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想和思考
以下文章选自《落花流水的修行日常》
做投资如庖丁解牛,追求以无厚入有间,只有找到行业的内在规律和优质公司的成长路径,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才能事半功倍。
好公司的标准,一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
逆向投资是最简单也最不容易学习的投资方式,因为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品格,品格是无法学习的,只能通过实践慢慢磨炼出来。买早了还得熬得住,这是逆向投资者的必备素质。
投资决策不应该加入感情的因素。
2014年初,基金公司的行业配置中,对TMT和医药的超配程度以及对金融地产的低配程度都达到了十年之最。上一次如此失衡是在2010年年底。而现在2020年10月,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这次一定也是一样。不过正如巴菲特说的,我觉得要预测发生什么比较简单,但预测何时发生会比较困难。所以什么时候反转没人知道。
贪婪有两种,一种是在5000点时明知贵了,但还想得多涨一会再卖,另一种是在2440点的时候觉得便宜了,还想等多跌一会再买。
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无穷无尽,最重要的两点是估值和流动性,估值决定涨跌空间,流动性决定了涨跌的时间。说说流动性,我们都知道,M2的合理增速应该大致比名义GDP快2~3个点。2011年通胀水平大概为5%,GDP增速为9%,加起来有14%,所以合理M2增速应在16%~17%,但那年货币增速只有12%,与合理值相差了大约5%。5%是什么概念呢,2011年初M2存量是70多万亿元,等于市场流动性活生生少了3万亿~4万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好多东西的价格开始缩水,不只是股票,房地产在北京上海的表现也很明显,其他不管是大豆这种非生产性的,还是红酒都在下跌,白银在4月的一周下跌了30%,创造了30年以来最大周跌幅。流动性一旦收紧了,很多东西的价格就会撑不住,其中道理很简单,所有的价格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说你的资金和你所有东西的价格之和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纸币发明以前,我们把黄金和白银当作货币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次通缩,黄金和白银的数量增长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
关于空调行业,2000–2005年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期间格力股价几乎没动,美的海尔还跌了三分之一,2006年–2011年,空调行业的增速出现了下滑,但是这三只股票的股价涨了至少10倍。原因是2006年之后变成了格力美的双寡头的局面,他们加起来超过了50%的市场份额,这时候龙头企业就有定价权了。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地产行业,19年top100的房企成交规模为11.6万亿,行业集中度73%,而top10为28%,连30%都没有。未来房企市占率还会更加集中,现在大鱼吃小鱼,以后大鱼吃中鱼。跟空调不同,房地产的钱太好赚了,中央的三条红线就是希望这个行业有更健康的发展,到对房企的估值我觉得现在5倍估值的会价值回归,更高估值得看房企未来多元化能到怎样的地步,房地产是永续行业,只是大家不认可,这和短期政策导向大众情绪也有关系。但现在买龙头依然是最好的选择,每年5%的分红都让你秒杀银行理财产品。
不为精彩绝伦的牛股倾倒,不被纷繁复杂的个例迷惑,不抱侥幸心理,不赌小概率事件,坚持按规律投资,这是投资纪律的一种体现,也是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
投资经验就像旧衣服,于己合身的,于人往往并不适合,投资中的任何感悟和总结都有各种局限性,只有自己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满身伤痕以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之路。
大家往往敢买债券不敢买股票,巴菲早在1977年就说过,股票不过是穿着股票外衣来参加华尔街化装舞会的、长期资本回报率为12%的债券,想清楚了这点,对股市进行逆向思维也就容易了。
国庆第一天高速堵成狗,每次放假高速公路就成停车场,为什么呢?中国基建投资占GDP的比例为世界发展史上最高的,但这是个增量和存量的问题,从增量上看,我们的基建增速之高古今中外少见,从存量上看,我们的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与发达国家还相去甚远,人均固定资本存量仅为美国、日本的七分之一。但也要看到我们人口众多和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
股市的历史就是政策与经济博弈的历史,经济好时股市不一定好,经济差时股市不一定差,因为看得见的手经常干预看不见的手。政策与经济的博弈,依据历史经验看,最终胜出的一般是政策,因为政策的特点是不达目标就逐步加码,直到达到目标为止。所以说A股是政策市,不是经济市,因为看得见的手经常打败看不见的手。政策底领先于市场底,市场底领先于经济底。
投资者对未来的成长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而对于现有的价值却视而不见。不珍惜已拥有的,而对未到手的抱有过于美好的想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人性。
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发挥自己的优势,买便宜的好公司,注意安全边际,注重定价权,人弃我取,在胜负已分的行业里找赢家,这些貌似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其实也是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
做投资如庖丁解牛,追求以无厚入有间,只有找到行业的内在规律和优质公司的成长路径,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才能事半功倍。
好公司的标准,一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二是它做的事情自己可以重复做。
逆向投资是最简单也最不容易学习的投资方式,因为它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品格,品格是无法学习的,只能通过实践慢慢磨炼出来。买早了还得熬得住,这是逆向投资者的必备素质。
投资决策不应该加入感情的因素。
2014年初,基金公司的行业配置中,对TMT和医药的超配程度以及对金融地产的低配程度都达到了十年之最。上一次如此失衡是在2010年年底。而现在2020年10月,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这次一定也是一样。不过正如巴菲特说的,我觉得要预测发生什么比较简单,但预测何时发生会比较困难。所以什么时候反转没人知道。
贪婪有两种,一种是在5000点时明知贵了,但还想得多涨一会再卖,另一种是在2440点的时候觉得便宜了,还想等多跌一会再买。
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无穷无尽,最重要的两点是估值和流动性,估值决定涨跌空间,流动性决定了涨跌的时间。说说流动性,我们都知道,M2的合理增速应该大致比名义GDP快2~3个点。2011年通胀水平大概为5%,GDP增速为9%,加起来有14%,所以合理M2增速应在16%~17%,但那年货币增速只有12%,与合理值相差了大约5%。5%是什么概念呢,2011年初M2存量是70多万亿元,等于市场流动性活生生少了3万亿~4万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好多东西的价格开始缩水,不只是股票,房地产在北京上海的表现也很明显,其他不管是大豆这种非生产性的,还是红酒都在下跌,白银在4月的一周下跌了30%,创造了30年以来最大周跌幅。流动性一旦收紧了,很多东西的价格就会撑不住,其中道理很简单,所有的价格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就是说你的资金和你所有东西的价格之和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纸币发明以前,我们把黄金和白银当作货币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出现一次通缩,黄金和白银的数量增长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
关于空调行业,2000–2005年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是期间格力股价几乎没动,美的海尔还跌了三分之一,2006年–2011年,空调行业的增速出现了下滑,但是这三只股票的股价涨了至少10倍。原因是2006年之后变成了格力美的双寡头的局面,他们加起来超过了50%的市场份额,这时候龙头企业就有定价权了。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地产行业,19年top100的房企成交规模为11.6万亿,行业集中度73%,而top10为28%,连30%都没有。未来房企市占率还会更加集中,现在大鱼吃小鱼,以后大鱼吃中鱼。跟空调不同,房地产的钱太好赚了,中央的三条红线就是希望这个行业有更健康的发展,到对房企的估值我觉得现在5倍估值的会价值回归,更高估值得看房企未来多元化能到怎样的地步,房地产是永续行业,只是大家不认可,这和短期政策导向大众情绪也有关系。但现在买龙头依然是最好的选择,每年5%的分红都让你秒杀银行理财产品。
不为精彩绝伦的牛股倾倒,不被纷繁复杂的个例迷惑,不抱侥幸心理,不赌小概率事件,坚持按规律投资,这是投资纪律的一种体现,也是投资成功的必要条件。
投资经验就像旧衣服,于己合身的,于人往往并不适合,投资中的任何感悟和总结都有各种局限性,只有自己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满身伤痕以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之路。
大家往往敢买债券不敢买股票,巴菲早在1977年就说过,股票不过是穿着股票外衣来参加华尔街化装舞会的、长期资本回报率为12%的债券,想清楚了这点,对股市进行逆向思维也就容易了。
国庆第一天高速堵成狗,每次放假高速公路就成停车场,为什么呢?中国基建投资占GDP的比例为世界发展史上最高的,但这是个增量和存量的问题,从增量上看,我们的基建增速之高古今中外少见,从存量上看,我们的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与发达国家还相去甚远,人均固定资本存量仅为美国、日本的七分之一。但也要看到我们人口众多和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
股市的历史就是政策与经济博弈的历史,经济好时股市不一定好,经济差时股市不一定差,因为看得见的手经常干预看不见的手。政策与经济的博弈,依据历史经验看,最终胜出的一般是政策,因为政策的特点是不达目标就逐步加码,直到达到目标为止。所以说A股是政策市,不是经济市,因为看得见的手经常打败看不见的手。政策底领先于市场底,市场底领先于经济底。
投资者对未来的成长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而对于现有的价值却视而不见。不珍惜已拥有的,而对未到手的抱有过于美好的想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人性。
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发挥自己的优势,买便宜的好公司,注意安全边际,注重定价权,人弃我取,在胜负已分的行业里找赢家,这些貌似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其实也是投资中最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