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_《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心得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几乎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当一个个个体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时,个体之间的差异则被人人为地划分成了若干个不同的分类。
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高富帅”还是“屌丝”,无论这些人是否有世俗眼光中的天壤之别,亦或是身份地位判若云泥,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正常人。正常人有多正常,我不知道,科学家可能也不知道,因为科学家的行列里也有很多“正常人”位列其中。而区别于“正常人”这个身份,还存在着一些不那么“正常”的人。这些人当中不乏一些震古烁今的伟人,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被人提起,是因为一个被他们顶在头上的形容词:不正常。这些不正常的人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两类人——天才,和疯子。
说起天才,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们顶尖的头脑和超乎常人的思维。而疯子,则被人认为是头脑和思维“不正常”才会“疯”了。说到底,两者拥有的头脑和思维都超出了常人的理解和想象,换句话说,不是“正常人”。那是否,这两个被人为界定出分类的人,他们眼中的我们,世俗口中的“正常人”,其实才是真的“不正常”?而是否“正常”,又是由谁来界定和判断,从而得出的结论?这个问题我们无从得出答案,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些“不正常”的人,是否在他们的定义当中,做着“正常”的事情,进行着“正常”的思考,他们是否,是他们自己眼中的“正常人”,而我们,又能否被他们认定为“天才”,亦或是“疯子”。
今天翻开的是第一章,一个“疯子”小说作家。之所以说他是疯子小说作家,是因为他口中的小说,是我们的世界本身,而他,则是小说作者,同时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人作为独立个体来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大脑和思维,用自己独立的大脑和思维进行着独立——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的思考。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视角,那就是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当我们自以为进行着独立的思考,遵从着自己的意志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情愿与否,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至少是受自己的大脑支配,受自己的意志支配,由“自己”发出的指令指挥身体行动。
我们从未对自己的“存在”提出过质疑,因为我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存在,感知到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的存在,我们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意识告诉自己,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因为自己“想”要做。我们从未怀疑自己“想”这样简单的甚至不能被称之为动作的行为,是不是由自己亲自发出,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然而,假如现在有人告诉你,你是一篇小说中的某一个角色,而他就是小说的作者,是他亲手创造了你,你的行为都在计划之中,甚至你的行为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才会“做”,或者说被动的“做”,你该如何接受自己的行为甚至思维都发自于他人,自己不再单纯的只是“自己”?
如果说有人能理解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或许可以接受。然而小说作者就以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坐在你面前,跟你讲述着自己同时作为作者和主人公两个角色如何在这个小说中的世界行动,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彻底地理解和真正的认同。无论是作为“自己”还是“小说主人公”,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至少都是最“正常”的第一视角,也就是“自己”的视角。
如何去理解一个人作为小说作者,以第三视角创造和观察的世界,可以同时被他自己以第一视角去观察,去感知?应该说,我们都很难理解,或是永远无法理解,毕竟与这位“疯子作家”相比,我们都是正常人。不知道我们以“正常人”自居和自我安慰的效用能维持多久,我们作为正常人,到底正不正常,而“疯子”们,到底疯不疯。
万幸,“疯子”作家只有一个,或许可能还有没被人发现的,但起码,我们还都能作为“自己”活着。我们还没有遇到那个声称自己创造了你,而你的一举一动都来自于他笔下的那个“作者”。或许,作者设定的剧情是你不会碰到自己的作者,又或许,作者根本不记得自己创作过你,匆匆一笔,你就成了读者眼中的“路人”。而作为路人的你,和我,能否真真切切地把自己作为一个人,活下去。
无论“学霸”还是“学渣”,“高富帅”还是“屌丝”,无论这些人是否有世俗眼光中的天壤之别,亦或是身份地位判若云泥,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正常人。正常人有多正常,我不知道,科学家可能也不知道,因为科学家的行列里也有很多“正常人”位列其中。而区别于“正常人”这个身份,还存在着一些不那么“正常”的人。这些人当中不乏一些震古烁今的伟人,然而更多的时候他们被人提起,是因为一个被他们顶在头上的形容词:不正常。这些不正常的人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两类人——天才,和疯子。
说起天才,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他们顶尖的头脑和超乎常人的思维。而疯子,则被人认为是头脑和思维“不正常”才会“疯”了。说到底,两者拥有的头脑和思维都超出了常人的理解和想象,换句话说,不是“正常人”。那是否,这两个被人为界定出分类的人,他们眼中的我们,世俗口中的“正常人”,其实才是真的“不正常”?而是否“正常”,又是由谁来界定和判断,从而得出的结论?这个问题我们无从得出答案,因为我们并不知道,那些“不正常”的人,是否在他们的定义当中,做着“正常”的事情,进行着“正常”的思考,他们是否,是他们自己眼中的“正常人”,而我们,又能否被他们认定为“天才”,亦或是“疯子”。
今天翻开的是第一章,一个“疯子”小说作家。之所以说他是疯子小说作家,是因为他口中的小说,是我们的世界本身,而他,则是小说作者,同时也是小说的主人公。人作为独立个体来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大脑和思维,用自己独立的大脑和思维进行着独立——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的思考。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视角,那就是自己的第一人称视角,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当我们自以为进行着独立的思考,遵从着自己的意志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情愿与否,我们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至少是受自己的大脑支配,受自己的意志支配,由“自己”发出的指令指挥身体行动。
我们从未对自己的“存在”提出过质疑,因为我们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存在,感知到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的存在,我们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意识告诉自己,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因为自己“想”要做。我们从未怀疑自己“想”这样简单的甚至不能被称之为动作的行为,是不是由自己亲自发出,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然而,假如现在有人告诉你,你是一篇小说中的某一个角色,而他就是小说的作者,是他亲手创造了你,你的行为都在计划之中,甚至你的行为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才会“做”,或者说被动的“做”,你该如何接受自己的行为甚至思维都发自于他人,自己不再单纯的只是“自己”?
如果说有人能理解自己是小说中的角色,或许可以接受。然而小说作者就以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坐在你面前,跟你讲述着自己同时作为作者和主人公两个角色如何在这个小说中的世界行动,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彻底地理解和真正的认同。无论是作为“自己”还是“小说主人公”,感知这个世界的视角至少都是最“正常”的第一视角,也就是“自己”的视角。
如何去理解一个人作为小说作者,以第三视角创造和观察的世界,可以同时被他自己以第一视角去观察,去感知?应该说,我们都很难理解,或是永远无法理解,毕竟与这位“疯子作家”相比,我们都是正常人。不知道我们以“正常人”自居和自我安慰的效用能维持多久,我们作为正常人,到底正不正常,而“疯子”们,到底疯不疯。
万幸,“疯子”作家只有一个,或许可能还有没被人发现的,但起码,我们还都能作为“自己”活着。我们还没有遇到那个声称自己创造了你,而你的一举一动都来自于他笔下的那个“作者”。或许,作者设定的剧情是你不会碰到自己的作者,又或许,作者根本不记得自己创作过你,匆匆一笔,你就成了读者眼中的“路人”。而作为路人的你,和我,能否真真切切地把自己作为一个人,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