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

前言

设计无处不在,虽然我不直接做任何的设计工作,但如果把设计师的任务定义为“信息传达”,我想我要扮演的设计师角色就太多了。之前好几趟飞机的往返途中都想把这本书读完,但文中的语言不是那么直白易懂,内容却又具有启迪性,让我纠结最终也不忍放下,国庆7天没有任何安排,今天在家把这本书结束了,还是要写个读书笔记反思总结一下。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2000字.jpg

之前知道作者的大名“原研哉”还是因为无印良品。看过书之后才晓得,真的是低估这位大才子了,大到世博会,小到酒瓶包装,他的涉猎范围非常之广,但本质是不变的,就是体现设计的存在。他把自己叫做“平面设计师”,他把设计从若干角度来定义,都十具启发性。

自序

“将设计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一种设计,这是我在写作本书是察觉到的一件事。”

返回头来看到这句话,我认为绝对恰如其分。书中很多文字,选词,我的感觉都是那么的到位,没有更准确的用词表达了,果然也是信息传达的设计。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记得有一回在无聊瞎玩,贴在地面上看蚂蚁,仰头突然看见人,觉得整个世界都变了,人怎么是这个样子的,这还是我那个世界吗?那时我就感受到,不同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想姚明和我的世界就一定不一样吧。将不同的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有些抽象,但也好像有了些线索。

第一章 设计到底是什么?

“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变得疲惫不堪的设计师和对新信息表现出成熟世故的消费者一拍即合,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着嬉戏精神的世界。”“原本世界只该把它当成一个玩笑,但经济却将其当成调动市场活力的灵丹妙药,对其过度利用,使这股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

“电脑不是道具而是素材“。

这句话的意思是,技术不是最重要的,而它所承载的内容才是。现在的思想和教育却依然在想着如何追赶上技术的步伐,这是很不妥当的。本质内容上的扎实才是最重要的,技术只是载体。所以,设计绝不仅仅是制造技术,而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

“就像两个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一样,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是无限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发现他们。唤醒和激活他们是增加认识的方法,也是丰富物和人之间的紧密关系的途径“。

并不是说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作未知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含着无数设计的可能。

第二章  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方形卫生纸:

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正方形的,所以外面的轮廓也是正方形的。这样一来,储存会节省更多空间,并且在用卫生纸时,会和上面的挡板摩擦发出咯嗒咯嗒咯嗒的声音,这样好像很烦人,却恰恰提醒人们要节约用纸。

出入境章:

飞机向左飞代表出境,向右飞代表入境。给每天的旅客提供了“感动的萌芽”,让人们看到心中充满了惊喜。

建筑的消失——建筑师不能以建筑的名义向世界展示过度华丽的造型。

龟老山展望台——先砍树造展望台,建好后周围重新建立起森林来。既具有功能,又看不到外造型。

临海酒店“水玻璃房”——酒店健在临海的悬崖底下,建筑物的“水屋顶”盖住了玻璃构造的建筑体的外缘,使得从海上眺望时,根本看不到悬崖底下的建筑物外形。同时,若从室内远望海景,则会发现视平线和海平线相连接,水天一色。

为了纪念日的火柴:

“决定东京街道夜晚形象的两个照明要素,就是自动售货机和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的灯光”

掉落的小树枝收集起来,用在火柴上,唤起人们对自然,火,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世间万物的印象。

燃烧的火焰,总会给人一种很强的象征意义。

在熊熊的火焰中,蕴藏着猛烈的破坏力,同时也蕴藏着创造的本质。

茶包——下意识领域的设计:

下意识领域,指的并不只是行为的主体,而是把现象背后的环境进行综合性把握的思考方式。例如“站立”这一行为,看起来像人类意志主体行为,但如果没有“重力”和“有相当硬度的地面”,“站立”这一行为则无法实现。游泳池的深水区就无法站立。

CD播放机,外形与“换气扇”非常相像,只要将CD放进去,拉一下垂下来的绳子,就可以开始播放CD。即使明明知道这是一台CD机,但因为脑海里总是想着换气扇的形象,身体就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商品与设计的关系,就这样建立了。

茶包1,把提线部分设计成环状,并且环的颜色与红茶的颜色是一样的。目的是给人们一个启示:把红茶泡成这样的颜色再喝。更进一步,人们可以把环的颜色作为参照,即:喝的淡一点,就把茶泡的比环的颜色淡一点;喝的浓一点,就把茶泡的比环的颜色重一点。

茶包2,把茶包设计得像个提线木偶。浸泡茶的动作和玩提线木偶的动作有几分相似之处,所以,把提手部分设计成提线木偶上的控制板的形状,而把茶包设计成人形。茶包浸泡之后膨胀起来,就会变成一个茶色木偶人。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