响着我们祖孙三代人。常听祖母说起父亲小时候,在那个连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年代,祖母那个小脚女人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让父亲接受教育,由于祖父家历史原因,祖母三番五次被拉去批斗,差点断送了父亲求学之路,祖母没有因此退缩,她坚信唯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毅然靠自己的艰辛换来了父亲的发愤图强,最终父亲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走上工作岗位的父亲,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努力践行自己的誓言。父亲沉稳的性格,一直影响着我,直到现在,每每和父亲通电话时,他叮嘱最多的还是我的工作,说的最多还是那句话: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勤奋、努力,否则将一事无成。
关于“俭”,曾国藩有句名言:“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是个无关收入多少,更无关阶层,而是一种良好的个人修养与生活习惯。你是否注意到,学校餐厅浪费现象很严重,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也没有任何负罪感,反而认为是一种时尚。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谁还在乎这个啊!表面上看这是小事,一个馒头一碗粥不值钱,但是有谁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在日本,浪费粮食是非常可耻的行为,他们的节俭意识不仅表现在吃饭上,还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勤俭节约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感受生活便捷的同时,依然传承发扬这种美德,让节俭成为一种国民文化,造福千秋万代!
关于“学”,曾国藩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想这句话用到我们医生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医学是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的科学,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一名年轻工作者,我深知肩上的担子还比较重,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我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学习,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到救死扶伤的医学生涯中。
读书使人明智,学习使人进步。一本好书可以捧读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他带给我们的启迪就是:修身齐家,方能迎难而上!未来,我们已做好准备,用家书来指导自己,在未来的新征程上,蓄势待发,勇敢前行!
03
宇宙的不确定性与时间的指引
阅读书目:《时间简史》
本文作者:呼文宝
作者单位:首都机场集团哈尔滨机场货运
《时间简史》读起来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玄妙高深,它里面涉及的理论,是许多科幻故事题材的基础。这本书不仅教给我们关于宇宙和地球的一些科普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启迪我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遐想。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人们总是去不断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
根据史蒂芬•霍金的理论,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最初的宇宙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因为有了地球,便有了人类,有了创造新世界的我们。
《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是一位身残志坚的伟大科学家,二十多岁时就得了当时罕见的卢伽雷氏病,被禁锢在了轮椅上。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更加振作了起来,用自己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胆提出了现在世界上最伟大宇宙学说,解决了许多科学家用毕生精力苦苦探求的宇宙起源之谜。阅读中不得不赞叹史蒂芬教授那如丝般缜密的逻辑思维,会发现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智,把相对论当作孩子手中的乒乓球,来形象地描述时间与空间是无法分离的这一物理规则。书中在描述“相对论”、“弯曲空间” 这些高深的理论时,措词精确、深入浅出、幽默风趣,丝毫没有给人一种乏味的感觉,这超越了“大爆炸”、“相对论”、“量子学”等论理,迈入了浩大的宇宙中。读完《时间简史》这本书,我不仅明白了许多关于宇宙的奥妙,也明白了许多有关生命的思考。在地球上,我们每一个人就如一粒沙子那样渺小,地球在太阳系中也是万千星球中的一个,而太阳系在宇宙中也只不过是渺小的一个。在地球环境的万物中,不管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有被取而代之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流逝,也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宇宙是不完美的,正因为宇宙是不完美的,才注定了我们人类不是十全十美的。
从书中的量子测不准原理等理论可以看到,不论是从微观量子到宏观宇宙,人类虽然极大的提高了科技水平,但在宇宙面前我们仍然显得那么渺小无力,我们无法观察最微小的粒子,无法观察宇宙宏观结构。目前我们认识宇宙的大多数理论,多依赖于数学计算推导,甚至只是通过观测结果的一种猜想性的反推,永远无法真正得到验证。人类通过感官认识世界,感官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但对于宇宙我们只能通过抽象的概念来理解。因此,我们用数学去构建宇宙或者微观粒子世界,就像是柏拉图的洞穴,只能从概念上认识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概念,很难从感官上进行深刻认识,我想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是很难深刻认识和理解宇宙的尺度、黑洞的形态等。
因此,在同源的情况下分支出来的任何学科,包含生物、化学、物理等,甚至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所有学科都是同宗的,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归纳,终究会探寻到宇宙学,终究会探寻到这个世界诞生的本质,我们都在朝宇宙爆炸前的起点处走着,只是或快或慢而已。我们需要思考着自己,思考着生活的价值,在我们困惑混沌的时候,发现有一群人比我们走得更前,比我们走得更纯粹,你怎能不为之欢欣鼓舞,雀跃心动。由此,窥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让你筋疲力尽,何不到茫茫宇宙中畅游一番。
04
最孤独的时光,会塑造最坚强的自己
阅读书目:《鲁滨逊漂流记》
本文作者:许恩中
作者单位:民航河南空管分局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短短一句话却在当今这个尘嚣烦躁,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显得弥足珍贵。我于2019年进入民航大家庭后,除了工作上的书籍外就鲜有读书了,不比在学校常以书香为伴,仅有的那点阅读习惯也被搁浅了,而我却浑然不知。直到民航工会举办这次主题阅读活动,我才意识到已经丢失的曾经陪伴我成长的阅读习惯。目前为止已有4万余人参与阅读活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更多的民航职工踊跃参加,在这里你不会有那种“同予者何人?”的感慨。如果你很迷茫,那就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你不够完美,那就读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你想走得远,那就读书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者悦心,常读、多读一些人类的精品,就犹入兰室,久而其香自溢。《鲁滨逊漂流记》便是一本很值得阅读和推荐的书,它的确是一本很“香”的书。
初识《鲁滨逊漂流记》要追溯到初中时代,迫于考试压力也好,真正喜欢阅读也罢,那是我第一次完整的阅读了这本书。该书是英国作家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鲁滨逊出生于中产家庭、衣食无忧、立志遨游四海;航海遇险、飘落荒岛、与世隔绝;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返回英国,时隔28年2个月零19天。这仿佛是一部现实主义穿越剧,但却比穿越剧更悲惨,他穿越到了荒无人烟的孤岛,从衣食无忧到一无所有,此等落差,怎一个“惨”字了得。当时与很多人从这本书里领会到的坚韧不拔、乐观积极、顽强意志以及其他高尚的品质不同,我关心的仅仅是离开文明世界后在荒岛上如何活下去。
再识《鲁滨逊漂流记》得益于民航工会主题阅读活动。不同于十年前的自己,现在更多关注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心态调整过程。曾经衣食无忧的鲁滨逊在荒无人烟孤岛上,连吃饭都要通过极大的努力获得;遇到鸟兽鱼虫,没有了如救世主一般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多的却是仰望和束手无策。在自然的怀抱中,鲁滨逊秉承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梳理了自己的幸运和不幸,整理一切可以使用的东西,然后开始知足安命,勇于做逆境里打不死的小强,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日出而作,为生存而努力;白昼退去,化繁星为萤火虫,躺在海滩如一叶扁舟,聆听着黄昏里潮汐的舞曲。要说在逆境中活得最乐观坚强的人是谁?鲁滨逊肯定算一个。
与其说《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书,倒不如说是一部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活史,鲁滨逊拥有的乐观主义,以及在逆境中不放弃,逆流而上,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进行学习。尤其在全球抗疫的大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保持乐观主义精神,调整好心态,多一份理解,心会更近,情会更暖;慎终如始,必将赢得这场 “战疫”的全面胜利。
鲁滨逊身在孤岛,心不孤单;我们身在小家,心系大家。
05
一个平凡母亲最深沉的爱
阅读书目:《丰乳肥臀》
本文作者:杨秀祥
作者单位:民航局机关
《丰乳肥臀》是莫言先生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分为七卷和卷外卷,56.5万字。以上官金童对乳房的痴恋为轴,母亲所遭受的磨难为翼,时代变换为背景,采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描述徐徐展开,穿插一个个悲剧式的情节反衬母亲倔强的生命力,大力讴歌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和女性的坚强。
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由此,拉开了本书的序幕,可以预见其主题,歌颂女性。下面仅就本书的主人公(上官鲁氏)为主题谈谈体会。
该书内容所涉及的时间跨度长,从清末到改革开放,读毕,仿佛看到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是其中一个插曲,又仿佛感到上官鲁氏和九儿是同一个人,相同的是女性的光辉,不同的是变换的时代背景。上官鲁氏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死不了,就好好地活;好好活,为了别人更好地活。
天足运动后,上官鲁氏从三寸金莲的香饽饽转眼成了时代所淘汰的坡脚丫,嫁给懦弱的上官守喜,迟迟没有产出,因此受罪于婆家,对于当时的女子来说,传统社会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故而传统社会女子最主要的功能是生儿育女,而且是生儿子,用以传宗接代。上官鲁氏没有冲破婚姻的牢笼,选择了在压迫下求生,通过借种,接二连三地生出了七个女儿,分别是来弟、招弟、领弟、想弟、盼弟、念弟、求弟,从一个个名字中,可以窥见求子心切的意愿愈加强烈,变成了一个十足的生育机器,仅仅是为了满足婆家对子嗣的期望,生到最后的待遇已比不上一匹生骡子的毛驴。幸运的是,她产下了金童、玉女,上官鲁氏从此站了起来。
在时代浪潮洗礼下,站起来的上官鲁氏,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所遭受的打击接踵而至。拉扯儿女,是物质缺乏的困难,儿女长大后,互相对立则是情感的伤痛,这在上官鲁氏的心灵上蒙上了双层阴影,更加让她心里流血的是四女儿卖身养家、八女儿自杀为家,没有落得一个好的结局,这是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写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女儿们一个个悲惨的死去,上官鲁氏被一次次击倒,又一次次站起来,坚强的意志支撑着她活下去——为了活着的人活下去。上官鲁氏是善良的、无私的,不仅含辛茹苦养育了自己的九个子女,更是代养了几个外甥女和外甥,甚至包括没有血缘关系的司马粮。尤其是困难时期,“偷”食粮食反刍出来喂食孩子们,把自己的胃变成了带血的粮袋子。当孩子们远走高飞、飞黄腾达时,她没有一丝要求回报的意愿,按部就班过她的生活,只要不死就好好地活,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当活着不能为别人活的时候就可以淡然离开,这许就是一个平凡母亲最深沉的爱。
06
有家人的地方,便是港湾
阅读书目:《我们仨》
本文作者:陈茜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
《我们仨》是92岁的杨绛先生于2003年出版的散文集,记录了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在一起的几十年坎坷又幸福的生活,那些朴素又简洁的语言,总是让人跟随先生的描述,感受这个家庭曾经经历的风风雨雨。世人常感慨杨绛与钱钟书伉俪情深,携手到老,却鲜少关注两人曾共同经历的磨难与艰辛,普通人生活未必如大师般经历跌宕,但难免磕碰,唯有爱、信任和支持,是荆棘中开出的花,赋予人好好生活的力量。
一、原本的“我们仨”
杨绛先生开篇就做了一个“万里长梦”。古驿道上,一家三口从甜蜜幸福到悲伤分离,梦境与现实交织,读来既温馨又悲怆。杨绛先生夫妇与钱瑗的情感,随着一家人的离别,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知归处。先生悲伤的说:“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可后来,当怀念起逝去的丈夫和女儿时,她蓦然发现,原来那些过往的幸福从来不曾消失,于是感慨道:“我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那些美好的岁月,就像沉淀下来的金子,在岁月的长河中,静静的闪闪发光。
我时常也在梦中回到儿时,那时总觉得三口之家便是整个世界,只是梦中唯有幸福快乐,每每醒来总觉得不甚情愿。那些与父母相处的时光,甚是有趣,时间过了多年,仍记忆犹新。
小的时候,家里有个院子,老爸整了好些个花草,还为此专门砌了台子,现在想来大约没什么名贵的,但是他都当个宝贝似的摆弄,一到了该施肥的时候,我们家整个都弥漫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气味,我抗议过无数次,老爸都说:花草不施肥,哪能长得好。我又去找老妈抱怨,她几乎都是轻描淡写的说:你爸就好这口,你就忍两天吧。以至于后来我每次捏着鼻子穿过院子的时候,都脑补了一番自己恶狠狠蹂躏它们的画面。
小学开始写作文,院子里的花草弥补了我乏善可陈的写作素材,我便没那么讨厌这些家伙了。在诸如《我最喜欢的XX》《XX陪伴我的一天》《XX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之类的半命题作文中,我无数次的反复写家里种的铁树、玉兰花,甚至开始央求老爸带着我一起去买花盆、铁锹,老爸见我兴起,还和老妈在院子里栽种了石榴树和葡萄,那时我常常盘算,如果一年写一种植物,那么爸妈种树的速度应该还是能完全赶得上我写作文的速度,应付到小学毕业肯定不在话下。
那些花草逐渐长大,我们一家在院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不同的季节,院子里总是飘着不同的花香。春天老爸和我施肥换盆,老妈接应,一家人齐上阵;夏天摘葡萄石榴,和老妈一起送给邻居,晚上在院子里纳凉闲聊;秋天修剪整形,撸起袖管给花盆挪地儿,累的哼哧哼哧;冬天落雪打雪仗,把树枝上的雪抖下来弄湿一身,回屋后还留下长长两道水渍,每每都被老妈责怪。
后来我们搬了家,爸妈最舍不得的就是那个院子和满院子的花草,楼房里几乎放不了什么,多数只好送了人。每每说到这个,他们俩便总是唉声叹气,后来说的越来越少,只是偶尔提及,还是会感慨两句。我想,不知道爸妈怀念的,到底是院子和花草本身呢,还是那段家人在小院的时光呢?
中学以后,爸妈工作忙碌,我学习紧张,家中便只养些精贵的盆栽,一家人围着花草说道的温馨时光就变成了围绕我学习生活的讨论会。我那时贪玩,对学习不太在意,加之自身喜欢偷懒,成绩几乎都是过山车,让爸妈的心肝也随着忽上忽下。若是考好,回家自然扬眉吐气;每每考砸,回家便是胆战心惊,老妈看我的眼神永远是哀我不努力怒我不争气,老爸倒是从来不说我,只来总结陈词,鼓励我下次再接再厉。那时我常常苦恼,觉得老妈只爱成绩不爱我,何以不同成绩两副面孔?还是老爸好,待我始终如一。现在想来,黑脸与红脸,都是套路啊套路。
十七岁后离开家乡去上大学,自此海阔天空,父母不再管我,成绩不再重要,放飞自我多么快乐。那时父母不再是世界的唯一,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要排在靠后的位置,生活那么五彩缤纷,朋友伙伴那么重要,我觉得自己忙碌又充实,即使寒暑假回到家中,与父母说话时,也不像小时候那般兴致勃勃,谈起好多话题,总觉得大家之间隔着深深的代沟。到了工作之后,便彻底没了朝夕相处的时光,日常的联系只剩下每周例行的电话,父母在我生活中占得比例一下子下降了很多,我偶尔也想跟爸妈能够像小时候那样坐下来聊天,但是总觉得刻意的安排过于矫情,也便不了了之,小时候那个快乐的我们仨,好像愈发模糊了。
二、后来的“我们仨”
钱瑗出生的时候,杨绛先生形容丈夫看到孩子第一眼时候的样子:“钟书仔仔细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提到女儿因哭声响亮,被护士们戏称为“Miss SingHigh”,很快,又“养得很结实,很快地从一个小动物长成一个小人儿。”这叫我想起家里那个吵闹顽皮的小朋友,出生的当晚,整个楼层都回荡着他响亮的嚎叫,先生说,即使远远地在走廊尽头也听得分外清楚,即便人在门外便已知道,这个大嗓门,一定就是我们家的娃娃。
初为人母的那段日子里,有时候做梦醒来,我会想,咦,我当妈妈了?旁边睡的这个小娃娃,真的是我的娃儿?我有了自己的三口之家?这感觉很是奇妙,尤其是他还小的时候,趴着睡觉总将屁股拱起来,脸压在床上鼓起来,像一只小青蛙,我总好奇的去戳戳他,心中欢喜,后来他长大,每天只听一首歌《快乐的小青蛙》,不知道是不是缘来于此。先生不似我整天抱着娃儿亲来亲去,只是每次睡觉,为了给娃儿腾地方,都自觉退到床榻边表演小龙女的睡绳绝技,半截身子露在外面,还要随时给他盖被,天知道我们俩到底挨了多少无影脚。
小娃儿渐渐长大,有了心思。初时的新鲜过去,我们便陷入了与娃斗智斗勇的无穷尽中。跟成人沟通明明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好像跟娃儿说却全无用处,小小孩儿仿佛天生知道自己是你的软肋,总是肆无忌惮的挑战父母的底线,惹起祸来不分轻重,事后又一脸呆萌,每每都叫人又生气又好笑。我和先生鲜少因为生活琐事有争执,遇到娃儿的事情,尽管轮番上场,却又先后溃不成军,经常免不了乐的相互吐槽。
天底下的家庭快乐大约都是相同的。杨绛先生曾说,丈夫和女儿常常会联成一帮向她“造反”,她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取笑丈夫的种种笨拙,有时他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在我的小家里,也许是因为先生更严肃,有时候会板着脸教育娃儿,所以小朋友更喜欢妈妈,有段时间总说“我只爱妈妈”,让先生很是伤心,爷俩有阵子三言两句就要吵起来,让我甚是无语,一个大男人和一个三岁小儿对着喊“你是大坏蛋”的美妙画面,家中每天都要上演,开始我还义正言辞的纠正,后来已经全然放弃,直到现在,父子俩关系也相当“起伏”,先生只能靠美食和玩具贿赂娃儿,可怜巴巴的寻求关注。相爱相杀,又和谐美妙,大抵如此吧。
杨绛先生提到,他们夫妇对女儿,实在是很佩服的。我以前不理解为何,总认为孩子是完全被大人保护和照顾的角色,后来才发现并不是。娃儿有次生病,发烧的很厉害,拉着我的手说,妈妈我不舒服。当时家里没有旁人,我抱着他很着急,他摸摸我的脸说,妈妈别担心,我睡会儿就好了。后来我生病了,他问我,妈妈你要上班吗?我说要去的。他又说,我替你上班吧,你好好睡觉,等我下班陪你玩玩具吧!这件事叫我感动许久,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并且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回馈。无数有爱的小细节,一直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让我觉得,为人父母,不求回报,世间万物,比起这点滴温暖,都不足挂齿。
三、互相交融的“我们仨”
不同于杨绛先生一家三口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辗转,我们这代人更安稳平静,因此,小家庭和大家庭有了更多的接触和融合。爸妈退休后,便经常来北京帮我们照顾娃儿,我们仨不再仅仅是我们仨,就好像是两个圆有了交融,而我就是那个交集。
爸妈来了之后,常做家乡的饭菜,我和先生本来家乡就在一处,合口味的饭菜,两个人都吃的圆滚滚,连带着娃儿也是越养越圆。小娃娃很是喜欢姥姥,爸妈不在时,便缠着姥姥,偶尔姥姥忙着了,姥爷也是可以勉强接受陪玩的。
我觉得这感觉很美妙,和老爸老妈好像恢复了小时候的亲密,天天都在一起,家长里短能说上好久,先生也常常加入,插科打诨不在话下,娃儿又经常逗得全家人捧腹开心。
我常常想,要是时间停驻,那该多好,现在过得每一天,都是我想要的生活。
可我也知道这是痴人说梦,父母会逐渐老去,孩子会渐渐长大。爸妈现在不再事事替我拿主意,反倒是遇到问题来同我商量,我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他们的大家长;孩子会有自己的学业、朋友,会有自己觉得重要的生活,我们不再是他生活的重心。随着生活的阶段不同,我们的关系会时远时近,但我们之间的羁绊永远都在,那些已有的美好时光不会消失,会被永远刻在记忆中,这才是最珍贵的。
可能世界上大多数的家庭都是这样一代代走过来的,从一个我们仨,到另外一个我们仨,大家都过着这样平淡又幸福的生活,不管在外面的世界如何,风浪多大,回到家中,有家人的地方,便是港湾。
读书心得奖品来了!
以上投稿者将获得民航工会定制特色手包一个(颜色随机),也请大家继续投稿哦!因投稿数量较多,请使用WORD附件投稿,并在WORD中填写真实姓名、有效通讯地址和手机号码,以方便我们与您联系。
前几日,有小伙伴在微信后台留言,希望除了奖品外,最好能发个证书。没问题,安排上!物质奖励、精神激励咱都有!谁让咱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呢!
民航工会将于近日一并寄出奖品和证书,请读书心得获得刊发的作者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