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爱读什么书?佛慧法师公开读书心得

以下文章选自《觉悟号》
 
文/ 湖北广水朝阳寺住持 佛慧法师
 
身为一个出家人,被很多居士寄予了期望,当他们问起法师喜欢读什么书的时候,往往希望我们会说出某经、某论,亦或是当今某大德的开示。
 
然而,出家人虽然看重佛法正见的认识,但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依然还需要借着世间人的看法和观点去和这个世界进行交流。
 
当有人问起过去爱读什么书的时候,我脑海中会很自然地由时间顺序浮现一本本名著,其中竟然有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正红旗下》
 
作者:老舍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1-1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的自传体小说。老先生的字体行间总是摆脱不了一股忧愁,即使是调侃,也有一股黑色调侃的味道。虽然这本书没有写完,但是却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描绘的淋漓尽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在读高二,老师在台上讲着数学,我却抱着这本书憧憬着京城的美好。
 
高考的时候没有如愿考上北京,一直都有些遗憾,幸好出家以后去了中国佛学院。在佛学院读书的四年间,借着对老舍先生的感怀,走遍了北京老城的角落。
 
说回这本书,除了书中记载了很多早已消失的风俗,还记录着老舍先生的前半生。由于是一本自传,初初读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主题,尽是些琐碎的日常,但是阅读结束之后,掩卷沉思,我又难免地感到有一丝沉重。
 
这种沉重不是所谓的社会环境高压,也不是文中老舍一家经济环境的紧缩,而是来源于老舍笔下时刻透露的宿命感。
 
不论在任何时代,每个人的生命都只能表现出时代所赋予的浓重剪影。而老舍先生所生活的时代,或是老舍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内心的煎熬,都在透支着老舍的希望,使得他不得不在忧愁中煎熬,甚至于他根本来不及感慨当前的忧愁,因为他不知道明天会以哪种悲伤的方式到来,就像老舍先生本人,也究竟也来不及等到书写完的那一天。
 
 大学毕业季,我参加了河北柏林禅寺的生活禅夏令营,对佛教生起了兴趣,机缘下得到了宗萨的《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这本书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地介绍了佛法的思想特点,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作者:(不丹)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这在日后的弘法生涯中,对我影响颇深。我坚信佛法的功德是十分深沉的,并非一两句话、一两本书、一两句佛号所能涵盖,而为了让自己能够在以后几十年的学佛生涯中,不至于走上弯路,那么就必须对此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这本《见道》就恰到好处,他既没有激烈地告诉你怪力乱神,却也不排斥神通的显现;他既看重超越文字的体验性禅修,却也重视文字当中表露的情感性信仰;他既说明了佛教的轮回来源于贪、嗔、痴的取舍,却也解释了“涅槃”本身也是一种执着的现象。
 
这本书让我在以后学习诸部经论的过程中,能够“要从批判心开始,不要轻信一面之词,鼓励逻辑分析,理性思维,有勇气超越思维,阅读、研究,然后思维”。看完这本《见道》,总能让人深思,不管是对自己的人生,还是对佛法的修学,都会有一个反省。用帝落巴的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并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
 
 在这出家的十年中,我最大的变化是阅读视野的转变。年轻的时候喜欢中国人自己的文字,鲜少读到国外的名著,反倒是出家以后,在某个温暖的午后,我会坐在阳光下,捧着一本国外的名著慢慢读。这其中既有理性如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也有感性如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与中国人的文字相比,西方国家的文笔中更细腻地刻画了个人内心的抉择。
 
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虽然说开始读的时候有些吃力,但后期会越读越上瘾。
 
《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在书中,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当中,看似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个性,可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这些在历史中沉浮的人物,竟然都在最后走入了孤独,不论他们为自己的空虚做了多少事情,但终究不可避免地与孤独生活在一起。
 
 佛教对个人的孤独是有着精确描述的,但是对于孤独的本质,却冠以了“业力推动轮回”的结果。所以佛教本着对孤独的认知,就对每一个人的生命给予了离苦得乐的意义。
 
从老舍先生在《正红旗下》的宿命的无奈,到《百年孤独》中人类世代继承的孤独,其实都是在宣告着生命独自轮回的本质。当下的幸福、快乐、悲哀、痛苦,都是独自承受而不可代替的,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究竟如何表现,这不是《见道》一书可以单纯给出答案的,可能需要我们用余下的时间去阅读、体验、成长。
 
所谓修行,该当如是。
 
扫码关注“文度记”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