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在自我救赎的捷径上,无人生还!
以下文章选自《淼哥故事会》
很庆幸,当我读完阿加莎的《无人生还》时,我已经31岁。
我不知道是否自己成熟的太晚,但我必须承认,如果放在10年前,我只能从中读出节奏紧张的杀人游戏,却读不出岛上十人的自我救赎。
不可否认,十人皆罪人,罪人应当受到惩罚。只是惩罚往往仅能伸张正义,却救赎不了内心的罪。
曾经犯下的罪深埋在内心,
便如霉菌般点点斑斑、
甚至浸腠入理。
把“罪”暴晒在阳光之下,需要莫大的勇气,没有人愿意将污点公之于众,任人评述。
而当污点进而使心灵发霉变质之时,更多人的选择便是将其埋地更深。
如果没有勇气让自己去接受阳光的暴晒和正义的审判,那么很多人会选择自我救赎。
只是在自我救赎这条道路上,有太多的捷径,比如:能力、处境、妥协、原谅甚至是道义。
这些捷径或许可以救赎内心的焦虑不安,可霉变的依旧在霉变,坏了的心没有被修补回来,甚至可能变得更坏。
另外一个关于人吃人的故事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海难过后,经过漫长的漂流,一艘船上仅幸存了一名女孩,而其他的幸存者却被她吃掉了。
事后,心理医生问她为什么要吃掉其他幸存者。
女孩说:“我吃的是鱼”。
医生问:“那我是什么?”
“鱼”,女孩答道。
“那么窗外的这些呢?”医生指着满大街的路人问道。
“好多鱼”
女孩疯了吗?或许吧。只是在极端环境下,她极端地走向了自我救赎的一条捷径,主动忽略了被残害者与自己的共性,将其视为敌人,仇人,甚至仅仅只是鱼。
这样她才能原谅自己的残忍,救赎内心的不安。
同样,
在《无人生还》中,
人人都走在自我救赎的捷径上
维拉•克莱索恩,即使明知是自己的故意导致了孩童的溺亡,也因此背上了对大海的恐惧,可依旧庆幸自己当时的“勇敢”,
她为自己在法庭上通过谎言把“握住了自己”而宽慰。“庆幸”就是她自我救赎的捷径。
而菲利普•隆巴德,对于以放弃二十多条人命而保全自己的做法,毫无悔改之心,他最常说的话是“不在乎!什么出界不出界,没那个事!”
他真的不在乎吗?我看未必,越是强调自己不在乎者,反而越是在乎。他自我救赎的捷径是“忽视”。
埃米莉•布伦特,这个虔诚的清教徒,固执的妇人,凡事非得给旁人立个榜样看看。
对于自己的冷漠而导致的仆人的自杀,依旧自诩为道德的捍卫者,连为自己辩护的念头都未曾动过。
她永远都认为没有什么好谴责自己的事情,可此事依旧是她心里的结。她自我救赎的捷径是“道义”。
麦克阿瑟将军,用职权除掉了自己的情敌,却怕丑事暴露,而退役后躲开军队里的那些老朋友,他自我救赎的捷径是“躲避”。
阿姆斯特朗大夫,由于酗酒而导致医疗事故,他自我救赎的方式是“从此滴酒不沾”。
安东尼•马斯顿,这个纨绔子弟,对于交通意外伤害所致的亡人事故,自我救赎的捷径是自诩“倒霉”。
罗杰斯夫妇,为了遗产把药藏起来导致前雇主老妇人心脏衰竭死亡,并继承了她的遗产,他们自我救赎的捷径是“忠心耿耿换来的理所应得”。
威廉•亨利•布洛尔,这个做了假证的警察,他自我救赎的捷径是认定受害者只是个“小混混”,不值得同情。
就像吃人的女孩把人看作是鱼一样,忽略了和受害人之间的共性,接受自己的残忍。
当然,还有法官劳伦斯•沃格雷夫,他偏执地主导了岛上发生的一切,但依旧以“公正”作为自我救赎的捷径。
不是谁都有罪,
但是谁都有犯过错。
我不觉得《无人生还》中谁的死是冤枉的,这就像是个寓言。
不论贫富贵贱,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年轻或老弱,不论男女,不论宗教背景,不论有过什么辉煌的个人历史,都在承受煎熬,接受惩判。
不是谁都有罪,但是谁都犯过错。可即使是孩童,面对自己的过错,最先想到的或许也不是纠正和反思,而是先找借口,甚或欲盖弥彰。
如果说这是捷径,不如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受谴责,不受冷落,不受惩罚,可是带给自己的却是内心的煎熬。
我自己也犯过很多的错,各种各样的错。而面对错误时,为了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救赎,我走过很多捷径。
可以说,“庆幸”、“忽视”、“躲避”、“许诺”、“理所应当”、“道义”等等这些捷径我都走过。但最终救赎我的不是这些捷径,而是时间和遗忘,因为都是小错。
而我们每天面对的世事人情,有多少都是在彼此的自我救赎的捷径上相互交错?面对过错,我们终究还会习惯性地选择自我救赎的捷径,坦诚是多么的稀缺。
就像《无人生还》书中描写的那样,每个人登上岛屿,都怀揣着期许,保持体面,可当他们的罪过被一一宣读时,他们都可以找出足够的理由去说服别人,去说服自己。
这多么像生活中的自己,面对过错,我们可能都在试图去说服别人,说服自己,这是自我救赎的捷径。
在这条捷径上,我们无人生还……
这是第二篇读书心得,
由读者“阿锐”提供,
感谢他的参与!
下一篇是《呼兰河传》,
征稿时间:1月20日至1月31日,
淼哥和他的朋友期待您的分享。
活动参与方式?请点击:
哪36本书?请点击: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留言点赞前30位名单:
读书有益,分享快乐,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很庆幸,当我读完阿加莎的《无人生还》时,我已经31岁。
我不知道是否自己成熟的太晚,但我必须承认,如果放在10年前,我只能从中读出节奏紧张的杀人游戏,却读不出岛上十人的自我救赎。
不可否认,十人皆罪人,罪人应当受到惩罚。只是惩罚往往仅能伸张正义,却救赎不了内心的罪。
曾经犯下的罪深埋在内心,
便如霉菌般点点斑斑、
甚至浸腠入理。
把“罪”暴晒在阳光之下,需要莫大的勇气,没有人愿意将污点公之于众,任人评述。
而当污点进而使心灵发霉变质之时,更多人的选择便是将其埋地更深。
如果没有勇气让自己去接受阳光的暴晒和正义的审判,那么很多人会选择自我救赎。
只是在自我救赎这条道路上,有太多的捷径,比如:能力、处境、妥协、原谅甚至是道义。
这些捷径或许可以救赎内心的焦虑不安,可霉变的依旧在霉变,坏了的心没有被修补回来,甚至可能变得更坏。
另外一个关于人吃人的故事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海难过后,经过漫长的漂流,一艘船上仅幸存了一名女孩,而其他的幸存者却被她吃掉了。
事后,心理医生问她为什么要吃掉其他幸存者。
女孩说:“我吃的是鱼”。
医生问:“那我是什么?”
“鱼”,女孩答道。
“那么窗外的这些呢?”医生指着满大街的路人问道。
“好多鱼”
女孩疯了吗?或许吧。只是在极端环境下,她极端地走向了自我救赎的一条捷径,主动忽略了被残害者与自己的共性,将其视为敌人,仇人,甚至仅仅只是鱼。
这样她才能原谅自己的残忍,救赎内心的不安。
同样,
在《无人生还》中,
人人都走在自我救赎的捷径上
维拉•克莱索恩,即使明知是自己的故意导致了孩童的溺亡,也因此背上了对大海的恐惧,可依旧庆幸自己当时的“勇敢”,
她为自己在法庭上通过谎言把“握住了自己”而宽慰。“庆幸”就是她自我救赎的捷径。
而菲利普•隆巴德,对于以放弃二十多条人命而保全自己的做法,毫无悔改之心,他最常说的话是“不在乎!什么出界不出界,没那个事!”
他真的不在乎吗?我看未必,越是强调自己不在乎者,反而越是在乎。他自我救赎的捷径是“忽视”。
埃米莉•布伦特,这个虔诚的清教徒,固执的妇人,凡事非得给旁人立个榜样看看。
对于自己的冷漠而导致的仆人的自杀,依旧自诩为道德的捍卫者,连为自己辩护的念头都未曾动过。
她永远都认为没有什么好谴责自己的事情,可此事依旧是她心里的结。她自我救赎的捷径是“道义”。
麦克阿瑟将军,用职权除掉了自己的情敌,却怕丑事暴露,而退役后躲开军队里的那些老朋友,他自我救赎的捷径是“躲避”。
阿姆斯特朗大夫,由于酗酒而导致医疗事故,他自我救赎的方式是“从此滴酒不沾”。
安东尼•马斯顿,这个纨绔子弟,对于交通意外伤害所致的亡人事故,自我救赎的捷径是自诩“倒霉”。
罗杰斯夫妇,为了遗产把药藏起来导致前雇主老妇人心脏衰竭死亡,并继承了她的遗产,他们自我救赎的捷径是“忠心耿耿换来的理所应得”。
威廉•亨利•布洛尔,这个做了假证的警察,他自我救赎的捷径是认定受害者只是个“小混混”,不值得同情。
就像吃人的女孩把人看作是鱼一样,忽略了和受害人之间的共性,接受自己的残忍。
当然,还有法官劳伦斯•沃格雷夫,他偏执地主导了岛上发生的一切,但依旧以“公正”作为自我救赎的捷径。
不是谁都有罪,
但是谁都有犯过错。
我不觉得《无人生还》中谁的死是冤枉的,这就像是个寓言。
不论贫富贵贱,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年轻或老弱,不论男女,不论宗教背景,不论有过什么辉煌的个人历史,都在承受煎熬,接受惩判。
不是谁都有罪,但是谁都犯过错。可即使是孩童,面对自己的过错,最先想到的或许也不是纠正和反思,而是先找借口,甚或欲盖弥彰。
如果说这是捷径,不如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不受谴责,不受冷落,不受惩罚,可是带给自己的却是内心的煎熬。
我自己也犯过很多的错,各种各样的错。而面对错误时,为了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救赎,我走过很多捷径。
可以说,“庆幸”、“忽视”、“躲避”、“许诺”、“理所应当”、“道义”等等这些捷径我都走过。但最终救赎我的不是这些捷径,而是时间和遗忘,因为都是小错。
而我们每天面对的世事人情,有多少都是在彼此的自我救赎的捷径上相互交错?面对过错,我们终究还会习惯性地选择自我救赎的捷径,坦诚是多么的稀缺。
就像《无人生还》书中描写的那样,每个人登上岛屿,都怀揣着期许,保持体面,可当他们的罪过被一一宣读时,他们都可以找出足够的理由去说服别人,去说服自己。
这多么像生活中的自己,面对过错,我们可能都在试图去说服别人,说服自己,这是自我救赎的捷径。
在这条捷径上,我们无人生还……
这是第二篇读书心得,
由读者“阿锐”提供,
感谢他的参与!
下一篇是《呼兰河传》,
征稿时间:1月20日至1月31日,
淼哥和他的朋友期待您的分享。
活动参与方式?请点击:
哪36本书?请点击: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留言点赞前30位名单:
读书有益,分享快乐,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