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微笑表情是什么时候被玩儿坏的

以下文章选自《央视财经》
 
71年前的5月8日,世界精神卫生组织将红十字会创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定为“世界微笑日”。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微笑”好像开始被玩坏了?
 
作为领导、老师和长辈的爱用表情第一名,每当它出现聊天界面时,你的内心总有一阵阵寒意掠过:
 
所以很多人说,它的官方定义是微笑,实际含义是冷冷的呵呵。
 
所以,当看到这样的朋友圈时,就问你怕不怕?
 
可怕的是,捂嘴笑、相视一笑、微微笑、欢呼……出现在当下的社交网络,似乎都带有“反着来”的意义。
 
生活中,乖巧的假笑堪称过年面对各路亲戚追问的必备神器:
 
职场上,哪个小小白不是从熟练掌握“五件套”开始成长的呢?
 
现在的年轻人,不善言辞又内心戏极多的情况下,表情包就成了沟通交流的保命神器:
 
“哪怕打字也害怕自己语气不够好,说话一定要加表情或者语气词。”
 
社交媒体上,“假笑男孩”Gavin、“假笑猫”被大家开发出无数表情包:
 
它们正是契合了许多年轻人当下的自嘲和戏谑的情绪——遇到苦闷,姿态上也要保持积极呢。
 
愤怒不好意思写在脸上,还要小心翼翼考虑到对方的情绪;当不能反驳时,那就用假笑来代替吧。
 
鲁迅先生早就在《立论》中写过这种现象:
 
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这样面子上的礼貌,似乎更让人舒服一些:
 
“喜欢,比看臭脸强,我从不会给别人看臭脸。”
 
甚至在网络上假笑久了,在现实中聊天的时候也忍不住漾起微笑:
 
“只要哈哈哈得够多,烦恼就追不上我。”
 
有研究发现,微笑可缓解生理紧张,减少大脑中的应激激素,增加欣快激素内啡肽和多巴胺。压力过大时,即使假装微笑,也会对减压产生积极影响。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