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等生和她《危险》的读后感2000字
6月4日,常州金坛河滨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缪可馨,在上完两节语文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过4楼的栏杆,在学校坠楼身亡。
从贴满墙壁的奖章和可馨妈妈的叙述,我们能够知道,小可馨是一位优等生。如今孩子没了,确实让人叹息,一篇读后感,何以引发这样的悲剧?这样的悲剧能否避免呢?
“危险”的读后感
小学生缪可馨坠楼的导火索是她的一篇读后感,这篇读后感已经在网路上流传开来,大家纷纷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不外乎批评任课老师袁老师是何等的荒谬,没有水平,孩子的读后感生动,鲜活。
我拿这篇读后感去问教了十几年语文的王征老师,看看他是什么意见。
王征细读了孩子的读后感,认为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写出这样的文字,是正常水平的体现,故事情节摘抄多,感悟少是普遍现象。
“如果我是任课老师,我会耐心地把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她:‘孩子,读后感,重点应该是‘感’字,《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你概括得很好,最后也写出了自己的感想和体悟。但总体来看,引用故事情节的内容偏多了些,感想和体悟的内容偏少了些,不过没关系,这是初学读后感的人都会出现的问题,老师告诉你个方法,你可以再多加个段落,谈谈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其它故事,或者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件?比如《小红帽》里的狼外婆……”
当我说出缪可馨因为这篇读后感跳楼时,王老师感叹,一篇读后感竟然成为了杀人的魔咒。
“什么是正能量?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类似的丑恶现象?正能量不是看到后装聋作哑,而是我知道这些丑恶,但我仍热爱这世界。”
“传递正能量”这五个大字非常刺目。
这篇读后感的最后,缪可馨写道:“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蔽。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孩子是否暗指老师,不得而知,但老师和学生互相不够信任,不够了解,确实也很容易让危险的“白骨精”趁虚而入,侵入师生关系,不错的读后感就变成了“危险”的读后感。
优等生缩影
现在事件的真相已经永远无法得知了,学校及背后的各方面明显都在遮掩,校方尤其明显。就目前的片段信息看,感觉是袁老师和孩子较劲,老师的师德很有问题。
正常的作文评语,应该是6分表扬,4分提问题和修改建议。这篇读后感的评语明显负面挑剔,心灵脆弱的同学确实容易因此受到伤害。
“我前几年带过一个学生,五年级的一个男孩儿,他写的文字非常有灵性,当时北京语文报社有春蕾杯征文比赛,他还获过二等奖。他的文章不论是从成年人的角度,还是老师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他们老师每次都否定他的文章,所以这个小男孩儿,就被打击得特别没自信。他写学校作文总是自我怀疑,他妈妈也跟我聊过,就不知道这个事情怎么办。”
王征遇到过类似情况,明明是不错的作文,而老师却否定,这不是因为成见导致标准变化吗?
“我鼓励孩子和家长:作文的评价标准比较主观,老师批改作文的时候戴着有色眼镜,孩子的文章没有任何问题。您就鼓励孩子以后离开这个学校,不在这个老师手底下,到了中学的时候,孩子的作文肯定会得到好评的。”
根据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小学专任女教师的占比为68.23%,小学男女教师的比例失衡,尤其学科老师都是女性,不知道有没有一定的关联,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男性老师的缺失犹如家庭中父亲的缺位,孩子在成长中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仅仅以女性视角来判断,是会有影响的。
面对一篇还不错的读后感,老师指向了所谓“正能量”,这是不是属于一种冷暴力的校园霸凌?
优等生似乎本应颇得老师青睐,也招致同学们的歆羡,此时缪可馨为我们敲响警钟:不!
优等生的校园生存状况,也许比想象中艰难,缪可馨,可能是中国千百优等生的一个缩影。
鸡娃四法则
因为疫情,寒假拉长,长期处于被圈养的状态下,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社会现象。
然而缪可馨的悲剧把这一点放大乃至血淋淋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这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优等生被遮蔽的部分:家长那么拼,孩子那么出挑,那么优等生们是否都要面对缪可馨式与老师不兼容的问题?
优等生的生存状况艰难,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当然有。鸡娃的同时心理建设也要跟上,拥有强大头脑的同时也要拥有坚强的心灵。
首先家长心理要健康,对生活要热爱,对孩子成绩要淡定,其次家长要搞好和老师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家长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优等生要学会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带来的心理打击,这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就孩子而言,可以养成一项运动爱好,强健体魄的同时便于发泄内心情绪。
另外,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比如每晚睡前和孩子聊在学校遇到的开心事或伤心事,多倾听,少指责。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麻烦困难和孩子分享,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决,这样对孩子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
同时,可以阅读一些人物传记,让孩子明白,人的一生难免遇到苦难挫折,走过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才能变得强大起来。
强大的头脑和坚强的心灵,犹如鸟之两翼,能够让孩子飞得更稳,更远。
从贴满墙壁的奖章和可馨妈妈的叙述,我们能够知道,小可馨是一位优等生。如今孩子没了,确实让人叹息,一篇读后感,何以引发这样的悲剧?这样的悲剧能否避免呢?
“危险”的读后感
小学生缪可馨坠楼的导火索是她的一篇读后感,这篇读后感已经在网路上流传开来,大家纷纷提出各种各样的意见,不外乎批评任课老师袁老师是何等的荒谬,没有水平,孩子的读后感生动,鲜活。
我拿这篇读后感去问教了十几年语文的王征老师,看看他是什么意见。
王征细读了孩子的读后感,认为一个五年级的孩子,写出这样的文字,是正常水平的体现,故事情节摘抄多,感悟少是普遍现象。
“如果我是任课老师,我会耐心地把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她:‘孩子,读后感,重点应该是‘感’字,《三打白骨精》的情节,你概括得很好,最后也写出了自己的感想和体悟。但总体来看,引用故事情节的内容偏多了些,感想和体悟的内容偏少了些,不过没关系,这是初学读后感的人都会出现的问题,老师告诉你个方法,你可以再多加个段落,谈谈你有没有看过类似的其它故事,或者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件?比如《小红帽》里的狼外婆……”
当我说出缪可馨因为这篇读后感跳楼时,王老师感叹,一篇读后感竟然成为了杀人的魔咒。
“什么是正能量?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类似的丑恶现象?正能量不是看到后装聋作哑,而是我知道这些丑恶,但我仍热爱这世界。”
“传递正能量”这五个大字非常刺目。
这篇读后感的最后,缪可馨写道:“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蔽。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孩子是否暗指老师,不得而知,但老师和学生互相不够信任,不够了解,确实也很容易让危险的“白骨精”趁虚而入,侵入师生关系,不错的读后感就变成了“危险”的读后感。
优等生缩影
现在事件的真相已经永远无法得知了,学校及背后的各方面明显都在遮掩,校方尤其明显。就目前的片段信息看,感觉是袁老师和孩子较劲,老师的师德很有问题。
正常的作文评语,应该是6分表扬,4分提问题和修改建议。这篇读后感的评语明显负面挑剔,心灵脆弱的同学确实容易因此受到伤害。
“我前几年带过一个学生,五年级的一个男孩儿,他写的文字非常有灵性,当时北京语文报社有春蕾杯征文比赛,他还获过二等奖。他的文章不论是从成年人的角度,还是老师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他们老师每次都否定他的文章,所以这个小男孩儿,就被打击得特别没自信。他写学校作文总是自我怀疑,他妈妈也跟我聊过,就不知道这个事情怎么办。”
王征遇到过类似情况,明明是不错的作文,而老师却否定,这不是因为成见导致标准变化吗?
“我鼓励孩子和家长:作文的评价标准比较主观,老师批改作文的时候戴着有色眼镜,孩子的文章没有任何问题。您就鼓励孩子以后离开这个学校,不在这个老师手底下,到了中学的时候,孩子的作文肯定会得到好评的。”
根据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小学专任女教师的占比为68.23%,小学男女教师的比例失衡,尤其学科老师都是女性,不知道有没有一定的关联,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男性老师的缺失犹如家庭中父亲的缺位,孩子在成长中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仅仅以女性视角来判断,是会有影响的。
面对一篇还不错的读后感,老师指向了所谓“正能量”,这是不是属于一种冷暴力的校园霸凌?
优等生似乎本应颇得老师青睐,也招致同学们的歆羡,此时缪可馨为我们敲响警钟:不!
优等生的校园生存状况,也许比想象中艰难,缪可馨,可能是中国千百优等生的一个缩影。
鸡娃四法则
因为疫情,寒假拉长,长期处于被圈养的状态下,很多孩子或多或少都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是社会现象。
然而缪可馨的悲剧把这一点放大乃至血淋淋地暴露在众人面前,这也从另一方面暴露出优等生被遮蔽的部分:家长那么拼,孩子那么出挑,那么优等生们是否都要面对缪可馨式与老师不兼容的问题?
优等生的生存状况艰难,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当然有。鸡娃的同时心理建设也要跟上,拥有强大头脑的同时也要拥有坚强的心灵。
首先家长心理要健康,对生活要热爱,对孩子成绩要淡定,其次家长要搞好和老师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家长引导孩子注意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优等生要学会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带来的心理打击,这是很有必要的。
其次,就孩子而言,可以养成一项运动爱好,强健体魄的同时便于发泄内心情绪。
另外,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比如每晚睡前和孩子聊在学校遇到的开心事或伤心事,多倾听,少指责。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麻烦困难和孩子分享,说说自己准备如何解决,这样对孩子会有意想不到的启发。
同时,可以阅读一些人物传记,让孩子明白,人的一生难免遇到苦难挫折,走过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才能变得强大起来。
强大的头脑和坚强的心灵,犹如鸟之两翼,能够让孩子飞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