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花园》读后感_《秘密花园》读后感2000字
《秘密花园》既不是前些年大热的韩剧,也不是近两年销量火爆的声称能缓解压力的涂色书,而是一部流传百年的儿童文学经典著作,在我看来,它描写的是孩子们内心的秘密,也讲述了真正的花园。当然,你也大可像书中所直接描述的那样理解:秘密花园就是一个沉睡了10年之久不为人所知的花园。
虽说它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从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细节描写、蕴含哲理等多个方面来看,它绝对是一部“老少通吃、男女皆宜”的经典之作。我私以为,那其中的精细与道理,如果没人指点,还没长大的孩子很难真正注意,而没有那颗孩子般可贵的心,即使是作为大人的我们,也很容易忽视它。
与我们熟悉的其他儿童经典不同,《秘密花园》的主人公是一个既不美丽又不善良还自私任性的小女孩儿,毫无疑问,这样的小女孩儿肯定是不讨人喜欢的,但讨厌到让自己的父母也漠不关心的地步,除了玛丽,也真就没谁了。当然,她自有她惹人讨厌之处:长相丑陋、盲目自大、尖酸刻薄还脾气暴躁,这样的孩子,怕是任谁也很难发自内心喜欢吧?但谁又能完全否认,她性格中的某些方面不是某些时候我们自己的写照呢?孩子尚小,难以自知,但如果大人依旧如此,怕是也会像玛丽一样,成为the most disagreeable person吧!
但如果你能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个“可恶”的小女孩也有她的可怜之处:内心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是导致她极端性格的根本原因。那句“别人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是否也触动你的内心呢?孩子的思维简单纯真,我是很乐意把它反过来看的: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如今的中学生,不也是如此这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么?只是在当代,这句话很容易变成孩子们口中的“你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你”。之后,父母双双因霍乱离世,玛丽不得不踏上去往英国约克郡姑父家的路途,内心的孤苦、恐惧及好奇,虽然未曾表达,但却在内心真实存在。
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人,让玛丽变得小心谨慎起来,而在与女仆玛莎爆发了一次激烈争吵后,她的情绪终于有了宣泄口。此时,由于玛莎的独立和不卑不亢的语气,让她在几番衡量后没有大打出手,而是转而放声大哭,这哭声中有任性、有委屈、有愤怒、有不甘,但何尝没有不被理解的孤单?以及渴望爱却得不到的忧伤?而正是玛莎的轻抚与安慰,渐渐让她平静下来,那是友好与关爱在她的身上发挥魔法的时刻。
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能听懂动物语言并为动物保守秘密的迪克恩,一个乐观的、人见人爱的红头发小男孩,也是玛莎的弟弟。他是让玛丽发自内心喜欢的第一个人(甚至在还没见面之前),也是玛丽发现秘密花园钥匙后第一个告诉的人,他像是拥有魔法一般,让与他接触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喜欢他、信任他。正是迪克恩的帮助和影响,使得玛丽变得内心有爱、外表美丽,使得秘密花园重获生机,也使得科林少爷恢复健康自信变成克莱温先生(科林的爸爸)都认不出来的英俊少年。此处,玛丽因内心变化而带来的外貌改变,既符合中国人“相由心生”的说法,也启发了一直丑陋的我,似乎因此而找到了一条能够真正变美丽的正确道路,至于效果如何,还需时间验证。
这部小说中,充满了最真实的人物性格与情感,既有任性自私的玛丽小姐、脾气古怪的本园丁、暴躁多病的科林少爷、悲伤忧郁的克莱温先生,他们所代表的是人性中的阴暗面;也有乐观阳光的迪克恩,勤劳善良的玛莎,以及美丽温柔的12个孩子的母亲苏艾彼太太,他们所呈现的则是人性中的闪光点。与其说这是一次秘密花园的发现之旅,倒不如说它是人性中善与恶的较量,在大自然的神奇魔力催化下,积极战胜阴暗,一切都随之改变。
除了这些真实可爱的孩子们,小说中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他是科林的叔叔——克莱温医生。整日躺在地下室床上不见阳光不见人的科林,曾被所有人,包括他爸爸甚至他自己,认为很快就会死去。而这个在当时看来必将发生的结果,对于克莱温医生无疑是有好处的,他的哥哥失去唯一的孩子,就意味着日后他将继承哥哥的家业,那不止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件房屋的庄园,也有数不尽的财富。这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尤其当结果那么显而易见之时。但之后,他一次次目睹科林少爷的变化,最终在一次探访中确定,科林少爷最终会好起来。内心一瞬间的失落无疑是人性中最真实的写照,但随之而来受到善念驱使的释然才更加难能可贵,即使这意味着失去一大笔财产,他也发自内心希望这个男孩好起来。这种经过诱惑、衡量之后的善良,也显得愈发真实:并非不曾动心,但却抵得住诱惑。
秘密花园的魔法在每一个孩子及大人身上都产生了作用,这是善的光辉,也是爱的力量。但它最终能发挥作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小说里一个着墨不多的角色——苏艾彼太太,正是她的温柔善良才培育了玛莎、迪克恩的健全人格,正是她对孩子的了解才在见面前就赢得了玛丽与科林的好感和信任,也正是她的细心周到,才以信件形式召回在外旅行的克莱温先生,使他得以第一时间看到儿子的变化进而从丧妻之痛和即将到来的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苏艾彼太太,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她是一个深谙儿童心理的女士,她是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女士,同时,她更是家庭教育中的模范母亲,是每个幸福美满家庭不可缺少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个健全人格孩子的心灵导师。我尊敬她,欣赏她,也希望如她一般,把爱、阳光、快乐播撒给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孩子,甚至大人。
这部小说,对孩子来讲,是陪伴是理解;对于家长来讲,是教材是榜样;而对于像我这样的,长大了却没能成为父母的小孩,它是回忆、是共鸣、是感动、是反思。中英文读罢,成文两篇后,我不禁想对那个美国作者,尊敬的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女士,说一句:谢谢你如此懂孩子。
虽说它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但从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细节描写、蕴含哲理等多个方面来看,它绝对是一部“老少通吃、男女皆宜”的经典之作。我私以为,那其中的精细与道理,如果没人指点,还没长大的孩子很难真正注意,而没有那颗孩子般可贵的心,即使是作为大人的我们,也很容易忽视它。
与我们熟悉的其他儿童经典不同,《秘密花园》的主人公是一个既不美丽又不善良还自私任性的小女孩儿,毫无疑问,这样的小女孩儿肯定是不讨人喜欢的,但讨厌到让自己的父母也漠不关心的地步,除了玛丽,也真就没谁了。当然,她自有她惹人讨厌之处:长相丑陋、盲目自大、尖酸刻薄还脾气暴躁,这样的孩子,怕是任谁也很难发自内心喜欢吧?但谁又能完全否认,她性格中的某些方面不是某些时候我们自己的写照呢?孩子尚小,难以自知,但如果大人依旧如此,怕是也会像玛丽一样,成为the most disagreeable person吧!
但如果你能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个“可恶”的小女孩也有她的可怜之处:内心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是导致她极端性格的根本原因。那句“别人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是否也触动你的内心呢?孩子的思维简单纯真,我是很乐意把它反过来看的: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如今的中学生,不也是如此这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么?只是在当代,这句话很容易变成孩子们口中的“你不搭理我,我也不搭理你”。之后,父母双双因霍乱离世,玛丽不得不踏上去往英国约克郡姑父家的路途,内心的孤苦、恐惧及好奇,虽然未曾表达,但却在内心真实存在。
陌生的环境,不一样的人,让玛丽变得小心谨慎起来,而在与女仆玛莎爆发了一次激烈争吵后,她的情绪终于有了宣泄口。此时,由于玛莎的独立和不卑不亢的语气,让她在几番衡量后没有大打出手,而是转而放声大哭,这哭声中有任性、有委屈、有愤怒、有不甘,但何尝没有不被理解的孤单?以及渴望爱却得不到的忧伤?而正是玛莎的轻抚与安慰,渐渐让她平静下来,那是友好与关爱在她的身上发挥魔法的时刻。
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能听懂动物语言并为动物保守秘密的迪克恩,一个乐观的、人见人爱的红头发小男孩,也是玛莎的弟弟。他是让玛丽发自内心喜欢的第一个人(甚至在还没见面之前),也是玛丽发现秘密花园钥匙后第一个告诉的人,他像是拥有魔法一般,让与他接触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喜欢他、信任他。正是迪克恩的帮助和影响,使得玛丽变得内心有爱、外表美丽,使得秘密花园重获生机,也使得科林少爷恢复健康自信变成克莱温先生(科林的爸爸)都认不出来的英俊少年。此处,玛丽因内心变化而带来的外貌改变,既符合中国人“相由心生”的说法,也启发了一直丑陋的我,似乎因此而找到了一条能够真正变美丽的正确道路,至于效果如何,还需时间验证。
这部小说中,充满了最真实的人物性格与情感,既有任性自私的玛丽小姐、脾气古怪的本园丁、暴躁多病的科林少爷、悲伤忧郁的克莱温先生,他们所代表的是人性中的阴暗面;也有乐观阳光的迪克恩,勤劳善良的玛莎,以及美丽温柔的12个孩子的母亲苏艾彼太太,他们所呈现的则是人性中的闪光点。与其说这是一次秘密花园的发现之旅,倒不如说它是人性中善与恶的较量,在大自然的神奇魔力催化下,积极战胜阴暗,一切都随之改变。
除了这些真实可爱的孩子们,小说中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色:他是科林的叔叔——克莱温医生。整日躺在地下室床上不见阳光不见人的科林,曾被所有人,包括他爸爸甚至他自己,认为很快就会死去。而这个在当时看来必将发生的结果,对于克莱温医生无疑是有好处的,他的哥哥失去唯一的孩子,就意味着日后他将继承哥哥的家业,那不止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件房屋的庄园,也有数不尽的财富。这对于任何人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尤其当结果那么显而易见之时。但之后,他一次次目睹科林少爷的变化,最终在一次探访中确定,科林少爷最终会好起来。内心一瞬间的失落无疑是人性中最真实的写照,但随之而来受到善念驱使的释然才更加难能可贵,即使这意味着失去一大笔财产,他也发自内心希望这个男孩好起来。这种经过诱惑、衡量之后的善良,也显得愈发真实:并非不曾动心,但却抵得住诱惑。
秘密花园的魔法在每一个孩子及大人身上都产生了作用,这是善的光辉,也是爱的力量。但它最终能发挥作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小说里一个着墨不多的角色——苏艾彼太太,正是她的温柔善良才培育了玛莎、迪克恩的健全人格,正是她对孩子的了解才在见面前就赢得了玛丽与科林的好感和信任,也正是她的细心周到,才以信件形式召回在外旅行的克莱温先生,使他得以第一时间看到儿子的变化进而从丧妻之痛和即将到来的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没有苏艾彼太太,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她是一个深谙儿童心理的女士,她是一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女士,同时,她更是家庭教育中的模范母亲,是每个幸福美满家庭不可缺少的重中之重,也是每个健全人格孩子的心灵导师。我尊敬她,欣赏她,也希望如她一般,把爱、阳光、快乐播撒给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孩子,甚至大人。
这部小说,对孩子来讲,是陪伴是理解;对于家长来讲,是教材是榜样;而对于像我这样的,长大了却没能成为父母的小孩,它是回忆、是共鸣、是感动、是反思。中英文读罢,成文两篇后,我不禁想对那个美国作者,尊敬的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女士,说一句:谢谢你如此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