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学生遇见苏轼,你看到的是创造力还是家长的焦虑?

以下文章选自《新华网思客》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我驱动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人才,创新驱动已然成为世界趋势。
 
一条搅动神经的话题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及苏轼的影响力》……一篇篇煞有介事的研究报告,惊艳了朋友圈。这些以“大数据”“朋友圈”“交叉分析”等方式研究苏轼的研究报告竟然出自六年级小学生之手,很多人直呼不敢相信。这一话题也迅速成为这周的焦点教育话题,搅动着很多人的神经。
 
有人被他们的才华和能力惊艳,在这群小学生的作品面前自愧不如;
 
有人看到的则是教育水平的城乡差异、阶层差异,遗憾大多数孩子无法享受到这般优质的教育资源。
 
有人则看到了“拼爹”的无奈,家长可以为孩子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本身就说明家庭积累了足够的文化资本,不同的人从这些研究报告中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实都是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小学生的创造力被低估了?
 
在清华附小看来,这其实不过是孩子们的日常,清华附小校长介绍该校三分之一的班级都有公众号,不是为博眼球,是用来介绍班级各自的小研究、小创意。
 
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主题是苏轼,去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孩子们研究的主题则是鲁迅。比如,鲁迅为什么留一字须、头发为什么是硬的、为什么喜欢看电影、为什么爱吃辣椒……
 
清华附小校办负责人则认为,之所以这些研究报告引起热议甚至质疑,还是因为人们不懂现在的小学生,低估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诚然,如今的小学生已经是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造成的教育水平差异仍然不可否认,就像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所说的那样,在北京享受到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可怕的不是焦虑,而是病急乱投医
 
小学生们呈现出来的能力,引发家长的“羡慕嫉妒恨”,甚至是焦虑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学生的优秀不仅是因为学校是“牛校”,家庭的熏陶也是他们成长的关键因素。纵向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公平。正是因为父母优秀,积累了足够的家庭文化资本,所以才能够给孩子好的教育和引导,而父母的优秀当然又与其努力奋斗离不开。
 
家长适当的焦虑,加上正确的方法,其实可以形成家庭教育的力量,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怕的不是看到差距之后的焦虑,而是病急乱投医。
 
比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去参加以应试训练为核心的补习班、培训班,去提前抢跑。殊不知,这些研究报告之所以令人惊艳,正是因为我们看到太多在书本里打转、在题海里挣扎的孩子。一群具有探究式学习能力、善于思考的孩子,着实与我们想象中的小学生形象不一样。
 
一些家长看到孩子与孩子之间差距后,为了不让孩子落后,拔苗助长,让孩子进行各种超前学活动;让孩子去参加各种以应试训练为主的培训班,去搞”题海战术”把高考压力提前又提前。如果是这样一种应对方式,那么孩子与孩子之前的差异乃至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自我驱动的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人才。创新驱动已然成为世界趋势,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在未来社会将越来越难以适应。
 
家长应该站在更高的视角,思考如何为孩子选择跑道。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积极的引导,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这一点上,家长确实应该感到焦虑,要让孩子适应未来的发展和竞争,家长难道不应该与孩子共同进步,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见识,更新自己教育理念。而学校教育的全面革新,也应该把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重要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作者:杨三喜)
 
拓展阅读
 
让这些种花家的花朵儿,慢慢地绽放
 
——有感于某小学研究报告(节选)
 
作者:沈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当一群小学生遇见苏轼时,都完成了什么样的探索呢?我先看起题目:《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今人对苏轼的评价及苏轼的影响力》……小学生的论文题目都如此老气横秋吗?我心里一紧。
 
这篇报告似乎有了论文的要素,但是读完却让人十分担忧。
 
首先是关于学养。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这项研究究竟有多少是孩子们独立完成的?文中需要用的分词方法、词频统计、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对比等,有多少真的是“我”和同学们独立做到的?这篇报告中行文中最常出现的是“我和爸爸”,读来基本是“我”和爸爸两个人的工作。
 
其次,带领孩子们做研究是一件很创新的尝试。老师们是怎么看待什么是研究的?从聊天截图看,老师们确实牺牲了假期休息,花了不少精力指导孩子们。老师对于如何查找资料是有建议的,“你们先按照这几个板块去梳理找材料,特别好找,百度都有”。对于如何研究的建议是,“然后再往一起捏合,用自己的语言来评论一些。”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天性喜欢探索,喜欢问问题的孩子们,写出了有模有样的报告,但除了觉得他们会用大数据很厉害之外,并不清楚他们回答了什么有趣的问题。为炫技而研究、为完成任务而研究,是很多研究的通病。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学校、老师的初衷都是好的。各大名校的竞争中,如何可以脱颖而出,学校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据说有家长对学校这些做法提出疑议时,有班主任很冷静地告诉家长,“如果你的孩子想上北清,就得这样”。
 
就具体执行而言,小学阶段并非不可以对孩子的研究能力进行培养,但可能更多要从基础的、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运用的才能做起。
 
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去探讨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老师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究竟何为批判性思维,从而学会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能多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在自己着手研究一个问题前,也对前人的工作有充分了解。
 
纪念苏东坡,简简单单带着孩子们一起品味几首美好的诗词、或者去吃顿东坡肘子是否更有乐趣?但愿家长老师们,可以静静观察、等待,让这些种花家的花朵儿,静静地、慢慢地绽放。(来源: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网站)
 
编辑:任琳贤、杨胡贤哲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