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界] 张爱玲是插画家,鲁迅是设计师

以下文章选自《新华网》
 
文字所书写的是一种精心建构的心灵体系,而绘画则是如婴孩般的直觉的产物。当文学家想说的太多又不知从何说起时,他们拿起了画笔。
 
张爱玲(1921-1995)
 
张爱玲不仅有很高的文学才华,而且擅长绘画,她的画和她的文章一样很有特点。张爱玲的画作现存有70多幅,主要是为自己和他人作品所作的插图,《茉莉香片》《红玫瑰与白玫瑰》《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名作里都有她自作的插图,作品中主要人物都有造像,这种手法大概来自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绣像,但张爱玲的画风完全是全新的。人物白描的线条简洁却十分传神,极有味道。
 
沈从文(1902-1988)
 
沈从文是写小说出名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年轻时候也做过画家梦,也有一些画作随书信留存下来,主收在与张兆和的情书集《湘行书简》里,为1934年坐船回湘西时所画。沈从文的画作多为速写,线条简单,但表情达意却很丰富。

沈从文在1930年11月5日给友人王际真的信中所画,帽帽船还在作梦,在大海中飘动。沈从文画。这张图即张新颖《沈从文后半生》一书中的封面画。
 
鲁迅(1881-1936)
 
鲁迅从小热爱美术,曾亲手临摹《西游记》《荡寇志》全部绣像。后来他在从事文学工作的同时,花了很多时间收集和研究汉石画像、明清版画,尤其喜欢木刻版画。鲁迅对插画有着独到的见解,自己也经常设计封面。从他目前所存不多的画作看来,他的绘画具有相当的水平。
 
除了会画画之外,鲁迅还懂得平面设计,他设计的北京大学的标志至今仍在使用,他曾为自己的著作绘制了很多精美的封面和扉页,并且引领和帮助了新一代的年轻设计师,对近代中国的书籍设计有极大的影响力。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不仅是出色的诗人与学者,还擅长书法、篆刻,美术功底也很好。从1915年起,闻一多担任过《清华年报》、《清华学报》、《清华周刊》的美术编辑,这些训练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美术创作能力。1921年,他为毕业班年刊所作的12幅插图及扉页、题图、装饰画等。闻一多1938年参加“湘黔滇旅行团”去往昆明时,途中作了很多风景速写,可见出其功力。
 
陆小曼(1903-1965)
 
才女陆小曼不仅精通英文和法文,富有文采,绘画功力也极强。她开始时师从刘海粟,29岁时创作山水画长卷。她在山水画上造诣非常,喜欢王鉴的山水画,风格近王鉴一路。行家称之为“格调幽淡,风致超逸”,其师刘海粟评论:“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
 
苏曼殊(1884-1918)
 
诗僧苏曼殊多才多艺,诗歌小说兼佳,且擅绘画。苏曼殊从小便显出绘画才能,成年后常作画怡情,但他一生漂泊无定,所存画不多。苏曼殊画如其人,有枯寒萧瑟之感。大画家黄宾虹极其赞赏他:“曼殊一生,只留下几十幅画,可惜他死得早,但就是那几十幅画,其分量也够抵得我一辈子的多少幅啊!”
 
叶灵凤(1905-1975)
 
叶灵凤是一位始学美术而终于走上文学之路的作家,他虽然后来以文为生,但对美术仍有浓厚兴趣。他担任过美术编辑,画过不少封面画、题头画、正文插图。他的画受英国画家比亚兹莱、日本画家路谷虹儿的影响很大,有异域风情,被人戏称为“东方的比亚兹莱”。

顾城(1956-1993)

顾城性格天真,充满幻想,被誉为“童话诗人”,他曾经在做诗人还是做画家的选择中徘徊犹豫过,在新西兰激流岛上,他给岛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画过像。他的画和他一样天真趣味,充满想象力,不受拘束。
 
汪曾祺(1920-1997)
 
“京派作家”汪曾祺写得一手好小说、散文,风格淳朴,有乡土气息。他喜欢传统的中国画,所画题材多为花鸟鱼虫,风格如其文,巧小舒朗,闲适有趣,类齐白石。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汪曾祺画
 
汪曾祺,题画中的“煮面条等水开作此”极有趣味。
 
林徽因(1904-1955)
 
林徽因多才多艺,不仅长于文学,还能作画。她的绘画作品不多,主要是一些跟设计有关的,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艺术方。目前还能看到她的一张名为《故乡》的水彩,回忆儿时在北平度过的温馨的时光。
 
看到中国作家的绘画作品,外国作家也忍不住要出来秀一把了,比如下面这几位大作家的画作也鲜有人知。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
 
卡夫卡酷爱用钢笔作线条画。直到生命的终点,他一直有规律地作画。卡夫卡的涂鸦是他最私密的创作。《与卡夫卡对话》的作者古斯塔夫·亚努赫
 
(Gustav Janouch)在书中描述道,当他碰巧遇上卡夫卡在信手涂鸦的时候,作家立刻把画纸撕成碎片,不愿画作被任何人见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好几次后,卡夫卡才让亚努赫看他的画。
 
卡夫卡晚年有一次和亚努赫提到他对自己画的小人素描的看法,卡夫卡说:“我想要抓住人的轮廓,可是他的透视消失点不在纸上,而在我的铅笔没有削尖的另一端——在我的心里!”

相关读后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