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正向

以下文章选自《杨丽红工作室》
 
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
 
阅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一年前学校就发了这本书,我读了前面几个章节;跟随新网师打卡,我是以此书为主体来进行阅读打卡的,阅读感受相对就细腻了很多;这次网研社共读,督促我静心阅读,进一步梳理其中的重点,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正向,能够努力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每一次看到这个图表,我都会反复询问自己:这些重点要素,我真的在教育教学中关注并且落实了吗?学生的核心素养究竟能够达到哪一个层阶呢?在关注升学率、无限强调分数的今天,我能够注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吗?
 
提醒我和我的朋友们:
 
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要鼓励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做得更好: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再细化一点,是要注重六大素养的培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讲这些内容背记在心中,落实在平素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付出的努力还很多。
 
打卡日记2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凝练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最让我关注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抛开高中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另起炉灶。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即使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尚未做新修订的情况下,也要自觉地以高中阶段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参照,准确领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内涵和实践路径,为己所用。结合学段特点,把学科核心素养有机的融入自己的学科教学实践之中。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陪伴自己的女儿走过了小学、初中阶段,她今年读高一。我也在陪伴自己四年级的小侄子学习语文。
 
我最想做好的是小学、初中、高中的知识贯通,能把这种贯通融为一体,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做好的一件事情。
 
在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的时候,我会以文中的理论和一些案例,来很好地指引自己今后的工作,希望自己做得更好。
 
素养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打卡日记3  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
 
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走向,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人若想让自己由内而外的散发魅力,要注意个人素养的修炼,这样才能有更好的行为习惯,更好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精神走向更好的远方。
 
就结构而言,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
 
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
 
就内容而言,素养具有广泛性。
 
就表现而言,素养具有稳定性。
 
就功能而言,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
 
要多阅读,要注意修炼自己的内心,要自律,要让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阅读中,让自己的知识丰厚;在自我修炼中,修剪自己的“枝叶”;在修炼过程里,让自己扬长避短。
 
作为一名老师,个人的素养是很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素养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老师心中要有素养,才能更好地去带领学生成长,成就更好的自己。
 
打卡第4天  核心素养的意蕴:基础性 生长性 共同性 关键性
 
在“基础性”这个章节里,讲到了毛竹的成长。毛竹在最初栽种的4年中,仅仅长了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它们会以每天大约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6周就能长到15米!其实,在前面的4年里,毛竹已经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人的发展亦是如此,要在基础和根基上下足功夫,才能赢得未来。
 
生长性。如果说受精卵是生命的源头,核心素养则是一个人精神的源头,是其他素养的种子,为人的素养的全面形成提供持续的动力,因此也被称为素养的DNA。“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中国俗话,反映的正是这样一种预示力,而这种预示力正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资格。
 
共同性。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共同生活,共同发展,所以必须具备共同的素养。
 
关键性。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了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了。
 
所以,对于学生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要求,都要从基础做起。很多东西一时看不到成效,但是你要对它将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它就是为将来的发展奠定着你看不见的基础。
 
但是,它一定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或好或坏,因为它是有延展性预示性的,而且这种底子在将来再去更改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打卡日记5  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
 
这是因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心灵,被学生视为榜样。
 
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修炼,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作背景乃至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人格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品格。
 
我的感受:
 
要关注仪容仪表。出门不能穿家居服装,这不礼貌;走进校园,走上语文课堂的讲台,不能穿着随意的休闲服装,因为要对课堂有最起码的尊重和敬畏。
 
跟人说话是要彬彬有礼的。粗俗的话一出口,学生对我们评价就会降低,那我们如何让学生做文明少年呢?
 
要诚信对人。这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面的一个重点,如果老师都不能做到诚信,如何以身作则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打卡日记10  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关于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培根有过经典的阐释: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对学科的育人价值,我们既要注重其全面性,又要凸显其独特性。比如说语文学科应该强调语文学科的精气神,文学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教学活动安排,应更多地让学生感受文学和文字的魅力,陶冶情操。
 
比如我们阅读一些经典的作品,像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我们就要感受这篇独特的散文,它专属于季羡林先生在那个独特的历史阶段,他独特情感的表达,当然也有他独特的语言风格,需要带领学生反复地去读、去品、去感受。
 
可能我们生活中也会看到一株藤萝被砍断,只是惋惜一下它被砍断了或者说痛恨一下砍断它的人下手太狠了。但是我们却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在文中对这株被砍断的藤萝痛彻心扉的难过,呼告,内心的压抑。因为在他心中紫藤萝有很多的象征,象征美好的事物,象征太多生命的意象。
 
当它被毁灭的时候,季羡林先生的心是非常痛的。
 
我们带着学生去品鉴,就不能光去读读文字啊,要通过用心地阅读,通过品鉴语句,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能够通过文中反复的修辞,排比的句式,一些词语的反复运用等等来强调他的情感。
 
逐渐地走进作者的内心,这是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做好的。
 
打卡日记11  学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科认知功能
 
学生通过这一面镜子应该可以认识到和理解客观世界。对同一事实,由于每个人关注的问题不同,每个人的回答可能都不相同,即使关注同一问题,由于对问题思考的层次和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回答也都不相同,这对学科教学的启示是:我们必须注重方法论和认知方式的教育。
 
学科就好比眼镜,每学习掌握一门学科,就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视力,把这门学科所反映的各种现象看得更清楚。
 
二、生活导向功能
 
任何学科知识就其来源而言,都来自生活和实际,就其性质而言都高于生活和实际,正是由于学科知识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能够引领提升指导生活。
 
三、情绪激发和审美涵养功能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美丽的,能让人获得精神享受,只有引导学生体验学科之美,才能培养他们对学科的热爱和崇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比如说文言文不能只是抠着要考试的文言字词的翻译,人物的分析,更多时候,我们要想一想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哪些,课标上强调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智慧等等。
 
比如我们学习《周亚夫军细柳》,能够看出来周亚夫的军纪严明,严以自律,而且他对所有人都是用严明的军纪来要求的,所以他人格的魅力就让我们感受得到了。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帝胸怀的宽广,他对人才的任用,他能够包容周亚夫对他所谓的不敬。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学习过程的乐趣与学习结果带来的成就感融为一体,学生就有可能在学习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培养学生使用知识的兴趣,容易使他们只专注于学习的结果而忽略求知的过程。
 
在学习中,享受过程中的成就也是极其重要的。
 
四、思维和智慧启迪功能
 
比如说文科的论文写作,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外,还应让学生理解各种表达形式、格式及其内在的思维方式,学会学科式表达与思维,关注学科表达的独特方式及其逻辑性、清晰性,做到合乎规范逻辑,准确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想。
 
我们一直在进行提升学生思维力的训练。比如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我们就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级的学习——第一个层级是“写了什么”,也就是概括内容,相对来说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完成这个任务的。我们会告诉学生用“什么人+什么事”的格式来概括,相对会比较好。第二个层级相对就比较难,是“如何写”。比如说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使语言达到我们想要的魅力,再比如说他用了哪些关键词,或者说他用了哪种写法来实现这样的语言魅力等等,这都是我们要带领学生去学会,而且会学以致用的。第三个层级是更难的,也是我们想让学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你要揣测一下为什么作者要人物有这样的性格特征,情节中为什么发生这样的波澜,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什么设置得这样激烈,文章的开头为什么用这样的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文章的前后照应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设置,课文的结尾为什么给我们留下这么多思考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要揣测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进而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
 
那就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看这篇文章,进而思考自己在写作中如何运用。
 
慢慢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就融为了一体,自然而然提升了阅读的兴趣,写作的能力。这样,阅读与写作就双向促进了。
 
01
 
学科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打卡日记12  学科大概念
 
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有一种惶恐不安的感觉,因为它说出了我们在很多学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就是零敲碎打。
 
对学生进行“文本解剖尸体式”的提问,有老师一节课可能会碎问二三十次,甚至四五十次之多,也就是在不停地提问,不停地让学生快速回答。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大框架,也没有大结构的提纲挈领,就让学生在零敲碎打的问答中学完了。下课以后反思,就会觉得,好像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又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
 
书中说,传统的教学过于关注知识点,这样的教学可称之为细节教学或细节教育。
 
如果学习者过于关注知识点的细节,就可能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这其实是很可怕的。学者鲍鹏山曾指出,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
 
跟我们用手机、电脑,通过微信、QQ等平台来进行碎片化阅读有一拼。
 
很多人满足于每天都浏览了众多的信息,包括文章的片段呀,一些新闻啊,包括一些时事政治的文章,好像一直在接受新知识。当然,跟时事政治接轨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我们的思考不能一直在碎片化阅读中停步不前。
 
我们需要有一个整体意识,否则我们拿回了无数粒知识的沙粒,也只能聚成一片沙漠而已。而人们爱看的是沙粒集合成的金字塔,有组织的知识才有核心竞争力。
 
我觉得应该冷静下来,看看我们的教育教学,大学科概念,我们做的是否够好呢?
 
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以新课标为指导,要让学生提升怎样的语文素养,比如说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比如说汉字等等,在这样大框架的指导之下,我们提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和综合素养,才真正能行之有效。。
 
打卡日记13  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今天读到《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这个章节,觉得文中一组组的数据触目惊心,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首先我们来看朱永新老师所说的: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反过来说,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纽约时报》在2012年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如果学生受教育水平在倒数1%的老师的班级,其负面影响相当于缺失全学年40%的课;但如果受教育水平在前20%的老师的班级,其正面影响相当于比他人多学了1~2个月。
 
更为有趣的是,该文援引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即使在由平均水平老师执教的班级,也比由倒数5%水平老师执教班级的学生,在将来生涯中平均每人多挣140万美元。
 
看到这些,是不是觉得很有震撼力,也很有冲击力呢?
 
为人师的我们,如果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太靠后,如果成了这倒数的1%,学生跟着我们的学习,只会说是他们人生很大的弯路,或者说是他们极大的损失,因为学生相当于缺失了全学年40%的课,这样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引领和知识的帮助很有限的。
 
那些优秀的老师,比较靠前的前1/5的老师,却可以让学生比其他学生在同一时间里相当于多学了1~2个月,也就是25%的学业,这是很厉害的呀!
 
即使那些中等水平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比起那些水平靠后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一辈子要多挣140万美元,也是很厉害的呀!
 
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于教师素质的提升,所以我们要有一份责任心,也要有危机感。
 
就像今天一位专家提到的,我们是在诲人不倦,而不能是毁人不倦。
 
教师素质如何提升?
 
专业提升,第一是我们的学科专业,第二是我们的班级管理专业。在这两项专业中大家能够稳步向前,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腾空自己,从零开始。
 
通过阅读-实践-反思-再实践-再阅读,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逐渐提升自我。
 
我们提了多年的改革,最根源是在教师的改革,教师的改革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与时俱进,跟上学生成长的脚步、时代进步的脚步,我们可以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贵人。如果我们不思进取,拿着N多年前的知识和内容来教学生,那只会荒废学生的时间,学生现在所学过少,将来收入就会很少,而且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很低。
 
打卡日记14  教师的核心素养
 
书本摘抄:
 
加拿大教育学家马克思·范梅南说过:“老师就是他所教授的知识,一个数学教师不仅仅是碰巧教授数学的某个人,一个真正的数学教师是一位体现数学生活,在数学中的教师,从一个很强意义上说,他就是数学的某个人。”
 
自古以来优秀教师都表现出对所教学科和内容无比热爱,并在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中获得满足。教师对学科的爱和投入,会显著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态度。实践证明,那些在学科教学中体验到意义价值,激动和欢乐的教师,会向学生传达出一种强有力的邀请意愿,邀请学生也来分享这种体验,从而使学生相信学习的内在价值。
 
我的个人感受:
 
当教学到了某一个层面的时候,就变成了自己所追求的一种事业。
 
我一直认为,语文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尤其是对语文教学有着执着的爱。我从小学调到初中任教,中间又经历了招教考试,单位的变更,每一次都是对我个人的一种挑战。
 
教小学的时候,知识相对较浅,对活动能力的提升关注度比较高;后来到了初中,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初中学生是要升入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家长们是充满期待的。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矛盾冲突,还是和谐统一呢?我一直在苦苦追寻答案。
 
这十几年的实践中,我发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与知识的获得是不矛盾的。
 
比如说我们读名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专题的归纳。读《西游记》,可以看里边的叠词,可以分析这四个人取经路上的贡献,可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感受作者在选材上的巧妙,也可以感受天、人、神、妖,不同世界的活法和侧重点,这样能力的训练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反而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去感知文本。知识的提升也是不知不觉中间进行着的。
 
我们学习美的散文,不要单纯去分析,去讲解,可以让学生用声音来学习。
 
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学习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学习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等等,可以让学生录成朗读音频、视频,通过读,通过自己有表情地读来感知文本,与作者深度共鸣,这样的学习才更是刻入学生内心的。
 
再比如说遇到一篇文章,我们把自己的感受和学生分享,听一听学生感受的分享,在这样思想的碰撞中,师生的理解能力都提升了,我们的阅读兴趣都在提升。
 
我带某一届学生,他们刚入校的时候,为了激励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我曾经把多篇经典中写饥饿和吃的文段给大家做了分享。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面对黑白黄不同颜色馒头的那种自尊,还有那些难以保持自尊的难过等等;《百万英镑》中对于饥饿的描写;季羡林先生写的那些关于饥饿的深刻的记忆等等。
 
这些内容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学生也愿意跟着老师的引领走上名著经典的阅读,语文成绩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读到书中《教师的核心素养——学科素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特别有共鸣。
 
比如这里提到了它的深刻性,独到性和广博性,这其实是对我们更高的要求,要有钻研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而且自己的知识要广阔博大等等。
 
每位老师真正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真的需要是那一汪清泉,那一片海,那一个浩瀚的宇宙,才可以的。
 
打卡日记20  跨学科素养
 
跨学科素养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意识提高自身跨语文、跨数学等方面的素养,要对生活的各个层面(时事政治,经济发展,科技动态,乡土人情……)所涉及的各种知识有所把握,要细心研究如何从学科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之处提出探究问题
 
我所教的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还有信息技术学科之间是有交叉的,甚至包括音乐,包括美术,包括体育等等。
 
比如说历史,今天在讲到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的时候,我提到了本文发表于1933年,军阀混战到了一定的阶段,而且日本侵略中华已经开始,国民的生活处境可想而知。
 
但是我让学生在不查背景资料之前,先说“你觉得这篇文章像是写的什么时间段的人们的生活”。有孩子们说的是改革开放,有的说的是祖国强大,感觉是生活非常惬意时候的一段生活,那就是通过朱自清先生的语言,我们的确感到了清新隽永,生活的美好,还有那种追求和向往等等,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所以我们没有读出来生活的苦恼,血腥等,这也应该说专属于这一课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吧。
 
包括我们学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还有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学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等,每一篇文章都不可能脱离历史时代而单独存活,所以语文跟历史的关联是比较密切的。
 
说到跨学科素养中,还有信息技术的运用。语文学科不能单纯靠语言文字,借助于现代信息的使用,可以使自己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比如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我直播了一个宣传片,全文配着美丽的视频,特别像水墨画一样。丽江的美,通过声音,通过画面和音乐,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对于作者的语言更加喜欢。
 
比如语文和音乐的关系,配乐朗读,还有音韵之美,节奏之美也可以很好地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还有美术的那种构图美,留白,着墨的多少,等等,跟写作文是不是很有关系呢?
 
我们由此来激励学生,多学科跟语文联系在一起。
 
打卡日记25  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路径——学科活动
 
杜威指出,真正的知识应该是主体与客观对象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与经验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果,因此他强调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各部分知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教师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而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的,这就是使教材心理化。
 
一、学科活动的哲学论解读
 
二、学科活动的教学论价值和意义
 
学科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科活动,包括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其中学的活动是根本。
 
什么是语文呢?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语文活动组成,什么是语文活动呢?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活动,听、说、读、写应该是基本形式,但很多语文课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其他活动上。
 
学科的学习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靠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比如说我们最近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散文单元,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学习是有声音的,这些美文仅仅依靠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去掌握品鉴的方法和侧重点,但更多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去品尝这道饕餮盛宴,让他去尝一尝,闻一闻,甚至去了解一下这道菜的做法,慢慢地学生就会成为一个品鉴的大师,他慢慢也会学以致用,写出来更好的作文。
 
打卡日记26  教育素养
 
阅读到“教育素养”一部分的时候,震惊于书中对一个老师的要求。
 
教育素养,来自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学生学习规律的尊重、敬畏以及深刻的理解、掌握和自觉而成熟的应用与贯彻,来自教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赖与开发,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爱护与保护,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欣赏,来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素养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
 
每一条都是对自己更高的标准。
 
比如第一条,信息素养。我们就要从大量的信息中能够快速筛选到自己想要的重点信息,并且能够灵活地支配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并乐意与他人分享不同的见解或信息。
 
第二条,创新素养。对教育教学具有挑战性,好奇心,想象力,这应该是对我们一个更高的标准,因为教育教学的经验是我们的优势,有些时候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一些障碍,会让我们止步不前,所以对于教育教学的好奇心,挑战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条,跨学科素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仅是要有语文知识,还要有更多知识。首先我们说文史不分家,语文跟很多历史知识是相关的,有些时候他可能还牵涉到数学学科的知识,比如说理科思维。有些时候跟地理、生物知识也息息相关。所以老师知识的广博性不仅仅是对课文,对于美文,对于经典,还有其他学科的知识,也便于我们在教学中相联系相交叉相渗透而能提出探究的问题。
 
第四条,媒体素养。这说的是教师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这一点对于我们每天疲惫于忙碌各种事宜的一线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还要继续努力。
 
第五条,社会参与和贡献。这也是要求我们不要说我关起门来搞教育,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搞语文教育教学。学生和老师都是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当然可以用我们的文字,我们的力量,我们的爱心,我们的学科优势等等。
 
第六条,自我管理素养。在这里看到最关键的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做一件事情,我们要定好目标之后,矢志不渝地向前奋斗,刚起步,然后做得很好,坚持一段时间也可以,关键是持之以恒。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关于时间管理,提到了拖延症,我很有感触。明知道这个工作必须要做,但总想着时间还早,等一等,等一等,其实这一长段时间都在纠结于一个事情,并没有放松,但自己却不着手去做。真正着手做,你会发现,也就用了一点点时间就能完成。
 
在教育素养这六大块上,关键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当好一名优秀老师不容易,能够提升个人素养和学生素养的老师也是极受挑战的,我还要加油。
 
对于教育教学的好奇心,挑战心是非常重要的。
 
打卡日记27  关于命制试题
 
书本摘抄——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究竟要考什么?是知识、技能,还是能力、素养,这是命题工作的方向和灵魂。
 
所谓千古文章意味高。
 
可以说立意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命题的灵魂,我们要确立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命题理念,致力于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及有价值的学业成就。
 
要改变碎片化知识和鼓励技能的习得,改变过分关注确定性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状,要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能力,运用结构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念,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要从关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学科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复制反应到关注个人对知识的建构解读感悟,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
 
个人感悟——
 
反思一下我们平时出题,尤其是要注意出一些大型考试题的时候,是不是只是关注了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题,或者说能够照着别人的题进行的复制粘贴,对于他为什么出这个题?这个题型为什么这么出?他能考察学生的什么知识,什么能力?我们是否曾经考虑过呢?
 
尤其是在这几年部编教材的使用,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再次认真解读初中课标,甚至我们要解读高中语文课标、小学课标的内容,做到知识的贯穿,能力的一贯性发展,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想要真的出原创题,你首先得知道什么题型是对的。
 
我每年都要做一做当年的全国45套卷。在做试卷的过程中能感觉到一些重点城市的出题动向,我也会去明确这些题目背后的理念,他们以新课标的考核,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考察等等,都是我重点关注的。这样出卷会很累,但是为了自己的进步,也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
 
打卡日记28  教学观重建
 
文本摘抄——
 
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的,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研究教学主体而言的,这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必须确立的三大基本理念。
 
我的感悟——
 
结合这一点,主要谈一谈“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的”。
 
在这次带领学生参加5天4夜的军训活动的时候,因为老师是分到学生宿舍里陪伴学生休息的,我听到一个宿舍7个女孩中有4个都提到了,将来要当老师。还有一名学生说,自己不但要当老师,还要当班主任。
 
我问,为什么呀。
 
她说,自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他们拼命玩,玩得很开心。
 
当她这样说的时候,说明了她在学习生涯中可能是缺少的一些东西,当然我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得轻松,或者说玩得happy。但是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的时候,面临着不能有丝毫松懈的考学压力的时候,谁又敢让自己彻底放松呢?
 
当然,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还是要更多的走近学生,能听一听他们心声。我们尽可能做到劳逸结合,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也是有超越自我的快乐的。
 
打卡日记29  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
 
读书摘抄——
 
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如果你教过《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学生会在课外喜欢读《红楼梦》;如果你上过《烛之武退秦师》之后,学生会在课外喜欢读《左传》;如果你指导过作文之后,学生爱上了写作并养成了练笔的习惯,那么这样的教学就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受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我的感悟——
 
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教了一个篇章,鼓励学生爱到了更多的篇章,爱上了一本书,爱上了这一个人所有的书的时候,这是我们引导阅读教学成功的表现。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曾经带一届学生,刚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告诉了大家,经典文学有无穷的魅力,当时列举了书中这些人的饥饿,《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拿自己的黑面馒头,混合着雨水来盛别人盛菜剩在菜盆里的那一点儿咸汤,那种自尊,那种难堪;他在润叶姐家一口气吃了好几个馒头的狼吞虎咽,他觉得自己还可以一口气再次上十几个吧。还记得《百万英镑》中的主角,饥肠辘辘地看着那个小朋友扔的那个梨,多么的犹豫不决,想捡起来,但是又不敢捡,当梨子最终掉进下水道的时候他懊悔不已。我还讲了季羡林先生的《在饥饿地狱中》一文中写到的一辈子都忘不掉的饥饿,等等。
 
学生听过老师的引导之后,《平凡的世界》一书就在我们班里出现了很多本,大家在闲暇时间就翻开名著读一读,看一看,能对于孙少平高尚的精神,对于人们面临苦难时那种不屈不挠地坚持向前的精神,都有了更深刻的感知。
 
第二件事情,是最近带着学生学习了曹文轩老师的《孤独之旅》,我给学生讲述了《草房子》里边很多的人物,像文中的主角杜小康,校长的儿子,那个不长头发的小朋友,还有那个让人怜爱的小姑娘等等等等。学生学习了写法,在阅读中就会有更多和作者共鸣的地方,他们也学会了更全方位去点评一个人。
 
这样的课堂教学,孩子们才是喜欢的,才是真正对他的长远发展、一生发展有成效的。
 
打卡日记34  阅读 思考 表达
 
读书摘抄——
 
阅读,思考,表达三个教学环节。
 
阅读环节。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阅读教科书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地阅读。我们把引导学生完整地、全面地、独立地阅读教材,看成是课堂教学最具本质意义,最具基础性价值的教学环节。
 
思考环节。学生不仅要弄明白疑难性的问题,还要弄明白质疑性的问题,我们把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看成是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表达环节。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可以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组织学生讨论,看成课堂的内在要素和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
 
阅读感悟——
 
当我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觉得似曾相识。当我看到这里面的反面做法和正面引导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和自己正在努力行进的方向。
 
我们鼓励学生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其实就是尊重学生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能够知道作者写了什么,如何写的,甚至要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与作者产生共鸣。
 
思考环节,也就是让学生大胆质疑,能够有自己的想法,能够真正在阅读中提升自我。
 
第三个是表达,这也是我们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且要引导学生,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表达的环节中来。
 
我们学习《散步》这篇散文,学生就可以看到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就会知道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他甚至会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自然景物来作为代表性的事物写入文章里呢。
 
还有学生就会问,文章里的妻子被着墨并不多,她是否可有可无呢?我们的回答要找到相关的依据。
 
还要让学生更尽情的表达出来呢。用声音来朗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小作文来表现自己的学以致用。
 
打卡日记35  整体化策略
 
今天阅读的是关于“整体化策略”,尤其提到整体化的意蕴:
 
一是联系,强调的是关联,而不是孤立。
 
二是组织,强调的是建构,而不是复制。
 
三是整合,强调的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反应。
 
在这里首先要强调一点就是联系。
 
因为在教学知识的过程里,语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跟数学,美术,历史,地理,生物等等都要联系在一起。由此想到自己平常的教育教学,是否真的注重了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同时又注意了跨学科的联系呢?
 
我还想到了在进行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学习中有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在这里就要拥有一些美术的鉴赏,比如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而这些画面又如何巧妙地运用凝练的语言来表现呢?像艾青的《向太阳》《假如我是一只鸟》等等。
 
说到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一直强调的是文史不分家,语文和历史知识肯定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去了解一位作家,了解他的作品等等。同时我还想到,我们现在欠缺语文和数学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说的理科思维。有些时候我们做语文教育教学,似乎情感性的东西比较多,而相对于理性思维就欠缺了一点,或者表述的过程里语言的凝练,思维的清晰,还有线索的明了,是不是还欠缺一点呢?理科的思维,简单明了的表述,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比如最简单的吧,我们教学生去做一道阅读鉴赏题,那就让学生罗列出来1、2、3、4、5……这样,自己讲得清楚,阅卷老师批改的时候也能抓住重点。这就是我们让学生用文学语言文字表述的时候,出现了理科思维中的简洁明了,这就是极好的一种成长。
 
打卡日记36  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我们把这个学派称为文化教育学,是切合其特点的,关键是把成长着的青少年引向客观文化,以此帮助他们发展自己潜在的才能。举例来说,青年人可以从诗歌中学习,对事物的观察和感受。其感知能力,随学习接受诗歌和理解诗歌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他将按照诗歌提供给他的理想人物作为榜样而去塑造生活,他在接触诗歌的过程中本身成了另一个人,他的能力也随之而增长。
 
音乐,造型艺术以及一切文化领域都有同样的作用。
 
当我看到这个章节的时候,内心是深受触动的,我们知道读诗歌可以使人灵秀,平时唱歌,绘画,其他的艺术类的活动,的确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放松人的心灵,让人在做好自己专业的同时达到劳逸结合且提高效率的效果。
 
它居然成了教育学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激发一个人潜在的才能。
 
所以,我们教育者不仅仅是带着学生把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学一学,也让学生听听音乐,学学绘画,朗诵一下诗歌等等,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读书交流中的诗歌朗诵会,音乐展示会,甚至把语文和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把语文和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是不是都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全面才能,提高他的学科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呢?还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哦。
 
举行诗歌朗诵会,以名家名篇为主,可以朗读《繁星》《春水》《泰戈尔诗选》,能够跟课本上的内容相扣合。或者进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边读《朝花夕拾》《西游记》,边随意地画简笔画来配图,来提升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感,这是双向促进的学习过程。
 
打卡日记37  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第三章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第一节 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
 
读到这个章节相关内容的时候,想起了几句经常响在耳边的话:
 
话语一:“如果不谈成绩,不谈考试,这个孩子可是个好孩子!有担当,有团队意识,非常有能力!”
 
话语二:“这个知识点,我讲了,而且讲了很多遍,绝大多数同学都学不会,那不是老师的责任,是学生没有好好学!”
 
话语三:学校领导听课反馈:“有些老师讲课的时候,讲得滔滔不绝,可是绝大多数学生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不太好呢?”
 
老师回应:“他们不学,我们怎么办?”
 
针对上述这些话语,结合“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这个章节,谈谈我自己的思考,与君共勉。
 
思考一:
 
为什么我们要用唯一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呢?毕竟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中肯的,能够激励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就应该是好的!
 
单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是片面的,缺乏远瞻的。
 
思考二:
 
老师讲的是知识,是课本上的内容,是不是真正针对学生去讲的呢?我们是否思考,这是否真的是在进行的“人的教育”?这些知识能入到学生心里吗?
 
思考三:
 
如果说有几个学生跑神,或者说学习状态不佳,我们都可以理解,毕竟教育也不是万能的,而且有一些局限性,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原因有很多,不是老师们都能一一解决的。但是如果一个班绝大多数学生都听得昏昏欲睡,教育者是否也可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我们是否真正在做的是“人的教育”呢?
 
正如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书中所言:“如果我当中学教师,绝不叫我的行业为‘教书’。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需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了;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课在训练思想,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课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健全的公民。”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实现,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强调人是教学的对象,在认识和实践上必须凸显以下几点:
 
一,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利益高于一切。二,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三,学生要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中心。
 
我想重点分享的第一点,尤其是其中这样一句话:教师在鼓励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考高分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
 
我们的眼中不能只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成绩,却丢掉了活生生的人。
 
我们的教学除了成绩和升学,还应该给学生一些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让学生真正能感受到,他在学校是快乐的,而且有能够寻找快乐的能力,有自我存在的价值感。
 
不由得想起来两年前的一名学生。当时分小组学习的时候,他的能力和成绩都比较靠后,就是小组同学眼中所谓“拖小组后腿”的人,而且因为一些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这名学生一直没有被加过分,能每一周不扣分就很不错了,他就被其他小组成员排斥了。
 
后来我想,我们所谓的分组教学,本是为了让每名学生都得到发展,受到小组同学的帮助,但是因为一些评价机制的漏洞,让一名同学每天都不快乐,没有进步的喜悦,不被团队接纳。反思一下:我们真正尊重了每一名被教育的对象了吗?
 
打卡日记38  理论指导实践,学而有效
 
阅读各位老师的打卡日记,内心很是震撼!因为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大家在专业学习中的那份热情,还有不竭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大家对于经典专著的解读,对于专家讲座的理解,对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智慧。受益匪浅!
 
这次学习,让我再次提醒自己:潜下去,静下来,学进去,用得好。
 
184210刘洪娥
 
刘老师对各位老师打卡日记的点评,突出了大家文章里的重点,点明了老师们阅读感悟中的亮点,也针对老师们在阅读中的收获、分享、感知、困惑等进行全面点评,特别有针对性,有引领性!从点评中,还能够看出来刘老师是用心地多遍深入阅读之后进行的反馈,这给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谢谢!
 
184297李冬伟
 
李老师这篇打卡日记写得非常全面和深刻,从聆听老师的讲座,再结合阅读专著,尤其是针对我们当下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去全面分析这些现存问题出现的根源,也有李老师自己思考到的解决方法。
 
这一篇文章是特别有思想深度,充满教育智慧的。向您学习!
 
173187王辉霞
 
王老师是一位深度阅读者!通过这篇打卡日记,我能感受到王老师对于教育教学专著的深度理解,王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来对这些理论进行了理性的剖析,特别有高度。
 
王老师用对话的形式,来再现自己对于专著的理解,非常的生动,可读性很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很有帮助。
 
183882陈维娜
 
陈老师这篇打卡日记写作角度非常巧妙,她是把怀特海的教育理念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不但学习了怀特海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中感受到这些理论的全面再现。
 
陈老师对一些看似深奥的理论进行了极好的诠释,对我们很有帮助!
 
184004黄同霞
 
黄老师这篇打卡日记,让我们感受到她对本书重点章节的高度概括,也突出了一个重点: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带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进老师想要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用心去思考,比起来老师单纯的说教要好得多!
 
黄老师这篇日记的表达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向您学习!
 
读书
 
阅读,思考,实践,方为有效
 
扫我
 
带你一起看樱花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

相关读后感推荐:

读书心得

《命若琴弦》读后感300字_《命若琴弦》读后感

《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增订本)》读后感500字_《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增订本)》读后感

《名著系列·幽默三国:动真格的军令状》读书体会_《名著系列·幽默三国:动真格的军令状》读书体会500字-800字

《文章家与先知(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集)》读后感500字_《文章家与先知(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集)》读后感

《古列尔莫·马可尼传:联络世界的人》读后感500字_《古列尔莫·马可尼传:联络世界的人》读后感

《世界杯》观后感400字_《世界杯》观后感

《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读后感500字_《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置换》读后感

《高质量陪伴: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型依恋》读后感500字_《高质量陪伴: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型依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