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发读后感被骂》感想1800字_《马思纯发读后感被骂》感想
以下文章选自《莫问大叔》
1、不懂装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人人都晓张爱玲,但并非人人都真正读过张爱玲。
那天,马思纯发了一篇读后感,掀起了文化界与娱乐界一场不小的浪花。
很多人对马思纯的读后感表示错愕:“你真的读过原著吗?”
就连张爱玲书迷,都忍不住吐槽,并将早几年马思纯发的有关张爱玲的微博一一截图下来,指正这是“张爱玲假语录”。
暂且不说文化人,稍微认真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张爱玲说的话。
有网友留言:“真心忠告马思纯,少看假张爱玲语录,多读原著,直接宣布接演新角色的好消息,少些读后感。”
丑事传千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瞬间便登顶了微博热搜。
直至马思纯本人,发文回应“感谢指正,虚心接受”,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想起刘天池老师说过,现在表演系招生面临最大的困境,是年轻人都不读书,连经典名著都没读过,生活又被家长一切包办,怎么指望他们能理解戏剧的复杂和微妙?
确实,现在的娱乐圈,舞文弄墨的人多,真正喜爱读书的人极少。
但在我看来,阅读毕竟是一件私人的事。
马思纯专攻演技,她的读后感,没能成为网友心中的“标准答案”,其实情有可原。
毕竟很多骂她的人,我相信也不一定真的读过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甚至还有的把书名写成了《第一香炉》。
可见,书读得少没关系,不懂装懂,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2、你肚子里有没有料,我们看得到
就在前不久,靳东就在这方面,闹了不少笑话。
他曾发微博感慨生活,并引用了“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这句梵高的话。
但稍微懂梵高的人,都知道,这话根本不是梵高说的,是出自某APP,原作者是曾奇峰。
(现如今此微博已被删除)
还有在电视剧《伪装者》的宣传专访上,自诩为爱读书的靳东,向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叫《没有任何借口》。
然而,很多读书人就很疑虑了,“难道我孤陋寡闻,这书咋从来没听过呢?”
于是好奇之下,百度一搜,发现这本书早在2005年就被揭发为“伪书”,根本不存在英文原版和原作者。
更令人无语的,是在给电视剧《外科风云》做宣传专访时,靳东说:“我每晚睡前都会看一套专业丛书,每次七八页,牵涉到的数学知识,我再去搜,结果又看了些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小文章。”
可诺贝尔并没有设立数学奖!
说实话,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太多如靳东这样的人,把看书当成爱好,实际上只停留在嘴上说说罢了。
他们不懂装懂,就是为了赢得一时虚荣的赞誉。
相比前阵子,《末代皇帝》导演贝托鲁奇去世时,陈冲有感而发,写下了一段悼念文字。
“《末代皇帝》的制作像是一场八个月的婚礼,庞大热闹而混乱,而我做了八个月的新娘,每天等待着贝托鲁奇将盖头掀开,又一次爱上我。他爱我们三个——尊龙,邬君梅和我,这里面没有性的成分,或者超出性的成分,然而给我的感觉是浪漫的。”
其文笔妥帖,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网友们也纷纷对她的学识,表达赞美之情。
可见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人有没有墨水,是装不出来的。
要想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般气质,绝对是长时间的沉浸,非一时半会就能炼成。
很多时候,你一开口,我们就心知肚明了。
3、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看过斯坦福大学一位博士的采访,第一句话她就说,“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她是一个贫苦女孩,出生环境很差,学风也不好,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没什么用。
所以那个地方的同龄人,很多都是直接离开校园,到社会谋生了。
其实她也一样,家里人逼她出来打工,只是业余时间,她一直保持看书的爱好,多年来,已经精读了上千本名著。
后来有一年经济萧条,很多人被迫下岗,成了无业游民。
但是这个爱读书的女孩,离开岗位后,反而马上找到了薪资更高的工作。相比村子里其他同龄人,他们除了抱怨和无奈,根本无力反抗这个现实问题。她说:
如果不读书,那么我现在很可能像某些初中毕业就辍学的女同学一样,要么成了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家庭主妇,或者进工厂打着一份朝不保夕的工作,别说什么理想和情怀了,就连生活都成问题。
确实如此。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隔一年看,差距明显;隔五年看的时候,就是身体和精神状态上的巨大差别;等到十年之后再看,也许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是的,你的审美、格局、气质,其实书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优秀的人,一定要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今天的宁听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
1、不懂装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人人都晓张爱玲,但并非人人都真正读过张爱玲。
那天,马思纯发了一篇读后感,掀起了文化界与娱乐界一场不小的浪花。
很多人对马思纯的读后感表示错愕:“你真的读过原著吗?”
就连张爱玲书迷,都忍不住吐槽,并将早几年马思纯发的有关张爱玲的微博一一截图下来,指正这是“张爱玲假语录”。
暂且不说文化人,稍微认真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张爱玲说的话。
有网友留言:“真心忠告马思纯,少看假张爱玲语录,多读原著,直接宣布接演新角色的好消息,少些读后感。”
丑事传千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瞬间便登顶了微博热搜。
直至马思纯本人,发文回应“感谢指正,虚心接受”,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想起刘天池老师说过,现在表演系招生面临最大的困境,是年轻人都不读书,连经典名著都没读过,生活又被家长一切包办,怎么指望他们能理解戏剧的复杂和微妙?
确实,现在的娱乐圈,舞文弄墨的人多,真正喜爱读书的人极少。
但在我看来,阅读毕竟是一件私人的事。
马思纯专攻演技,她的读后感,没能成为网友心中的“标准答案”,其实情有可原。
毕竟很多骂她的人,我相信也不一定真的读过张爱玲的《第一炉香》,甚至还有的把书名写成了《第一香炉》。
可见,书读得少没关系,不懂装懂,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2、你肚子里有没有料,我们看得到
就在前不久,靳东就在这方面,闹了不少笑话。
他曾发微博感慨生活,并引用了“在这个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着”这句梵高的话。
但稍微懂梵高的人,都知道,这话根本不是梵高说的,是出自某APP,原作者是曾奇峰。
(现如今此微博已被删除)
还有在电视剧《伪装者》的宣传专访上,自诩为爱读书的靳东,向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叫《没有任何借口》。
然而,很多读书人就很疑虑了,“难道我孤陋寡闻,这书咋从来没听过呢?”
于是好奇之下,百度一搜,发现这本书早在2005年就被揭发为“伪书”,根本不存在英文原版和原作者。
更令人无语的,是在给电视剧《外科风云》做宣传专访时,靳东说:“我每晚睡前都会看一套专业丛书,每次七八页,牵涉到的数学知识,我再去搜,结果又看了些诺贝尔数学奖得主的小文章。”
可诺贝尔并没有设立数学奖!
说实话,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太多如靳东这样的人,把看书当成爱好,实际上只停留在嘴上说说罢了。
他们不懂装懂,就是为了赢得一时虚荣的赞誉。
相比前阵子,《末代皇帝》导演贝托鲁奇去世时,陈冲有感而发,写下了一段悼念文字。
“《末代皇帝》的制作像是一场八个月的婚礼,庞大热闹而混乱,而我做了八个月的新娘,每天等待着贝托鲁奇将盖头掀开,又一次爱上我。他爱我们三个——尊龙,邬君梅和我,这里面没有性的成分,或者超出性的成分,然而给我的感觉是浪漫的。”
其文笔妥帖,文学素养,可见一斑。
网友们也纷纷对她的学识,表达赞美之情。
可见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人有没有墨水,是装不出来的。
要想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般气质,绝对是长时间的沉浸,非一时半会就能炼成。
很多时候,你一开口,我们就心知肚明了。
3、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
看过斯坦福大学一位博士的采访,第一句话她就说,“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她是一个贫苦女孩,出生环境很差,学风也不好,很多人都认为读书没什么用。
所以那个地方的同龄人,很多都是直接离开校园,到社会谋生了。
其实她也一样,家里人逼她出来打工,只是业余时间,她一直保持看书的爱好,多年来,已经精读了上千本名著。
后来有一年经济萧条,很多人被迫下岗,成了无业游民。
但是这个爱读书的女孩,离开岗位后,反而马上找到了薪资更高的工作。相比村子里其他同龄人,他们除了抱怨和无奈,根本无力反抗这个现实问题。她说:
如果不读书,那么我现在很可能像某些初中毕业就辍学的女同学一样,要么成了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家庭主妇,或者进工厂打着一份朝不保夕的工作,别说什么理想和情怀了,就连生活都成问题。
确实如此。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隔一年看,差距明显;隔五年看的时候,就是身体和精神状态上的巨大差别;等到十年之后再看,也许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是的,你的审美、格局、气质,其实书本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优秀的人,一定要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今天的宁听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我们下期再见。